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 第一句话“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体现的是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认识,学习内容是:长度单位、单位换算,学习水平:体会。前提条件是:在实践活动中。第二句话“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体现的是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内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水平是:理解。二、教材分析过去:“毫米的认识”这部分
2、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现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同样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将来: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三、学情分析: 优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
3、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劣势:毫米在生活中没有米和厘米应用广泛,学生对于长度的感知和规范的操作存在一定问题,在单位换算的理解上比较抽象,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形式学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五、教学重点、
4、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 1 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六、教学策略“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这节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这课时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策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一开始,从六一儿童节表演小朋友扎辫用的红丝带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 1 分米、 1 厘米 , 1 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
5、找哪些东西长度是 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 米 ,铅笔长 10 厘米 ,课本长 27 厘米 等等。 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亲身体验,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
6、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生:大约 1 厘米)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 (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
7、垫】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1、建立 1 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 1 厘米。 (0-1、1-2 都是 1 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 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 ,10 个小格就是 1 厘米。1 厘米中有 10 个 1 毫米。 (板书: 1 厘米=10 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 小格是多少毫米? 7 小格是多少毫米?比 1 厘米多 2 格,是多长?(1 厘米 2 毫米)(5)填一填:2 厘米=( )毫米 5 厘
8、米=( )毫米 70 毫米=( )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 个小格,是 6 毫米)2、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 1 毫米的长度观念。(1)想一想 1 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 1 毫米。 (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 1 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 1 毫米的认识。 )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 1 毫米的长度。(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 1 毫米。 (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 【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 1 毫米的
9、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4)生活中的毫米:1 角硬币、1 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2 毫米。人的手指甲大约 10 天长 1 毫米,脚趾甲大约 20 天长 1 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 3( ) 。一本字典厚 70( ) ,也就是( )厘米。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学生完成 P24 第 1 题。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学生完成
10、P5 第二题。5.动动手: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四、总结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 厘米=10 毫米。 )课后作业:25 页第 6 题【板书设计】毫 米 的 认 识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设置障碍,激发欲望
11、。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但是在比赛中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
12、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在合作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时,可以用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 ”还通过观察,找到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了 1 毫米有多长。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三、联系生活,感受 1 毫米。“数学生活化” 、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
13、中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有了 1 毫米的概念后,往往停留在表面,其实心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感知,因而不能正确的应用,为此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而正是这个特别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尤其是对1 毫米的认识。我当时特地准备了各种面值大小的硬币,从 1 分到1 元,我先让学生猜一猜 1 元硬币厚多少?用什么长度单位核最合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是 1 毫米,我并没急
14、着去肯定或否定,让学生比较并且测量,他们发现 1 元硬币并不是 1 毫米,而是近 2 毫米,这一冲突,让学生印象很深刻:学生:我原来认为这么薄的 1 元硬币竟然超过了 1 毫米。学生:1 元硬币原来有 2 毫米。学生:我终于知道 1 毫米到底有多长。我趁热打铁,又拿出一个 5 分硬币,问学生 5 分硬币厚多少?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学生都说肯定是 1 毫米,再让他们通过测量去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最后又找出了很多长或厚 1 毫米的东西。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课后的作业也显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反思教学,不能被学生特别是部分学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拨开云雾找出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体会学习一个新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们主动想知道某种事物或知识,那么这个事物或知识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扎下根。遗憾的是,在课堂结束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查找有关毫米的资料。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识,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受到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