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内销“供港”蔬菜谁监管 http:/ 2011年09月07日08:00 新快网-新快报 【摘要】: 本报“蔬菜挂名供港价格猛翻数倍”连续报道,引发市民持续关注。记者昨日在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及果蔬批发市场调查发现,“供港”蔬菜、“有机”蔬菜、“优质”蔬菜、“特选”蔬菜等等蔬菜不仅名目繁多,而且价 加工好与挑剩的蔬菜都放在同一个冷冻库内。张国锋/摄 业内人士表示,没有相关法规规范,一些商家随意张贴甚至伪造标签 本报“蔬菜挂名供港价格猛翻数倍”连续报道,引发市民持续关注。记者昨日在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及果蔬批发市场调查发现,“供港”蔬菜、“有机”蔬菜、“优质”蔬菜、“特选”蔬菜等等蔬菜不仅名目
2、繁多,而且价钱不菲,让不少市民挑花了眼,“这些菜长相确实是精致,包装也讲究,但加了特选就贵这么多,真的货真价实吗?”不愿具名的蔬菜行业人士指出,“贵族”蔬菜存在乱象,缺失监管,亟待规范。 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具的统计资料显示,当下城镇居民对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已达123公斤,远远超过人均粮食消费量的88公斤。食品结构的变化,使得蔬- 2 -菜安全成为食品安全防控的重心。但是,“我国的蔬菜标准体系是好的,标准不低,问题是管理和执行是否到位。”广东省蔬菜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指出。 1 内销“供港”蔬菜谁监管? 前日,针对本报对“供港”蔬菜的调查,广州市农业、工商执法人员对销售“供港”蔬菜的两家超市进行检
3、查,一家超市赶忙出示两份“农残值报告”,证明蔬菜没有质量问题。 然而新快报记者细看发现,两份报告均是“自测”一份是9月1日至4日的基地农残值自测报告,另一份则是超市所做的自测报告。 暂且勿论超市所售蔬菜是否真的供港,供港蔬菜必须达到供港标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有企业自测报告,却无政府机构或有资质的机构对此监督、检测,“自测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有多高,都值得商榷”。 对此,广东省蔬菜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指出,供港蔬菜是这一两年才开始在内地市场销售,目前国家对这方面还没有一个监管条例,因此在制定统一标识、规范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和细化。 2 “贵族”蔬菜标签谁监管? 据了解,目前我国蔬
4、菜产业三级体系是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尽管这三类的认证都属于自愿性质的经营性认证,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及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均明确指出,“未依法获得认证的食用农产品,不得冒用认证标志”,“不得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 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也表示,除了这三种蔬菜有认证,“供港”、“优质”等字眼不属于农产品标识相关管理法规的法定内容,“属于商家自定的包装,是企业自主行为。”而工商部门也有人士坦承,根据农产品标识相关管理法规,执法主体均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当然了,我们也愿意配合,但是我们毕竟不是执法主体,不能越权行政。” “正因为职能部门权责模糊
5、,没有相关法规去规范,也催生商家自己随意贴标签,甚至伪造标识的现象。”该业内人士直言。 3 如何从源头抓好质量安全?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指出,超市打着“供港”招牌卖蔬菜,说明公众对非供港蔬菜没有信心。“香港食品标准高是众所周知的,内地不如香港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恢复公众信心”。 市人大代表、省消协法律顾问田子军也认为,内地销售“供港”蔬菜就像是出口转内销,“长期以来,大家一直相信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就是好货,商品- 3 -质量高于供内地使用的商品。”如果供港蔬菜基地也是按照香港标准供往内地,倒不是坏事,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为何香港制定的安全标准高、监管到位?“我们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一点不比人家少,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记者 张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