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研究摘 要:本文对营盘路湘江隧道电气工程施工的实际案例做了技术分析,简要介绍了工程概况,对隧道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采取的对策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分析 1 工程概况 营盘路湘江隧道东起营盘路与蔡锷路交汇处,西至咸嘉湖路王陵公园旁,双洞长约 2.5 千米,共有 A、B、C、D 四个匝道,属长大城市道路隧道。我公司承担隧道强电安装工程,2011 年 10 月 29 日试通车,11 月 27 日完成电气分部工程验收。 2 主要实物工程量 高低压配电柜 76 台,干式电力变压器 6 台,动力照明配电箱173 台,电缆桥架 1520
2、0 米,各型电管 1.5 万米,电线电缆 42万米,LED 照明灯具 5400 套,接地扁钢 8500 米,型钢支架约 50 吨。 3 隧道电气安装工程的特点、难点 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相对于其他民用建筑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营盘路隧道属市政类工程,现场周边场地狭小,没有适合的材料堆放场地及临时设施布置场所。 (2)隧道内施工作业点多面广,单线作业距离 8000 米,材料设备二次转运困难。 (3)隧道狭长、弯曲,无手机信号,对讲机通话距离不超过 300 米,给项目施工期间的通讯联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4)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施工周期短,由于土建是完成一段,交付安装一段,造成
3、各专业施工班组一哄而上抢作业面,安全隐患多,协调难度大。 (5)隧道内阴暗潮湿,跳闸停电频发,各种机械尾气无法有效排除,局部干燥路段灰尘弥漫,施工环境恶劣。 (6)根据设计图纸,隧道照明灯具安装在隧道左右两侧洞壁上,照明电线穿管沿侧壁通长敷设,而隧道断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数个回路的电线共管敷设给穿线和灯具接线不便于区分回路,且灯具安装难以整齐美观。 (7)水泵房 2 根电源电缆规格为 3240+2120,单根长度为 730 米,重量达到 7 吨。采用传统方式敷设工效低,不能满足进度要求。 4 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针对隧道施工现场场地狭小无法布置完整的材料设备堆场和临时设施场所的问题,项目部
4、决定分别在河西的银洲度假村、王陵公园、河东的湘江风光带以及东岸隧道入口敞开段等四处布置小型材料加工场地和堆放场地,材料仓库采用租赁集装箱式板房的形式,每组板房长 6 米,宽 3 米,照明灯具及电线均已组装完毕,运到施工现场即可使用,组合和分拆非常便利,可以根据施工需要移动位置。后期材料仓库设在东西两岸的高低压变配电房,基本保障了工程需要。 (2)项目部将整个隧道按里程划分为东岸南线、东岸北线、西岸南线、西岸北线四个标段。安排四个班组分标段施工,以减少每个班组的施工作业距离,同时要求每个班组配备微型面包车或机动三轮摩托车作为小型材料设备的运输工具。配电屏柜、变压器等大型的设备则用机叉车进行转运,
5、再通过手拉葫芦吊运至变配电室。班组成员大部分配备电动单车,小型手动工具及临时电源线等可以通过电动单车运输,可以节约施工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同时班组人员上班时要将这半天所用的材料设备及施工机具准备齐全,以避免多次往返作业点到仓库而浪费时间。项目部要求各班组在每天下班前将未用完的材料收集整理,价值不高的堆放在不影响其他单位施工的地方,而对于价值较高的材料设备一律运回仓库保管。 (3)针对隧道内通讯不畅的问题,项目部除配备部分无线对讲机之外,给每名管理员配备电动单车以便于通讯联络。同时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坚持每天上班前与各施工班组碰头,交待当天要做的事情,并且大部分时间在隧道内巡视,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问
6、题,尽量避免因通信不畅而影响施工进度。 (4)对于隧道施工作业面不足而造成各专业交叉作业多,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项目部与总包单位及各兄弟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协调以尽量错开同一作业面内各方施工时间,积极寻找新的作业面,比如在进行电缆沟支架安装时,在土建进行电缆沟施工前就将预制好的支架沿电缆沟按规范要求的安装间距沿电缆沟摆放好,一旦土建拆模立即安装,为后续工作的开展节约了时间。为避免电缆桥架安装时物体坠落砸伤下方的施工作业人员,班组使用的移动脚手架上部安装围栏,小型工具放在工具袋内,用完即时归袋。 (5)针对隧道内施工环境恶劣的问题,项目部为每位作业员工配发了卫生口罩,减少粉尘吸入,安排维护电工对
7、隧道内临时用电设施进行详细检查,及时处理各类停电故障,排除用电安全隐患,对局部干燥路段,要求总承包单位安排洒水车定时洒水降尘。在施工后期,利用消防专业已经安装的射流风机接用临时电源进行局部通风,以降低施工机械尾气的浓度,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6)在进行隧道照明灯具安装前,项目部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优化,在隧道左右两侧各增加一趟灯具桥架(规格为 200150),照明电线敷设在桥架内,灯具安装在桥架正下方(灯具外形尺寸为1200160)。为确保安装效果,项目部采用样板开路的模式,购置一台红外线定位仪,首先在河西主道安装一段样板,桥架支架采用三角形,与隧道相连的两端采用活动接口,各有 50mm 的调节
8、余地,经反复研究才定型并绘图交厂家批量生产。样板段安装完毕后整体看起来协调、美观,经业主、监理及设计单位现场代表检查通过后,再通知各施工班组集中观摩、学习并进行推广。 (7)针对隧道电缆敷设的难题,项目部专门聘请了一支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队伍,单独承包隧道高低压电缆敷设。打破常规,采用机械结合人工敷设的方式,从电业局租赁了两套承重 10 吨的电缆放线架,租赁了两台重型卡车和一台 16 吨汽车吊,将电缆盘架设在重型卡车上,电缆敷设时,卡车缓缓前行,车上的作业人员滚动电缆盘,电缆从车上引下,车下的作业人员将电缆逐段摆放至路侧的电缆沟中并及时整理固定,电缆首尾两端则由人力敷设进配电间或设备电控柜中。 参考文献 1 林集武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9). 2 陆伟民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