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牦牛种业与产业发展一、牦牛业概况牦牛是青藏高原牧区主要的畜种资源,是藏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藏佛教和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牦牛:生活的伴侣,财富的源泉。我国有约 1400 多万头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 95%以上,占全国牛只总数的 17%左右。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一)数量与分布中国牦牛遗传资源丰富,共计 12 个地方品种和 1 个培育品种。其中天祝白牦牛,九龙牦牛、青海高山牦牛和帕里牦牛都是我国优良品种和宝贵的遗传资源。已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野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牦牛品种培育品种 大通牦牛 12 个地方品种西藏高山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
2、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九龙牦牛、 、麦洼牦牛、木里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巴州牦牛、中甸牦牛。(三)牦牛产品牦牛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牛种和特有遗传资源,可提供肉、奶、毛、绒、皮革、 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二、牦牛种业(一)工作基础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将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列入农业部“六五” 、 “七五” 、 “八五” 、 “九五”计划,主要开展导入野牦牛基因改良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九龙牦牛改良甘肃牦牛及一些相关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初步建成了野牦牛三级繁育体系,提出了高寒畜牧业及牦牛业发展战略研究建议。以此为基础,在青
3、海省大通种牛场建成了国家级牦牛育种场,并建立了由野牦牛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繁育群(场) 、推广扩大区四个部分组成的牦牛育种繁育体系。成立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并由该场制定保种和利用计划,负责组建核心群及建立品种登记制度。提出中甸牦牛保护选育利用计划,现已实施“迪庆州中甸牦牛保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 。二)取得成果1987 年在青海省大通牛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牦公牛站。2001年确定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并颁发了种畜生产许可证。2005 年大通牦牛新品种获国家新品种证书。 麦洼牦牛国家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天祝白牦牛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大通牦牛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青海高原
4、牦牛地方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2007 年,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牦牛科研领域内的首个国家级奖励。该成果已在牦牛产区广泛进行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对牦牛的起源、驯化、品种、分布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等作详细介绍,形成检索、交流和分析一体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对牦牛的起源、驯化、品种、分布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等作详细介绍,形成检索、交流和分析一体化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创建了国内外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等保护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构建野牦牛
5、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创建了国内外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等保护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相关科学研究取得显著进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牦牛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在牦牛产区建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这对于加快牦牛品种改良,提高良种化程度,保证牦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牦牛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牦牛肉交易网()查询。(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牦牛业基础设施落后,受季节影响明显。2、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薄弱。3、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牦牛科技发展相对滞后。4、生产管理机制不合理,市场发育滞后,流通不畅。(四)牦牛良种繁育体系
6、建设可行性分析1、经济分析牦牛是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特有物种,为人类提供成本低、无污染、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牦牛业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其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提高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繁荣牧区经济,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资源分析青藏高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其草地畜牧业的畜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特色食品的潜在优势。牦牛是地区独特牲畜资源之一,从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角度出发,其产品生产符合该区域经济建设的要求。另外,普通牛种不能适应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并且采用这些品种牛改良牦牛,又存在着“生殖隔离” 。3、环境分析在自然因素
7、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草场破坏,草原沙化,植被退化,降低了草原维持生物和牲畜的多样性以及养活草原人口的能力。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新的思路,将良种牦牛的生产视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战略的重要部分,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对生产中天然草场进行土地管理,通过增加单产来降低靠数量来达到目标的做法,进而以减轻草场的压力,改善牦牛及其产品的销售。4、科技分析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牦牛良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品种数量上的要求,二是品种结构上的要求,三是品种技术上的要求。牦牛品种资源的丰富程度及产品质量的高低是确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规模效益的最基本要素和首要条件,通过建立适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牦牛生
8、产示范基地,可将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各项技术组装配套,提高高原地区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达到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四)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途径1、推广科学养畜技术,根据各产区牦牛的品种标准开展品种性能的普查鉴定并建立种牛系谱档案,严格种公牛的选留、淘汰和培育,加快牛群血缘更新,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能,提高我国优良的培育品种和地方品种牦牛的整体数量和质量,增加制种和供种能力,逐步形成优势牛种的良种繁育体系。2、加快重点牦牛冻精站的建设,扩大细管冻精生产规模,提高冻精质量,积极推广利用人工授精等生物技术,实施良种推广和能繁母牛相应的良种补贴政策,完善种牛质量检测制度和检测手段,建立种牛登记制度,提
9、高思想认识,加快繁育改良步伐,促进牦牛品种资源保护长效发展。3、大力发展高原草地生态建设,实施“退牧还草” 、 “草地生态建设” 、 “禁牧休牧” 、 “划区轮牧” 、 “以草定畜”等措施,实现良种与优饲配套,资源与技术整合,理论与现实结合,形成中国种牦牛业可持续发展。(五)保障措施及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与宏观调控。2、完善有关法规,加强种牦牛管理。3、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积极扶持种牦牛产业。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程,推进优良种牦牛的利用率。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育种制种水平,加快质量标准系建设。6、利用市场与信息网络平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提高公众对牦牛良种的参
10、与度。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消化吸收有益的管理、经营模式,促进种牦牛产业与国际接轨。9、实施种牦牛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制度。三、牦牛产业发展(一)影响牦牛业发展的因素生产环境:海拔 30005000 米的地区。植物生长期仅 120 天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天寒草枯的冷季长达 7 个月之久;在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营养匮乏造就了牦牛生长缓慢、发育周期长、生产性能低下。饲养生产方式:牦牛终年放牧, 生长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体重季节变化,牦牛在 45 岁时,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产品价值因素:牦牛长期生存于天然无污染的高海拔地区,应视为珍稀动物产品,但目前牦牛
11、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产业因素:牦牛产业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已有的主导产业的地位不高,粗加工品过度竞争,形成同类产品同向增长的拥挤效应。推广良种,提高生产性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二)牦牛产业发展对策推广良种,提高生产性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六化”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技术实施专业化生产:牧场及牧户要根据自己的草资源条件、牛群质量、技术优势、交通条件等因素,选定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确定以主要生产种源、生产
12、牦牛肉还是生产牦牛乳,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的,走专业化生产道路。结语在牦牛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牦牛业特殊的自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要 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要加大力度实施牦牛良种工程,依靠现代科技,保护品种资 加大力度实施牦牛良种工程,依靠现代科技,保护品种资源,进行品种选育,扩繁提高,突出特色,生产供应高产优 源,进行品种选育,扩繁提高,突出特色,生产供应高产优质种公牛,并通过科技进行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发展产业, 质种公牛,并通过科技进行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发展产业,增产增效,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实现牦牛产品的 增产增效,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实现牦牛产品的“ “优质、高效、绿色、安全 高效、绿色、安全” ”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