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A Stud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p,2006郑 重 声 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06 年 9 月 12 日i中 文 摘 要历史表明,自世界上第一个企业诞生以来,信息就以其减除不确定性的功能和优势,内生于企业提高效率、节约耗费的追求中,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
2、。随着世界经济和以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当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主要则是体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理论界和企业家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才能在信息时代获取竞争优势,并将这种优势长久地保持下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则是企业面对新的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而企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竞争优势,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持久竞争优势。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竞争优势
3、为研究重点,展开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作了一定的论述。并在此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获取,以及企业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丧失,这正反两个方面。最后,还提出了如何通过企业信息化治理来保持竞争优势。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信息化的意义重大,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清晰地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性力量。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关键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IT 治理iiAbstractHistorical showing,
4、since the first enterprise was born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came from the pursuance of enterprise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save expenditure, with the reductive uncertain function and advantage playing an active and significant role for the enterprises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fast devel
5、opment of world econom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revolution as a representation i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urrent enterpris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a vast change, mainly embody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fierce competition
6、in enterprises, theorists and enterprise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how to g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T times and keep it permanently. Under this background,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enterprise to face the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enterprise making f
7、ull use of the IT power is one of progress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ways. Studying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fully develop the IT in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d effect, prompt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form, improve enterprise comp
8、rehensive competition and cultivate en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pending on this study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study. To discus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is on consultin
9、g a large of references. And b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studying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nfluence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include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gains and loses. Last, to put forward how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he IT governance. In short, i
10、n the IT time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has clearly being a main power for enterprise to strengthen vitality and increase competi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s a decisional meaning for enterprise and iiiusing advance IT is one of necessary ways for gaining the comp
11、etitive advantage.Keywords: informatization,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competitive advantage,IT governanceiv目 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表目录vi图目录vii引 言.1第一章 企业信息化理论概述.4第一节 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涵义4一、信息化的深刻涵义4二、企业信息化的深刻涵义.7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10一、企业信息化的层次.10二、现今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11第二章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概述.14第一节 企业竞争优势概述.14一、企业竞争力.14二、企业
12、竞争优势15第二节 对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解.19一、本文对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解.19二、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20第三章 企业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22v第一节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22一、企业信息化带来企业活动的改变22二、企业信息化对价值链的影响.24第二节 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丧失.25一、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25二、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竞争优势的丧失.37第四章 通过企业信息化治理保持竞争优势42第一节 企业信息化治理的理论概述.42一、IT 治理的概述.42二、公司治理和 IT 治理的相关性45第二节 IT 治理的模型及成功案例45一、成功的 IT
13、治理模型.45二、通过 IT 治理保持竞争优势的成功案例48结 语.51注释.53参考文献55致谢vi表 目表 2-1 基本战略的风险20表 3-1 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比较25vii图 次图 1-1 组织中信息的流动和信息粒度5图 2-1 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14图 2-2 企业竞争优势框架16图 2-3 价值链17图 2-4 三种基本战略18图 4-1 COBIT 模型.46图 4-2 企业信息化过程风险控制模型. 481引 言20 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 1/3。在组织结构,管理对象和控制范围上,这些企业将和 20 世纪 50 年
14、代以后崛起的,今天仍被教科书奉为经典的大制造业公司没有丝毫相似之处,而更可能接近于那些被现在的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所忽视的组织。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等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将无可选择地要以信息为基础 1。历史表明,自世界上第一个企业诞生以来,信息就以其减除不确定性的功能和优势,内生于企业提高效率、节约耗费的追求中,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下面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在过去 30 年里,全球财富500 强企业的淘汰率异常之高:19701980 年,500 强企业中有32
15、消失;19801990 年,这一数字提高到了 47;19901998 年之间,更是达到了 54;9 年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退出了 500 强的行列。20 年前,世界 500 强企业就纷纷启动了信息化工程。IDC 的研究显示,财富 500 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 65,同时,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 10 倍以上。由上述可以看出,能否更快更好地获得和处理信息,已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而在新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了细微却是根本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今天,信息技术的商业和战略价值正伴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我
16、们从美国航空、联邦快递、美孚石油、eBay、路透社、沃尔玛和 Dell 这些新老混杂的企业群体信息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来看,其再次证明了经济学家熊彼得的判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同样,真正创新的公司会设计和建立基于 IT 的商业解决方案,从而创造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同样,这一判断不只在美国得到印证,近些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向纵深发展的现实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2003 年, 互联网周刊联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起的“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大型调查”的结果显示,信息化在我国各个地方和行业领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造就了一批具有优异的创新能力、充满活力、具备竞争与合作能力的
17、优秀企业。统计显2示,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 的企业 2002 年总销售收入为 324,000 亿元。前 100 名企业 2002 年销售收入达到 24,800 亿元。规模最小的企业 2002 年销售收入也接近 2 亿元,这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它超过了同期中国 GDP 的1/4。入选企业涉及金融、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力、计算机设备、电信、进出口、运输、纺织等多个重点行业,涵盖的行业范围之大、地域之广及企业规模之广泛,充分说明对中国的经济主体而言企业信息化有很强的代表性 2。这一调查结果还揭示了:在信息化牵动与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企业界正在经历着新一轮分化。新一代商业领袖、
18、新一批企业帝国很快就将在信息化的促动下浮出水面。信息化对企业的带动效应、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也许在今后几年就将以中国企业第一阵营全面更新的方式得以体现。在历经了所谓的“网络泡沫”之后,这一结论显得有些大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确实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构成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天然的垄断地位、通过非市场手段获取利益、某一市场中先入优势和在某个时点上对机会的把握等等尽管还未失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加入 WTO,都正在逐步淡出决定商业竞争态势的中心舞台。而回过头去想想,我们一路上纠缠不清的市场化、股份制、企业管理和产权等话题,也都只是在创造一个正常状态下企业理应身处的商业环境。它们构成
19、起跑线,但它们本身不构成持久的竞争动力,而信息化则越来越清晰的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性力量。当然,对于信息化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产生的影响仅仅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难。在 2003 年 5 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尼古拉斯G卡尔发表的一篇题为“IT,强势不再”的文章,曾经引发了对IT 商业价值的大辩论,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对 IT 的治理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和研究,企业信息化管理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更好的发挥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如何通过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企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正如前面所叙述的一样,伴随中国加入
20、 WTO 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今,信息技术逐步融合到企业中,并成为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在我国的许多企业里,都已经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方案,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企业 ERP 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3和重点,而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以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竞争优势为重点进行研究。第一章,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对企业信息化的涵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第二章,讨论了
21、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第三章,从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获取,以及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对竞争优势丧失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对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四章,则强调了通过有效的企业信息化治理这样一种方法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4第一章 企业信息化理论概述第一节 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一、信息化的深刻涵义(一)信息的涵义及特性在了解信息化涵义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信息。布拉曼(S.Braman) 1989 年把信息(Information)定义为: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是一种商品;信息是形态的感知;信息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力量 3。信息经济学,肯尼思阿罗(K.J.Arrow)认为信息是“
22、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 4。对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一切有助于行为者选择行为方式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用的信息,通过信息的获取可以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我国学者孟广均等人(1998)认为信息是指人们所感知与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和组织的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根据其加工的纯度和精度分为一般形态的信息资源、知识形态的信息资源和情报形态的资源。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初步加工的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而形成的纯度较高的产品,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称为知识;情报是在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再提炼
23、而形成的纯度更高的信息产品。由此可见信息的外延比知识的外延更广一些。广义的信息包含知识在内。信息是企业一种重要的资源。本文将信息简单的定义为在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符号。也可以把信息描述是那些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有意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本文中我认为,信息是企业正常运行中无处不在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种资源。根据这一定义,信息还有如下的特性值得我们重视:1.信息的时间,空间,形式维度。(1)信息的时间维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即在人们需要时要能及时获得信息,因为信息会变得陈旧和过时;另一方面包括信息的
24、相关性。(2)信息的空间维度,信息的空间维度5阐述了信息的便利性,即不管人们在哪里,都能够获得信息,这一点也让企业在信息化时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3)信息的形式维度,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以最适当的形式(文字、图片、声音、叙述、影像等)被展现;二是信息的准确性,即我们需要的是无差错的信息。2.信息的组织维度,包括信息的流动、信息描述的内容、信息的粒度和信息如何被使用。(1)信息的流动,组织中的信息面向 4 个方向流动,即向上、向下、水平和向外。我们从简单的组织结构图上来分析,如图 1-1,顶端是战略管理层,为组织提供整体的方向和指导;第二层是战术管理层,根据上层战略计划,开发下一级的目
25、标和战略;第三层是运作管理层,管理和控制日常的运作并实施企业目标和战略;第四层是实际具体的业务处理执行层。信息的向上流动(或说向上流动的信息)描述了基于日常事务处理的组织当前状态。例如,当一项销售活动发生时,信息来源于组织基层,然后,通过各不同管理层向上流动。由此也可看出信息收集是 IT 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它将信息向上传递给决策者们。向下流动的信息包括源于最高层的战略、目标和指令,这些信息向较低的层次流动。水平流动的信息是在职能业务部门和工作小组之间水平流动。向外流动的信息包括与顾客、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组织交流的信息。图 1-1 组织中信息的流动和信息粒度(2)信息粒度,指的是信息的详尽性
26、的范围程度。该范围涵盖了由粗到细的信息粒度粗粒状细粒状在各职能部门和工作小组间沟通向上流动的信息组织的当前状态向下流动的信息战略、目标和方向上 下战略管理层战术管理层运作管理层业务处理执行层水平流动的信息向外流动的信息顾客、供应商和其它6粒度。粗粒度的信息是指高度概括的信息,而细粒度的信息则是非常具体的信息。(3)信息描述的内容,分为内部信息(主要描述组织中特定业务的内容) ,外部信息(描述了组织周围的环境) ,客观信息(定量的描述了已被人们所知的事物) ,主观信息(试图描述当前还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二)信息化的深刻涵义“信息化”一词,则最早见于 1967 年初,从理论界来看,最先起源于
27、 20世纪 60 年代的日本。1963 年 1 月日本社会学家梅悼忠大(Tadaoumesao)发表的一篇论信息产业文章。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概念,向人们描绘了“信息社会”的前景,并预言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化社会,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日本学术界、企业界、政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讨论,并导致信息化概念的产生。随后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信息化这个概念并用来描述和定义上述社会进化过程,即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是基于当时日本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主要包
28、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己开始由以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的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 Based Society)的转变;二是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作为资源稀缺国发展重工业经济面临的危机,所以寻求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选择。信息化的涵义是指由于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引起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化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为社会各主体共同分享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
29、。信息化使得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二是信息产业及信息咨询服务业高度发达和完善。其外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环境。信息化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7会劳动生产力的过程。信息化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
30、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一观点也体现出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二、企业信息化的深刻涵义(一)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世界各国在自己的国家信息化理论和政策指导下,都致力于研究自己国家的企业信息化问题。在美国对企业信息化,最初是关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究,MIS 这一词最早出现在 1970 年,瓦尔特肯尼万(Walter T.Kennnevan)给它一个明确解释 5:“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适合的时间向经理人、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环
31、境的信息,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1985 年,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Gordon B. Davis),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6 20 世纪 90 年代企业信息化又加入了对智能决策系统 IDSS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Group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的研究,还有 EDPS, MIS 和 OA (Office Au
32、tomatic)技术在商贸中的应用形成 EBPS(Electronic Business Processing System),它以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为标准进行数据交换。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外对企业信息化研究更加活跃,如 Rolf A. E. MUELLER 和 JEFFRET WILLIAMS 等在美国农业经济学会提出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应用和电子技术发展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更广阔的前景。从实践来看,1993 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据美国官方解释, N
33、II 首先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它能使所有美国人享用信息,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8或文表相互传递信息” ,而 AT&T 公司对 NII 的解释颇为流行,它指出 NII 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从世界各国来看,日本不但在理论研究处于领先,而且在实践中,当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后,日本立即作出反映,通产省和邮政省分别在 1994 年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计划。日本政府还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多方面支持。在西欧,自 80 年代以来,欧共体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意义的企业信息化计划。包括
34、了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计划、光纤数字通信计划、材料和制造技术计划等。1991 年欧共体制定了一项开发企业交互系统计划,集结欧洲 30 多个国家主要电子公司和大学,联合开发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以推出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并与美国、日本竞争。在我国,学者乌家培(1998)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为了在提高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基础上,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7张瑜、陈禹认为“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经济型组织系统,因此,其获得战略优势的内在根据在于企业围绕战略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形成一个
35、先进的自组织机制。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基础或战略平台,便是企业信息化。 ”8梁滨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法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调动人力资源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推进企业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在他的定义里,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是他对企业信息化定义比较新的一点,强调了人力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即信息化的过程包含了开发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 9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
36、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9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企业信息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视,1997 年 4 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制订了国家信息化规划,把企业信息化摆在了重要位置。2001 年初国务院调整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新时期
37、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调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动国家和各领域、各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的要求。特别突出了企业信息化在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信息化的立法工作。为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重点组织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工程” 。这些都为下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二)本文对企业信息化涵义的理解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更强调知识密集、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
38、、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流、事物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使各层次的管理者能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业绩。企业信息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从企业信息化定义中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到:企
39、业信息化是以 IT 与先进管理思想、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应用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是依赖 IT 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而建设的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时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即企业业务信息化和企业管10理信息化。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谈论的信息技术是用来管理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信息的技术,并不是在讨论某种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它更强调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在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应用,是企业内部的累积,是企业特有的资源,也是其他企业很能难模仿的。而这里所指的企业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无论是制
40、造型企业、商业流通型企业、金融、运输等服务业,还是大型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他们都同样面临着信息化建设或改造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和每个部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概括地讲,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各种技术和手段,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和网络,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企业信息化可说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软件系统、数字设备(如数控机床等)。企业信息化是个动态的推进过程,特别是因特网出现后,企业信息化表现出:从过去企业局部环节的
41、信息化转变成企业整体发展的信息化;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单独利用转变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数据处理时代”的信息化向“网络化时代”的信息化转变等特征。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一、企业信息化的层次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控制和技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不同,所处的信息化层次也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层次: 1.面向事务的信息化。从 80 年代初计算机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以来,就有
42、许多企业使用一些软件用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及员工薪水登记等,这些软件主要是面向事务处理,在一些技术部门和管理较为规范的领域应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这是企业信息化最低的一个层次,也是企业信息化11的起点。2.面向职能的信息化。这一层次的应用己经进入了管理层面,如物料需求计划(MRP )、分销资源计划、财务管理系统等。这对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层次的应用只属于企业信息化的初步阶段。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一层次的企业在信息化应用的经验和人员、技术、环境
43、上都有了一定基础,急需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以发挥信息化的效益。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都处于这个层次。3.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较高层次。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在这种层次下,企业信息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化覆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效。这类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集成,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4.企业全面信息化。它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结合,也就是
44、管控一体化的信息化。现代的许多企业都具有很多数字化的设备,这些设备本身及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都是大量的信息。企业实现了这些信息和本身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信息交互,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这要求企业既有扎实的管理基础和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又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集成。5.商务信息化。商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商务活动,包括企业的信息发布和搜索、商务谈判、企业订购、网上支付以及企业服务和技术支持等所有与商务相关的活动。各个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商务信息化。企业要实现商务信息化的最高
45、层次,必须得到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的支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对自己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能力有一个动态的掌握,为商务谈判提供条件,进而为最终实现虚拟企业和网络化区域制造打下基础。二、现今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12(一)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完成了以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进入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代。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完成了工作组级、部门级的计算机应用;80 年代至 90 年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级;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生产方式高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因特网应用
46、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技术革命。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如下: (1)在设计与制造领域,90%以上的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PP、CAM、CAE、CAT)和产品数据库技术(PDM) ;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一般的制造企业普遍采用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设备。(2)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普遍围绕因特网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实施 ERP 战略。90%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了因特网网站;70%的中型企业在因特网上建有主页;50%的小企业利用因特网进行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国际市场竞争形态已从企业间竞争发展成企业战略联盟间竞争,也就是供应链之间
47、的竞争,企业战略联盟将多层式供应链改造为扁平式供应链,集成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其供应链管理可归纳为集团供应链、行业供应链和区域供应链三种类型。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已经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范畴,通过网络技术扩展至产业链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化。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企业计算机应用起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如沈阳飞机制造厂于 1964年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歼击机零部件设计和机床改造。70 年代初,我国企业计算机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 1972 年采用国产计算机和符号指令编程技术进行刀具设计、机床编程、计划编制以及定额管理等。80 年代初,沈阳第一
48、机床厂等少数机械企业引进物料资源管理软件(MRP) 。80 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机床厂等机械企业引进制造资源管理软件(MRP) 。90 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 1995 年获得13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 。90 年代后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渐推广。同时,因特网应用也迅速推广,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企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 2001 年对 231 户国家重点企业和 510 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信息化
49、状况进行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分布在机械、化工、纺织、吃子、煤炭、汽车等 33 个行业,覆盖除西藏、海南、新疆建设兵团以外的 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收回有效问卷 638 份。调查结果表明:全部实现基础性管理系统(OA、 MIS 等系统 )的企业仅有 48 户,占总数的7.5%;部分实现的企业 382 户,占 59.9%;尚未实施企业 208 户,占 32. 6%。全部实现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包括 CIMS、ERP 等系统)的企业只有 30 户,仅占4.7%;部分实现的也只有 196 户企业,占 30.7%;尚未着手的 412 户,占 64. 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 8 户,仅占 1.2%;尚未着手的 482 户,占75.5%。虽然有 435 户企业建立了网络,占 68.2%,但只有 18.3% (117 户)的企业,做到每周更新一次信息;只有 21.6%的企业(138 户),开展了初步电子商务,但电子商务销售额仅占 638 户企业 2000 年销售收入总额的 0.19%。此外,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更是有待提高。易水寒在中小企业信化的“空壳现象” 中提到, “空壳现象”是指一些企业网站长时间没有信息更新,甚至整个网站只有公司简介、通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