收藏 分享(赏)

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652291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阐述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渊源,论述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及其发展,分析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作用与不足。 【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 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24-02 马克思指出,人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教育同样不能隔断历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回顾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完

2、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渊源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自己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如湖南自修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来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红军大学和干部学校,根据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也先后开设了诸如“社会发展史”、“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些政治课程的教学对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培养革命人才,保卫红色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及其发展 革

3、命根据地正式在中学阶段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始自抗日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了适应抗日救国的需要,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改造了国民党政府在高中设置的充斥着封建、买办内容的“公民”等课程,代之以新型的革命政治课程。由于当时抗日革命根据地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被敌人分割包围,尚不具备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编写统一的教材的条件,只能由各个革命根据地按照本地实际情况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如1942年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章草案规定,高中教学科目中设“社会科学概论”、“哲学”,分别学一年,每周3课时,每周还有1课时的时事政治教育。绥师1940年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包括“青年修养”、“边区问题”、“国际问题”、

4、“苏联问题”、“土地问题”等,1941年第二学期高年级讲“社会科学概论和唯物辩证法”。米脂中学19431944年高中政治课程设置较为系统,“社会科学概论”包括四讲:阶级与、政党、国家、革命。各讲内容均较简明,如“阶级与”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阶级的定义与几种阶级的错误理论批判;二是阶级的来源;三是阶级的变化及过渡;四是中国各阶级。1941年晋察冀边区中学校长会议拟定的“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标准”规定开设“社会科学”和“中国问题”等高中政治课程,每周授课23课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区内部逐渐趋于统一,教育的要求也趋于一致,高中政治课程建设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教育

5、行政部门的文件中都规定必须开设高中政治课,开设的课程有“中国革命”、“中国现状”、“社会常识”、“新民主主义论”等。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树立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思想和树立为人民谋求幸福的革命人生观。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还发布了统一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的规定,指出“中等学校政治课,系指导学生思想,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知识的主要课程”;规定高一年级开设“经济学”、“中国经济”等课程,高二年级开设“政治学”课程,高三年级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常识”课程。 三、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作用与不足 民主革命时期开设的高中政治课程结合当时

6、政治斗争的需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并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这对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数的进步青年正是在这种教育的启发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然而,反观这一时期的高中政治课程建设,以下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迫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置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斗争和战争的需要,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等不尽一致,思想政治课成了运动课。“抗战时期教的是抗日战争的内容;国共和谈时,教材就有和平谈判的内容;到1947年又学习的(下转第35页)(上接第24页)政策。”二是

7、缺乏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观照,也没有系统的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研究,直接把战争条件下培养干部的教育教学经验移植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口号化,对学生要求过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少等弊端,思想政治课程本身所应有的人文关怀被边缘化了。上述两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仍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对此陈桂生教授指出:“由于中国革命的成就实在太伟大了,解放区教育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贡献实在太伟大了,以致在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解放区教育的情结长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1949年以后,高级小学以上的普通教育学校已经不再作为干部学校了,而事实上仍不免

8、按照当年青年干部的形象塑造学生。” 那么,民主革命时期高中政治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怎样影响后来高中的政治课程建设的呢?这个课题值得研究。本文只作为一个引子,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文鉴.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法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7陈桂生.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基金项目】贺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0B033) 【作者简介】潘永云(1972- ),男,广西富川人,富川民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刘 影)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