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

上传人:您的文秘员 文档编号:162459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痴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这 24 字是范曾对自己的评价。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对于范曾而言,也是非常妥当的。范曾出身诗书世家,13 代先祖都出为诗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范氏家族四百多年文脉不断的文化承袭使范曾耕读于世世代代所积淀的深厚文化沃土之中,并成为范曾艺术大厦的基石,使范曾的绘画作品具有了文化气质和人文内涵,更赋予了其书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范曾少年耽迷于诗文,青年痴于绘画,中年聚文、史、哲而汇之,使丹青得学问之滋养而成绝艺;还甲之年又以弘扬国学为职志。人生既旅画于一个大

2、圆, 亦如 “水迂千回终归海”。也许我们从范曾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窥探出其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一、范曾书画艺术思想之源流。范曾 1938 年出身于江苏南通一个十三代诗人世代相继的家庭,自幼浸润诗香、沐浴诗教。他自道:“余自羽冠即随先严学诗,十岁而诵 离骚,十二岁背万古愁曲,俯仰吟哦,感慨悲怆,有不可自胜者。”这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学功底,而且养慧了他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想象。他认为诗是凝练、浓缩、净化了的语言,诗境是博大、沉雄、空灵、典雅的境界。诗学渗透到范曾的骨髓血脉里铸成了他诗人的气质, 决定了他基本的审美取向: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偏向写意;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趋向浪漫的;在

3、黄荃富贵与徐熙野逸之间喜欢野逸;在繁金错彩与逸笔草草之间,偏爱逸笔。范曾之旧体诗赋,有四言、五言、七言俱全,形式则包涵绝句、律诗、古风、长短句乃至时人甚少涉足的散曲、套曲、自度曲,借镜杜甫之沉郁苍凉、太白之豪放跌宕、苏轼之轩昂磊落、陆游之家国忧思,再融合一己之人生敏悟,所作诗每每蕴藏着史识真知,包孕有智慧灵光。如嘉峪关一首,“铁马冰河梦尚豪,雄关古影入临洮。驼铃夜响中天月,瀚海苍茫万顷涛。”自诗面上看,有取法陆游七绝的影子在,但更多激昂之声、雄壮之气,读之不禁令人坐卧不得,直欲奋起力行,要接踵诗人的脚步,去那天下名关作一游赏,亲身体悟那苍茫悲壮的大漠风情。再如登八咏楼怀易安一首,“自古崇文八咏

4、楼,歌吟焯晔忘尘愁。词人饮恨靖康後,气象犹能盖九州。”登临崇楼、咏怀古迹之余,诗人联想到以江山社稷安危为怀的奇女子李清照,纵然困顿潦倒,气魄却能吞吐山河,读之亦令人增加几许慷慨悲凉。此为范曾诗之刚毅威猛、有如大丈夫者。再如读孙多慈诗有感一首,“一缕芳魂似断丝,慈悲海上隐帆时。伤心只是人间恨,碧落黄泉两不知。”短短二十八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以旁观者的身份写尽了徐悲鸿与孙多慈之间的凄恻情事,尤其末两句,笔触之迤俪轻柔要让读者一掬同情之泪。此为范曾诗之深情款款、好似小儿女者。习见的绝句与律诗之外,联语、诗钟一类的“诗之余绪”,亦为范曾所喜并时时推敲创作。诗钟者,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游戏,起源于清嘉道

5、年间,文人集会命题限时作七言诗两句分咏不同事物,燃香系线,下坠铜钱,钱下承以铜钵,线断钱落钵中铿锵有声,其后虽佳卷亦不录,因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故名诗钟。往往因其体裁的轻便灵动,创作人少受格律平仄的束缚而屡有佳构出现。由诗钟,更可窥探到范曾浓郁的生活情趣之所在,在那里,更有一片属于范曾的“天地之大美”所在。可以说观察入微、情感细腻是诗人的特质,琐碎庞杂甚或在常人眼里了无生趣的物件,一入范曾诗眼,寻常物也幻化成为不寻常。读范曾诗词,不仅可以发现诗人观察之细腻、思维之精密,而且也可以发现他与常人迥异的艺术情愫,于须弥芥子中见大千世界。尤其“关山伪帙”一联,虽短短十四字,却寄语沉痛,写尽吴袁二人不同的

6、生命价值取向,吴氏沉醉胭脂粉黛之中卖国求荣,洵为民族之败类、千古之罪人,而袁崇焕虽遭惨死终不失烈士本色,人格魅力之高下可立判矣。可见,寓史于诗,是范曾古体诗的一大亮色,也是诗人历史责任感与道义感的外在寄托形式。相比旧体诗与诗钟,现代形式的新诗在范曾那里也不成其为问题,庄子显灵记即是范曾长篇新诗的经典之作。庄子显灵记是一篇长达三千多行的长诗,这首诗“酝酿于京津、著述于巴黎”,融屈骚汉赋、唐诗宋词、戏剧套曲及自由体新诗等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艺术形式于一炉,借助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等文豪诗雄的辩难陈述,表达了范曾对于艺术创作的诸多观点,以及对人类广博而深遂的思索

7、。长诗最后所附王成彬等三人所作跋云“先生甚憾于当代文艺正气式微,大道荆棘;势趋媚俗邀宠,象呈光怪陆离,郁结既久,不吐不快,遂述往思来,亟欲重振风雅,以为回归古典、复归自然之大旗。”可藉此探得范曾有此创作的初衷。而此诗文风之大气淋漓、汪洋恣肆,思想之周密精微、博雅丰赡,查诸当代诗坛,尚不见可与之敌手者。有评论以为,“庄子显灵记是范曾先生的思想、经验、知识、诗学观念的集成性的发抒,诗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置于人类精神文化的本源之中,以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为切入点,以时代潮流的景观为参照,以对人类文化命运的终极关怀为归属,凝结出具有经典性质的艺术晶石。雄视古今的大诗风范和交响乐般的高贵品质,将范曾先生近年

8、的写作推向一个辉煌的巅峰。”确实是切中肯綮之的评。总而论之,范曾之诗融合古韵今情于一炉,典雅雄浑、大开大阖,非具有大气魄、大手笔者不能为,与时下扭捏作态、文句鄙俗之所谓“国家级先锋诗人”赵丽华诸人相较,水准之差异不啻天壤之别,有识者自可明鉴。然而,范曾到了青年时期后却并没有将自己的诗学坚持下去,而是在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读史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研习书画艺术。关于这一选择,范曾自己也未曾说明,也未见诸家评论和说法。但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他对中国画的酷爱。二十岁时,即转入央美第二年,范曾厕身蒋兆和工作室,受到严格的传神写照基本功训练,兆和大师造型之准确、勾勤之精审、结构之严谨惠泽范曾一生。大学时代,

9、范曾穿过中国美术史幽深而神秘的隧道步入中国绘画艺术的殿堂,思维的灵角一下便穿破中国绘画的皮表,发表了颇有学术见地的文章。他道石涛一画等于众画,一画是绘画的根本法则。由此提出反对一味奉行所谓笔笔有出处的习古不化思想,师法自然的主张;但同时他又对画乃聊写胸中逸气观点提出了批判,认为画画不能完全从自己的个人感受出发, 要让观众看得懂,产生共鸣。反映了他早期注重写实和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青年时期, 范曾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和中国古代服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习,深得传统线描之要,且对白描有精妙的见解,说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和基本功,入中国绘画艺术的门槛,是探求中国民族绘画特色的一把钥匙,是中国画的遗传基因。他

10、还用白描解诠释 “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的涵义就是中国画家观察形象时重在形体本身结构,着意研究由于这些结构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实质以笔墨放笔直取,而这笔墨优劣的根本还在于画家白描功底的深浅。在创作实践上,他还认为白描技法的本质主要在线条的组织, 而不在粗细浓淡,其人物画作品中,线条是主要语素, 墨、色为次; 线条起承转合疏密穿插变化为上,粗细浓淡变化为下。如果说范曾的写意人物在当今画坛还有众家可比权量力,其白描功夫和成就恐难有二人, 只是其被他本人写意人物画的名气所淹摆了。进入中老年后,他在对古代哲学的研究中更深刻地体悟到中国画的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绘画思想追求道法自然,在美术思潮

11、中成为捍卫中国绘画传统精神的勇士。年至花甲古稀,范曾在经历了风雨人生后,庄子情节愈加浓厚,艺术思想追求 “精神释放”。其画面更加空灵,笔迹老劲,人物高古。二、 范曾书画艺术中的复古思想。范曾艺术思想表现是多维的,非常复杂,但总体看集中体现了他书画作品中的复古情节中。(一) 艺术家出自虔诚和勤奋。艺术家是自然之子,在杳不可测的宇宙之前,除去对它抱着宗教般的虔诚之情外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没有宗教般的虔诚就没有艺术。这就是范曾对艺术真挚感情。作为艺术家,范曾是纯粹的。他作画总是忘怀得失,心中了无挂碍,没有云要衣裳,花想容的遐想,只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超境。对他而言,绘画决不是人生的手段, 而是人生的方式

12、和目的。他创作态度严谨, 每作画之前,必对所造之人深研细究,对人物背景、性格气质了然于心。待到心中有所勃郁,刹那情思,霍然胸次;偶然影响,奔来笔底。亦如妇人生子,不至月满孕熟而不强为,犹如怀素 “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 一气呵成。譬如,年秋,他为在台湾举行的一次画展而准备创作一幅孙中山先生像时, 对本已谙熟的先知孙中山仍然反复揣摩,对先知的性格、气质、形象羽化于心, 并将心中先知融入历史之中, 并且展纸提笔前先清水净手,然后放笔直取, 如灯取影。提笔已有形,落墨心无物。他常常自道:“余于绘画,惟真是求”。他说, 艺术家要气静神定,宠辱不惊,能做到心灵与天地精神往还,才能感受到艺术的

13、生命。艺术家应是纯粹的、个性的、自由自在的、不受束缚茧囚的生命主体。正是在这样的虔诚态度驱使下, 他画画超人地勤奋。早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期间,他便因勤奋而倍受沈从文器重,赞赏他是钱钟书勤奋第二。彼时,他常常不顾室外日起日落,不论寒冬酷暑,彻夜伏案耕墨,及至还甲,悬腕向壁挥毫数小时也是常事。他同时告诫年轻朋友不能急功近利,艺术是一座崇山,只有拾级而上,才能登上艺术殿堂。(二) 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人审美特点的一门艺术。傅抱石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 用不着加其他调剂”。这一点,儿时饱学诗书的范曾已是明识于心。范曾认为, 中国人的思

14、想、 豪情、 才智只有毛笔和宣纸才能录载,惟有五彩之墨才能铺就。中国画的语言是痛快淋漓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他说,既如此,中国画就注定是重写意的,不容反复描摹涂改,作画必须意在笔先,绝不能为技法所困。他崇尚无法而法,认为一切艺术的语言、法则、技巧都是为艺术的意蕴、境界、韵味等等所用的,当技巧结束的时候,艺术才真正开始。“谈起文学世家,当仁不让是我的本分。自明末清初至今,四百年大家相望、名手如林的家族,恐怕除去南通范家,找不到第二家。”在亦文亦画书系范曾卷自序中,范曾如此评价给予自己灵魂以充盈血脉的南通范氏诗文家族。确乎不谬,范曾有足够的家学渊源作为自豪的资本。范曾之文,上承家学、受益于桐城古文

15、学派,深得史记汉书庄子楚辞及李杜、三苏行文之三昧,纵横激荡、气势磅礴,情致飘逸洒脱处还极富诗情,完全扫却时下文坛那种轻浮虚靡的污浊低俗,行文古雅、气息醇厚,整体上的行文气质与傅雷先生似颇相近,一气读之,不啻是精神上的庄严洗礼。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于二零零七年初将范曾近年论文新作辑为一册,名为大丈夫之词出版。是书辑录范曾近年来论文力作凡八篇,总字数十六万有余。八篇文论所述人物多为真君子、大丈夫,与书名之所寄意正相吻合。大丈夫之词开篇论辛稼轩,南宋国运衰败零落、国君昏聩无能,此时,通读经史且万夫莫当之辛稼轩横空出世,尽管历经宦海三次沉浮仍矢志不渝,向上进呈美芹十论等万字平戎策,意欲“以天下之至

16、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奈何造化弄人、英雄气短,临了却不为朝廷所用,大丈夫亦不免老境悲凉之叹。范曾于文中畅论辛稼轩生平,间隙穿插辛氏沉郁悲凉又不乏生活情趣之诗词,兼且剖析彼时心态处境,宛若辛之异代知音。全文读毕,一个性情豪放迭宕、诗意浓郁苍凉的大丈夫辛稼轩立现眼前!不止于此,范曾写此文自有深意在焉,文末他笔触一挥,轻轻点出文题“大丈夫之词”用意之所在“大丈夫是中华民族自周秦以还民族脊梁的符号,也将是我们新时代民族性的灵魂,廿一世纪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之上天,民心大振。微吾老书生,竟夕不眠,以待聂海胜、费俊龙之回归。我深为祖国之前途祷,为生民之幸福祷!”大丈夫联接古今、横贯时空,非唯辛稼轩足以称之,新时

17、代的航天英雄若聂海胜、费俊龙,为着国力的提升与国民的荣光,舍身而忘我、轻生而取义,何尝不是当下的大丈夫!范曾为文用心于此,乃是他心系家国社稷、不忘天下安危的具体表现,更是他的文章显露出来的可贵可赞之处。读范曾之文,当于此着力留意才是。辛稼轩之外,范曾更将笔触移向八大山人、黄宾虹、王国维、陈省身诸位,评述八大之孤高绝艺、飘零遭际;黄宾虹与傅雷之隆情高谊、莫逆相知,及于黄氏笔墨之独到、书法之古秀;详论王国维自尽之疑云、内心之所思;以温和深情的笔调追忆与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交往的情形笔致婉转细腻、情感丰盈醇厚,处处浸染着他独到的艺术与史学观,非细心赏读者不能由衷地领略并深致钦佩。设若寻根溯源的话,范曾

18、文章所以磊落不俗、卓荦奇崛,先天的家学渊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由范曾亲力编辑点校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于二零零四年七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付梓出版,本书按世系排序,所收南通范氏作者均自范曾上溯为序,即范曾父范子愚、祖父范罕、曾祖范当世、高祖范如松、上溯五世祖范持信,直至范曾上溯十二世祖范应龙,时光绵延四百五十年,选录南通范氏十三代二十一位作者诗文约四百万字,体类涉及诗歌、联语、文章、专著、书信、日记,选录南通范氏姻亲十一位作者之诗文专著等计六十余万字,另收录年谱、纪事编年计七十余万字。翻开这皇皇二十一卷、总字数逾五百万的家族诗文巨著,我们可窥见范曾文章学术之所由来,了解范氏家族之过往陈迹,果然是“

19、四百年大家相望、名手如林”,范曾之为范曾,有由然也。在为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所撰序中,范曾自述家学之由来,“余自幼濡染于诗文世家之氛围,颇多会意。一日,硕儒张梅安先生来家,指院中鸡冠花嘱为诗,余即口占绿羽顶红冠,花开处处啼。张公大惊异,顾家翁云:此子有厚望焉。其时年甫七岁,少时即背诵屈原离骚、归庄万古愁曲、杨小坡套曲,它如诗经、唐诗、宋词累千百首。善为七律、古风、长短句及曲赋,亦偶作新诗。有范曾吟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等行世,以不坠家风自励。世皆以画家视余,其实于诗癖爱尤深,家学积渐,不能自已。”良好的家庭师承加上后天的刻苦砥砺,赋予范曾远超同辈画家学者的国学根柢,举凡古典诗文、长短曲赋给予他精

20、神上的涵养与滋补,日日浸淫其间,他为学日益,文章愈发地宽博浩大,气象愈加地雄浑老辣,文风之浩荡精练,并不轻让于家族中的诸位前贤先修。毋忘众芳之所在论二十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的复归是范曾一篇解析艺术之美的长文。范曾于文中直言痛陈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罪状,指出区分艺术高下的惟一评判标准是好与坏,而非新与旧,概而言之,他希冀藉此来重新构建人们对艺术美与丑的判定标准;他敢于“独持偏见”,发前人之所未发,将批驳的矛头直指西班牙名家毕加索及其拥戴者,直指毕氏为人投机取巧、文章艰涩费解,而其故意作践女人体的画作满幅渣滓“但是我只认为这些作品是丑陋的高峰体验、恶德无遮挡的袒露、荒诞意念无序的表现和矫造技巧的做态

21、。”“那是集色情、荒淫、丑恶之大成的杂烩,宛若性乱世界的一场噩梦,暴力和兽性是毕加索此一时期之最爱。”范曾之所以对世人顶礼膜拜的毕加索痛下贬语,并非以此自炫、显露自己的与众人不同,而是他清醒地认识到毕加索的画作确实违反了艺术之大美,粗糙荒率、丑陋之极。为扭转毕加索之流给艺术界带来的衰颓之风,范曾在文末呼唤大宗师庄子光耀今世,吁请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复兴,从而为文坛艺界开启和畅的惠风新境。身为艺术家的范曾,他良知未泯、正义感犹存,这篇呼喊古典主义“魂兮归来”的论美力作,显示了他对艺术创造的执着无悔,也正与他追寻“天地之大美”的艺术殉道者精神相通。对于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产物对于中国文化的“入侵”

22、,范曾保持了传统中国文人的本色,对此持相当的审慎与保留意见。尽管电脑早已在作家学者的写作中广为普及,但他仍坚持执卷握管的阅读与写作方式,显露出中国文人的本真色彩。“在光影声像霸权之时代,保持文字自身神圣之尊严,乃是当今文化人不可旁贷的责职。每感电脑上之文字,排列整齐如列兵之方阵,然于个人之官感,则文字失却温度。中国文人,正应一卷在手,书中文墨芳菲菲其袭余,而行文之际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中文之写作,绝对是美的体验。”在中国文化第二十二期篇首的学人寄语中,范曾如此阐述他对于中文阅读写作的观点,以期与国中深研传统文化的学人共相勉励。以上独立不羁的论调,也恰可显见他“于风云中立定精神”、不为外物所动的

23、耿介禀性。文如其人,何其恰切之谓也!长篇论文力作之外,范曾创制的文字亦多其它类型,譬如书画纵论、序跋文字、题画小品、怀人纪事等等,皆能以真性情出之,短者二三行、长者三五万言,或向沙尘“奉上永恒的诅咒”,或畅论“国之大事”,或“与相爱的人共赴天涯”,或去“梵高的坟茔”参访,文笔兼有诗情,跳动跌宕、纵横睥睨,气定神闲之中大家风范毕现。耽读日久,愈感其文字之优美、境界之高华,篇幅所限,于此不再一一赘述,有心读者可找来细心赏读品味。世之轻薄范曾文字者,当能一改其见。三、范曾书画作品中的哲学体悟。任何艺术思想都是以一定哲学理念作为内核和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艺术家的哲学理念,是洞悉其艺术风格形成、

24、志向乃至理解其艺术作品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范曾的哲学取向主要兼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一)先忧后乐,积极入世。范曾是宋代大儒范仲淹的后代,又是教育世家,自幼在传统的家教中受到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大影响,特别是青年时期,积极入世。先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思想主调。范曾是天生率直秉性、狷介不驯的,但随着生活的磨练和洗理, 阅历的增加, 思想开始融进道家和佛家的观念,其四十岁前后使用 “抱冲斋”号就是一证。他在闲话抱冲斋 中写到:我自号抱冲斋主,真有些老子哲学的意味。其实,我对老子恍兮惚兮的理论不甚了了,而对他理论体系中的思辨因素,却十分钦佩。老子讲 “大盈若冲”,那是讲真

25、正真的充实往往是冲虚而不盈满的。我以为一个艺术家或学者, 一方面在人生道路上勇猛精进, 艰苦拼搏;而在个人品性的砥砺上,则又应当怀抱淡泊冲虚,不为名缰利索所羁,保持着一种博大而虚怀的精神境界,那么,这才具备了创造心智果实的最佳状态。他又有字 “十翼”,“十翼”典出易经,史记 云:“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易正义序释 “十翼”即“孔子所作,先需更无异论”。他本人则解释说 “十翼”是“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耳”。从这段“夫子自道”中不难看出,此时的范曾对儒家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等等是基本认同的,但也有取老子哲学中的一些有益理念为我所用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范曾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主动捐建南

26、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一时间成为社会活动家、青年教育家。(二)亦儒亦道,渐渐出世。和许多艺术家一样, 范曾绘画实践中流露的主要还是道家思想。阿尔森 古留加说:“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的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可见思想对任何文化和艺术都是至关重要的,范曾的书画艺术也有其内在的哲学思想。范曾的书画艺术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前期表现为追求“道法自然”。他曾讲到老子是其异代知音,屈原是其精神导师。我和老子恐怕是结下了一世之缘了。我喜欢画老子,画他说法演教,画他闭目神思,画他骑牛出关,在老子面前,心灵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感动。”在那些书写老子的绘画作品中总有范曾

27、的身影和情思,那牵牛的书童正是范曾自己,这是表达自己对先贤的敬畏和爱戴的最好方式。而在世纪之交他开始研习庄子和老子的著作,写了一些研读老庄思想的心解。受庄子思想影响,范曾的画风突变,绘画更加简洁,笔法更加洗练、凝重。他崇尚“无法而法”,认为一切艺术的语言、法则、技巧都是为艺术的意蕴、境界、韵味等等所用的,当技巧结束的时候艺术才真正开始。绘画追求“精神释放”,画面更加空灵,笔迹老劲,人物凝练深邃。范曾早期绘画还带有墨彩,那些胸中益气,诗意表达都寄托着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而在多年的绘画悟道中,在潜心研习中国先贤老庄著作之后突然笔锋回转,舍弃那些矫揉造作,直取内在气韵和绘画精神,笔锋简洁,凝

28、练,传达出一种气度,那是对绘画精神领悟直取内在本质的怅然,也是对传统文化洗练表达的愉悦。中国画是即兴的,特别是写意画更是直抒画家心意,意在笔先,笔笔皆为意。画家的思想、才情以及感受都在一气呵成之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绘画精神的表现了。思想因为有了哲学的高度而深邃,有了美学的深度而充盈,绘画具有这样的内在深度,这是古为今用,心解气和的艺术表现,也是最为真挚的艺术表达。(三) 由哲学理念悟化出的艺术精神。“哲学应具备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而艺术应略带古典哲学神秘主义的意味。”这是范曾关于艺术和哲学关系的一句精论,可以看作是范曾艺术哲学理念的凝练。范曾的哲学研究与理念一直和他的艺术思想发

29、生着紧密联系。他依据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悟化出自己的艺术精神:一是心与物交。他说,宇宙万物是和谐统一的,又是不断运动的,我们的心也要随之运动,而且心灵的运动不是单项的,直线的, 是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与爱憎之间判断、徘徊、选择。中国画家和诗人应是在心物交感的前提下发挥,主、客体高度统一。此所谓 “思想为妙,神与物符,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二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动。他说,艺术家的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总是在对外在信息接受和反馈,并经过充分的积蓄之后,发生思维的飞跃而“迁想妙得”的。他把道家推崇的“反璞归真”作为中国艺术家、诗人精神释放的途径,把道家的“澹泊质朴为尚”的人生哲学融进中国画创作中,

30、把庄子“解衣磐礴”作为艺术生命状态, 无拘无束信手挥写泼墨。其每一幅画均源自于虚静至极的心灵,飘逸着淡淡的禅道味,在其人物眉宇之间、 瞳眸之中总是透射着超然澹泊之气。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愫,而这是建立在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共同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之上的。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表现为“ 天人合一” ,而在艺术创作上的最高境界则为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统一。钱钟书以“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 来评价范曾的画,可见范曾的画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操行。范曾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样的人文关怀精神更进一步讲是艺术和当代社会、当代精神的体现。范曾说:“我的艺术之

31、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获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那是我所画的主题,弘扬了中国光辉的历史,歌颂了那些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孤忠之士。”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无言,然而在这一切的后面却是范曾的大爱无限,由此体现出其深爱民族家园的人格意志和赤子之心。从范曾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道德层面升华到艺术形象上的崇高感,以及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发自内心的敬畏之心。诗意化墨法之渲染而成为神采,丹青得学问之滋养而成为绝艺,这就是范曾书画艺术给予观者的有容乃大的艺术体验。透过那些鲜活的泼墨人物画,我们看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深邃,同时也为这俊逸、凝练的艺术精品而感叹,而流连忘返。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范曾作为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大家,他在接过梁楷、 任伯年、 陈老莲、 蒋兆和等历代人物画大师的接力棒后开创了 “以诗为魂, 以书为骨”的人物画发展新路, 并为当代文人画垒筑了一座新的高峰, 他的书画艺术造诣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有许多启示,甚值研究与品味(陈玉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化传播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