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态趋势:理论模型与区域差异 董玮 田淑英 李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林业生态经济是“两山论”在林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文章基于Daly 的生态经济理论, 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揭示了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转化、平衡和可持续的动态依存关系, 并依据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 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信息熵值法的实证框架, 测算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数, 识别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与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 但尚未到达可持续发展拐点, 森林资源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较低, 森林资源供给能力与需
2、求张力不匹配的矛盾仍未解决;区域上, 各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差异较大, 南方林区的发展递增式趋优, 东北和西南林区稳健式趋良, 中部林区发展趋势稍弱, 其中, 山东、江苏和甘肃 3 个省份在考察期间林业生态环境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关键词: 林业; 生态经济; 动态趋势; 区域发展; 作者简介:董玮 (1990-) , 女, 安徽庐江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作者简介:田淑英 (1967-) , 女, 安徽潜山人,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政策, 财税理论与政策;作者简介:李瑶 (1994-) , 女, 安徽桐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林业生态经济
3、与政策。收稿日期:2017-08-15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BJY141) Dynamic Trend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etical Mode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DONG Wei TIAN Shu-ying LI Y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Abstract: Forestry ecological economy i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
4、ion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in the field of forestry development.Based on Dalys eco-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reveals the transforming, balanced and sustained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ry ecology and forestry economi
5、c development.Moreover,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rule between the two, builds the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pplies the empir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dex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den
6、tify the dynamic trend and differences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overall trend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getting better, but still not yet reaching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onversion rate of
7、forest resources is still low,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demand tension is still unresolved; In the region, the dynamic trend of forestry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forest area is incrementally optimizing.The northe
8、astern and southwestern forest areas are becoming more robust and the central forest development trend is weaker.Among them, Shandong, Jiangsu and Gansu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 of the three provinces presents a decreasing trend.Keyword: forestry; ecological
9、 economy; dynamic tre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ceived: 2017-08-15一、引言随着当今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经济体的持续增长对森林资源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亟需保护仅剩的自然森林存量,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凸显得尤其尖锐。森林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是对立体还是统一体?两者是否可能协调统一发展?这一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厘清。Boulding1曾指出生态经济表现为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Herman E Daly2、
10、Lindeman3等进一步提出, 经济增长必须受到物质有限性、熵增定律和林德曼定律等条件的制约。即从理论上说,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可行, 但经济体对生态体的物质索取需要有一个适度规模, 在此规模范围内能够达到经济收益和生态成本的均衡。实际上,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 适度规模往往难以控制, 自然资本较长的生长周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资本快速循环的需要, 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幸运的是,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 人们对森林的主动经营让森林重叠了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双重属性, 为现阶段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突破口。那么,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何本质规律?当前我国的林业生态经济处于怎样
11、的发展阶段?各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根据已有文献研究, 当前学界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实践已进行了较多的经验总结4-7, 对局部地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判断也不乏案例8-10, 但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动态研判不足。本文尝试从理论上解析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 并进一步测度研判我国及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状态及趋势, 为寻求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揭示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演化的互动关系与规律特征, 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本质进行理论上的明晰与阐释;二是基于生态经济转化效
12、率视角, 对我国及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测度和判断, 识别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区域差异,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一) 宏观发展理论模型本文在 Daly 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 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宏观发展的理论模型。如图 1 所示, 左图是原始状态森林的生态产出与经济产出, 生态功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产出处于低水平状态;右图则是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林业生态与经济变化一般模型, 生态与经济发展曲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的关系不同。图 1 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模型 下载原图在 A 阶段, 经济快速增长, 相应地,
13、 生态功能急剧下降, 甚至触碰生态稳定的阈值, 且生态功能的下降速率高于经济增长速率, 这一时期经济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以消耗性为主, 这与农业文明和前工业文明时期经济生产力较为低下, 且极大程度地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相符。在 B 阶段初期, 原始资本的积累促使经济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经济曲线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森林生态功能渐进突破阈值点并持续下降, 但此时生态功能下降速率已低于经济增长速率, 技术的改进使得森林资源的要素生产率提高, 同时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由消耗式逐渐转为非消耗式。在 B 阶段中期时, 经济曲线增长速率逐步趋缓, 生态功能曲线仍在下降但趋势也放缓。这一阶段的特征是, 技术的持续进步使
14、必要的森林资源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经济生产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式利用进一步降低。在 B 阶段后期, 生态功能曲线可能越过谷值拐点逐步回升, 经济发展曲线也趋于稳定, 生态和经济取得互利的共赢式发展。这一拐点的突破将依赖于新一轮的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技术创新, 通过新技术实现森林替代材料的开发和人造森林资本的循环使用, 以降低对自然森林资本的利用依赖。而当新技术的外溢效应逐步减弱, 经济增长将步入新的稳态, 森林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恢复, 由此跨入 C 阶段。在此阶段, 生态曲线和经济曲线都获得稳步的增长与发展, 两者之间利用与支持互相平衡, 达到较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 由于很多生态
15、功能一旦破坏无法恢复, 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因此即使 C 阶段的生态与经济能够平衡转化、可持续地发展, 但生态功能仍然无法恢复到最佳水平。同时, 由于物质资源的物理和生物限制, 经济也不会永久增长, 而是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改进。可见, 宏观角度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揭示了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征:动态的转化、平衡和可持续。具体体现为两点:一是它依赖于森林物质资源, 不断将森林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的过程;二是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产出效率, 实现经济利用与生态供给的平衡。(二) 微观经营理论模型图 2 阐述林业生态经济的微观经营模型。以杉木用材林生长
16、和经营周期为例, 左图是采用传统经营模式的生态与经济变化模型, 由于在成长间隔期需要初始经济成本投入 (投入成本随着树木的成熟而逐渐减少) , 因此经济收入为负值。树木的生态功能随成长而逐步增加, 幼龄时期的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生态功能曲线增长趋势较缓, 而长成至近熟林或成熟林时,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生态功能曲线出现拐点。在树木成熟的后期, 由于不再需要持续的抚育、施肥等投入, 经济成本投入量降低, 经济成本的投入量也出现了一个拐点。直至达到轮伐期时, 农户采伐树木获得一笔经济收入, 此时的森林生态功能降为零, 如此进入第 2 个周期的培育和采伐。但是第 2 周期的树林生态功能无法与第 1
17、周期保持在相同水平, 因为同一地块上的重复栽种和采伐会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等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因此, 第 2、3 周期以及后续周期的杉木林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都会呈现出递增式下降, 如图中的生态功能变化的拟合曲线和经济产出变化曲线。图 2 两种典型经营模式的林业生态经济模型 下载原图右图是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模型, 采用分批次间伐的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假设在第 1 阶段进行了一次间伐, 森林生态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经济产出有小幅的提升, 但是下降或上升的波动范围不大, 趋势都较平缓。间伐后的第 2 阶段, 进行停伐抚
18、育, 使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此时无法取得经济收入, 甚至要投入抚育成本, 因此呈现生态功能曲线上升, 经济产出曲线下降的趋势。类似的, 生态和经济变化曲线呈现周期性波动形势。由于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的森林能够持续保持林分多元、龄组结构多样、保育土壤, 所以, 经济和生态功能曲线都能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波动状态。通过两种微观经营理论模型的比较可知,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基于可持续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 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增长。基于以上宏观发展和微观经营双重维度的解析, 可以得出, 维持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本质特性: (1) 转化性, 森林生态功能与林业经济产出之间是动态的转化关
19、系, 且在转化、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规律; (2) 效率性, 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要实现转化的平衡, 需要提高单位生态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 (3) 可持续性, 即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 使森林资源能够可持续性利用,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增。因此, 本文将基于这三个特性, 对我国及各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做出分析与预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的林业生态资源禀赋和林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 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不同林区的林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效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所以, 判断各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 需要进一步利用具体数据对各地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做
20、出实证测算。三、指标选取与实证模型(一) 指标选取基于第一个特性转化性, 本文设计林业生态经济的测评指标体系见表 1 所列。借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森林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林业生态状况选择森林资源数量及质量相关指标来反映。其中, 对森林资源的考察从林地资源及林木资源两个方面进行, 因为林地和林木资源是其他森林资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最主要生存基础和最重要构成。因此, 林业生态状况主要从林地资源数量、林地资源质量、林木资源数量、林木资源质量四个维度考察, 每个维度根据其主要表征项目所发挥生态效益的强弱选择细分指标, 具体指标的选择及解释见表 1。林业经济状况主要从林业经济规模、林业经济结构
21、以及林业从业人员收入三个维度进行测度。林业经济规模是林业经济总量的客观体现, 区域林业经济总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林业总产值, 即以林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生产加工创造的价值总和;二是林业产业的生态收益, 也即由于林业产业的存在而吸引的国家生态补偿。林业经济结构体现了林业资源要素在各产业层面的配置,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选择三次产业比重及森林旅游收入在林业产值中的比例来反映林业经济结构。林业从业人员收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林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林业企业人员收入及林农的林业收入两个指标近似替代。表 1 林业生态经济指标体系 下载原表
22、 (二) 实证模型基于第二个特性效率性, 本文采用 Shannon 的信息熵值法, 在林业生态经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指标赋予权重, 并依据阶级递增的方式合成区域林业生态熵指数和区域林业经济熵指数, 利用两者比值测度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借鉴施震凯、孔凡斌等在对市场化指标、林业市场化指标计算时所采用的方法11-12:首先设定基期年份每单个指标的得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和 0, 并根据各区域的指标值确定它在 0 与 1 之间的得分, 形成与该指标对应的单项指数。由于本文所选用的指标均与区域森林资源生态经济状况正相关, 即原始数据越高, 指标得分越高, 指标所体现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
23、越好。如 (1) 式所示:其中, V i表示第 i 个指标;V max及 Vmin分别表示各区域第 i 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 为了使各地区的指数评分可以与以前年份相比较, 从而反映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 后期森林资源普查期间各指标的最高和最低分允许大于 1 或小于 0。进一步地, 根据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特性可持续性, 要求林业生态经济需在林业生态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 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因此, 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值指数 (ESI) 的形成思路13, 本文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测度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单位林业生态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区域林业经济的发
24、展不能降低林业生态增长能力。在这一思路框架下构建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及满足条件, 如 (2) 式和 (3) 式所示:其中, I fee代表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熵指数;I fec表示区域林业经济熵指数;I fen表示区域林业生态熵指数;P i (fen) 表示区域林业生态熵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如果单位林业生态熵指数下的林业经济熵指数较高, 且这种指数下的发展又未使该区域林业生态质量下降, 则认为该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趋势较好, 也即林业生态经济较好的区域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后文具体测算过程中部分指标根据需要进行了整合和计算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 1999-2016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及第六次
25、、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四、结果及分析首先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 结果见表 2 所列。每个指标对区域的评分表达各省份森林资源状况或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在这一层面的相对位置。表 2 林业生态经济指标权重 下载原表 根据指标权重以及第六次、第八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 计算得出不同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 见表 3 所列。第六次森林资源普查期间, 我国林业生态熵指数为 0.412, 第八次为 0.464, 年均增长约 1.19%, 整体林业生态熵指数的增长说明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逐步趋好。区域层面, 三大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的变动速度远大于其他林区, 其中南方林区林业生态变动最为显
26、著, 是我国平均增长速度的 1.86 倍;而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熵指数的增长最慢, 仅为 0.19%, 甚至在某些省份如江苏、山东和甘肃出现了林业生态熵指数下降的状况。这与我国林业生产实情吻合, 三大国有林区具有林木生长的自然优势, 又受我国林业保护政策的影响, 使得这一区域林业生态状况相对较好。第六次森林资源普查期间我国林业经济熵指数为 0.347, 第八次上升为 0.673, 年均增长约 6.84%, 2013 年以后增长趋势渐缓, 2014 年我国林业总产值为 4 256 亿元, 同比增长 9.06%, 2015 年为 4 436.39 亿元, 同比增长 4.24%, 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
27、总体形势趋于一致。区域层面林业经济变动幅度也有差异, 其中西南林区及南方林区林业经济上升幅度较大, 两次森林资源普查期间, 林业经济熵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9.91%和8.52%, 分别是我国平均增长速度的 1.45 倍和 1.258 倍;东北林区林业经济状况在两次森林资源普查期间增长稍显落后, 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 41.55%, 某些省份如吉林甚至出现了林业经济熵指数回落。表 3 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测度及评级 下载原表 整体来看,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熵指数为 1.451, 在不损害区域林业生态的前提下, 1 单位林业生态资源可创造约 1.451 单位的林业经济效益, 整体林业资源利
28、用率仍然不高。但从动态趋势看, 我国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均已有转好趋势, 林业生态功能稳步增加, 林业经济功能虽增势放缓, 但仍保持增长势头, 森林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也逐步提高。从林业生态单部门来看, 生态功能渐行趋好, 但并不能据此判断我国林业生态已越过功能下降拐点, 因为根据本文图1 阐述的宏观理论模型, 当前资源的供给控制与需求增长的根本矛盾仍然没有解决, 短期内的趋好多是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强行管制和干预, 从长期看, 我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了技术水平的创新性突破仍将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 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需求、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仍将伴随这个阶段。区域层面, 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
29、生态经济发展趋势较好, 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熵指数的均值分别为 1.899 和 1.821, 结合区域林业生态状况可知, 南方林区林业生态发展趋势也较好, 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 而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状况较差, 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林业经济的提升, 对林业资源消耗式利用较多。相比南方林区, 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较差, 其指数分别为 0.908 和 0.871, 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高, 存在资源利用效率损失。将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情况按照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的大小进行评级, 结果显示
30、, 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为级的省区主要分布在南方林区, 贵州、广东、湖南为评分最高的前三位;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为级的几个省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林区, 如山东、江苏和甘肃, 在不考虑区域林业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区域单位林业生态所能创造的价值均超过了 1, 但这三个省区的林业生态熵指数为负,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对森林资源的开采, 造成了区域林业生态趋势的恶化。进一步研究发现, 甘肃近几年在城镇化建设中对山体、森林、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严重, 造成了自然森林缩减、森林生态退化等问题;山东的林业发展经济结构较低, 以人造板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当地的森林资源消耗较为严重;江苏经济形势发展较
31、好, 但承载力差, 区域宜林地质量差, 造林难度大, 林分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还存在乱垦滥占林地等问题。根据本文图 2 微观经营理论模型所述, 这些区域的林业经济发展及经营模式都将难以持续。进一步地, 根据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熵指数大小及发展趋势评级, 将我国不同区域分为趋优区、趋良区、成长区和改进区四种类型, 见表 4 所列。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优区由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大于 2 的区域组成, 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 5 个省份, 趋优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 2 倍以上, 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趋良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 9 个省份, 其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在 1-2 之间
32、, 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成长区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熵指数小于 1 但大于 0 的区域, 这一类型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非常丰富, 但森林资源丰裕度与林业经济发展并不匹配。林业生态经济改进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三个省份, 林业生态功能趋于下降, 降低经济发展对林业生态的负影响较为迫切。表 4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态趋势类型划分 下载原表 五、结论与讨论本文基于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 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从宏观发展与微观经营两个层面揭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指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具备转化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基本条件。并根据
33、基本条件, 进一步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指标体系, 测算了我国整体及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数, 识别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当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宏观理论模型的 B 阶段中后期, 总体趋势趋好, 但仍未越过生态经济平衡发展拐点, 森林资源供给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尖锐, 林业生态发展虽趋好但承载力仍面临巨大压力, 林业经济虽逐步提升但趋势减缓, 对资源需求的张力持续加大。区域层面,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南北差异明显, 南方林区整体状况趋优, 林业资源转化利用率较高, 多数省区属于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趋优区或趋良区;东北和西南林区发展趋势稍弱, 该地
34、区生态资源优厚, 但经济发展尚未发挥森林资源的禀赋优势, 多数省区仍位于成长区;中部其他林区发展形势趋差, 经济生产发展方式对森林资源质量的破坏性较大, 部分省份如江苏、山东和甘肃出现了林业生态指数下滑的状况, 发展方式待于改进。为此, 本文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如下:第一, 根据宏观理论模型,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期策略可通过替代材料或新能源的开发来减小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依存和需求总量, 但在短期, 更适宜根据微观经营模型, 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模式, 集约、高效地利用森林创造经济价值, 实现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同地区宜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趋优区和趋良区, 应以强化林区的生
35、态功能为导向, 注重林地、资源的多层次复合利用, 培育混交林, 实施近自然经营管理;对于成长区, 以培育林区的经济功能为导向, 适当放松集体或个人所有经济林的采伐以及经营管理, 在不破坏生态承载的范围内允许发展林下经济, 加大投资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在改进区, 以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为导向, 加强森林资源管制,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推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 完善公共政策保障体系, 促使林业生态产品商品化和资本化, 是促进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是当前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效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根本突破口。不同区位的森林资源条件和林业主体
36、功能存在差异, 但以生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必须获得与以经济为主体功能地区的同等的森林资源的边际收益率, 才能促使非消耗式的林业生态功能转化为林业经济效益。因此, 短期内, 应完善地区间和流域间横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坚持“谁获益谁补偿”的原则, 由生态受益方支付给生态供给方一定的经济补偿, 促进森林生态产品资本化。而长期内, 应进一步开放林业生产要素市场, 完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促进资源丰裕地区通过森林生态产品的经营获得自发展能力, 以协调和解决区域跨度较大的生态外部性问题, 使各区域平等均衡化发展, 打破贫困地区的“资源诅咒”。参考文献1Boulding
37、K E.Beyond economics:essays on society, reli-gion, and ethicsJ.Ethics, 1969, 79 (3) :37-51. 2Daly H E.The Economics of the Steady StateJ.AmericanEconomic Association, 1974 (2) :15-21. 3Lindeman R L.The Trophic-Dynamic Aspect of EcologyJ.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91, 53 (1) :167-191. 4Ander
38、sson T, Folke C, Nystrm S.Trading with the envi-ronment:ecology, economics, institutions and policyJ.Earthscan Library Collection, 1996, 12 (2) :208-209. 5李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进展J.林业经济, 2008 (8) :10-16. 6张智光.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耦合测度模型与判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8) :90-99. 7冯宗宪, 王珏, 王华.中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研究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J.华东经济管理, 2
39、014, 28 (4) :54-59. 8黄和平, 彭小琳, 孔凡斌, 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生态学报, 2014 (11) :3107-3114. 9熊传合, 杨德刚, 张新焕, 等.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J.生态学报, 2015 (10) :3428-3436. 10尚航标, 田国双, 黄培伦.资源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以森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利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 (7) :117-124. 11施震凯, 王美昌.中国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16 (1) :26-38. 12孔凡斌, 廖文梅.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 2013 (9) :87-96. 13韩增林, 胡伟, 钟敬秋, 等.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J.生态学报, 2017, 37 (8) :2563-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