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三生教育三风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刘卫华 孙爱真 单位:保山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国外对生命、生存、生活分别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多。把三者作为一个体系、探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少。国内研究把生命、生存、生活作为一个体系,探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多。云南已经把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提出来,综合运用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方法来研究三生教育。然而,在探讨高校推进三生教育的具体模式时,研究者多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如彭强(2008)、邓祖波(2008)强调在三生教育中应主要依靠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宋惠平(2008)、赵科(2009)、刘卫华(2010
2、)虽然探讨了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诠释了二者互动的可行性。但很少注重把三生与三风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把三生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带来高校三风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 1、三生教育与三风建设的关系 三风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即校风、学风、教风,有的学校称为校风、学风、考风。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考风主要是广大师生关于考试的规章、行为习惯等的总体认识。三风建设与三生教育互为推进、互
3、为作用。三风建设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三风建设与三生教育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干部、教师和学生展开;再次,三风建设与三生教育之间是正相关关系。高校对三生教育的认同只会带来校园文化的和谐,带来三风建设的提高,而不是相反。同样,高校良好的三风建设氛围也必将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认同感。三风建设和三生教育对高校和师生两类要素只是从不同方面理解而已,三风建设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依托并作用于校园这一微观环境;而三生教育更多是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层面,依托并作用于人生这一宏观环境。二者之间必有交叉,比如上述三风内容中,高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
4、和思想道德中,广大师生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各方面的生活中无一不贯穿着自己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 2、三生教育对保山学院三风建设的促进为测评我校多年来三风建设的实际效果,2009年10月12月,本课题组对校风、学风、考风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学风比较重要且一言半语难以说清,所以采用主观题测评,以对我校学风的认识为题。客观题主要针对校风和考风的考查,以不定项选择题的形式。 2.1开展三生教育前三风状况。通过调查发现,08年未开设三生教育前(08年9月),保山学院多数为专科生,宿管通报显示,有部分学生聚众闹事、打架斗殴,还有部分学生存在酗酒、夜不归宿、上课睡
5、觉、作业不交等恶习,学生处的违纪名单上经常会有五年制专科生的身影,严重影响学校校风、学风。等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作弊、补考,影响了学校的考风。通过对07级专科生及05五年制专科生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表明,上网(46.7%)、和逛街购物(25.8%)是这一时期学生业余时间主要做的事。在问及发现同学作弊的感受时,20.4%的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2开展三生教育后三风状况。保山学院升本以来,学院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收集了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文章250份,内容涉及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方式、课堂学习情况、课余时间安排等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周末教室学习的多
6、了,到校外闲逛的少了,学生都精神抖擞,对生活充满希望,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同时,客观题的调查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学习的动力,其中选择父母生活的辛苦是自己学习动力的占55.4%,这说明三生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收到了好的效果;选择就业压力是自己学习动力的占55%,这说明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效果较好。对于学校教师对你的人生、成长帮助有多大这个问题,有62.5%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教师工作主动积极、到位,真正帮助学生(特别是新生)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风越来越好。同时,通过三生教育,出现了几种好的倾向:第一、珍爱生命形成共识;第二、学生的生存能力明显提高;第三、快乐生活、
7、幸福生活的意识增强。当然,与兄弟本科院校相比,保山学院的三风建设仍存在不足。调查发现,黑龙江科技学院等发展较早的本科院校学风较好,教室自习的上座率较高,保山学院如能结合升本实际,充分利用三生教育这一理念优势,一定能在三风建设方面做本科院校的后起之秀。 3、实现三生教育与三风建设良好互动的路径选择 3.1要以校园文化为平台,促成二者的结合。目前,高校校园过分强调物质文化,金钱至上,大学生精神世界空虚,生命出现了异化,值得警惕。要把三生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在安全教育、预防突发事件等校风建设中加入生命教育,树
8、立以人为本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学风建设中加入生存教育,学习生存知识和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以及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2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人们接受信息总有一个过程,信息的传播必定要有一个载体,对高校来说,这个载体就是校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通过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课外的社团活动中,积极围绕三生教育和三风建设做文章,把三生教育的优秀理念真正作用于高校的
9、三风建设,使广大师生首先具有健全的人格,这种基本的人格素养再结合师生的道德风尚,一定能培育出优良的校风、学风、考风。在活动开展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紧紧围绕学院每学期的中心任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找准工作切入点,使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从而实现无意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效地避免消极情绪,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分类分层次施教,针对性要强,既要考虑不同受教育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差别,又要注意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简单重复;要把握节奏,张弛适度,积小步成大步,要长期建设,坚持不懈,不断深化。这样才能使三风建设发扬光大。 3.3把三生教育列为高校校
10、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专家刘佛年教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有一个优化的文化环境,以利学生健康成长。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困难,如主题不鲜明,不能体现校园精神,形式主义严重,可操作性不强等等,总的概括为粗、泛、散,各社团组织活动不够精细、大小活动泛滥、社团之间联系较少无法形成合力。要通过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不断增强自主、自强意识,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蓬勃开展的勤工助学、实习、见习等带有大学生特有色彩的活动,为大学生获得社会经验,适应社会环境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渠道。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