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构代码项目编号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所属省份: 安 徽 省 主管部门: 安徽省教育厅 举 办 者: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编制人员: 朱国苗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05515658161 手机号码 13966772121 电子邮箱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2011 年 2 月 20 日目 录序 言 .1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2(一)建设背景 .3(二)建设基础 .4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8(一)主要问题 .8(二)指导思想 .9(三)基本思路 .9(四)建设目标 .10三、重点建设内容 .15(一)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汽
2、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项目 .15(二)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 .26(三)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 .35(四)特色建设项目 .44项目一: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计划 .44项目二:校园文化项目建设计划 .56四、主要保障措施 .61(一)机构设立 .61(二)保障机制 .62(三)过程管理 .62(四)经费保障 .63五、经费预算 .64六、实施步骤 .72附 件 .73附件 1 73附件 2 781序 言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979 年建校,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
3、校形成了“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精神风貌和“励志、敬业、勤奋、创新”的良好校风,并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实行“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原则,逐步推行“订单式” 、 “工学结合” 、 “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 “双证书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全省中职教育界处于领先水平。 “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专业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了学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我校还积极开展与德国下萨克森州、韩国加图立上智大学等的合作办学,在
4、国际教育资源利用和学生出国深造渠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第九届文明单位。这些荣誉为我校进一步树立品牌、扩大社会影响,搭建了新的平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几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近 2 万名技能型人才,遍及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均居省内同类学校前列,无论是在服务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上,还是在促进就业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中职教育的形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
5、校建设的相关精神,按照学校“重点建设、系统推进、强化特色、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实际情况,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包括六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与基础 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定位准确,行业办学历史悠久,与安徽省汽车制造业企业有着深厚悠久的关系和合作基础,具有独特的行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人才2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部分 建设思路与目标 将“工学结合”思想贯穿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全过程,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好工学结合“攻坚战” ,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
6、模式。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其他特色项目建设”两大类。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 3 个: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第四部分 主要保障措施 为确保建设方案的实施,从组织领导、资金管理、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第五部分 经费预算 项目总预算为 1440 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1040 万元,地方财政支持 400 万元;中央财政资金中,软件建设占 80%,硬件建设占 20%。为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如期实现,制定了科学、具体的建设进度和监测要点。第六部分 实施步骤 为落实本
7、方案具体措施,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严格按照方案目标和内容要点进行实施。一、建设背景与基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培养大量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作为一所具有 30 年办学历史的学校,长期以来,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一直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将使学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个全新的更高水平的平台上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人才,学校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8、,办学特色进一步鲜明,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水平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提3高教育质量、技术开发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从而进一步打造学校品牌,树立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创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通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一步增强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巩固学校的建设成果,增进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支援边远欠发达学校,特别是对口支援皖北职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支援皖北教育的重点学校之一) ,对口支援重庆、藏南职教(是国家实施的中西部职
9、业教育对口支援学校) ,积极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本地区中职教育战略布局的优化,带动和促进安徽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一)建设背景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2008 年,安徽省政府提出建立职教大省的战略目标,通过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规划(20082012 年),规划提出,到 2012 年,力争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规划提出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努力实现上述目标。第一大重点工程就是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要“加大省级以上示范职业学校的创建力度,构建骨干职业学校群体;以骨干职业学校为核
10、心,建设 20 个以上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把职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中职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逐步形成以高等职教为龙头、中等职教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职教育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宣传力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同时,连续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6118 号)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位于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教学资
11、源丰富,科技文化气氛浓厚。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都大力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最近五年来,省教育厅、财政厅对我校的专项投入逐年增长。我们还争取到了教育部的专项支持。安徽省劳动厅 2003 年批准学校设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多年来,我校与省内一大批企事4业单位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在专业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得到了行业的大力支持,为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05 年,由我校牵头,有近二十所联合办学学校、近三十个机械汽车电子企业参与,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职教集团安徽汽车职教集团。(二)建设基础1班子坚强有力,师生热情饱满“群雁高飞看头雁” ,学
12、校有一个创新型、专家型、学习型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有远见卓识和敬业奉献精神。领导班子既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又有团结群众、勤政廉洁的良好作风,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近年来,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开辟新校区,在省内最先突破万人规模;积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中层管理干部年龄结构合理,绝大部分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其中研究生 2 人,在读研究生 2 人,高级职称 4 人) ,形成了一支团结、高效、精干、业务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和具备新型教育观念的管理干部队伍。全校广大师生员工
13、心系“国家级示范”建设项目,具有饱满的爱校热情和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精神风貌和“励志、勤学、敬业、创新”的良好校风。2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定位准确我校建校以来,一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工业化进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技能为本位、服务为宗旨,质量为保证”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确立了“引领安徽中职教育,培育技术
14、应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中职,面向行业,服务一线,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学校还采取“上挂下联” ,借力办学,共享校外资源。一是借企业之力,以职教集团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达到了教学互动、校企双赢的效果。如通用项目5落户我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培训指导;奇瑞公司联合办学基地落户我校,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安凯车桥、星马公司等企业向我校赠送设备,定期派出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执教和技术指导,促进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二是借高校之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提升办学品位。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视广播大学等高校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实现资源补给,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
15、三是借国外之力,提升办学档次。走出国门办教育,如中韩大专班和中德合作班项目,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和资格证书,创新培养模式。管理制度规范,育人机制健全学校各项党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制度健全。坚持“以育人为本” 、“以教学为中心” 、 “以学生管理为一线” 。2010 年学校开展了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引进 ISO9001 质量论证体系,不断提升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以教师为主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构建“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破格上岗”的用人机制;建立了教学名师、教学新秀、师德标兵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实施“
16、师徒结对”工程,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了由学校、教学处、教研室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督、二巡、三检、四评”的教学整体监控与评价体系,即:“教学督导;教学处巡查、教研室巡查;学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综合评价” 。学校就业工作遵循“六化”方针,即:“就业工作制度化、市场开拓区域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反馈经常化” ,绝大多数家长和毕业生对就业十分满意。基础设施齐备,建设环境优越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已经拥有汽车检测、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国家二级标准驾训场、汽车仿真、汽车维修、
17、保养、焊接、模具等二十多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和 50 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建有 10000 平米的实习工厂,可同时开展超 2000 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整车拆装、机械加工、数控操作技能训练。各专业都建立了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我校的实训车间拥有国6家级实训基地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较早建成的汽车实训车间和综合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为省内首创。各类汽车机构和维修设备 60 余种上千台套;实验室设备、机加工设备、钳工和焊接设备共 500 多台套,数控铣床、车床等设备 50多台,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 100。此外,学校还拥有计算中心、网络中心、
18、电教室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校园网通过 100M 光纤,实现了与国家管理系统网络的沟通,1300 多台计算机接入网络,室内计算机网络布线率达到 100%,基于校园网开通了多种类的网络服务,可开展网络视频教学和自动化办公,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高、利用率高。学校占地近 400 余亩,建筑面积 10 多万平方米,新校区二期工程已投入使用,餐饮、医疗、洗浴、运动等生活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是集教学、实训、驾训、生产于一体的职教基地。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体卫机构健全,设施齐备,文体活动开展充分;学生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办学经费有保障。5师资实力
19、雄厚,专兼比例合理学校现有教师 240 人,其中,高级讲师 62 名,占 25.8%,硕士研究生 30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达 90%,双师型教师 160 人,占专业课教师的 83.3%,90%的专业课教师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学校专门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让教师不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此外,学校还聘请众多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已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按照“尊重、理解、信任、发展”的建设思
20、路,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途径开展学习和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和企业高层到学校作教育改革、职业理念的专题报告,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学一线的中层干部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铺设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三环节发展道路,抓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专业教师培养,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6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7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7 年以
21、来,学校在庐江同大镇举办多期农民工技能培训“阳光工程”,为安凯等企业员工成长举办多期培训,共为合肥、巢湖、安庆等地义务培训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达 1200 多人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人数多达千人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还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派遣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企业、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学校同时还为省内相对落后的职业学校提供对口支援,在干部挂职锻炼、选派教师支援、学生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和教学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广泛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
22、的社会声誉,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功能。7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声誉优良我校秉承“励志、勤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宗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管理精细化,办学多元化,育人素质化,成才职业化。在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继承优良传统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校培养的两万余名中高级技能人才广泛活跃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其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善于协作的良好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校企合作紧密,就业质量较高我校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并在学生就业、订单培养、
23、教师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多个层面与省内外众多企业有着较长时间和较深层次的合作。(1)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学校自建校初期便一直设立有就业办公室,并由学校领导直接分管。随着学校规模的递增,就业办的职责和分工也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2)完善现有校企合作制度,促进实训基地共建项目。学校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实习生管理办法、驻点老师管理办法、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学8生就业协议等文件,并与通用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安凯汽车集团等企业就联合建设实训基地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合作。(3)稳固现有实习基地,开拓新的合作单位。我校在建校初期便与众多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我校是奇瑞公司在安徽省唯一的中专
24、层次合作办学单位,是江淮汽车员工培训基地,也是星马集团、合力叉车、美菱公司等企业的员工培养和培训基地。在长期保持与合作企业紧密联系的同时,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符合合作条件的企业,努力开辟更多更好的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4)加强联系,增进交流。每年学校会组织召开校企合作暨集团年会,共同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促使校企合作朝着高效、紧密、长期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商讨得失,对负责具体工作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考核,奖励先进、评定优秀。作为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我校始终依托行业,面向市场,促进产教合作和工学结合,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
25、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就业指导工作实行“六化”,学生就业率、满意率、稳定率、对口率均达到 98%以上,毕业生大多成为各行业业务骨干。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对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1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积极的改革尝试,但是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特别是工学结合上,实践措施和机制尚待完善,成效不够明显。在产学合作方面,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质量保障与监控等方面还要加以完善,有效保证学生在企业现场教学质量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
26、善。2虽然构建了“理实一体,注重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职业性、开放性还体现不够。实践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尚需完善,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虽然实训条件基本满足本专业实9践教学的要求,但是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从企业引进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实训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需增加相应的实训工具、仪器与教学设备;专项实验室和电讯化教室亟待建设。面对汽车、数控等技术的日新月异,我校技能型人才模式培养还在探索阶段,在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国际行业标准等方面尚待提高,急需派遣相应的专业带头人出国深造,并选派年轻教师去高校参加学
27、历教育或进驻企业进行培训。(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和“工业强省”战略,紧跟合肥市“工业立市”发展思路,依托行业发展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纳行业企业广泛参与,按照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创新的示范的要求;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
28、专业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基本思路我校坚持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质量为根本,以中专教育为主体、以五年制高职和短期社会培训为两翼,以汽车工(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重点,为全省及华东地区培养中等技能和管理人才。以校际联合为基础、校企合作为依托,做实安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办学之路。抢抓职业教
29、育新的发展机遇期,趁势而上,奋力崛起,突出品牌,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益领先、规模上万、省内一流的国家示范中专学校。按照“高职引领、中职为主、带动培训”的思路,把我校建设成为汽车专业为主、10市场导向、特色发展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成有区域影响与辐射作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通过高校引进、企业选聘、社会兼职等办法扩充教学实训师资队伍。按照“双学位” 、 “双职称” 、 “双师型”要求,通过鼓励自学、安排进修、委托高校来校办班、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等方式,到 2012 年,使 20%左右的教师学历上能提升一个档次,技能上力争 95%以
30、上的专业课教师取得中、高级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建设“汽车服务工程”等新的国家级示范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专业和精品课程数量继续创新突破;以产学合作为主要标志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凸现,在已有的 1 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基础上,争取再建成 1 个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现有的 2 个省级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综合办学实力在全省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作用。(四)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多年来与企业合作
31、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并带动与其相关专业建设,形成与合肥经济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 3 个特色专业群。与江汽集团、安凯集团、奇瑞公司、星马集团、美菱公司等企业联合,建成一批设备先进、共享性强、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工学结合和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培养一批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聘请
32、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带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建设,使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11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发挥示范作用。2具体目标()汽车运用与维修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现有 1 个实训车间、1 个驾训中心和 1 个技能鉴定所的基础上,新建“名师工作室”1 处;与企业合作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2 个;改造原有汽车实训中心,完善驾驶培训
33、中心,将其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汽车维修技术中心及汽车驾驶技术培训中心。开发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强化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我校与企业的联系更紧密。依托国家级基地,引入经营企业,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教学;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开设特色教学班,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建立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空调专项实验室、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建立“名师工作室” ,开展与高校和企业联合的课题研究,承接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为本校教研教改服务。通过工作室的构建,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学校的整体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建设 4 门专业核心
34、课程、2 门网络课程、6 本专业特色教材。完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建立由 2 名专业带头人、10 名骨干教师、54 名“双师”素质教师及 10 名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发挥安徽省汽车职教集团的作用,联合品牌 4S 店,借鉴教育部通用 AYEC项目的成功经验,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评价标准。拓展汽车专业职业岗位技能鉴定项目,使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 90%以上。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务。建设周期内,开展各类培训 350 人次以上。()机电技术应用在既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促成合作企业深入参
35、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递进完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12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班级,重点共建江汽(JAC)机电班、星马机电班、德尔福电子班、合力铸造班等。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拓展与合肥地区及周边地区机械电子行业企业的交流。通过示范建设,校企合作规模进一步加大,使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60%以上。构建并完善“能力模块、层次递进、工学交替”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能力模块体系,确定能力模块标准,构建基于能力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开发PLC 及应用技术
36、、机械制图 、 机械制造基础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钳工工艺 、 电工电子等 6 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结合企业岗位与职业技能需要,继续加大钳工、普车、电工电子、PLC 等项目的实验实训力度,力争两年内成功申报 2 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 门校级精品课程、配套编写 4-6 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适应于层次递进、工学交替的专业主干课程的目标。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高学历、高职称、拥有技师或高级工职业资格认证、擅长解决机电设备技术难题的技能型教师。本专业重点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并从企业聘请 8 名左右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建
37、设。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9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 4:1。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建设,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建立电器及 PLC 控制技术 、 钳工工艺2 门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均有与课程相配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核心课程建立相关的素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加强产学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机电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职教师资培训,推进合作办学,加强各类培训。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类平台型课程及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提升机电技术应用
38、专业群的整体水平。()数控技术应用培养职业素养高、技术上手快,具有过硬的数控机床编程操作首岗能力;较强的工艺、编程、维护等专业综合能力;具备数控加工先进技术应用拓展能力13的复合性数控高技能人才,满足中小制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敬业、精干、多能、可塑”综合素质要求。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为 90,就业率为 98%以上。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项目模块、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学结合采用“工学交替、勤工俭学、定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占 50以上。创建工学结合企业实
39、践全程管理体系,保证校外企业实践的可控性和有效性。根据岗位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构建数控专业及专业群能力模块体系,确定各能力模块标准,构建基于能力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建设数控车床编程和操作 、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等 4 门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以 4 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通过“任务驱动型课程” 、 “实践主导型课程” 、“校企共建型课程”的建设,完成 4 门“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其中 1 门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开发一批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配套的、能成为共享资源的优质教材、特色教材与课件。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促成合作企业深入参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
40、式,校企联合递进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建立校企共建的实训实习基地。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功能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吸引 3 家以上省内外知名企业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完成数控(生产型) 、模具、CAD/M 三个技术中心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至 18 家,其中以省内著名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多层次、广泛、长期的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 9 家。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结构教师
41、队伍,造就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技能型教师。本专业重点培养 1-2 名专业带头人,并从企业聘请 1 名,指导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参与专业建设;聘请 9 名左右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重点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综合实训,加强工学交替模式的执行力度。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9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 4:1。加强14产学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数控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职教师资培训,推进合作办学;加强各类学员培训,每年 200 人次以上。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建立2 门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均有与课程相配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核心课程建立相关的素材
42、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3预期效益(1)实践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校企合作,推行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 、 “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贯彻能力本位思想,逐步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职业道德与素质的训导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提高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能力。确保学生就业率保持在 99%以上,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就业对口率、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和平均工资水平。在推行工学结合、推进产学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生产任务设计课程内容建立职业岗位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突
43、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进行课程整合,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建设核心课程,同时形成相应的过程考核机制。重点专业建设以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基础,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配套。(3)建立以真实环境为主、有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共建、共管并融专业教学、学生实训、技术研发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体现实训基地的“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的特征。提高实习实训基地建
44、设质量,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使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提高到 80%以上。(4)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重点,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和引进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5学校将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使专兼教师比例达到 4:1。(5)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学校综合性的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
45、类职业技能培训,使年受训人员超过 300 人次;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平台,面向社会开展鉴定服务;建成面向合肥地区企业的制造业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成为合肥地区的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带动一批职业学校提升教学水平。(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同时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数字化校园,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管理水平。(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
46、文化氛围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为根本目标,从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人文文化、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达到“文化励志、文化培能、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预期效果。三、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项目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奇瑞、江淮、星马这些民族汽车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安徽汽车产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0 年底,我省汽车整车年产销量双双破 120 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
47、的专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在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汽车下游企业,即汽车后市场产业也如雨后春16笋般迅速成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风之星、省汽贸、宁国亚夏三大汽贸集团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旗下品牌众多,尤其在合肥地区,形成了包河园汽车城、安徽国际汽车城等几个规模庞大的汽车 4S 店集群。纵观全省各类加工制造型企业,汽车类企业无论是整车制造业还是销售、维修业,对于有良好素质的汽车制造、维修类人才的需求都极为旺盛。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合肥市的发展都在呼唤着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现阶段的安徽省汽车行业在总体上显现出高级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的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
48、本省汽车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与产业规模。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于汽车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也正在发生比较明显地变化。通过国家创新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建设,我校的职业教育必将与安徽省及合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进一步服务于安徽省及合肥市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跨越式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专业基础、优势及特色我校招收第一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至今已经数十年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于 2006 年被列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示范专业。从最初简陋的实训条件发展到今天的办学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条件。我校
49、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属省教育厅和我校重点建设、教育部专项资金重点投入的国家级汽车专业学科资源共享型教学实训基地,并被省教育厅指定为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汽车运用与维修培训基地。其中,投入基地厂房建设 200 余万元,建成 3000M2,另有室内实训室 1200M2;投入各类设备器材约 460 余万元。现拥有各类汽车实训教学重要设备 210 余台套,各类汽车实训室、场 12 处;配置汽车制造、维护维修专任教师 65 名,其中,具备中、高级以上操作技能的占 85%,具有汽车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占 30%以上。本基地现阶段可开设从载重车到轿车、从构造到维护、从修复改装到检测维修的各类汽车实训教学,可同时容纳学生 1000 余名;能够开设汽车类骨干教师的汽车维修高级工职业技能培训,具备举办汽车类职业技能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鉴定的条件和能力。伴随我校两栋即将完工的实验实训大楼的建设和设备器材的继续投入,基地可达到同时容纳各类实验实训学生 2500 余人的规模,实现从实验、见习、17仿真到操作实训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条件,具备汽车中职、高职实训教学水平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