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61008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究启导式地理教学论文 一“、探究启导式”的启导方法 1.俗语、成语启导 日常生活中的俗语,恰当地用于教学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同时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知识性、科学性。例如通过对“井水不犯河水”这句俗语提出质疑,导入“地下水”这节课的学习。许多成语抛开其引申义,只看其本意,则含有特定的地理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简练、生动地说明了生物之间事物链的关系。 3.诗词启导 我国古诗词中有不少佳句饱含地理知识,运用古诗词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所领悟的地理境界,引起他们的联想,启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如讲“长江三峡”时,可以引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2、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提供的语言情境,启导学生体会出长江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港急的地理特征。除了以上几种启导式教学方法外,“探究启导式”中还有联想启导式、讨论启导式、举例启导式、比较启导式、图片启导式等多种启导方式,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探究启导式”在教学中的优点 1.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小学生,1000名家长和300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5.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接受的水平和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还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见,这种“灌输接受“”演讲训练”的传统

3、教学模式和“主体颠倒”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感到学习很苦很累。如果我们善于诱导,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如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说明暖锋、冷锋过程的天气变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诱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 2.着眼于引导 变“死学”为“活学”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些教师这样责备学生:“这些题我讲了好多遍,考了讲,讲了考,还是那么多人做不出来!”还有的教师直埋怨学生:“这些题不知要讲多少遍你们才能懂”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生是被动地学,是在“死学”而

4、不是“活学”,导致教师讲完了,学生听完了,可就是做不出。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说:“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因此,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引发他们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讨论、总结规律,就能变成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眼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方。”因此,“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甚至能“自教”,那不是最好的“不教”吗?如果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意味着他们已学会学习,地理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学习迁移创设最有利的条件,营造最有利的可行空间,为迁移而教。 作者:周晓英单位:江苏吴江高级中学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