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地方民歌进课堂是一项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关于它的积极意义作者在另一片论文浅议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发表于科教文汇 2009 年 9 月上旬刊) 中已作了详细的分析。为了使民歌进课堂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清楚了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才能找到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民歌本产生于山野之间、街头巷尾,服务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奔放自由,实用性更多于审美性。当荒野山岭、田间地头、沟壑塬涧变成整整齐齐、宽敞明亮、摆满课桌的教室时;当手拿砍刀、锄头、肩挑背抗的
2、农民变成手拿书本、正襟危坐的中小学生时;当粗犷豪放的野性抒发变成稚嫩的童声齐唱时,一些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1、部分歌词与接受主体的矛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歌的主要内容。除了号子外,山歌与小调 80以上都与爱情有关,这些爱情类民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类民歌格调高雅,语言朴实、含蓄、真切 dash;c2 的范围内)。科学、健康、合理地用嗓,有益于歌唱器官的保护。学生的这些声音特点与民歌尤其是山歌的表现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如果不考虑学生声音发展规律,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吼唱音域高、跨度大的山歌,不仅获得不了山歌的美感,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稍有不慎
3、还会毁了学生的嗓子。 3、民歌的自由即兴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矛盾 民歌多以个体演唱为主,即兴的抒发是其最大的特点,遇山唱山、遇水唱水、高兴了唱欢快、忧伤了唱悲凉、吃饱喝足了唱的底气十足、气韵悠长、饿了困了则唱的懒散低沉,民歌的魅力也正是体现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上。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东,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也说的是音乐乃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即兴抒发的。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因每个个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很强的个性特征。现在的一切民歌谱例都只是记录一个或两个歌手的演唱处理而已,就连这,很多细微的处理也是无法记出
4、来的。地道的民歌手是没有歌谱限制与约束的,存留于他们头脑中的只是大概的旋律线条,演唱时的即兴成分非常大,在节拍、音高、速度、润腔上都回带来许多意外色彩。民歌进课堂后,就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模式是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版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唱的民歌将是一模一样,以他们老师的较长作为自己的范本来模仿,从而抹杀了个体演唱民歌时的主动创造性,也失去了民歌的即兴魅力。而且,这种集体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整齐统一,从而会造成多民歌中细微润腔处理韵的忽视。 4、音乐教师身份与原生态民歌手身份的矛盾 学生学唱民歌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师的传授,音乐教师多来源于一些大中专院校的培养,如今的大中专院校的培
5、养体系基本上是以西方理论体系为中心的,对他们工作地的地方民歌可能知之甚少。在演唱方法上他们学习的多是意大利美声和中国普遍式的民族唱法,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习惯与发声方法,如果按照他们学习的普遍模式去套用每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歌将会是对地方民歌特色的最大抹杀。他们本身不是民歌的载体,却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一直以来接受西方音乐体系的他们,往往在唱法上、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为民歌中的许多体现特色的因素往往和他们接受的科学方法相抵触,如民歌中的一些微分音现象在他们平均律的耳朵中则是不准,一些地方民歌的演唱在他们看来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白声喊叫,因而首先是老师必须解决观念上的分歧,从内心深处接受并热爱当地民歌,从而虚心向民间歌手学习,在掌握演唱风格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理论将其系统归纳后再传授给学生。 上述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牵涉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资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各地方政府部门在民歌进课堂开展之前就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在实施中避免,只有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作了充分的准备,民歌进课堂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