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 2004 年为配合曹妃甸码头和钢铁厂建设的推进,进一步完善正在编制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受唐山市规划局的委托,承接了曹妃甸工业区城市发展空间研究的工作。 2004 年 2 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中国钢铁协会、中国金属协会、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所组成的研究小组。 2004 年 2-3 月,项目组开展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走访了唐山市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局、林业局等市直部门,走访了南堡开发区、南堡盐场、海港开发区、京唐港港务局,唐海县等唐山南部地区
2、相关城镇及相关单位。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基础资料的筹集和调研,项目组还走访了河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时开展了相关城市的对比研究,包括宁波市城市规划院、宁波市北仑区规划局、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宝钢集团、北京首都钢铁集团等单位,力图充分听取各单位提出的规划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2004 年 4 月,项目组参与了围绕钢铁厂建设、通路工程建设、供水供电设施建设、铁路建设等多方面的技术协调会,以便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有利于规划的协调和统筹安排。 2004 年 5 月底,项目组向唐山市规划局、发改委汇报研究初步成果,听取了局、委领导对完善项目提出的宝贵意见。 2004 年 6 月底,项目组提交了阶段成果,作
3、为“曹妃甸工业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的议程之一,在会上向省、市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按照会议纪要的精神准备下一步的工作。 2004 年 7-9 月,项目组在院内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组、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组开展工作协调。完成战略层面的研究成果,并着手开展工业区总体规划的编制。 2004 年 9 月底,在河北省建设厅主持下,对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纲要评审。 2004 年 10 月-12 月,围绕新近出现的曹妃甸港区煤码头选址问题、工业区铁路网系统规划、港区布局总体规划的调整问题以及一系列近期建设项目如钢铁厂选址、华润电厂疏运交通、铁路西堤走向等多方面开展大范围,高强度的协调工作。
4、在唐山市发改委、规划局的组织下,形成了由两方八院参与的曹妃甸项目协调的组织机构, 。即两方(发改委、规划局)八院(中规院、交通部水规院、发改委综合交通所、交通部一航院、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天津水科院、北京钢铁设计院、首钢设计院) 。于 12 月底确定新一轮曹妃甸港区布局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005 年 1 月-2 月,围绕曹妃甸港区布局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重点开展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的衔接,包括:工业区铁路网系统规划,工业区环境评价,海洋功能区划、煤码头工程引堤可行性研究等。 2005 年 3 月初,主持了曹妃甸港区布局总体规划 、 曹妃甸煤码头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的项目评审。 本次曹妃甸
5、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和编制至今的一年时间里,得到了河北省、唐山市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唐山市规划局、发改委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采用了非常规的项目推进方式,特别是采取独特的项目协调组织方式,保证了在短时间内多种专业间大量协调工作的开展,为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成果的提交打下了基础,在此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参与项目的省市各部门的给予的支持和理解、各专业设计单位同仁的协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项目概述 1.1 区位条件 曹妃甸是唐山南部近海的一个沙岛,位于东经 11838”,北纬 3855” ,距唐山南部海岸 18 公里。沙岛走向 NESW,位居渤海湾北岸岸线转折处,尤如矶头和岬角,沙岛
6、前缘距离渤海深槽-25m 等深线只有 400m 左右,可建设停靠 25 万吨至 30 万吨级大型货轮,沙岛后方与大陆岸线间是大片浅没海滩,是华北地区唯一最接近国际深水航线的天然陆域。 1.2 自然条件 1.2.1 气象条件 曹妃甸所在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极端最高气温 36.3,极端最低气温-20.9,多年年平均气温 11.4。多年年平均降水量 554.9mm,最大年降水量 934.4mm,最大一日降水量186.9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69 月的降水量为 408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74%。 本海区风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偏西北风,频率为 47%,平
7、均风速为5.1m/s;春、夏季盛行偏南和东南向风,频率为 49%和 64%,平均风速为5.1m/s 和 6.6m/s;秋季多偏西南向风,频率为 34%,平均风速为 4.9m/s。海域受台风(热带气旋)影响不大,平均每三年出现一次,但有时一年可发生两次。经统计台风(热带气旋)仅发生在 7、8 月份。台风(热带气旋) 期间的风速可达 25m/s,并可引起附近海岸较大幅度的增水。 曹妃甸能见度低于 1km 的雾日数平均每年有 9d,多发生在 11 月翌年 2月,此期间雾日约占全年的 77%;最长连续雾日数为 3d。年平均相对湿度66%。 7 月份相对湿度较高,为 79%;11 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低,
8、为60%。 1.2.2 水文条件 1、潮汐 曹妃甸海域的潮汐性质系数为 0.77,属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本港理论最低潮面在当地平均海平面下 1.77m,在黄海平均海平面下 1.71m。由差比分析计算工程海域的潮汐特征,平均高潮位 2.53m,平均低潮位 1.01m,平均潮差 1.54m,平均海平面 1.77m。 据塘沽海洋站 19501981 年潮位资料统计,32 年中发生 1m 以上的增水253 次,平均每年 7.9 次;2m 以上增水 7 次,平均 4.6 年一次;最大增水值为 2.52m(1960 年 11 月)。增水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占全年的 76.2%,是由偏东和东北向持续大风引起的。
9、同期资料显示,32 年间塘沽发生 1.3m 以上的减水 81 次,平均每年 2.5 次;2m 以上的减水 7 次,平均 4.6 年一次;最大减水值为 2.84m(1968 年 1 月)。减水也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占全年的 77.8%,是由偏西和西北向持续大风引起的。 曹妃甸海域发生风暴潮的气象背景与塘沽基本一致,但由于位于渤海湾口北部的突出部位,缺乏水体集聚的地理条件,因此增水幅度较位于湾底的天津港要小。 2、波浪 据观测资料统计:常浪向为 S,频率 10.87%;次常浪向为 SW,频率7.48%;强浪向为 ENE,最大波高 4.9m,该方向波高 H4%1.5m的出现频率为 1.63%;次强浪向
10、为 NE,最大波高 4.1m。 3、潮流 曹妃甸海区潮流性质为不规则半日潮流,运动形式基本呈往复流,其流向与海底地形有密切关系。在浅滩外侧基本与岸线一致,涨潮时的流向在曹妃甸甸头西侧向西而略偏北甸头,东侧向西略偏南;落潮流向则反之,在甸头以西流向东略偏东南,甸头以东流向东略东北。 4、冰况 曹妃甸水域的初冰日为 12 月下旬,终冰日为 2 月下旬,冰期 6070d。浅滩上的固定冰宽度为 35km,冰厚 2030cm,最厚 45cm,堆积高度一般为 12m,最高可达 4m。流冰厚度一般为 1020cm,重叠冰厚度可达3040cm。漂流速度一般为 0.30.5m/s,最大可达 1.2m/s,流向一
11、般与涨落潮流向一致。 1.2.3 地质地貌 曹妃甸位于滦河三角洲平原海岸,具有双重岸线的特征,其中内侧大陆岸线为沿滦河古三角洲前沿发育的冲、海积平原;外侧岛屿岸线与大陆岸线走向基本一致,为沙质海滩,其南段的曹妃甸沙岛由 12 个小沙岛组成,西南段最大,高程 3m(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左右,内外岸线间为宽阔的浅水泻湖。曹妃甸沙岛位居渤海湾北岸岸线转折处,尤如矶头和岬角,紧贴渤海湾-20-30m 深槽。 拟建港区后方位于滨海浅滩之上,北接古滦河三角洲的前缘,由北向南跨越滨海浅滩、浅水泻湖二个地貌单元,南接曹妃甸沙岛。 1.2.4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局中震安评20013 号文,关于“京唐港曹
12、妃甸港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批复意见,确定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度。 1.3 规划背景 曹妃甸具有的建设深水码头和发展临港产业的资源,以及围绕曹妃甸港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到目前为止,相继完成了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矿石码头和曹妃甸钢铁厂等建设项目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和论证。随着曹妃甸矿石码头、曹妃甸钢铁厂、曹妃甸煤码头、华润电厂等建设项目即将落户曹妃甸,为了更好的指导港口及城市地区建设合理有序的发展,唐山市规划局(以下称甲方)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称乙方)编制京唐港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和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 。 项目自 2004 年 2 月开展工作以来,在唐山市规划局直
13、接组织下,协同唐山市各相关单位,在现状调研、方案汇报、纲要评审等阶段,围绕相关专项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市规划局和发改委的组织下,开展了多层次和多种形式沟通和协调会。项目于 2004 年 9 月底在唐山组织了纲要评审,在纲要成果评审会会议纪要的指导下,结合相继出现的港口布局规划调整,煤码头建设可行性研究等新问题,项目组在协调各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了曹妃甸工业区暨起步区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成果提交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待修改后形成起步期规划阶段成果上报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作为近期指导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文件。 1.4 规划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综合协调港口、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等各专业规划,依据各专
14、业规划提出的要求,及时调整城市空间的布局;密切结合建设项目专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城市发展空间的功能及分期建设。 2、配合港口发展时序和产业拓展进程,选择和规划城市发展空间。 3、近期建设功能定位应和港口功能相互结合,确保曹妃甸港区的合理、有序并可持续发展。 4、针对建设项目引进和建设时序的不确定,加强规划的弹性,坚持近期建设规划详实,远期规划多方案比选的原则。 5、加强与正在编制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1.5 关于称谓的说明 京唐港曹妃甸港区:以曹妃甸 25 万吨矿石码头起步,逐步向工业港区和综合性港区发展的港口地区,与王滩港区共同组成京唐港。 曹妃甸工业区: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研究确定
15、的深水码头后延海上可围海建设的 310 平方公里用地。 唐海港城:唐海县城二、前期研究与规划工作回顾 2.1 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要点 2.1.1 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编制前提 曹妃甸工业区由于建港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发展以深水港带动沿海钢铁基地的建设,最终形成我国北方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作为工业区建设的启动项目曹妃甸港区的建设规划,即曹妃甸港区岸线利用总体规划 ,于 2004 年 2 月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初稿。由此对港区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模等重要并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予以明确。曹妃甸钢铁厂是曹妃甸工业区的起步工程,也是港口和工业区发展的动力,为工业区空间布局的
16、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港口布局规划方案要点 港区性质功能 规划确定的曹妃甸港区的性质分三个发展阶段,即专业性港区、工业性港区和综合性港区。港区的功能由大型专业码头港区、工业港区、综合性港区和辅助港区四部分组成。 港区发展规模 对港区的发展设想和吞吐量规模确定,规划提出了港区作为曹妃甸工业区和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区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服务工业区初期进入的企业为重点,适当考虑周边地区的需求。同时考虑大秦铁路运煤能力扩大,及分流秦皇岛下水煤及电厂用煤的需要,港口吞吐量为 2 亿吨。第二阶段,随着重工业、能源、港口规模的扩大,工业区本身和腹地配套产业等发展的需要,规划方案
17、提出港口吞吐量 3 亿吨的大型深水综合性港口的目标。 港区岸线的利用 规划提出可利用建设 20-30 万吨级泊位的岸线长 3 公里,建设深水泊位 6个。西侧规划建设挖入式港池,设 10 万吨以下泊位。工业区陆域可建设面积 289 平方公里,陆域围堤 53 公里。 2、钢铁厂选址 曹妃甸钢铁厂作为我国大面积填海建设的面向 21 世纪的大型钢铁企业,是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为建设目标的,选择沿海建厂重要的因素是要解决钢铁大运量运输的运输成本,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钢铁厂厂内外运输和工艺的需要,参照国外现代化钢铁厂建设选址,确定曹妃甸钢铁厂在紧邻深水矿石码头,沿规划挖入式港池布局,原料从
18、深水矿石码头上岸,成品从钢厂北部通过挖入式港池运出。 为满足钢铁厂对外陆路运输的需要,规划铁路运进货物规划在厂区南部,远期实现由北部向外的出线。公路运输近期依靠现状形成的青林公路,远期需要新增规划公路运输通道。3、通路工程建设 经水利专家的研究论证,确定了在东西海域的水流回合地区,作为先期建设的通路选线,即现状形成的青林公路。当规划开始着手编制的时候,该通路已经施工,并于 2004 年 5 月贯通。本次规划视该通路为现状道路。 2.1.2 城市职能 依据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曹妃甸港口和临港重工业发展的优势,确定曹妃甸工业区城市职能为:中国北方沿海现代化临港重工业基地。2.1.3 主导
19、产业的选择 在分析研究港口及港口地区临港产业发展的规律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在成本指向和政策的作用下,港口地区成为重工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产业选择的投资密集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链延伸和辐射,诱发配套产业和多元产业的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综合产业相结合的区域产业结构。 曹妃甸产业区主导产业确定为港口物流业、冶金工业和化工工业。 2.1.4 人口规模 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开发模式中国没有先例,主导产业建设规模以及带动的产业链还不确定,特别是产业发展形成的区域总人口规模影响因素尚不清晰。因此,采用产业类比的方法进行趋势判断,未来 20 至 30 年产业区人口集聚规模增长趋势。
20、1、钢铁工业带动的总人口规模 按主导产业就业人口约为 1 万人,配套产业就业人口 2 万人,综合产业就业人口 1 万人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 4 万人。就业人口参与率按 80%计算,则,钢铁工业带动的总人口规模为 10 人。 2、以钢铁、石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带动的总人口规模 按主导产业就业人口约为 6 万人,配套产业就业人口 2 万人,综合产业就业人口 1 万人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 9 万人。就业人口参与率按 80%计算,则,钢铁工业带动的总人口规模为 23 人。 3、形成综合性工业区的产业发展带动的总人口规模 在主导产业链的带动下,综合产业类型进一步多元化,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集聚规模增加 4
21、0-50 万人左右。 2.1.5 用地规模 曹妃甸工业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起步期以大港口、大钢铁、大能源为主导的建设规模为 60-70 平方公里的总规模。其中参照了曹妃甸钢铁厂 1500万吨最终用地规模 20 平方公里的用地指标, 460 万千伏曹妃甸电厂用地1.5 平方公里的用地需求,同时考虑岛内满足 3.5 万人居住、2 亿吨吞吐能力的港口及必要的钢铁配套产业用地需求等因素。 曹妃甸工业区形成以钢铁、石化、能源、港口的连带发展格局时,规划增加为重化工业区预留的 60 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使发展规模达 113 平方公里。 曹妃甸工业区随着加工业产业需求的上升,工业区的性质也将从以重化工业为主
22、的重工业区向综合型的工业基地转变,最终形成约工业区 183 平方公里的总建设规模,在曹妃甸港区职能最终向形成向综合港口转变。 2.1.6 用地布局 规划研究提出的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临港重工业和综合加工工业被港口发展及备用地分离的“三明治” 。重工业在南部,加工工业在北部,港口及发展备用地在中间,起到分隔和用地储备的作用。结合工业区职能和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划提出了工业区以发展产业为主,不作为综合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工业区内只安排少量的职工宿舍类生活配套用地和办公服务用地,而将工业区生活基地安排在唐海县,形成工业区和唐海县港城互动的发展模式。 2.1.7 开发时序 曹妃甸工业区陆
23、域建设规模巨大,建设的不可定因素多,从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为目标,充分考虑未来资源的利用和对尚不明朗的地区进行控制的原则,规划研究提出分五个阶段推进的模式。 期建设规模 53 平方公里。以 1500 万吨钢产量的钢铁企业为龙头,电厂装机规模为 460 万千瓦,并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可容 3.5 万人居住。 期建设规模 60 平方公里。以发展石化产业为主要功能,将建设 1000 万吨炼油、100 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 期建设规模 42 平方公里。为挖入式港池。 期建设规模 69 平方公里,为综合产业发展区和西港区扩建工程。 期建设规模共计 86 平方公里,其中综合产业区 23 平方公里,港口发展备用
24、地 53 平方公里。 2.2 研究成果阶段审查后出现的新问题 2004 年 9 月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纲要成果评审后,曹妃甸港区承担北煤南运港口的职能逐渐明朗,煤码头的吞吐能力分阶段运量分别为,2010 年 5000 万吨,2020 年 1 亿吨,2030 年 2 亿吨。围绕近期建设的三大项目的安置,后方铁路集输运交通规划,对曹妃甸工业区起步期和长远发展规划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曹妃甸港区的性质功能和规模提出了挑战,由此相关设计单位围绕新情况的出现,开始了新的关于港口布局的规划研讨。受港口布局的影响,起步期一系列即将动工建设项目包括钢铁厂、电厂、石油首站等,相继开展了进一步的讨论,工业区
25、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案更是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和港口布局的调整不断调整、完善。 2.2.1 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的调整 曹妃甸工业区及港口的开发作为河北省政府近期发展建设的首要工程之一,为科学规划建设曹妃甸港区,唐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和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曹妃甸工业区的规划研究工作(工业区和后方公路、铁路运输等配套设施为其他专业单位另外完成) ,编制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就曹妃甸港区的性质、功能、定位、吞吐量预测、平面布置、腹地发展、与临港工业区的发展关系等进行布局规划研究。 2004 年 10 月和 2005 年 3 月,分别对国家发改委综
26、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及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进行了评议。 新一轮的港区布局规划,着重对港区性质、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虑港区现有可能承担的主要职能即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和大煤炭,研究提出港口吞吐量可达 2.5 亿吨,港口运能可达 4.5 亿吨。并提出了钢铁和煤炭码头分别在两个区域布局,为钢铁业的发展预留更大的发展空间。规模分阶段提出了两轮 3 方案的港区布局方案。 在 2005 年 3 月初的技术评议中,专家肯定了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的合理性,可作为进一步编制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的依据。对规划研究提出的运量、性质、
27、规模等方面应突出体现可预见的大型深水泊位的工业港区职能,对可能承担的其他职能进行功能上的布局分析。提出东部岸线可作为预留港口岸线暂不研究。在 2005年 3 月初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技术评议,专家提出在方案二基础上完善,并提出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应充分改善: 港区陆域布置与城市布局,水电道路等的协调关系; 维护生态环境; 维护深槽稳定性; 远近结合,留有远景发展余地; 合理安排各分区之间的关系; 合理安排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建议,尽快开展物摸实验,保证整个建设工程及分期方案不会影响深水岸线的稳定性,并通过实验确定挖入式港池布局、口门位置等。 2.2.2 曹妃甸煤码头预可行性研究 随着全国煤炭
28、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从充分发挥大秦铁路扩能效益,建设煤炭第三通道的需要,支持能源经济持续发展和船型大型化发展的需要,相关单位提出了开展曹妃甸港区煤码头建设进行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单位由交通部第一航道设计院承担,码头运量按满足 2 亿吨运能设计,分三阶段逐步实施。码头选址围绕规划挖入式港池,先后形成东、西码头的两个选址方案。 一方案煤码头位于港池东岸和钢铁厂之间地区,主要特点体现为依托钢铁厂建设,有利于实施,相关水利方面的数据和技术支持比较完整,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满足钢铁厂矿石和成品运量的基础上,其他港口用地规划全部作为了煤码头,钢铁厂和港口陆路运输交通组织相当紧张、对钢铁厂的厂址也提出北移的设想
29、,由此带来钢铁厂和矿石码头间失去最优的运输距离,陆路疏运交通组织复杂。2004 年 11 月初,在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设计单位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确定将煤码头向港池西侧转移。 西方案在港口布局二方案基础上完成,采用沿港池西岸南北向的布置方式。该方案的优势是便于装卸,缺点是港口作业区及进港铁路隔断了港口和城市地区的联系,对港口发展形成限制。 2005 年 3 月初的专家评议会上,专家提出:“同意总平面布置方案一,在下阶段工作中,根据港口布局规划,并结合物模实验成果进行优化”。 2.2.3 曹妃甸工业区铁路规划 随着曹妃甸工业区进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集疏运问题已关系到曹妃甸工业区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目前
30、针对矿石码头工程完成了“新建曹妃甸港口铁路工程”的设计,针对煤炭码头编制了“ 迁安北至曹妃甸港铁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钢铁公司和电厂也各自规划了自己的铁路系统,但各方的铁路系统规划均相对独立,对于整个曹妃甸工业区的铁路,没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规划。 2005 年 2 月铁道部根据与河北省签定的“实施大秦铁路集疏运配套工程,建设迁曹铁路”的协议,已组织完成迁安北至曹妃甸港前站段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但港前站至港口段铁路,由于曹妃甸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含港区规划、铁路规划)没有定稿及审定批复,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为配合曹妃甸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唐山市发改委委托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承担曹妃甸工业区铁路规划。
31、 截止到 2005 年 2 月,结合曹妃甸港区布局的两个方案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铁路规划分别从减少工程量和减少对城市地区干扰的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曹妃甸工业区铁路系统规划的四个方案。2.2.4 南堡盐场关于纳潮水域预留的要求 2004 年 12 月,南堡盐场就曹妃甸工业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关于南堡盐场纳潮水域预留的问题,予以了书面的回复,主要阐述了从南堡盐场生产需要出发,需要在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围海的 310 平方公里范围的东北角地区,保留约 50 平方公里的海域,同时提出新建跨盐池的道路和铁路设施应预留累计大于 1 公里的过水涵洞,以保障盐场的正常运行。 另外,从充分利用可开发用地的原则出
32、发,规划提出了调整原盐场 19 万平方米的盐池发展用地至现状盐池东部地区,即预留海上纳潮水域以北地区,满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盐场的正常作业需要。 2.2.5 钢铁厂厂址的进一步明确 2004 年 10-11 月初,相关设计单位和钢铁业主单位,围绕规划 2 亿吨煤炭运输码头在港池东侧建设的选址,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方案比选,如果煤炭码头选址在东侧,将有可能对现状钢铁厂选址提出质疑,甚至提出钢铁厂北移的建议。众所周知,钢铁厂是大运输量的产业,选址在深水港地区建设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曹妃甸钢铁厂作为曹妃甸工业区的支柱和主要产业,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钢铁企业的需要。在满足钢铁企业
33、发展和区域矿石运输的空间原则指导下,最终经研究确定将曹妃甸煤炭码头选址在港池西岸,确保了钢铁厂现已确定的选址不变。 2.2.6 曹妃甸原油码头首站 2004 年 10 月开始,中石化正式开始着手曹妃甸原油码头首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提交了两个备选方案,其中推荐方案位于规划围堤外增加约 50 公顷的突堤,方案二位于矿石堆场以东,经专家评议后认为,方案一选址不利于前槽的稳定,会对曹妃甸工业区的“生命线” 构成威胁,提出了在方案二基础上深化,并提出对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2.2.6 华润电厂选址 由于初期对电厂建设条件的认识不足,规划研究提出的三个电厂选址及推荐电厂选址不能满足建厂的技术要求,
34、经与电厂建设指挥部及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后,确定了将华润电厂选址在曹妃甸钢铁厂北,沿挖入式港池布置,方便电厂从港池取水。根据电厂提出的技术要求,需要规划考虑为电厂出线预留高压走廊用地和排水水道用地。 三、规划依据和技术路线 3.1 规划依据 3.1.1 国家、地方有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 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 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年)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1996 年 18 号文)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发200213 号) 6、
35、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 号,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文件) 7、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建规20052 号文件) 3.1.2 相关规划、可行性研究等技术文件2.2.4 南堡盐场关于纳潮水域预留的要求 2004 年 12 月,南堡盐场就曹妃甸工业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关于南堡盐场纳潮水域预留的问题,予以了书面的回复,主要阐述了从南堡盐场生产需要出发,需要在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围海的 310 平方公里范围的东北角地区,保留约 50 平方公里的海域,同时提出新建跨盐池的道路
36、和铁路设施应预留累计大于 1 公里的过水涵洞,以保障盐场的正常运行。 另外,从充分利用可开发用地的原则出发,规划提出了调整原盐场 19 万平方米的盐池发展用地至现状盐池东部地区,即预留海上纳潮水域以北地区,满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盐场的正常作业需要。 2.2.5 钢铁厂厂址的进一步明确 2004 年 10-11 月初,相关设计单位和钢铁业主单位,围绕规划 2 亿吨煤炭运输码头在港池东侧建设的选址,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方案比选,如果煤炭码头选址在东侧,将有可能对现状钢铁厂选址提出质疑,甚至提出钢铁厂北移的建议。众所周知,钢铁厂是大运输量的产业,选址在深水港地区建设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从而增加产
37、品的竞争力,曹妃甸钢铁厂作为曹妃甸工业区的支柱和主要产业,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钢铁企业的需要。在满足钢铁企业发展和区域矿石运输的空间原则指导下,最终经研究确定将曹妃甸煤炭码头选址在港池西岸,确保了钢铁厂现已确定的选址不变。 2.2.6 曹妃甸原油码头首站 2004 年 10 月开始,中石化正式开始着手曹妃甸原油码头首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提交了两个备选方案,其中推荐方案位于规划围堤外增加约 50 公顷的突堤,方案二位于矿石堆场以东,经专家评议后认为,方案一选址不利于前槽的稳定,会对曹妃甸工业区的“生命线” 构成威胁,提出了在方案二基础上深化,并提出对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2.2.6 华润电厂
38、选址 由于初期对电厂建设条件的认识不足,规划研究提出的三个电厂选址及推荐电厂选址不能满足建厂的技术要求,经与电厂建设指挥部及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后,确定了将华润电厂选址在曹妃甸钢铁厂北,沿挖入式港池布置,方便电厂从港池取水。根据电厂提出的技术要求,需要规划考虑为电厂出线预留高压走廊用地和排水水道用地。 三、规划依据和技术路线 3.1 规划依据 3.1.1 国家、地方有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 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 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年)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39、(1996 年 18 号文)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发200213 号) 6、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 号,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文件) 7、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建规20052 号文件) 3.1.2 相关规划、可行性研究等技术文件7、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纲要成果 8、 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9、 唐山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 10、 唐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11、 唐山市曹
40、妃甸工业区水资源论证报告 12、 曹妃甸港区总体布局规划 (2005.1 交通部水规院) 13、涉及码头、钢铁厂、铁路等建设项目的论证报告 14、涉及安全、项目环评等相关论证报告 3.2 规划指导思想 3.2.1 项目特点 在沿海围绕近 310 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依托深水港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在我国尚属首次,曹妃甸钢铁厂作为首钢搬离北京的重要钢铁基地,计划2007 年达到 400 万吨年产能力,使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尚无确定时即将开始建设,无疑为规划的编制带来无法想象的难度和困难。规划项目的特点表现在: 1、技术内容复杂 开发建设曹妃甸工业区的相关实质性研究始于 90 年代初期,但直至今天,作
41、为工业区的龙头规划曹妃甸港区布局总体规划尚未最终完成,在本次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建设需求提出,如电厂、煤炭码头、原油首站等,为满足建设进度的需要,在前期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推进的前提下,为规划提出了解决近期建设需求和编制长远规划同步进行的要求,如何把握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如何体现规划的弹性,如何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何协调规划和相关专项设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无疑增加了项目的技术难度和技术复杂性。 2、建设的不可定因素多 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完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伴随着京津冀地区产业重构的开展,曹妃甸必将作为唐山市未来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参与到区域协作的热
42、潮中去。 围绕深水码头的建设及临港产业的发展方向、工业区主导产业的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时序、规模等,将比较大地会受国家宏观政策、建设周期、融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城市规划即应具有近期的可操作性,还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同时作为前期研究到编制规划的过度阶段,成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现阶段项目的进展和规划成果深度的把握。 3、与相关专业的协调工作量大 由于在研究及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呈现出同步甚至是滞后于项目建设的状态。尽管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角色体现在协调和统筹规划各个专业、工种的内容层面上,但是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同步进行状态,就出现了要协调包括非常具体的港口用地规划、铁路和公路走
43、向、市政基础设施走向、定位等诸多方面。 4、相对研究和规划时间周期短 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特别是要配合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项目竣工的时间不能改变,为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2.2 指导思想 1、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及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条件与趋势,发现在新的发展时期唐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协调发展、沿海港口资源的合理利曹妃甸工业区及相关影响地区的发展模式,重点研究解决如何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如何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现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区的建设目标。 3.5.
44、2 组织结构 鉴于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紧迫性,规划研究和建设实施时常交错或并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即且涉及城市规划、港口规划、铁路规划等具有区域协调特征的重大项目间的协调,又面临港口、城市布局和铁路运输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可谓时间紧、任务急、责任重。为构建各专项研究和设计间高效、密切的联系,在唐山市发改委、规划局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两方八院”组成的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建设项目协调组,两方包括:市发改委、规划局,八院包括中国城市规划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天津水科院、北京钢铁设计院、首钢设计院等。不定期针对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协
45、调和研讨,保障了曹妃甸项目的进度。 3.5.3 主要工作内容 在曹妃甸港区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的指导下, 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组成。 1、起步区城市总体规划: 结合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城市职能,体现产业发展战略意图,突出临深水码头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要求,合理空间布局。 体现创建和谐社会的规划目标,加强城市功能的组织。 完整的规划内容可作为近期建设的宏观指导文件。 2、远景发展构想 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存在的外部条件影响的因素,规划提出了远景城市空间布局需要遵循的原则。 根据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同发展条件的四个比选方案。 通过推荐方案将规划原则具体体现。 3、
46、港、城互动协调发展 明确港、城职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及分工。 提出港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时序。 提出唐海县发展思路的建议和区域空间管治的思路。 四、曹妃甸工业区总体开发战略 4.1 曹妃甸工业区开发的战略意义 4.1.1 增强我国沿海地区战略物资集疏运能力 中国沿海地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地带、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带、中国高度工业化的地带、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最活跃的地带。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带转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住房、汽车等为代表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市化带动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等多种发展动力下,推动了作为原材料工业的钢铁、化工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表 4-1 2000 年中国
47、沿海地区在中国三大地带中的地位 指标 单位 沿海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10767 5930 4606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59.40 27.02 13.58 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本地带就业人口比重 % 55.27 43.33 37.89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58.74 22.65 15.50 工业总产值比重 % 70.88 19.71 9.41 进出口总额比重 % 91.18 5.88 2.94 面对中国钢铁和石化工业的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产品日益紧张,国内铁矿石和原油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外进口铁矿石和原油产量逐年增加。从进口铁矿和原油吞吐量看,现有深水
48、港口散货吞吐量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从地区分布看,北部沿海地区仅有大连深水港口,与北部沿海钢铁和石化工业布局不适应。面对深水港口资源的紧张局面。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口资源成为确保钢铁和石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表 4-2 近 10 年我国铁矿石和原油进口量 自产矿 矿石进口(万吨) 原油进口(万吨) 1992 20976 2500 1993 22635 3000 1994 25080 3300 1995 26192 4000 1219 1996 25228 4100 1219 1997 26821 5500 3412 1998 24689 5000 3412 1999 23723
49、5300 4840 2000 22405 7000 6974 2001 21701 9200 6974 2002 23143 11600 6941 2003 14000 9112 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进口矿石、原油码头和北煤南运码头,将增强我国进口铁矿、原油和北煤南运的集疏运能力,缓解我国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紧张的局面,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沿海地带重工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4.1.2 提升我国重工业的竟争能力,带动京津唐地区重工业布局战略性调整 京津唐地区是我国沿海三大城镇经济密集区之一的环渤海区域的发展核心地区,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中心之一,根据京津唐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分工。北京将建立国际化的金融贸易、科技信息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和唐山发展港口物流业和现代制造业。 表 4-3 2002 年京津唐地区城市发展数据 北京 天津 唐山 秦皇岛 廊坊 总计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16800 11920 13472 7812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