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全省农业四区四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2 年)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下简称“四区四基地”),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具体内涵和抓手。为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 -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力争用 5 年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全国农村
3、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全国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二)总体目标2017 年,粮食产量稳定在上年水平,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 3.5%,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 180 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到 2020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在全国前四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85%,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00元。到 2022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农业科 技
4、贡 献 率 达 到 62%, 草 原 综 合 植 被 盖 度 达 到 85.5%, 全 面实 现 “一 控 两 减 三 基 本 ”,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比 2014 年- 3 -翻 一 番 。二 、 建设任务(一)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畜牧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县、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等为重点,强化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科学匹配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源头保障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1建设目标2017 年,完 成
5、农 业 地 方 标 准 制 ( 修 ) 订 50 项 , 发 展 “三 品一 标 ”853 个 , 3600 家生产经营主体、4600 个产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化 肥 使 用 量 继 续 零 增 长 , 主要 农 作 物 病 虫 害 绿 色 防 控 覆 盖 率 达 28.6%,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 膜 回 收 率 比 上 年 增 长 2 个 百 分 点 。到 2020 年,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匹配。转 变 农 业 生 产 方 式 取 得 积 极 进 展 ,累 计 制 ( 修 ) 订 省 级 农 业 地 方 标准 200 项 , “三 品 一 标 ”
6、数 量 达 到 5600 个 , 新 建 高 标 准 农 田4430 万 亩 , 生 猪 规 模 化 养 殖 比 重 达 到 50%,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 60%。 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农膜回收- 4 -利用率达到 8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以上。到 2022 年,“三品一标”累计数量达到 6000 个, 基 本 实现 种 养 业 循 环 协 调 发 展 , 农 业 环 境 突 出 问 题 治 理 水 平 稳 步 提 升,资源利用更高效、产地环境更安全、生态系统更稳定、农民生活更富裕、田园风光更优美。2建设
7、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农业生态保护放在更加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筹的发展道路。坚持当前治理、长期保护。一方面要把当前存在的问题治理好,另一方面要强化长期保护的意识,推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兼顾农业内源外源污染控制,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实现治理问题和长期保护的统一。坚持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统筹农业、科技、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领域,系统设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创新部门联合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协调机
8、制,确保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新型经营主体、科研推广机构、农户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主体- 5 -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格局。坚持创新驱动、依法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3重点工作(1)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
9、水土资源匹配性,细化农业优化发展、适度发展和保护发展区域,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明确区域生产功能,到 2022 年,在90 个粮食生产重点县、46 个产油大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920 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 1000 万亩。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以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为重点,围绕生猪产业控量提质、牛蜂产业加快发展、禽兔产- 6 -业稳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畜禽种质资源、草地
10、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畜禽产业。以健康养殖为核心,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动名优特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特色、健康、生态渔业发展。(责任单位:计财处,产业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饲料处、水产局,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以下同)(2)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开展以“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适宜机械化作业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灌排、道路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到 2022 年,建成旱涝保收型高标准农田4500 万亩,每年建设高标准绿色示范区 50 万亩。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采取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
11、式,增加土壤有机质。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围绕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农机化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加快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扩展,向全面、全程机械化提档,向优质高效转型升级,提升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渔业生产机械化水- 7 -平。加大对农业野生资源原生境(区)的保护,加强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保种场(区)建设,建立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健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加强主要农作物
12、基因资源、主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耕地质量、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提升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生态环境信息。(责任单位:土肥资环处,粮油处、提灌处、农机化处、科教处、畜牧业处、草原处、种子站、畜牧总站、草原总站、草原监理站等)专栏 1: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工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土地整治,平整土地,开展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建设与地力培肥,改善宜机化作业条件,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二)耕地保护与质
13、量提升项目。做好土壤检测、肥效验证等基础性工作,及时修正和完善区域施肥配方。大力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探索配方肥、有机肥到田补贴。(三)农机化提升项目。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全程机械化行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农机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四)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检测实验室,在市(州)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在 8 个市州建设省级区域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其他 13 个市(州)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新建改建 4461 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
14、立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新建天敌昆虫工厂,建立完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和监测预警体系。(五)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苍溪县野生猕猴桃-黄连、雷波县野生莼菜、红原县小麦近缘种等农业野生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加快推进金沙江、雅砻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未开发河段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建立脚木足河川陕哲罗鲑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8 -(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在成德绵工矿区、川南酸化区、攀西矿产资源区等区域,建设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定位监测点 10 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预警和监控体系建设。在全省涉
15、及草原的县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点160 个、草原鼠虫害监测点 48 个,开展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生产力、植物种类和草原鼠害、虫害、毒害草等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控体系。(3)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增施高效新型肥料,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到 2020 年初步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和运营机制。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监测预报精准化减量、病虫防控绿色化减量和统防统治专业化减量,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带药移栽等病虫害预防技术,加快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先
16、进植保机械,到 2022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 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 33%,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 43%以上。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采取畜禽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异地处理利用、第三方集中处理利用等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利用水平,到 2020 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膜科学使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在涉及地- 9 -膜使用的农业项目区,严禁采购使用厚度低于 0.01 毫米的超薄地膜,结合粮油作物绿色
17、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在粮经作物主产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探索建立回收机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稳步推进秸秆原料化、能源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创建。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全面启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稳步推进重点典型区域耕地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启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力争2017 年完成全省 50%农用地监测点位的采样任务,到 2020 年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1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4%以上。(责任单位:土肥资环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植保站、药检所等)专栏: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程。在主要农作物上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在园艺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配套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设施,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快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运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肥料化利用技术
19、,推广秸秆“三贮一化”等饲料化利用技术及饲料精深加工,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与治理工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重点区域以及水污- 10 -染防治重点流域专项综合整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推广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生态循环的综合利用型生态治理模式,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四)农膜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树立农户主动回收残膜保护耕地的意识,掌握减少农膜残留的技术措施。建立残膜回收示范区,试验示范可降解地膜。(五)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筛选集成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综合防
20、控和修复治理技术体系。(六)农业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突出日常巡查、案件受理、执法处理、监督管理、涉案物品处置等五大环节的执法监管设施条件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应急响应、快速处置、协调联动能力,提升农业系统执法监管效能,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4)加强农业生态修复与保护。构 建 田 园 生 态 系 统 , 优化 乡 村 种 植 、 养 殖 、 居 住 等 功 能 布 局 , 大 力 推 广 “生 态 养 殖 +沼气 工 程 +绿 色 种 植 ”、 稻 渔 综 合 种 养 等 循 环 生 产 模 式 。 开 展 畜 牧业
21、绿 色 发 展 示 范 县 创 建 , 推 进 畜 牧 养 殖 大 县 种 养 结 合 整 县 推 进试 点 建 设 ,探 索 建 立 种 养 结 合 绿 色 发 展 机 制 , 形 成 畜 牧 业 区 域 布局 与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相 匹 配 , 粮 饲 统 筹 、 农 牧 结 合 、 养 防 并 重 、种 养 一 体 的 绿 色 畜 牧 业 发 展 模 式 。 推 进 大 型 沼 气 工 程 、 集 中 供气 工 程 以 及 民 族 地 区 户 用 沼 气 池 建 设 , 打 造 种 养 循 环 示 范 基 地 。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力争到 2020 年底,全省新增 稻渔
22、 综 合 种 养 面 积 100 万 亩 。 加 强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保 护 与 修 复 , 深入 推 进 草 原 生 态 保 护 补 助 奖 励 政 策 落 实 , 每 年 开 展 草 原 禁 牧 补助 7000 万 亩 , 草 畜 平 衡 奖 励 1.42 亿 亩 。 推 行 基 本 草 原 保 护 制度 , 开 展 若 尔 盖 等 国 家 草 原 公 园 建 设 试 点 准 备 工 作 。 加 强 草 原修 复 治 理 , 开 展 草 原 退 化 、 沙 化 、 鼠 荒 地 治 理 , 开 展 休 牧 、 划区 轮 牧 围 栏 、 退 化 草 地 改 良 、 人 工 饲 草 地
23、、 牲 畜 棚 圈 等 建 设 ,每- 11 -年 开 展 草 原 鼠 害 有 效 治 理 360 万 亩 ( 次 ) , 草 原 病 虫 害 防 治500 万 亩 ( 次 ) , 退 化 草 地 补 播 50 万 亩 。 进 一 步 完 善 草 原 承 包经 营 制 度 , 稳 妥 开 展 草 原 承 包 确 权 试 点 工 作 , 到 2020 年 , 阿 坝 、色 达 、 甘 洛 、 黑 水 四 县 草 原 承 包 确 权 试 点 乡 ( 场 、 村 ) 完 成 试点 。 加强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养护,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严厉清理整治电鱼、毒鱼、炸鱼和使用“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等
24、非法捕捞行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严格执行“双控”制度(捕捞渔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有序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每年开展增殖放流 1 亿尾以上。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捉、杀害和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行为。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完善保护区功能体系,到 2022 年新建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1 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 2 个。加强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监督管理,持续抓好涉水工程作业对渔业资源补救措施的落实。加强渔业水域水生生物处理、渔船渔具等废弃物回收。(责任单位:土肥资环处,畜牧业处、草原处、水产局、农能办、草原
25、总站等)专栏:农业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一)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开展草原禁牧补助 7000 万亩,草畜平衡奖励 1.42 亿亩,探索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牧(退耕)还草,建设草原围栏,退化草原改良,建设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开展毒害草治理、黑土滩治理。(二)水生生物养护工程。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 12 -完善各类保护区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序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配备渔政执法船(艇),加快渔港建设。加大水生生物保护护。实施白鲟、达氏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特有种类的拯救和保护工程,建设人工种群保
26、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因库。(5)强化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到 2022年,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250 项。抓好标准化宣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到 2020 年建成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 1000 万亩。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到 2022 年每年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00 个,每年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000 个,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20 个。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支持生产经营组织参加万企出国门、农产品论坛、产品
27、博览会、产品推介等活动,充分利用网购、电商“三品一标”农产品直营店等多种直销渠道,建立辐射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开展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创建工作,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到 2022 年,全省建设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达到 45 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面积4000 万亩。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常态化监管,加大对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及流通环节乱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实施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到- 13 -2022 年,全省累计 6000 家生产经营主体、7600 个产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
28、台。实施农业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农资打假暨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扫雷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质监处,畜牧业处、经作处、市场处、兽医兽药处、水产局、植保站、药检所、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二)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产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
29、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1建设目标2017 年,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200个,其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2 个。2018-2020 年,每年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 14 -园区 200 个,其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2 个。探索形成适应我省不同农业产业发展的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到 2022 年,全省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1000 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完整、功能齐全、业态多样、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
30、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长动能。2建设原则立足农业,助农增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遵循,着力完善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地 制 宜 , 示 范 带 动 。 立 足 资 源 禀 赋 , 突 出 区 域 特 色 , 在农 业 产 业 功 能 区 划 基 础 上 , 统 筹 城 乡 , 做 好 农 村 产 业 融 合 发 展规 划 , 重 点 建 设 一 批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融 合 示 范 园 区 , 总 结 形 成 可复 制 的 发 展 模 式 、 可 推 广 的
31、 典 型 经 验 , 引 领 农 村 一 二 三 产 业 融合 发 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 置资 源 的 决 定 性 作 用 , 更 好 发 挥 政 府 作 用 , 完 善 基 础 设 施 、 公 共服 务 和 市 场 监 管 , 加 快 培 育 融 合 主 体 , 营 造 良 好 的 发 展 环 境 ,支 持 和 鼓 励 农 民 就 业 创 业 , 拓 宽 增 收 渠 道 。- 15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创新科技支撑、组织管理、经营服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推进农村改革、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
32、产业融合领域集聚,激发融合发展活力。3重点工作(1)发展 多 种 农 业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方 式 。 发 展 种 养 结 合 循环 农 业 , 大 力 推 动 规 模 化 种 植 基 地 建 设 一 批 标 准 化 养 殖 场 , 积极 推 广 青 贮 玉 米 、 果 园 种 草 等 模 式 , 实 现 就 地 就 近 循 环 。 推 广适 合 精 深 加 工 、 休 闲 采 摘 等 的 专 用 品 种 。 健 全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体 系 , 鼓 励 开 展 代 耕 代 种 代 收 、 大 田 托 管 、 统 防 统 治 、 贮 藏 烘干 等 市 场 化 和 专 业 化 服
33、务 。 大 力 发 展 农 产 品 产 地 初 加 工 , 鼓 励发 展 农 产 品 精 深 加 工 。 加 快 农 产 品 冷 链 物 流 体 系 建 设 。 健 全 农产 品 产 地 营 销 体 系 , 推 广 农 超 、 农 企 等 形 式 的 产 销 对 接 , 鼓 励在 城 市 社 区 设 立 鲜 活 农 产 品 直 销 网 点 。 推 进 农 业 与 旅 游 、 教 育 、文 化 、 健 康 养 老 等 产 业 深 度 融 合 。 实 施 “互 联 网 +现 代 农 业 ”行动 , 推 进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 经 营 、 管 理 和 服 务 ,支
34、 持 对 大 田 种 植 、 畜 禽 养 殖 、 渔 业 生 产 等 进 行 物 联 网 改 造 。 采用 大 数 据 、 云 计 算 等 技 术 , 改 进 监 测 统 计 、 分 析 预 警 、 信 息 发布 等 手 段 , 健 全 农 业 信 息 监 测 预 警 体 系 。 大 力 发 展 农 产 品 电 子商 务 , 完 善 配 送 及 综 合 服 务 网 络 。 推 动 科 技 、 人 文 等 元 素 融 入- 16 -农 业 , 发 展 农 田 艺 术 景 观 、 阳 台 农 艺 等 创 意 农 业 。 ( 责 任 单 位 :产 业 处 、 粮 油 处 、 经 作 处 、 畜 牧
35、业 处 、 市 场 处 、 草 原 处 、 水 产局 )专栏 4:农业产业融合模式示范工程2018 年2019 年,立足我省大宗粮油、特色优势产业,提炼总结 20 个在种养结合、产业链条延伸、农业功能拓展、信息技术渗透、多元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的典型融合模式,并组织指导各地借鉴推广试点。2020-2022 年,在试点推广基础上,总结形成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推模式,组织全省推广。专栏 5:万亩亿元示范区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以提升 1100 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为核心,积极争取扩大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创新金融支农,撬动社会投入,实施万亩亿元示范区产地初
36、加工建设工程,配套建设完善筛选、分级、清洗、冷藏、烘干、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到 2022 年实现万亩亿元示范区农产品初加工全覆盖。(2)培育 农 业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主 体 。 支 持 农 民 合 作 社 发 展农 产 品 加 工 、 销 售 , 拓 展 合 作 领 域 和 服 务 内 容 , 开 展 采 收 、 产地 清 洗 、 分 级 、 贮 藏 、 烘 干 、 包 装 等 初 加 工 及 运 输 、 销 售 等 环节 设 施 建 设 , 开 展 综 合 性 服 务 。 支 持 农 民 合 作 社 依 法 组 建 联 合社 。 鼓 励 家 庭 农 场 开 展 农 产 品 直
37、销 。 引 导 返 乡 农 民 工 、 大 学 生 、复 转 军 人 领 办 农 民 合 作 社 、 兴 办 家 庭 农 场 、 发 展 农 产 品 加 工 、开 展 乡 村 旅 游 等 经 营 活 动 。 支 持 符 合 条 件 的 农 民 合 作 社 、 家 庭农 场 优 先 承 担 政 府 涉 农 项 目 , 落 实 财 政 项 目 资 金 直 接 投 向 农 民合 作 社 、 形 成 资 产 转 交 合 作 社 成 员 持 有 和 管 护 政 策 。 支 持 农 民合 作 社 、 农 业 企 业 发 展 农 产 品 加 工 流 通 、 电 子 商 务 和 农 业 社 会- 17 -化
38、服 务 , 并 通 过 直 接 投 资 、 参 股 经 营 、 签 订 长 期 合 同 等 方 式 ,建 设 标 准 化 和 规 模 化 的 原 料 生 产 基 地 , 带 动 农 户 发 展 适 度 规 模经 营 。 ( 责 任 单 位 : 合 经 处 、 计 财 处 、 市 场 处 、 产 业 处 、 科 教处 )专栏 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按照“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培育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等农业经营性服务主体,建立健全指导管理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公益性服务项目。(一)落实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专项资
39、金,选择有条件的农业大县作为集中连片项目实施区域,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二)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和示范主体创建行动,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三)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建设工程,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3)完善 利 益 联 结 机 制 。 鼓 励 各 类 主 体 与 农 户 之 间 通 过 订单 合 同 、 股 份 合 作 、 保 底 分 红 、 流 转 聘 用 等 联 农 带 农 方 式 , 形
40、成 农 民 直 接 受 益 、 股 份 受 益 、 综 合 受 益 等 多 形 式 的 受 益 模 式 。支 持 龙 头 企 业 发 展 , 带 动 农 民 参 与 全 产 业 链 的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支 持 龙 头 企 业 为 农 户 、 家 庭 农 场 、 农 民 合 作 社 提 供 贷 款 担 保 ,资 助 订 单 农 户 参 加 农 业 保 险 。 引 导 各 类 融 合 主 体 抱 团 发 展 , 形成 集 群 效 应 。 鼓 励 各 类 经 营 主 体 之 间 开 展 农 产 品 产 销 合 作 , 建立 技 术 开 发 、 生 产 标 准 和 质 量 追 溯 体 系 ,
41、 设 立 共 同 营 销 基 金 ,打 造 联 合 品 牌 , 实 现 利 益 共 享 。 鼓 励 从 事 农 村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的工 商 企 业 优 先 聘 用 流 转 出 土 地 的 农 民 , 为 其 提 供 技 能 培 训 、 就- 18 -业 岗 位 和 社 会 保 障 。 引 导 工 商 企 业 发 挥 自 身 优 势 , 辐 射 带 动 农户 扩 大 生 产 经 营 规 模 、 提 高 管 理 水 平 。 ( 责 任 单 位 : 合 经 处 、计 财 处 、 市 场 处 、 产 业 处 、 粮 油 处 、 经 作 处 、 畜 牧 业 处 、 水 产局 )专栏 7:产业融
42、合主体利益联结示范工程根据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探索产业融合主体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现代农业示范市县、重点县、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开展试点示范,逐步在全省扩大应用范围。(一)合同制。以合同形式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制定保障措施,履行法律程序,把企业、基地、职业经理人及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二)合作制。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由种植、养殖户组成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统一负责完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同企业签订农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农产品营销整个过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股份制。农民以土地或资产入股,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农民以计酬的形式参与生产,企业与农民结成有机整体,提高双方的责任意识和主
43、体意识。 (四)租赁制。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或厂房设备,由企业统一经营,企业给付租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专栏 8:农业品牌培育工程到 2022 年,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5 个以上、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食品)200 个以上,大幅度提升“川字号”农产品(食品)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4)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强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建立和完善“省建平台、县建园区、乡(村)建服务站点”的三级农业电商经营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品牌融合发展。开展生鲜农产品直销、农业技术服务触网、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
44、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产- 19 -地市场建设,建立完善质量标准、市场信息、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入驻各类电商平台。实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深化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宣传和政务服务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大数据示范建设。深化农业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场处、合经处)专栏 9:“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到 2018 年,全省建成 3.7 万个“益农信息社”,覆盖 80%以上的行政村。到 202
45、0 年,在种养生产环节熟化推广 10-20 套技术模式,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 20%以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10%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电商入驻率分别达到 80%、50%以上,网络销售比重分别达到 30%、10%以上。(5)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以新一轮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重要载体,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配套、产地初加工能力强、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社会
46、服务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支持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农业重点- 20 -项目在园区落地实施,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投融资机制、双新双创等工作,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责任单位:产业处、计财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草原处、市场处、合经处、土肥资环处、质监处、农机化处、水产局、植保站、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栏 10: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按照分层分级建设原则,到 2022 年,全省创建 1000 个综合产值 5 亿元至100 亿元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
47、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70%以上,电商销售额占比超过 30%。规模化种养基地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高,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 80%以上,市场流通、冷链储运设施完备。良种良法良机配套,信息进村入户率高。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 60%,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强。生产方式绿色环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覆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园区农户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0%以上。(三)建设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面深化农村
48、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激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活力。当前,四川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农村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影响因素更加多样、涉及利益更加复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打造全国农村改- 21 -革示范区,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四川实现同步小康社会再立新功;有利于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49、系,全面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推动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有利于树立系统性思维,促进各项改革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综合效应,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步伐。1建设目标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复制推广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加快培育农村新动能,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推动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四川示范”。2017 年,127 个县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1/3 以上的县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完成试点任务。逐步导入县级单位完整的确权登记基础数据,正式运行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达到90%。基本完成阿坝县贾柯河牧场、色达县塔子乡和甘洛县蓼坪乡清水、腊岱村的草原地块面积勘测、界限确认、登记颁- 22 -证等试点工作。启动黑水县晴朗乡知尔村、仁恩塘村个村草原承包确权试点。推进农业补贴改革、农场、涉农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新培育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00 个、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300 家、新型职业农民 4 万人。到 2019 年底,全省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到 2020 年:现代农业建设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完善。以绿色生态位导向,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