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院药物不良反应256例报告分析.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600772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院药物不良反应256例报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院药物不良反应256例报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院药物不良反应256例报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院药物不良反应256例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湖南省常德市康复医院与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2006年度收集的2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湖南省常德市康复医院与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02年先后成立了由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共同组成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小组,实

2、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每季度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分析,也是临床药学室的工作重点之一,对全院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1,2。为进一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家医院20052006年收集到的25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家医院20052006年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56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年龄 2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110例(42.97

3、),女146例(57.03),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85岁,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具体结果见表1。表1 256例患者各年龄段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率 2.2 给药途径、剂型 256例ADR中,注射剂219例(85.55),片剂27例(10.55),胶囊剂7例(2.73),其他3例(1.17)。在注射剂中以静脉滴注为主,肌注少用。可见,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最常见,口服用药次之。 2.3 单一、合并用药 256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154例(60.16),合并用药102例(39.84),其中2种药物合用的85例,35种药物合用的17例。单一用药与

4、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为1.511。 2.4 与药物类型、品种 在收集的256例的不良反应中,共涉及13类194种药物,见表2。表2 256例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由此可见,抗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使用频率高,在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 2.5 涉及的系统与临床表现 见表3。表3 256例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临床表现 2.6 预后 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一般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256例ADR报告中,治愈251例,好转5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儿童、老年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患者年龄小于18岁有31例,占总例数的12.11;年

5、龄在60岁以上者有96例,占总例数的37.50。儿童患者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身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的吸收代谢不规则,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蓄积性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液中游离性浓度升高,作用增强所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药物易进入脑内;加上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不良反应。(2)高龄患者给药应谨慎,其药物不良反应与自身基础疾病易混淆,

6、有漏报现象。老年患者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偏低,使体液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敏感性增加;长期用药、合并用药多,原患疾病多等特点,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2。因此,应根据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在给药过程中加强监护。 3.2 静脉给药较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256例ADR中有219例是静脉给药的方式引起的,约占85.55,这主要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管,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剧烈,这与静脉给药的配制、药物浓度、稀释液的pH值、温度、药液的放置时间、滴注

7、速度等密切相关,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特别是门诊患者。 3.3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此类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共155例,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例数的60.55,居首位,与目前抗生素用量较大密切相关。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可见,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其滥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当前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3。 3.4 中药制剂的ADR 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均有上升趋势,这是由于中药组成复杂,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制备过程中难免有杂质残留,且发生的ADR与其杂质含量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8、有关,应加大其监测力度4。 3.5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比例最高 这与皮肤损害易觉察,患者感觉直接有关,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3,4。 3.6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以喹诺酮类为最多,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最多、氟罗沙星次之,因此类药物广谱、高效、不用作皮试,在医院常被作为无药敏结果指导下的经验用药,但又因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未能引起临床的充分重视,因此,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工作,并按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很重要。 3.7 加强ADR监测工作 完善ADR监测报告制度,建立ADR监测网络,加强ADR监测人员

9、的专业培训,加强医、药、护等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与防范,抓好重点品种的ADR的监测,定期对收集的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向临床通报。加强医、药、护三者之间的合作,共同做好ADR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 2 王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中国药业,2006,15(12):42. 3 王沪凯,白云,李丽蕊,等.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6(3):193. 4 刘小丰,宋沧桑,张小青.清开灵注射液致170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4(6):243.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