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网络生活方式下“90 后”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问题孙泽洋(石化学院 12 级化学工程与工 艺、 12 级应用化学、12 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辅导员)摘 要:网络生活方式下,人 们的思维方式、学 习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90”后大学生作为 网络使用的主体,变化尤为显著,在改变的同时,也出 现了理想信念偏差、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行 为失范等一系列道德信仰缺失 问题,本文就以此为基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解决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 问题的合理对策,以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促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90”后;道德信
2、仰缺失;重建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快速更新,互联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3 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1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互联网的自由与兼容、交互与开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已确立新的格局,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在现今的高校中,“90 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校园的主体,他们作为思维与好奇心最活跃的一族,在网络使用普及率上也在我国现有人群中的比例最高,随之而来他们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关注。一 “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90 后”是“8
3、0 后”的派生词,是指 1990 年至 1999 年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 “90 后”与“80 后”有相同之处,他们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 “90 后”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在思想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8 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 “90 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内心有时较空虚 1。二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在现今的大学校园中,网络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
4、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家开始在网络层面上蔓延和聚集,例如:刷微博、逛论坛、交友聊天、网络购物等等。惯用网络、善用网络并依赖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工作给予便利的同时,也对其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使得大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由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向网络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但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赵国栋等人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在基于 ICT 所构建起来的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校园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在将计算机与互联网运用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行
5、为及价值观之综合表现形式 2”。三 网络生活方式下“90 后”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现网络生活方式为“90 后”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的冲击对“90 后”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缺失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信念偏差伴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观念、意识形态都在网上相互渗透,猛烈冲击民族文化,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理念有所增加,造成信仰的世俗化、非理性化,出现理想追求盲从于现实功利,索取与奉献失衡,贪图享乐等问题。加之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成熟,思想意识尚未成型,在突发国内外重大
6、政治事件时,大学生或关注不够,或盲目冲动,缺乏敏锐性和洞察力,往往只看到事件表面现象,看不到事件背后深层次背景,容易出现偏激情绪,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偏差等问题。(二)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虚拟空间和虚拟存在,生活其中的人可以掩盖真实身份,以匿名方式进行交往,自由发表言论,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义务,加之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造成了一些上网者抛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为获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为所欲为,产生“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现象。与此同时, “90 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道德观念趋向不坚定,又容易受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与行为的偏差,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相脱节,道德
7、评价和行为选择相矛盾等问题。(三)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理想和道德认知,对现行的道德关系以及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心理情感 3。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社会中,网络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由面对面的沟通转变为机器与机器间的交流,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缺少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由此引发一系列道德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抗挫折能力不足。对自身道德情感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关注自身优点,不能直面自身不足等。(四)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行为是主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在现实生活中依据自己的内心意识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通过主体的道德行为能够更加真实地判断其道德
8、品质 4。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网络的自由与兼容、交互与开放,与现实分离等,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自律道德弱化和自主意识下降,并因此产生社会公德、学习道德、恋爱道德、语言行为道德失范的问题。四 “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是社会在特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偏差,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这一现象,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才是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积极的引导对策,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紧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大学生所需所想,适时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二)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在实践中的碰撞和融合恰好是社会转型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根本在于传统道德规范教育的加强,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和民族凝聚力。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几乎是空白,有些学生甚至不太清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中有哪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应将传统道德规范课程作为
10、大学必修公共课,并把其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变。(三)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制度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根据“90 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如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 、 校园网络道德规范 、 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 、 大学生网络诚信公约等规章制度,以便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机关在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还应该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操作性、科学性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风气,正确引导、激励并敦促大学生做有道德的公民。参考文献1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2003(2): 29-31.2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3姬翠梅,陈洁.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重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2-55.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