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500 字)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
2、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
3、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
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 制度创新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7 生产方式:人类
5、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质料,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叫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分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生产方式。 大题:第一题: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一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6、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三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 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
7、不一样的。2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4 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第二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
8、会的性质。2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第三大题: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在
9、一定阶但得社会性质。2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与其相比,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阻力,这时候就要进行适宜的改革。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
10、动产品。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 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方向上的使用。5 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
11、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
12、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10 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
13、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1 谈谈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区别和关系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表示均质的,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商品的价值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所以计算价值量时候,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进行计算。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要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量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区别不是自然和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14、,因此是相对的。交换的比例是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只
15、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三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答: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
16、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
17、时间。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四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答: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
18、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 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五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送分题!)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
19、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六 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形式是不可逾越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势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形态可以出现跳也发展,但是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是不可以跳跃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所以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达不可以超越商品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全过程。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
20、通量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货币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货币具有 5 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4 简单价值形式也较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上。 表示形式为 一只绵羊= 两把斧子等号左边的商品主动地表现其价值处于相对
21、价值形式位置,并通过等号右边的商品相对的表现出来。右边的商品被动的表现左边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位置 5 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和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价值形式,是用来表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征: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 6 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货币身上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代替一般等价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区别的是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3
22、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 价值尺度 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5 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6 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
23、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7 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 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9 货币流通 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 货币流通以
24、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10 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11 通货紧缩 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二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 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随着商品交换的
25、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M4 = M3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3(意义)货币层次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和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货币层次的流动性不同,他们对经济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2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 5 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三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答:1 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
26、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 赊售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2 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
27、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四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1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范围和层次也逐渐发生变化,某些信用工具和流动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性2 目前重要的货币层次,是依据其流动性而定义的。M0 = 现金(纸币和硬币) ,M1 = M 0 +活期存款。M2 = M0 + M1 +商业银行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M3= M2 +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影响也不同中央银行对不同的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可以存进各种不同金融机构做出反应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资本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
28、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 无形资产 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具有非实物形态。 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 剩余劳动 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
29、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 生产成本 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 资本积累(重点!)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
30、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等。 6 资本积聚 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 资本集中 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
31、、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8 风险投资(重点!)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在投资的同
32、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 资本循环 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 10 资本周转 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11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12 流动资本是指以燃料、原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特点是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