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

上传人:暖洋洋 文档编号:160841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TA沟通分析-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沟通分析(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简介,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 创始人:Eric Berne(),创始于世纪年代。,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1935年25岁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方法。 1947年在旧金山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1961年第一本有关沟通分析的书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

2、on Analysis Psychotherapy。,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Games People Play,TA因此书大为畅销而闻名国际;60年代是TA理论的巅峰时期,到1960年代末期,他的理论几乎全部完成 。 1964年,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正式在旧金山成立 。 1970年,因冠状动脉拴塞去世 。 目前,有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和欧洲沟通分析协会()两个国际性组织,近个国家有的学术性组织。,严格说来,本身不是一种理论流派,而是一种治疗技术。 的目的是更好地从人际互动的层面进行分析,推测和理解内心的结构和愿望。,的重点在沟通,沟通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互动,的一个主要概念在于个体的发展是

3、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们需要在沟通互动过程中,满足内心的需求。人与人的沟通是个体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内容,有些沟通能够达成自我价值、爱的安抚等正面结果,有些沟通则使人们心绪不安,身心深受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不良沟通或沟通不畅也是身心不健康的根本原因。,沟通心理学之父伯恩在人间游戏一书中,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相互争吵以及玩刻板、可预期的“心理游戏”而为自己和他人制造了痛苦。我们每天都在上演人生的戏剧,气氛被环境所设定,结局由自己所暗示,殊不知我们自己既是演员也是导演,也就是说潜在的生活剧本决定了游戏内容及其最终结局。,如果一个人潜在对父母和他人怀有不信任和敌意的人生剧本(我不好,你也

4、不好的脚本)他们可能会交替玩那种令人充满争斗的游戏;“来踢我吧”游戏总是伴随委屈苦闷的结局;“我逮到你了,你这狗娘养的”游戏结局往往是愤怒和怨恨,游戏之后则更强化了我总是被伤害,自我封闭退缩以及敌视他人的生活脚本。这糟糕的生活剧本源于内在缺乏安抚的受伤害的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的冲突以及成人自我的自暴自弃 。,TA的基本构成模块: 人的自我状态模型: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交流理论:沟通分析 心理游戏:重复的行为模式,会导致一种熟悉 的“不好的”感觉(game people play) 剧本:又被称为“人生剧本”是一个无意识的生 活计划,在童年早期就已经逐渐形成。,父母我:源于幼年从父母或父母角色

5、的人那里 承袭来的行为思考模式和感觉状态。父母我通 常就是自己父母行为的翻版,由继承、模仿或 认同父母行为而来,做得像个体父母一样角色 的表现,且会以个体之父母加诸于自己身上 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父母我可以分为两类 : 1.哺育性的父母(Nurturing Parent 简称NP) 表现为权威判断、优越、关爱体谅、同情照顾他人。当然,也有表现出不合理的溺爱,也称之为溺爱的父母。,2.批评性的父母(Critical Parent) 简称CP,又称控制型父母 表现为批评命令、挑剔指责、纠正指挥别人等信息与规范出现,会提醒自己及他人所犯的错,也会指责自己或他人的不对,会批评指正自己或别人,如“应该

6、”、“必须”、“不能”等,要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表现出偏执的看法和不合理的苛责,我们就称之为控制型的父母。,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两种父母我更多强调了 “父母我”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为了找出来访 者“不适应的行为”中形成的原因。其实父母给 我们正面的影响非常多:慈爱、包容、关怀、 正直、善良、忘我。等等等等不胜枚 举。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既要让来访者意识到父母 对他的“污染”,也要引导来访者如何接纳自己 的父母,哪怕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父母我可能出现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也出现在 和配偶、同事、朋友等广泛的人际交流中。讨论: 你的“父母我”、你看到的别人的“父母我”。你 父母

7、更多的是“哺育型”还是“控制型”?你呢? 你自己的“父母我”?,儿童我:指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多 表现为情感性反应和有创造力的行为。“儿童我”多表现出自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 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 懦弱,屈从于人。当扭曲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儿 童我”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 需要和欲望,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 候,就会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 者的状态)。(内在的小孩、受伤的小孩。),儿童我也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的儿童(Free Child )简称FC 它存在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儿童“C”人格部份,反映出其本能之需求、欲望、情感或行为来,直接真

8、实的表达自己的感觉,自然的情感反应,此种人格称之为“自然的儿童”。有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嘟起嘴巴就嘟得鼓鼓的,这一切几乎是受自然率性、喜乐、直观的支配,且立即要求满足其感觉与行为。,2.适应的儿童(Adapted Child )简称AC 它存在于儿童时代受权威人物(如父母)的训练后,会依照其被影响被教导的方式,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办,此种人格称之为“适应的儿童”。它会察颜观色别人行为的意义及要求,知道什么时候提出的要求最有效。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创伤经验,亦或受到别人的指责,它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压抑自己的本能需求,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任性的“儿童我”、软弱的“儿童我

9、”讨论: 你的“儿童我”、你看到的别人的“儿童我”,成人我:则是一个人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进行理性分析后决策行动,即针对此时此刻所 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成人我”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 客观理智的分析,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 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 格结构中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 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早期成人 婴儿逐渐去观察自己和环境, 并开始发展自己的A1(由于它有很强的直觉式的洞察力,艾伯恩又称它为“小教授”)。 他注意到乳头或奶嘴会来来去去,并不是自己的一部份,而手指和脚趾则是自己的一部份,听自己的指挥。 他逐渐得到一

10、些非口语、纯经验的资讯, 把这些资讯储存起来,并据此来反应,我们把这种原始的、非口语的理解力归类到儿童自我状态中的早期成人。 虽然A1很聪明,但它也会误用所获得的资讯,比如某个1岁多的小孩在爬下楼梯时, 坚持要把头朝下,可能是因为他的A1认为头向下才能看清楚前面,而没有考虑到其危险性。,早期父母 幼儿也会发展出初步的父母自我状态,标记为P1。 当葛瑞安三个月大时,他十三个月大的堂哥葛洛伯会抱着他的头在胸前轻抚,好像妈妈对小孩一样,这就是葛洛伯P1的表现, 没多久,葛洛伯表现出C1,不管葛瑞安大哭而把他的玩具抢走,被大人责备后,葛洛伯又以A1表现,给他一个代替的玩具,使他不再哭闹,自己又能拥有原

11、来的玩具。,P1是小孩在还不会说话时,接受到来自父母的非口语讯息,并整合入自己人格的部份。如果父母遇事喜欢喋喋不休地责骂,小孩会把这些行为和情绪整合到自己的P1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长大后,可能很容易以非理性、情绪化的方式自责、厌恶自己,当他做父母时,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忍不住喋喋不休地责骂自己的小孩。有些沟通分析师认为P1都是这种具破坏性、没有理性的成份,所以把它称为“巫婆妈妈”、“怪物爸爸”。我们反对这种称呼,一方面是太轻蔑了,不适合用在专业的场合,另一方面是忽略了P1中正面的部份,小孩也从父母接受到愉悦快乐的讯息,我们不应该老是责备父母对孩子负面的影响,而忽略掉他们正面的贡献 。,

12、这又被称为PAC理论。 P-parent A-adult C-child,场景一: 期末考试前的某一天早上。 母亲在看书。儿子似乎一直在唱歌。 。 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会发生什么情形?,场景二: 一位好朋友突然接到辞退信。她第一时间来找 你,把这件事情告诉你。 。 你会对她说什么?,三种自我状态有好坏之分吗?是否需要调节他们的比例? 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角度看,一个心理健康 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 我状态的人。,讨论: 在你和配偶或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相处当中,你 们的哪一个“我”占主导地位? 你觉得是否对你的生活有令你满意的影响还是 需要作出某些调整?一个关于上海的笑话。,思考:

13、 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不应该再以“父 母我”的角色和你沟通?虽然他们在生物学层 面永远是你的父母? 你的妈妈有没有“儿童我”? 如果对方在用“儿童我”和你沟通,你怎么办?代代相传家庭树,图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哪一种父母?这个孩子长 大以后可能会形成哪一种“父母我”?下面这个呢?,TA里的三种沟通,一个人发出某种刺激,另一个人给予一定反应的过程即是一种简单的沟通。简单的沟通一般只涉及两个自我状态,而复杂的沟通将涉及多个自我状态。在一个人发出刺激或作出反应时,他可以选择从某一个自我状态指向对方的某一个自我状态,并可随环境的不同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在TA理论里,沟通可分为三种类型:1.互补沟通互补沟

14、通在P-A-C图中呈平行线状。沟通中,双方对彼此的期望都给予了很好的回应。互补沟通只要保持互补,就可以永远继续下去,直到不想继续该话题为止。 小李:“今天的培训在哪里?” 小张:“在五楼的会议室。”, 经理:“今天是周末,咱们去唱卡拉OK,怎么样?” 职员:“太好了!经理咱们还去上次去的地方吧。”, 小李:“经理,这是您让我写的策划书。实在对不起,晚了一天。” 经理:“是吗,让我看看。嗯写得不错嘛。看来你是下功夫了。”,以上三种沟通,虽然用了不同的自我状态,但 是都属于互补沟通。 都对彼此的期望给予了很好的回应。,2.交叉沟通 交叉沟通在P-A-C图中呈交叉状,但有时也可 呈平行状。在交叉沟通

15、中,反应是对刺激表现 出的非预期的反应,可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 态,使沟通交错而中断。此时,人们可能退 缩,逃避对方或者转换沟通方式。关键词:非预期反应、沟通交错、中断。, 小李:“今天的培训在哪里?” 小张:“你不会自己看通知吗?!”, 部下:“经理,这个月我们超额完成了任务,今晚咱们去喝一顿儿吧。” 上司:“这个月完成了,还有下个月呢!你总想着吃喝!”,交叉沟通由于对刺激表现出的非预期的反应, 可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而中 断。,3.隐性沟通 隐性沟通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信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达到其他两个自我。其传达的信息包括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

16、理层次的信息。隐性沟通的结果是由心理层次的内容决定的,而非口头的社会层次信息。, 妻:“你看,这衣服我穿上多好看!” 夫:“嗯,好看!” 心里:“哼,一出来就买衣服。”,经理:“小张,你今天身体不舒服吗?”心里:“为什么你总是无精打采!”小张:“有一点儿。谢谢经理的关心。”心里:“我没精神,都是因为你不会领导部下!”,在隐性沟通中,社会层次的信息通常是通过语言来传达;而心理层次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暗示来传达,如语气、声调、手势、姿势和脸部表情等。这些非语言暗示也可以由呼吸的快慢、肌肉紧张状态、脉搏频率、瞳孔扩散、流汗程度等来表达。,事实上,每一个沟通行为都包含社会层次和心理层次的信息。但是在隐

17、性沟通里,这两种信息并不相符,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与经由非语言传达的信息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经常是对心理游戏与负面感觉的邀请。隐性沟通的结果取决于心理层次的信息。往往只有当事人本人对他所发出的隐性信息心里有数。但是这种沟通往往导致出心理游戏的产生,并且造成不愉快的结局。,练习:以下沟通属于何种沟通?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期考得几分?”老师:“六十分。” 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期考得几分?” 老师:“不好好用功,还有脸问我?” 爸爸对儿子说:“你哥哥考了九十分,姐姐考了一百分。”(内在)“你最没出息了。”,女:我肚子好饿哦!男:我帮你去买吃的。 女:一起去吃冰激凌好伐?男:你有病啊!现在几度知道

18、吗?!,心理游戏“心理游戏”是心理学家艾伯恩(Eric Berne)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心理测试之类的游戏,而是关于一种生活现象的透彻分析,也许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正在进行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心理游戏。 其实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事实上,只是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和别人的互动是在很不舒服的感觉下结束的,然后你对自己说类似这样的话: 为什么我老是遇到这一类的事? 为什么又发生这种事? 我想他(她)应该和别人不一样,可是怎么又 你是否会因为事情演变成这样而惊讶,但同时又发现类似的事情以前也曾发生过?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用沟通分析的话来说,你是在玩一种心理游戏 。,

19、一、心理游戏发生的条件NOT OK 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游戏的特征 1. 结果肯定使当事人双方心情不愉快,不是滋味儿。 2. 无意中给对方设圈套,操纵对方。 3. 交流所用语言,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4. 希望制止或避免,但是还是周期性地反复发生。 5. A(成人的自我状态)完全意识不到。,一、两个心理游戏的例子 例一:杰遇到珍,陷入热恋并决定同居,刚开始一切都很美好,但过了几个月,好日子似乎过完了,杰开始忽略珍的需要和感觉,不但对她大吼大叫,还常醉酒晚归,而且花她的钱却老是“忘记”还她。 虽然他这么恶劣,珍还是和他在一起,而且他的态度越糟,她就越容忍他。这样子持续了三年,珍忽然在毫无预

20、警的情形下离开,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杰回家发现一张纸条写着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他整个人都楞住了,喃喃地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他发狂似地去找珍,求她回到他身边,他越求她,她就越严峻地拒绝他,他陷入忧郁、被抛弃、无价值的感觉中,他努力地去看是哪里出了差错,另一个男人拥有什么他没有的吗?奇怪的是,杰以前曾有过两次同样的经历,每一次他都对自己说:“再也不要这样了。”可是又发生了,而每一次杰都觉得警讶、被拒绝。杰所玩的游戏叫“踢我”(Kick me)。,珍以前也有同样的经历,认识杰之前,她曾有过好几个男人,开始时他们都对她很好,可是没多久就变得很恶劣,她都是以“小女人”的态度忍受,但最后她都突然

21、抛弃对方,这么做时,她都觉得自己无可指责,还带着一点得意,她对自己说:“没错,男人都是这样”之后,她再和另一个男人发展同样的故事。珍玩的游戏叫“你被我逮着了,狗娘养的。”(Now Ive Got You, Son of a Bitch简称NIGYSOB)。,例二:莫莉是个社会工作者,正和一个沮丧的个案会谈。个案: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我的房东把我赶走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莫莉(紧簇双眉):真是太糟了,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个案(没精打采地):我不知道。莫莉:为什么不找报纸看看是否能租到别的房子呢? 个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没有钱付房租。,莫莉:我想我可以安排你得到一些救济金。 个案:你真好,可是我

22、不想接受别人的救济。 莫莉:那我安排你暂时借住青年旅社,直到你 找到新的居所为止。 个案:谢谢,可是我心情这么糟,恐怕无法忍 受和许多人一起住。 莫莉努力想是否有别的办法,可是脑子一片空 白。 个案叹了口气,站起来说:“谢谢你尽力想帮 助我。”就怏怏不乐地走了。,莫莉自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开始时觉得惊讶,随后觉得无力而沮丧,她想自己实在不是个好的社会工作者。同时,走在街上的个案也对莫莉很生气,他说:“她不是说要帮我忙吗?结果什么忙也帮不了。” 类似的情形,他们两人过去都发生过很多次,莫莉常想帮助案主,并提出许多建议,可是案主却不接受,使她很不舒服;而这位个案不断地拒绝别人的帮助,并对试图

23、帮助他的人生气。,他们两人的游戏常成对出现,莫莉的游戏叫“你为什么不?”(Why Dont You?),而个案的游戏叫“对,可是”(Yes, But)。,柏恩( EricBerne)的定义,心理游戏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暧昧的讯息,而且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暧昧是指表面是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是双重的;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的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对于不懂游戏公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游戏就是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隐藏了内在的动机,且符合下述几个条件:1.不在成人自我的觉知之内;2.在行为转换前,这个动机一直没有外显化;3.结果造成大家觉

24、得混乱、莫明其妙,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为什么要玩游戏 .艾伯恩所说的六种好处: 维持自己人生剧本的信念 避免接受对自己参考架构的挑战 提供与人亲近的假象 和人闲聊的话题 满足对安抚的需要 肯定自己的生命位置,TA理论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和别人玩心理游戏。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者混乱的过程,参与者会觉得混乱,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可能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受挫感。因此,为了避免那种双输的结果,我们要对自己常玩的游戏有足够的敏感,同时也要懂得及时终止别人与自己玩的游戏。,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如果对方对自己偶然

25、误解,也会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狭隘的一面,一点儿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猜谜。,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听了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后,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把自己的需要捏在手心里,让你爸爸猜,你爸爸猜了20年都没有猜对。现在我直接告诉他,结果他做得比我想要的还好!”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一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

26、的方式表达自己。,安抚 TA理论的哲学假设之一就是,“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安抚才能生存”。安抚分为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所谓正面的安抚是指能够使接受者感受到愉快或安慰的抚慰,而 负面安抚给接受者的感觉则是不舒服的。人们通常以为,人人都会寻求正面的安抚,避开负面的安抚,其实不然。TA的结论是,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为了满足安抚饥渴,人们宁愿接受否定性安抚也不愿得不到任何安抚,因为对人而言,否定性安抚至少说明他们存在并且别人知道他们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不平等关系,但是当事人却甘之如饴,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有自讨苦吃或者常常重复一些好像在邀

27、请别人惩罚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但是人对安抚的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的人却显得“贪得无厌”。这是与每个人的文化与家庭环境,还有早年经历有关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接受某些安抚,但由于这些安抚太熟悉了,就会让人觉得没有价值或者熟视无睹。,四种生活定位: 1、我好,你也好:这种地位是“健康”的,又称“赢家”的地位,如能符合实际,这也是最建设性的地位,亦即冶疗所追求的目标。人是在最早的经验中得到这种地位,一旦错失,便得在往后生命中辛苦学习,而且这不是单靠意志力可以得到的。“我好,你也好”,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

28、别人共同追求双赢。,一个良好的沟通前题最根本的理念是人都是好的,所谓“好”的意思:不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有尊严的。我接受我就是我,也接受你就是你。这个理念指的是人的本质,而不是人的行为。 有时候我可能不喜欢或不能接受你的所作所为,但无论如何我都接受你是一个独特的人,即使不喜欢你的行为,我仍肯定你身为人的本质是好的。 我不是一个比你更有价值的人,你也不是一个比我重要的人,身为一个人,我们都是对等的,即使彼此的成就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都不影响这个理念。,2我好,你不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这是一种输家的人生定位

29、。 例如:向别人挑衅、将自己的不幸怪罪到他人头上、吹毛求疵、自大(不论他人是否乐意接受,皆视帮助他人为自己责任)等;最极端的情形,可能是杀人。,3我不好,你好:有这种生活定位的人有以下两种生活方式:自卑、依赖、无力感、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这类人会在无意识中选择持续扮演“受害者”。这是个以自己为破坏对象的心理地位。采用这种地位的人在面对别人时会感到无力、退缩。从临床的观点来看,就是忧郁,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自杀。常以“如果 就好了”或是“真真应该 ”来表达。,我不好-你好:人类在婴儿早期的共同感觉经验,持此生活态度的人有两种生活方式(1)认定自己真的不好,发

30、展成退缩的生活方式。(2)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4我不好,你不好:这可称为没有意义的地位,是那些对生命失去兴趣的人,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潜能失去信心的人所采取的地位。这类人身上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的人格倾向,杀人或自杀都有可能。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刻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生活定位,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生活定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定位的比例更高。,生命脚本与我们的再决定生命脚本是指人“潜意识里的人生计划”。它是一个人在

31、成长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早年经历而作出的一种无意识的人生决定,这个计划中包括:自己能够活多久,自己的生活是否健康、快乐和满足,将怎样过自己的一生以及会有怎样的人生等等。人的生命脚本建立在他的生活定位之上。,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愿意,他就能够重新编写自己的脚本,这就是:再决定。再决定是指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脚本进行更改,例如改写原来的悲剧脚本,再如改写自己的角色,把受害者、拯救者或迫害者的角色改写成建设者的角色等等。,生命脚本的12个禁止令: 1、不要存在:“你干脆死了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是没用!”“你真是笨蛋,哪里象我们的孩子”。父母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到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把自己

32、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收回来,让孩子觉得你不再爱他。于是,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就在这些状况下进入了我们的生命。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 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每当做错事而影响别人时,心里就会有很深的自责,并且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2、不要做自己:“不要做自己“这个心灵禁止令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着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或是他们原本期待添个

33、女儿,却生了男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无形当中给孩子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长大之后就很容易变成所谓的娘娘腔或男性化,有个女性学员就是这样的情况,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个性也象男孩子,面对感情的时候,用她自己的话说最喜欢”很酷有型“的男性,对温柔型的男性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有点鄙视,导致错过了很多本该珍惜的机会。她在家排行老四,她妈妈怀孕的时候,整家人都期待她是男孩,她带着这种期待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所以从小就不断接受到这种信息,长大之后在她的内心就一直排斥展现那些女性的特征,她从来不穿裙子,虽然外表长的非常的清秀。,另一种情况: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

34、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价你。如果你符合他们心目中对你的期待,就会给你许多赞美和鼓励,如果你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理想小孩模样,就给你斥责与批判。还有当你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应该来要求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3、不要亲近:这个禁止令形成的原因在于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小时侯,父母愈少与你有肢体上的接触,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你的影响就愈大。或者有些时候父母无心的一些举止,

35、比如当妈妈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的,油正在锅里滚着,就在妈妈要把鱼丢下锅的时候,你因为没有人陪你玩,跑来厨房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一个人在外面好无聊喔!你可不可以陪我玩?“而妈妈在厨房里忙得又急又热,便大声地回你:“走开啦!你没有看到妈妈正在忙呀!”类似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发生在你小时侯,很多时候我们周遭的父母长辈们不自觉地就让我们接受到这样的讯息,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呵斥,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讯息。,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有与人接近或接触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你愈喜欢或是愈有权威的人,你在与他们接近时,心中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4、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侯你

36、的父母比较偏心,有时父母也许只是开一些玩笑说 :“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也或许你小时候有被兄弟姐妹或其他小朋友排斥的经验。你的生命里就开始会有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比如每次父母在分桔子给你和兄弟姐妹时,通常都一样多,可是恰巧有一次你少分了一片,于是你就开始怀疑父母是不是比较不爱你,而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便开始在你的生命中产生了强化作用,你会不断的去采集父母对你比较不好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与怀疑。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一团体里、人群中,或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上,你总是感到与人格格不入。,5、不要长大:有些常常被夸为天真、可爱的人,尤其是

37、老小特别容易有这个“不要长大”的禁止令。另外有些父母很需要孩子他们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所以,每次你要自己独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被否定;可是当你选择依赖父母,听从他们给你的意见照他们所安排的路走时,反而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认同。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比较依赖、优柔寡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与面对问题。但是,有一些人当他内在的力量造成反动时,他会变得承担过多的责任,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又因为他很讨厌自己内在优柔寡断的部分,所以在做决定做决策时,往往变得很冲动、草率。,6、不要像个孩子:这个“不要像个孩子“

38、的禁止令,形成在你童年时期,每当你展现出孩子般活泼、自在、好动的本性时,却遭到父母严厉的斥责与喝阻,于是,这个禁止令就开始进入你童稚幼小的生命。通常,父母亲会经常告戒家中的老大要懂得料理家事、照顾弟妹,或是要当弟弟妹妹的榜样等。 当这个禁止令进入我们的生命,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变得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在孩子时期,内在那个快乐的本质已经一点一滴地被这个禁止令给扼杀了。,7、不要健康:你以为你身上的不健康完全是因为生理的关系吗?也许是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给你不要健康的暗示。因为当你身体健康是,他们很少给你注意和关心,可是每次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特别好,陪在你身边说故事给你听

39、、削苹果给你吃等等。你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注意力和关心,你可能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体弱多病、欠缺生命活力的人。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挫折、失意、难题时,各种不同的病痛都会逐一地浮现。,8、不要正常:不知道您是否也过这样的经历,小时侯,没当你表现得很正常,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心灵得不到安抚。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早就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愤怒或情绪来控制父母。当你行为一切如常时,得不到任何的关心,而当你吵架、打架、夜归、被邻居或老师告状时,父母就会特别为你花时间排解、关心你、了解你。看来偶尔“不正常“我才能正常哦.如果我们有“不要正常”的禁止令,对长大后的影响是:会比较情绪化,也会比

40、较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有这个禁止令的人,会比较容易被某一种情绪抓住,并深深地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9、不要成功:这并不是指我们有意识的告诉自己不要成功,而是潜意识中有某种信息导致我们缺乏成功前进的动力。 在孩子时期,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一件作品,得到的却是父母对你的批评与苛责时,你内在那种需要被赞赏、被肯定的感觉无法被满足,就在这个时候,这个禁止令便开始进驻了你的心灵,于是,在你生命内部很深的地方,你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成功、不要有成就。,比方说:你很用功准备考试,结果考了九十五分的好成绩,于是你得意洋洋地跑回家,心想这次一定能够得到妈妈的称赞,这时妈妈却摇头对你说:“唉!如果

41、你这题再做对的话,你就考一百分了呀!你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一个完成一件事就充分被赞赏的孩子,会对人生、对成功充满希望和喜悦;相反到,如果一个孩子在努力用功之后,换得的却是父母的批评、责骂,在潜意识中他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绝对无法用头脑察觉到的。 而这个禁止令对我们往后人生的影响是:我们愈渴望、愈努力想要成功时,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比如 说:愈接近成功时,心理的担心、害怕就愈源源不绝地涌现出来。,10、不要重要: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或你的环境很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让我们了解我们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会可能会产生“不要重要”的禁止令

42、。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的影响是:我们曾经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微不足道,尤其是有机会担任重要的角色或负担更大的责任时,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并很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想想看,如果在你小时候,身边的父母长辈们就不断地告诉你,你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是何等重要,你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成就? 如果有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有些人会在工作上表现的比较内向,比较不敢在公众场合跟人交流,总是觉的自己微不足道,没有自信,甚至有些想法不敢真实去表露,总是觉的别人是对的,别人总比自己强,逆来顺受,给成长道路上给自己设了一道坎!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最大的坎就是那一道无形的“心坎

43、”。,11、不要思考: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没有创造力是天生的吗?其实也许在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你曾经非常好奇,对什么事情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去思考和探索,可是当你在思考或发问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父母给你的鼓励和回应,于是,在往后的生命历程里,你渐渐地就陷入了这个“不要思考”的禁止令当中。 在你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你的影响是:你变得不太爱使用脑筋,一旦有人要求你动脑去思索一些较为细密或周严的计划时,你就会开始头痛并心生抗拒。,12、不要感觉:比如说孩子在悲伤或难过时,有的父母会用交易的方式告诉孩子:“乖,你不要哭了喔!”另外也有一些父母会用恐吓的语句来停止孩子的悲伤,告诉孩子:“好了,不要哭了!”

44、这种种管教行为的背后,都一再到透露出父母对孩子请求许表达的无言否定。 其实,当一个孩子在悲伤难过时,他所需要的只是你对他悲伤的了解与支持,你可以抱着他并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很伤心,那你愿不愿意跟妈妈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一面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一面可以充分地去经验自己的悲伤,完完全全地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根据一位心理学家的统计,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中,有82%在表达感觉,喜欢、讨厌或生气,父母亲回应孩子的话中,有44%在否定孩子的感觉,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这个禁止令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我们感觉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都被限制住,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当

45、很多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很难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真挚是想可以忽略,这样的禁止令在男人身上特别强烈,因为担心自己变得太有感觉就会变得娘娘腔。,你的生命中究竟有多少个深深影响你的禁止令?这个禁止令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父母曾经用怎样的言辞和态度对待过你,使你的内在形成这样一个禁止令?而这个禁止令对你现在的人格、工作或人际相处上又有什么影响? 在进行自我剖析时,有时候你可能会找不到某些禁止令形成的原因,你也可能不清楚或遗忘了小时侯父母曾经如何对你现在的人格、工作或人际相处上又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努力,去淬练生命中的品质,如何点点滴滴在生活上去累积,且不忘随时去反省检查,这在成长

46、道路上是很重要的。有一个理想的自我是很棒的,可是清楚地知道自我真貌,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距离还要做多少努力,这一点很重要。只接受理想中的我故意不去看真实的自我,是很危险的事情,对生命会是很大的压力与扭曲,所以成长的起步就是先了解你自己所在的位置,因而在重塑心灵的旅程上,鼓励你先从阻碍能量展现最强的禁止令开始剖析。,沟通治疗的本质就在于,以察觉的、自发的及亲密的自主性生活型态,去取代受到游戏与自我挫败的生活脚本所支配的生活型态。,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者、一种是失败者。但在这里并非将人固定为两种类型,每个人都有机会当成功者,当然也有可能当个失败者。而真正的失败者就是在生活上受到自我挫败并且受到其支配的人,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样的定义下才被称为一个失败者。因此沟通分析治疗法的治疗目标即是将一个人的生活型态加以改变,使个体学会“编写自己的脚本”而不要被牵着鼻子走。,祝你 有爱 有智慧 快乐的生活,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