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

上传人:liyang3100 文档编号:1615921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考议论文经典素材之古代人物篇一 .孔子1.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到他这一代时家境贫寒,已经生活在社会下层。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立志于学,精通六艺,成年时已经小有名气。 2. 孔丘在宰相季孙的府上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后来又担任管理牧场的职务,指导马夫把马养的膘肥肉壮。 3. 孔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这叫 “因材施教 ”。 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突出的有宰我、子贡 ;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 ;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

2、孔子晚年喜好 易 经,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 “,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5.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余年,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 6.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7.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

3、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 8.孔子晚年著书立说,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 , 诗 、 书 、 礼记 、 乐 、 春秋 等都经过了他的编订删改,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 9. 除去焚书坑儒的秦朝,孔子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备受推崇。尤其是到了汉朝,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 五经 立于学官,儒家思想成为钦定的正统思想。 10.孔子的故里是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已成为旅游圣地,每年游客近百万,全球孔子学院近 200家,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二 .屈原1.战国时代,争城夺地,互相杀伐。 那时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

4、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2. 身为楚王室贵族的屈原,并没有像一般策士一样,游说列国,寻求施展才华的明主。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精通律法,善于外交。怀王以他并不聪慧的眼光发现了这位奇才,并奉为座上宾。此后,在短短的数年里,屈原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颠峰,使他扬名于中原,楚人曰: “大夫在,不惧秦也! ”。齐楚联盟换言之便是 “齐屈联盟 ”,使秦不敢东进而攻齐,亦不敢南下而扰楚,楚国统一六国的希望似乎指日可待了。 3.屈原得罪奸宦,被撤官职,离开郢都。他大声说: “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呀!“他走一阵,又回望

5、一阵, “这就是我的郢都城啊! “ 他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4. 屈原走了,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怀王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在子兰和靳尚的劝说下,同意去武关会谈。三闾大夫屈原,听到消息,连夜飞马而来,悲声劝阻,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 5. 屈原到了流放陵阳,日夜心烦意乱。他知道楚国定有灾难,屈原考虑了几天,觉得楚国一片黑暗,闷得气也难喘,决定出国去走一遭儿。 走了几天,到了楚国的边境,他又踌躇起来。他

6、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 “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阳住了九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听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每个传来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他只能每天在山边湖旁焦急踱步与等待。 6. 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抱着石头,奋力向江心一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7.据 说 屈 原 投 江 后 ,楚 国 的 百 姓 哀 痛 异 常 , 纷 纷 涌

7、 到汨 罗 江 边 去 凭 吊 屈 原 . 渔 夫 们 起 船 只 , 在 江 上 来 回 打 捞 他 的 尸 身 .有 位 渔 夫 还 拿 出 事 先 准 备 的 粽子 , 鸡 蛋 等 食 物 往 江 里 面 丢 , 说 是 让 鱼 吃 了 ,就 不 会 去 咬 屈 大 夫 尸 身 .一 老 医 师 则 拿 了 一 坛 雄 黄酒 倒 进 江 里 ,说 是 要 药 晕 了 蛟 龙 , 使 它 不 能 伤 害 屈 大 夫 .从 此 以 后 , 每 年 到 了 五 月 五 日 ,人 们 都 要划 龙 舟 ,吃 粽 子 ,喝 雄 黄 酒 来 纪 念 屈 原 . 8.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

8、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 离骚 、 天问 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 是屈原最2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政治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三 .司马迁1.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 史记 是一个不可缺

9、少的条件。 2.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 公羊春秋 古文尚书 。司马迁 20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 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 3.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 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 史

10、记 。 4.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涉,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 “世家 “当中来叙述,甚至将陈涉和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他把舜的事情写在 五帝本纪 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 “完璧归赵 “和 “将相和 “故事中的主人公 -蔺相如和廉颇;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 “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

11、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5.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 “愤 “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四 .陶渊明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年轻

12、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 2. 陶渊明 29岁那年出仕做官,几更官职,大小不一,但都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习气,屡屡辞职。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困难,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快四十岁时,在朋友劝说下,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原籍,自己离乡背井来到了彭泽县,不足百日又挂印辞职。 3. 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他和农民们一样,

13、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甘心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的乐趣与逍遥。 4. 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他和妻子儿女辛勤劳动,还是经常受冻挨饿。六十岁以后,他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这时候,腐败的东晋朝廷已经被推翻了,刘裕当了皇帝,改国号为 “宋 ”。刘裕很钦佩陶渊明,多次派人来劝他出来做官,帮助自己,他却婉言谢绝了。不久,陶渊明病势沉重起来,怎么诊治也不见好。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长了,就决定不再吃药。还对家人说,死后,就把我葬在田野里,不要起坟头也不要栽树。 5. 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 “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

14、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 ?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 陶渊明捋着胡须说: “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五 .李白31.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5岁的时候,就能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两三遍就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2.一天,他发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非常好奇。于是他说: “婆婆,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 ”老婆婆说: “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 ”李白说: “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老婆婆说: “

15、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 ”这件事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3. 李白过人的才华,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有个太监叫高力士,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当着皇帝的面,李白用智慧让高力士跪了下去给他脱靴,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 4. 李 白 对 大 自 然 有 着 强 烈 的 感 受 力 , 他

16、善 于把 自 己 的 个 性 融 化 到 自 然 景 物 中 去 , 使 他 笔 下 的 山 水 丘 壑 也 无 不 具 有 理 想 化 的 色 彩 。 他 用 胸 中 之豪 气 赋 予 山 水 以 崇 高 的 美 感 , 他 对 自 然 伟 力 的 讴 歌 , 也 是 对 高 瞻 远 瞩 、 奋 斗 不 息 的 人 生 理 想 的 礼赞 , 超 凡 的 自 然 意 象 是 和 傲 岸 的 英 雄 性 格 浑 然 一 体 的 。 5. 他 以 布 衣 之 身 而 藐 视 权 贵 , 肆 无 忌 惮地 嘲 笑 以 政 治 权 力 为 中 心 的 等 级 秩 序 , 批 判 腐 败 的 政 治 现

17、 象 , 以 大 胆 反 抗 的 姿 态 , 推 进 了 盛 唐 文化 中 的 英 雄 主 义 精 神 。 李 白 自 由 解 放 的 思 想 情 操 和 具 有 平 民 倾 向 的 个 性 , 还 使 他 能 更 深 入 地 开 掘社 会 生 活 中 的 各 种 人 情 美 , 有 着 对 和 平 生 活 的 向 往 之 情 。 6. 李 白 实 在 是 中 国 诗 人 中 的 游 侠 。 这位 伟 大 的 漂 泊 者 用 他 的 双 脚 和 诗 笔 丰 富 了 大 唐 的 山 水 他 的 大 笔 横 扫 , 狂 飙 突 进 , 于 是 , 洞 庭 烟 波 、赤 壁 风 云 、 蜀 道 猿

18、啼 、 浩 荡 江 河 , 全 都 一 下 子 飞 扬 起 来 。 在 诗 中 , 诗 人 灵 动 飞 扬 , 豪 气 纵 横 , 像天 上 的 云 气 ; 他 神 游 八 极 , 自 由 驰 骋 , 像 原 野 上 的 奔 驰 的 骏 马 。 在 诗 里 , 诗 人 一 扫 世 俗 的 尘 埃 ,完 全 恢 复 了 他 仙 人 的 姿 态 : 上 穷 碧 落 下 黄 泉 。 他 的 浪 漫 、 癫 狂 、 爱 恨 情 仇 , 寂 寞 与 痛 苦 、 梦 与 醒 ,他 的 豪 气 义 气 , 他 的 漂 泊 , 全 都 达 于 极 端 。六 .杜 甫1.杜甫生长在 “奉儒守官 ”并有 文学 传

19、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 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2. 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他平生最钦佩的李白。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刚从首都被排挤出来。李白纵横喷薄的才气,爽朗豪放的性格,以及在长安不同凡响的 “谪仙 ”事迹,都强有力地吸引着杜甫。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却一见如故,情同手足。他们曾两次一齐漫游,在河南、在山东,共度了几个月时光。一块登临名胜,凭吊古迹,一起评说前代诗人,畅谈人生甘苦,又一起投亲访友,共叙衷肠。这些终生难忘的情景,时时激励振奋着杜甫的心。 3. 唐玄宗

20、下令广求天下有才之士,杜甫对此次考试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可是主考官奸臣李林甫却唯恐考生利用考卷揭发他,因此一个也不录取。尽管杜甫的答卷十分出色,也是不行。杜甫只好困守长安,一筹莫展。他的生活已穷苦不堪,只得把妻子送到奉先去寄居。不料小儿子竟在那里饿死了。由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了解得多了,他也开始写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了。对杜甫一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 “安史之乱 ”的爆发。杜甫看透了不平的社会,四十八岁那年,他干脆辞官不做了。 4.他经过艰苦的辗转流离到了成都。由朋友们帮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几座草屋,那里风景很美,但诗人已经很穷了。虽然身在这种穷困无助、焦虑不眠的苦境中,诗人却没有只想到自

21、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 “天下寒士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找到千万间广厦,使他们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这样的苦况,乃至于自己一个人冻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和高尚的人格,使得诗人对自己苦境的描写具有了更为深厚宽广的内涵,这种忧国忧民、能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使得诗人的许多诗篇得以千古流传。 5. 杜甫令我们仰慕的不仅是他的诗篇,更是他优秀的精神品格,如为人的谦虚,博大的胸襟,结友的义气,正是他这种仁爱,才使他过早地步入了现实主义诗坛之中,才使他义愤填膺,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有非凡的才华,在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下,他

22、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因而名垂千古,并被后人尊为 “诗圣 ”。七 .苏 轼1.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 后汉书 ,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4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 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形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

23、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 “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 ”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 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 59岁时被贬往惠州, 62岁时贬至儋州,到 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

24、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 赤壁赋 ,词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4.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但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

25、,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现出文人少有的乐观与豁达。 5. 苏轼除了文学,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自云: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与可,比文画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他的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并明确提出 “士人画 ”的概念等,为其后 “文人画 ”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八 .辛弃疾1.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

26、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并常常带着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2. 辛弃疾初来南方,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 美芹十论 、 九议 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

27、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3.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

28、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4.宁宗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 “必乱必亡 ”,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一个寒冷的秋天溘然长逝。 5.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

29、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5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九 .蒲松龄1.蒲松龄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蒲松龄惜时笃学,面对分家后 “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 ”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但勤学不止。 2. 南 游 归 来 的 七 八 年 间 , 是 蒲 松 龄 人 生 道 路

30、上 最 艰 难 的 阶 段 。 他 满 以 为 凭 自 己 的 才 智 , 会 顺 利 通 过科 举 考 试 而 一 展 鸿 图 , 但 却 事 与 愿 违 , 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使 其 感 慨 万 千 。其 诗 句 “世 上 何 人 解 怜 才 ”抒 发 了 他 壮 志 难 酬 且 不 为 世 人 理 解 的 苦 衷 , 表 露 了 他 蔑 视 世 俗 庸 人 并以 怀 才 不 遇 的 杨 雄 自 比 的 清 高 情 怀 。 科 举 无 望 , 难 达 青 云 之 志 , 而 灾 年 频 仍 , 缺 乏 充 饥 之 粮 。 中年 的 蒲 松 龄 身 负 重 担 , 在

31、人 生 道 路 陡 坡 上 艰 难 挣 扎 。 3. 聊斋志异 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共有短篇小说 431篇,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同时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4. 从 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资料。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 聊斋志异 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 “触时感事 ”、 “以劝以惩 ”的孤愤之书。到蒲松龄 40岁时,他的代表作 聊斋志异 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

32、,此后他还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可以说 聊斋志异 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所以有人说:若是蒲松龄中举了,最多多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世人也无人知晓蒲松龄。祸福就是这么难于理解的转换,这也是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5. 聊斋 是蒲松龄的生命寄托,但就是这 “生命的寄托 ”,一直到死,他也没能看到它得以印刷出版。寂寞是蒲松龄命运的基调。他创造了他的美。但美并不具备现实的价值。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 “不能当饭吃 ”。 “不能当饭吃 ”,这是美的特性,也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艺术家的悲哀。这当然也是蒲松龄的悲哀。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

33、生活中,不同的人总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必须无可逃避的去面对,比如:孤独和寂寞。而孤独和寂寞,反过来也成就了他们生命的厚重和伟大。十 .曹雪芹1.曹雪芹出身华贵,自幼就是在这 “秦淮风月 ”之地的 “繁华 ”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 ,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 “满径蓬蒿 ”, “举家食粥 ”。 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

34、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 2.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 红楼梦 的写作和修订。这本书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3. 曹雪芹迁徙西山后,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百姓,特别是生活无靠的残疾者,雪芹非常同情他们的困苦,尤其是在他们得病之后,无钱医治,更增加了他们的苦恼。雪芹为了给无助的病人解除病痛,经常上山为病人采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香山地区曾经流传着关于曹雪芹为贫苦百姓治病的传说,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这一切

35、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4. 红楼梦 以贵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5. 有关 红楼梦 的学术研究,已经被归纳为一个专业学术名词 “红学 ”。 红楼梦 一书绝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所谓的反封建、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或者是写奴隶反抗,尽管这些元素6在书里都有,但曹雪芹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政治,超越了家族苦难,也超越了个人得失,进入到了一种最了不起的对人的生存、对人性进行深入思考的境界。在为那些被正方和邪方都忽视的个体生命树碑立传中,表达出对个体生命有权利过一种诗意生活的无限肯定。而这样一部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著作,却越来越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