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我国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B. “东方红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C.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为此,党和政府实施了( ) A. “安居工程” B. “八六三计划” C. 科教兴国战略D. “希望工程”3.甲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64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2、人造地球卫星尔方红 1 号 B.我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五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C. 我国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并将卫星收回地面 D. 我国不可承接为外国发射卫星的任务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C. “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 D. 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5.据参考消息报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7 年 10 月 17 日上午 7 时 30 分,由长征二号 F 遥十一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追溯历史,上世纪
3、70 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B.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6.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指新中国著名科学家(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焦裕禄27.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8.在一档名为中国正在说的
4、节目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先生的一句“老外漫天要价成就中国超级工程”一时成为网络热搜。20 世纪 60 年代,类似这种“被逼出来的超级工程”“原子弹工程”的成功实施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起全方位国防体系B.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C.科技可以威胁世界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9.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0.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家和剧作家。下列作品出自汪曾祺的是( ) A.春江花月夜 B.说扬州 C.晚翠文谈
5、 D.我是扬州人11.“1959 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12.下图历史人物被誉为( )A. “当代的焦裕禄” B. “两弹元勋” C.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D. “杂交水稻之父”313.2009 年 9 月,邓稼先“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 A. “两弹元勋” B. “杂交水稻之父”
6、C. “铁人”D. “炮兵英才”14.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下列哪个不属于精神文明生活的范畴( ) A. 五讲四美三热爱 B. 讲文明、树新风 C. “八荣八耻”D. 职业培训15.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 ) A. 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C. 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 D.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6.2017 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王泽山与侯云德两位院士。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侯德榜 B. 袁隆平 C. 屠
7、呦呦 D. 钱学森17.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8.“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指 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 A. 长征一号 B. 天宫一号 C. 东方红一号D. 神舟一号19.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以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实施的发展战略
8、是( ) A. 素质教育 B. 科教兴国 C. 三个面向D. 希望工程20.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文革期间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
9、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 22.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基业,而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5材
10、料二: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 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材料三: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
11、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材料四:据(某赴美公使)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奕奏请撤回留美学生肄业学生折(1881 年)材料五:“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贡献。 (2
12、)材料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为何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3)写出材料三中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建的新学堂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 (4)根据材料四,清政府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培养人才 1881 年奕为何要求撤回留美学生? (5)请说说如何才能实现材料五中的“巨大优势”的教育目标? 623.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三峡时强调:“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0 年 9 月
13、 16 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 1200 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 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整理自科普中国材料二:新中国初期,我国石油严重短缺,60 多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进行石油勘探。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终于,1959 年勘探出了大庆油田。随后,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港、胜利、华北大油田相继找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摘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材料三:党
14、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兰州机器织呢局是近代中国哪次探索中创办的企业?该企业“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说明它面临什么困境? (2)举出一名新中国早期的国防科研工作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科研工作者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 7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 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
15、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答案为 D。【点评】注意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的影响。本题难度不大。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3.【答案】C 【解析
16、】【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 项东方红发射成功呢是在 1970 年;B 项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通信卫星发射到太空;D 项历年来中国帮外国发射了多颗卫星。只有 C 项表述正确。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学生要识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就。本题难度适中。4.【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C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抓住信息“中国在空
17、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解题的关键,1970 年 4 月,“长8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可知反映的是航天航空领域的成就。结合课本所学,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 项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时间提示“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 1964 年,A 项不合题意;1967 年 6 月 17 日
18、,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在核工业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壮举。B项不合题意;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是 1966 年 10 月,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D 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时间。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于 1973 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 650 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 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因此说“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故答
19、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 袁隆平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发生于 1966 年,核潜艇本身不属于核武器。故答案为 A。【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8.【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
20、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只有选项 B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9【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9.【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课本所学,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 10 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 年 6 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 4 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掌握,直接增强
21、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 项符合题意;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项不合题意;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C 项不合题意;20 世纪 80 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BCD 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了“两弹一星”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10.【答案】C 【解析】【分析】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家和剧作家,晚翠文谈是汪曾祺的文论集。C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属于对地方名人及其成就的的考查,难度较大。11.
2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原子弹爆炸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题文的 1959 年之后的五年指的是 1964 年,正好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人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B 项符合题意;“当代的焦裕禄”指的是廖
23、俊波,A 项不符合题意;10“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指的是焦裕禄,C 项不符合题意;“杂交水稻之父”指的是袁隆平,D 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历史人物类,考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技发展的掌握,考生需要记住关键人物的图片姓名以及评价,就可举一反三。13.【答案】A 【解析】【分析】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A 项“两弹元勋”指的是邓稼先,符合题意。B 项“杂交水稻之父” 指的是袁隆平,不符合题意。C 项“铁人” 指的是王进喜,不符合题意。D 项“炮兵英才” 指的是苏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有关邓稼先的史实。14.【答
24、案】D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精神文明生活主要指人类在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活动。职业培训指的是就业问题,是经济方面。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概念理解类,主要考察精神文明生活的范畴,可通过排除法或直接分析就业领域、经济生活方面的职业培训不属于精神文明生活范畴。15.【答案】D 【解析】【分析】A 项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不符合题意;B 项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
25、制成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不符合题意;C 项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即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不符合题意;D 项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16.【答案】B 11【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1973 年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杰出贡献。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
26、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属于识记层面的问题,难度不大。1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C 正确;原子弹、氢弹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 A、B;1984 年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中国 1970 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已经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排除D。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时间。18.【答案】C 【解析】【分析】“两弹一
27、星”中的“一星”指 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故答案选 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难度较低。19.【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 198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革时间是 1966 年到 1976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
28、 年;第一架飞机诞生于一五计划期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是 1973 年,符合题意;1971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故处在文革期间的成就是。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二、材料分析题1221.【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共同观点: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3)主要观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科技
29、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等。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共同观点: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依据材料三,概括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靠教育;国家的发展,社会公平,要靠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靠教育;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
30、题主要考查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22.【答案】(1)理念:有教无类,贡献:创办了私学,培养了大量人才。(2)隋朝。西方人推崇科举制是因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龚自珍批评科举制是因为八股取士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僵化。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3)京师大学堂;由学习儒家经典到学习西学近代科技知识和政治制度。(由儒学(学习四书五经)向西学迈进。)(4)派遣留学生;沾染西方恶习,抛弃儒家传统。(5)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等。 【解析】【分析
31、】(1)根据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有教无类”;孔子的贡献:创办了私学,培养了大量人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原因,在于西方人推崇科举制是因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龚自珍批评科举制是因为八股取士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僵化;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建了京师大学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13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学习儒家经典到学习西学近代科技知识和政治制度。(4)根据材料四“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还采取了派遣留学生的措施来培养人才;1881 年奕要求撤回留美学生,是因为留美学生,沾染西方恶习,抛弃儒家传统等。(5)根据材料五“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 “巨大优势”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等。【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从古至
33、今在教育方面的有关措施,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23.【答案】(1)洋务运动。困境: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或缺乏技术工人、外国控制相关技术)。(2)邓稼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创新精神、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3)条件:先进科技、尖端人才、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教育发展、奋斗精神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1880 年 9 月 16 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 1200 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可知是洋务运
34、动中的探索。结合课本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19 世纪 6090 年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一“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 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可知左宗棠离开,德国技师回国导致“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得出:缺乏技术,缺乏人才。(2)依据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早期,中国经济一穷二白,国防军事落后,邓稼先克服种种困难,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由材料二“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结合课本所学,邓稼先在艰
35、苦恶劣的条件下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焦裕禄为治理河南兰考风沙贡献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知这些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精神。(3)根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由此材料一中国没有技术人才,导致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材料二新中国建国成立后积极开发石油,研制先进武器;材料三“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得出:先进科技、尖端人才、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教育发展、奋斗精神等。【点评】本题依据洋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史实,说明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