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 论国际金融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它主要表现为国际间货币资本的周转与流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 30 年来,国际间货币资本融通的范围不断扩展、规模急剧膨胀、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而金融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中国经济正被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中国的金融开放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仅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且国际间货币资本融通的实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开放的新形
2、势要求我们加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和教学。 。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国际金融学 (第三版) ,是我们多年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结晶。虽然第一和第二版国际金融学受到普遍好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但第三版国际金融学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因为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是我们写作国际金融学 (第三版)的指导思想。(一)国际金融学是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周转与流通的规律、渠道和方式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充实、扩大的。虽然关于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迄今还未休止,但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选择应有利于揭示国际间货币资
3、本周转与流通的规律,有利于反映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与创新,有利于指导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具体实践。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本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国际风险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中国涉外金融实践等等。国际金融学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研究国际间商品、劳务和技术流通的国际贸易学不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货币支付和资本转移。与主要揭示流通、分配领域内货币资本运动一般规律的货币银行学也不同,国际金融学注重揭示国际间货币、资本、信
4、用和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联系的特殊规律。不可否认,早期的国际金融理论是在国际贸易和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逐步脱离了国际贸易,并且有了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正是对这种独特运动方式的研究形成了国际金融学。同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国际金融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范畴、概念、法则和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早期对国际金融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集市贸易的发展,到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金融学才被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国际贸易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关学科相比,国际金融学还显得年轻和不够成熟。一般认为,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段时
5、期内的早期国际金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国际贸易理论和货币银行理论的交叉、延伸,而且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西方经济学家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层次较高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进展不仅奠定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往后的国际金融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支主要力量。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反过来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到60 年代末,对国际金融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等
6、国的专家学者出版了大量专门论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著作、论文和教材。以美国经济学家惠特克和海宁等的国际金融专著为标志,国际金融学终于从国际贸易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由于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又使人们对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异,而且国际金融学独树一帜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国际金融学至今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学这门学科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显得生机勃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充实和完善。长期以来集中计划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妨碍
7、了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涉外金融活动的开展,国际金融学在中国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1978 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成长,涉外金融活动日益增多。与此相适应,中国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介绍西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水平上,甚至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还没有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和体现基本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市场
8、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因此,对西方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马克思生前对西方早期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过精辟的评价,也曾有过系统研究国际金融的庞大计划,他为我们开辟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国际金融学的道路。作为后来者,我们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借鉴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同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金融学。(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现有国际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吸收消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融入新的思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9、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所做的努力能使这本国际金融学富有新意和特色。1.加强全书结构的逻辑性。由于国际金融学涉及到的内容复杂多变,而且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已有许多论著和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零乱,各章内容之间往往缺乏承上启下,逐步推进的有机联系。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加强全书的逻辑性,我们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文献的理论体系做了比较和研究,认为根据问题的性质,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一国对外金融关系到整个国际金融关系的逻辑顺序安排各章内容的序列是比较合理和易于操作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国际金融活动的起点国际收支为第一章,逐步向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
10、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与货币联盟、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各章推进,最后对中国涉外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评述。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本书的逻辑更加严密,体系也较为完整。2.提高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我国在 1978 年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以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的。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外汇交易的增多、外国银行的进入,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和国际规范化,中国人民对国际金融活动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对粗浅的国际金融理论和知识已不再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知识做浮光掠影或隔靴搔痒式的评述,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中国涉外金融实
11、践的要求,更不能改变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水平较低的局面。为提高这本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我们对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如国际收支、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涉外金融实践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力求使读者能够站得高些,看得深些,更加敏锐地观察国际间的货币资本融通,把握它的规律和本质。3.讲求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迷失正确的研究方向,陷入庸俗经济学的泥潭。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讲求分析方法的
12、科学性。中期以来,中国在国际金融研究中比较偏重于定性分析方法,习惯于文字性的描述,较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刻划。分析方法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国际金融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而且所获得的成果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对实践产生指导性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走向成熟(拉法格回忆马克思第7 页) 。马克思成功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写出了科学巨著资本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他们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描述比较简洁和准确,而且许多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
13、的价值。国际金融学没有“数学介入”就不能发展。因此,我们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引入了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等定量分析手段,尽可能使本书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科学化。4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果。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空前活跃。各国加强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交易方式的改进、汇率政策的调整、国际汇率制度的演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变革、国际投资的证券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国际金融创新的兴起、国家风险的管理、以及区域货币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为充分反映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国际金融具体实践的新情况,我们在系统
14、论述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反映国际金融领域中新成果的章节和内容,并且尽可能用较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论述、说明问题。5联系中国涉外金融的实践。我们研究国际金融学,归根到底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目前,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特征的改革开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倾向日趋明显,各种涉外金融业务层出不穷,一方面为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注入了新内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大量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本书写作中,我们注意联系中国涉外金融的实践,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民币汇率制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等方面的现状与改革,进行
15、了专门的探讨。(三)除导论外,这本国际金融学共分 12 章,各章的先后顺序及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国际收支,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帐户分析、国际收支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等内容。第二章外汇与外汇市场,主要包括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的构成与功能、外汇的即期和远期交易等内容。第三章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主要包括不同货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西方汇率理论述评等内容。第四章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及其传导机制、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管理、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干预、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等内容。第五章国际储备,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基本内涵、国际储备的供给与需求、国际储备的规
16、模与结构、国际储备体系等内容。第六章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衍生产品市场、世界黄金市场等内容。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内涵、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和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评介等内容。第八章国际金融创新,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国际金融创新的诱因、国际金融创新的经济分析、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等内容。第九章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主要包括单一指标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欧洲货币体系等内容。第十章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主要包括国家风险、国家风险评估、国家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等内容。第十一章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国际金本位制
1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内容。第十二章中国涉外金融,主要包括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为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书中的内容,我们还对各章进行了小结,并且列出了复习思考题。总之,加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十分重要,虽然我们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书中的内容和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我们诚恳地向同行请教,并期待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国际金融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提高中国的国际金融研究水平和培养优秀的国际金融人才共同努力。第一章 国际收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目标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
18、均衡。内部均衡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外部均衡目标是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是一个广泛和复杂的范畴,它不仅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也被普遍认为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起点与基础。本章将以国际收支账户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西方国际收支的决定理论,全面深入地探讨关于国际收支的内在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政策与措施。国际收支的理论与政策体系,不仅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第一节 国际收支账户分析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各国之间贸易、投资、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往来,通常都会引起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国
19、际收支的变化。例如,进出口商品贸易、国际间相互提供劳动或服务、国际援助或馈赠以及国际资本的移动等,都会因国际间的货币往来关系而产生国际收支问题。国际收支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际金融学问题,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国际收支的理论与政策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起关于国际收支的基础分析框架,即对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做出界定,设计统计报表对国际收支进行系统记录,运用差额分析法对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对以上问题的系统分析与探讨,将构成本节国际收支账户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理解和把握本章其余章节的基础前提。一、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
20、ts)是国际金融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最早出现于17 世纪初。由于当时只有在贸易收支出现盈余时才能带来黄金内流,因此当时的国际收支概念只是被简单地理解为一国的外贸收支。后来,各国开始逐步重视以货币结清的其他各种国际经济交易,此时的国际收支概念被用来指一国的外汇收支,即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必须同其他国家立即以外汇结清的各种到期收付的差额,它包括了所有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如国际贸易、国际资本借贷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那些没有引起外汇支付的交易如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和实物形式的无偿援助等也被纳入国际收支的范畴。国际收支概念不再以外汇支付作为基础,而是以国际经济
21、交易作为基础,这使国际收支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与发展,人们对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已达成共识。国际收支被普遍认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国际收支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第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时,总是需要指明是属于哪一段时期的。这一报告期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以一年作为报告期。与国际收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国际借贷,国际借贷是指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与对外债务的汇总。国际借贷与国际收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国际收
22、支是因,国际借贷是果,国际借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中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所引起的;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描述在一定时期的发生额,而国际借贷则是一个存量概念,描述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的对外债权、债务余额。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避免把他们混淆起来,对理解国际收支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正确理解国际收支概念中居民与非居民的涵义。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构三类。自然人一般是根据其居住地点和居住时间来判断,凡是在一国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自然人,不论其国籍如何,都是该国的居民。据此,移民属于其工作
23、所在国的居民;逗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留学生、旅游者也属所在国的居民。但身在国外且代表本国政府的个人(包括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一般被认为是该国的居民,是所在国的非居民。就法人组织而言,一个企业或者非赢利性团体在哪个国家成立注册的,就是哪个国家的居民。据此,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应该分别属于所在国的居民,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司内贸易应该被记入国际收支。政府机构,包括在其境内的各级政府机构以及设在境外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军事机构等都是本国居民,凡设在该国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机构都是该国的非居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第三,国际收支是以
24、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交易包含四种类型:(l)交换,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一种经济价值(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等实际资源和金融资产)并从对方得到等值的回报。 (2)转移,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了经济价值,但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3)移居,是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个经济体搬迁到另一个经济体的行为。移居后,该个人原有的资产负债关系的转移会使两个经济体的对外资产、债务关系均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应记录在国际收支之中。 (4)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根据推论确定交易的存在,即使实际流动并没有发生,也需要在国际收支中予以记录。国外直
25、接投资者收益的再投资就是一个例子。投资者的海外子公司所获得的收益中,一部分是属于投资者本人的,如果这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资,则必须在国际收支中反映出来,尽管这一行为并不涉及到在两国间的资金与服务的流动。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个报告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是大量的,多种多样的,要系统了解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变化,需要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账户,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出版国际收支手册 ,对编表所采用的概念、准则、惯例
26、、分类方法以及标准构成都做了统一的规定或说明,1993 年已出至第五版。本书将按照第五版的标准说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一)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1. 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在处理上,货物的出口和进口应在货物的所有权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转移时记录下来。一般来说,货物的进出口都使用离岸价(FOB)计价。2. 服务(Services) 。服务
27、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等内容。3. 收入(Income) 。收入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两项内容。职工报酬是指非居民因工作而获得的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工资、薪水和福利;投资收入是指因资本的国际流动所获取的利润、股息和利息等,包括直接投资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和其他投资收入等。4. 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 。经常转移是指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无等值交换物的实际资源或金融项目所有权的变更,它包括除以下三项所有权的转移: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与固定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有
28、关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要求任何补偿而豁免的债务。上述三种例外均属于资本转移。经常转移包括政府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个部分。1. 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 。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资本转移的含义已在经常转移部分进行了说明。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2.
29、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 。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个部分:(1)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投资者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建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的形式。在后一种情况下, 国际收支手册中规定这一比例最低为百分之十。(2)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期限
30、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 。其他投资是指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见下)未包括的金融交易,包括长期和短期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可收支项目。(4)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三)错误和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按照复式记账原则,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该相等,借
31、贷双方的净差额应为零,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等原因,会造成国际收支账户出现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就需要人为设立一个平衡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在数量上与该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与之相抵消。当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总计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从而出现贷方余额时,则在错误和遗漏项下的借方记入与该余额相同的数额;反之,当出现借方余额时,则在错误和遗漏项下的贷方记入相同数额。表 1-1 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 借方1. 经常账户A. 货物B. 服务C. 收入(1)职工报酬(2)投资收入D. 经常转移2. 资本和金融账户A. 资本账户(1)资本
32、转移(2)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B. 金融账户(1)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3)其他投资(4)储备资产3. 错误和遗漏账户三、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地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通过分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判断该国在全球国际经济交易中所处的地位,该国整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如何,该国货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如何,以及政府是否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等等,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本外国贸易商和投资者、本外国政府机构以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如何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做出判断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国际收支差额分析法
33、,即通过计算该国的贸易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以及综合差额,来分析和判断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贸易收支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指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为正,代表该国存在贸易顺差;如果这一差额为负,代表该国存在贸易逆差;如果这一差额为零,代表该国贸易收支平衡。在分析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时,贸易收支差额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许多国家来说,由于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贸易收支的数字尤其是货物贸易收支的数字易于通过海关的途径及时收集,因此贸易收支差额能够比较快地反映出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贸易收支差额在国际收支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原因还在于
34、,它表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我创汇的能力,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账户的变化。(二)经常账户差额经常账户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的差额。当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时,经常账户为顺差;当贷方总额小于借方总额时,经常账户为逆差;当贷方总额等于借方总额时,经常账户收支平衡。经常账户差额与贸易差额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项目余额的大小。由于收入项目主要反映的是资本通过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所取得的收入,因此,如果一国净国外资产数额越大,从外国得到收益也就越多,该国经常账户就越是容
35、易出现顺差。相反,如果一国净国外负债越大,向国外付出的收益也就越多,该国经常账户就越是容易出现逆差。经常账户差额是国际收支分析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之一。如果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则意味着由于存在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的贷方净额,该国的海外资产净额增加,换句话说,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该国对外净投资增加。如果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则意味着由于存在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的借方净额,该国的海外资产净额减少,亦即经常账户逆差表示该国对外净投资减少。(三)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是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账户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净差额。该差额具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它反映了一国为经常账
36、户提供融资的能力。根据复式记账的原则,国际收支中的一笔贸易流量通常对应一笔金融流量,当经常账户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这意味着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为经常账户提供了融资。因此,如果该差额越大,代表一国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的能力越强。第二,该差额还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开放程度。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或者说国际资本流动已经逐步摆脱了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而表现出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将能够反映该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这种独立的资本运动规律。(四)综合差额将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进
37、行合并,或者把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与错误和遗漏剔除以后所得的余额,称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它是全面衡量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综合指标,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差额往往就是指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如果综合差额为正,则称该国国际收支存在顺差;如果综合差额为负,则称该国国际收支存在逆差;如果综合差额为零,则称该国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根据这一差额判断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以及货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如果综合差额为正,该国外汇储备就会不断增加,本国货币将面临升值的压力;如果综合差额为负,该国外汇储备就会下降,本国货币将面临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这一差额判断是否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
38、干预,政府也可以根据这一差额确定是否应该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四、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政府所要着力实现的外部均衡目标,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是一种特例或者偶然现象,而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一种常态或必然现象。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的因素,也有非经济的因素;有来自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有实物方面的因素,也有货币方面的因素等等。按照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分为五种。(一)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于生产和消费存在季节性变化的规律,进口和出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变化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一国国际收支也会发生季
39、节性变化,从而产生季节性失衡。对于那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就常常表现为季节性失衡。这是因为,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出口,形成贸易顺差。但在农产品收获之前,由于需要进口化肥、机械设备以及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必需品,往往又会出现贸易逆差,这种贸易差额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明显的。无规律的短期灾变也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失衡,这被称为偶然性失衡。例如,在出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后,在短期内往往会引起出口下降。但由于需要进口食品、药品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应付自然灾害,往往又会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出现国际收支失衡。一般地说,偶然性失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且引
40、起的失衡也是暂时性的,因此一国往往采取动用储备的方法加以解决。(二)结构性失衡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国际分工格局随要素禀赋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将会发生变化,任何国家都不能永远保持既定不变的比较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能随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便会出现结构性失衡。此外,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代替天然原料的合成材料的发明、出口市场收入的变化、产品来源及价格变化等都会使国际需
41、求结构发生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如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也会出现结构性失衡。(三)周期性失衡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受商业周期的影响,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周期的不同阶段,无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还是生产和就业的变化,或两者的共同变化,都会对国际收支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因景气循环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被称为周期性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进口的快速增长,往往会使一国经常账户出现赤字,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内市场需求的疲软往往会引起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使一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对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
42、好,大量资本流入,将会使该账户出现顺差,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则会出现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各国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强,致使主要工业国的商业景气循环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景气循环,导致各国出现国际收支周期性失衡。(四)货币性失衡一国货币价值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国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当一国的生产成本与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使其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出口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会受到刺激,其经常账户收支便会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43、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相对较少,则会发生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即国际收支盈余。战后,工业化国家虽然避免了象 20 世纪 30 年代那样的严重经济危机,却远远没有能够抑制由于需求大于供给而造成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年率达 50%或更高的奔驰型通货膨胀并非少见。西方国际金融学者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造成战后国际收支失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五)不稳定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不稳定投机与资本外逃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另一个原因,它们还会激化业已存在的失衡。
44、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稳定性投机与市场力量相反,当某种货币的需求下降,投机者就买进该货币,从而有助于稳定汇率。而不稳定的投机会使汇率累进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加混乱。资本外逃与投机不同,它不是追求获利,而是害怕损失。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要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投资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在国际资本流动迅速的今天,往往成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第二节
45、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消除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方法等基本问题。国际收支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18 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就系统地提出了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思潮的更替,国际收支理论不断发展和趋于完善,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以及货币论等各种理论相继出现。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国际金融理论,而且为各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维持内外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国际收支古典论国际收支古典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 于 1752 年最早提出、后经李嘉图等人补充发展并不断完
46、善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 ,它揭示了在金本位制度下的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成为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一)产生背景国际收支古典论的产生背景是金本位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世界上较早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于 1821 年前后实行金本位制,后来在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行金本位制度,到1880 年国际金本位制度即自动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组织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觉遵守以下货币纪律:各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每一单位货币有其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铸
47、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各国的货币储备为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国在战争期间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暂时停止实行。战争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 英大卫休谟:论贸易平衡 ,载休谟经济论文选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汇率剧烈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于是在战后国际政局稍稍稳定以后,各国便先后着手恢复金本位制度。美国在战后不久率先恢复了黄金的
48、自由兑换,英国于 1925 年恢复了金本位,法国于 1928 年恢复了金本位,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恢复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但此时恢复的国际金本位制与战前已大不相同,除了美国仍然实行完整的金币本位制度以外,英法两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度,而德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则实行以美元、英镑和法郎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度,将本国货币与实行金本位制度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或黄金储备,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实际上,此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已经演变成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1929 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 1931 年因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战后各
49、国勉强建立起来的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二)物价金币流动机制“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在金本位制度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流出。由于黄金外流会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下跌。物价下跌将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赤字;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黄金的净流入将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会相应上升,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上涨。物价上涨将提高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削弱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直至消除。因此,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无论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还是顺差,只要允许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无需任何政府的干预,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都可以自动得到纠正,国际收支均衡可以自动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可以用图 1-1 来表示:(三)评价作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古典论,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