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僧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僧官制度书屋2011 年 12 月号口文/王学信历经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战乱纷争,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北宋王朝,大兴文治,崇佛重教,广度僧尼,强化佛门的社会教化功能.到北宋真宗年间,全国寺院有四万余所,僧尼人数四十五万八干八百五十五人.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僧官体系也迅速恢复,重建,趋于完备.宋代僧官制度既沿袭隋唐僧官制度的基础框架,亦有其特色.中央僧职机构为左右街僧录司,隶属鸿胪寺,设僧录,副僧录,讲经首座,讲论首座,鉴义等僧官,并设都僧录一职,为朝廷专为褒奖高僧大德而设置的荣誉性头衔.此外,宋代西京洛阳也设有左右街僧录司机构,有僧录,首座,副首座,
2、共僧官六员.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宋代,僧录司的职权十分有限,其发放度牒的功能为祠部所取代,而左右街僧官的补授则由开封府尹兼任的功德使负责.僧录司所职掌的,主要是朝廷的宗教仪式及其他一些单纯的宗教活动.这一特点,从北宋到南宋均无实质性变化.宋代中央僧官除了僧录司的僧职,还有译经僧官,鉴于宋朝僧人精于梵文者少之又少,故译经僧官多为天竺,西域僧人.在朝廷所设译经院供职者均为散阶僧官,如试鸿胪卿,试鸿胪少卿,试光禄卿,朝散大夫,朝奉大夫等,品秩不低,待遇丰厚,以示尊崇,但无实职实权.两宋时期,州,府一级僧司设僧正,副僧正,僧判等僧官,寺院众多,事务繁杂之地增设都僧正.地方僧官的任命,通常先由知州,知府,通
3、判从所辖地区僧倡中推选,然后申报转运司,经审察通过后上报朝廷,由朝廷颁降任命书后,正式就任地方僧职.倘若正职有缺,一般由副职递迂,原则是“有行业 ,无私罪 ,众所推服者“充任.在宋代,各州府僧正任满七年后,由本州府保明上奏朝廷,朝廷颁降紫衣,师号等象征地位和荣誉的标志或头衔,以示褒扬.两宋时期,由于僧尼冗滥且日益世俗化,有的僧尼行止竟与世俗无异,加之某些以“ 呵佛骂祖“ 为标榜的 “狂禅“者及宵小之徒混迹其中,以致不少地方长官想简选能够“表正一方 ,纪纲诸刹 “的清修高僧圈伽号出任僧官竟成难事.因此,宋代中央及地方僧官良莠不齐,每为人所诟病.元代诸帝皆崇奉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即以萨迦
4、派名僧八思巴为国师,册封为“大宝法王“,授玉印 ,将西藏十三万户的宗教,行政权赐予八思巴,并命其掌管天下释教,使藏传佛教享有国教地位.此后,元代诸帝皆以喇嘛为帝师,即位之前,必先就帝师受戒,先后任帝师的还有亦怜真,苔儿麻八剌乞列等.元代诸帝如此尊崇藏传佛教,除自身信仰外,亦有稳定和加强藏地与中央政权关系之考量.当然,元代诸帝对汉传佛教及道教也一并提倡,由国库开支建造寺院,雕刻经藏,并免除寺院田产税赋,促进了佛教的大规模发展,至元代中叶,全国僧尼人数已逾百万.元代僧宫制度仍沿袭唐,宋,金制,并有所创新.中央设总制院,领以国师,置院使,秩正二品.后改宣政院,院使由正二品升为从一品,下设同知二员,正
5、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以及照磨,管勾,知印,宣使等.宣政院下辖大都规运提点所,上都规运提点所,大都提举资善库,上都利贞库,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招讨使司.各地诸道设行宣政院,由中央宣政院直辖,设达鲁花赤,同知,府判等僧官.地方沿用金代制度,各路设僧录司,各州设僧正司,各府设都纲司,各县设维那司.僧人通过经论考试,且有德业者,即可出任僧录,僧正,僧判,都纲,维那等职.中国古代的僧宫职权在元代达至高峰,尤其在吐蕃地区,僧官集神权,政权,军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6、,其手下之徒,怙势恣睢,气焰熏灼,为所欲为,为害不可胜言.而宣政院亦曾颁令;“凡民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在皇帝和朝廷的庇护下,一些喇嘛,僧人已成特殊阶层,甚至无恶不作,祸延四方.史载,有僧龚柯等十八人,与某王妃争道,“拉妃堕车殴之,且有犯上等语.事闻,诏释不问.“对王妃尚未如此 ,对其他官民可知.又有江南某僧官发掘宋赵氏诸陵及大臣冢墓一百余处,杀平民四人,受人献美女,宝物,攘夺盗取金银珠宝无算,并夺取田产二万三千亩凡此等等,加重了元朝吏治的腐败,为元帝国的灭亡埋下更多隐患.推翻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曾在寺庙做过小沙弥,对佛教及佛门事物有着较深刻的认知和了解,
7、因此,在他登基伊始,便对佛教表示了高度尊崇.他在南京召集高僧大德举办法会,为大寺院亲自选派住持,决定免费向僧尼发放度牒,免除过去向僧人收取的免丁钱,允许僧人在城乡讲经传法,敕令各级官府不得干涉僧侣自由.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宗教大力清理门户,禁绝白莲教,明教,弥勒教等民间宗教组织,并把天下佛寺分为禅,讲,教三类,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僧官制度,对寺院僧尼实行有效管理.中央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各州设僧正司,各县设僧会司.僧官品级与元代不可同日而语,中央僧官为六品到八品,地方僧官仅为九品,职低权轻.朝廷为避免前朝僧尼冗滥与素质低下等问题,规定每三年发放一次度牒,且须经过考试,男子须年满四十岁,女子须年
8、满五十岁才能出家.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又颁布申明佛教榜册,要求“凡僧人 ,不许与民间杂处.“ 其后更规定,僧人不准交接官府,只能专心于佛门信仰,不得干预世俗事务.上述规定都在寺院张榜招贴,让每个僧人都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明太祖对佛门的尊崇与严格管理,都被其后的明代诸帝所遵循.对藏传佛教,明太祖与明成祖一方面废除喇嘛在内地的种种特权,另一方面则优渥有加,不断封爵赏赐.明太祖即位之初,即封前元朝帝师喃迦巴藏卜为炽胜佛宝国师,在西宁设僧纲司,由喇嘛任都纲,维持西藏,青海等地政教合体制不变.明成祖时,封噶玛噶举五世活佛得银协巴为大宝法王,封宗喀巴弟子释迦智为大慈法王,并出任成祖,宣宗两代国师.
9、明史称:“ 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迨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化导,以其尊中国.以故西陲晏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清代制度多承自明代,康熙曾说:我大清事例,多因袭明朝.在佛教政策及相关体制上,自然也是如此.满清入主中原后,即以僧录司作为朝廷管理佛门事务的官署,设正印,副印,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僧官,品级也高于明代,如左,右善世二人即为正六品.另在京城八个区域各设协理一人,地方上则在府一级设僧纲二人,J,f,I 一级设僧正一人,县一级设僧会一人.清代立国以来,对佛教颇为尊崇,从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直至顺治,康熙,雍正
10、,乾隆及其后诸帝,对佛教多有护持.顺治甚至自称:“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雍正自比和尚,更常与诸王大臣谈禅论道,而乾隆废除了近千年的度牒制度,表明对僧入出家管控的宽松.同时,清初诸帝对当时佛门某些弊端亦有清醒认识,因而制定相关律例,由各级僧官约束寺院僧尼行为.如不许私自创建,增置寺院庵堂,违者杖责一百,僧人令还俗,发配边地充军,尼姑则收为官奴,所占土地及建筑材料没收入官.家中不足三人,或已超过 16岁不准出家,如若违令,枷禁一月,并罪及僧官及寺院住持,罢职还俗.律例还规定,僧人作奸犯科,与平民同等治罪,若严重违犯戒规,也要受到刑律处置.始于元代,承于明代而完善于清代之西藏“政教合一“
11、制度,是一种由佛教僧侣主持管理一切政教事务的地方政权体制.该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地理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政治文化现象.顺治九年(公元 1653 年) 十二月十五日,为从政治上安抚蒙藏地区,在顺治帝多次邀请下,西藏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到达京城.顺治帝在南苑行宫接见五世达赖,达赖进贡了所带马匹等贡物,顺治赐银九万两作为布施,并安排达赖驻锡特为其建造的黄寺,礼遇颇隆.翌年四月二十目,清世祖顺治又遗礼部尚书觉郎球,理藩院侍郎席达札等,前往代噶册封达赖.顺治帝赐以十五叶汉,满,藏三种文字对照之金册,册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颁发汉,满,蒙,藏四体合璧之金印.通过对达
12、赖喇嘛的册封,清廷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同时也使得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各部纷纷归顺清政府,对稳定蒙藏等地区发挥了积极作用.达赖封号的确定,标志着格鲁派在西藏开始掌握实权,其后经过郡王制的短期封立和废除,清廷正式授权达赖喇嘛建立噶厦政府,即西藏地方政府,由达赖亲自领导,管理西藏一切事物.噶2褪fl-g-2012 圈 1 年 1LJ厦政府设噶伦四人,一僧三俗,以僧官为首席噶伦,均为三品,终身任职.他们以合议方式秉承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之命,综理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军务,文化,司法等重要事务.噶厦政府下设两个并列的重要机构,仔康和译仓.仔康意为审计部,设四品仔本四人,负责管理俗官的培训,委派,调遣,以及各
13、地差税及噶厦政府的财政收支.译仓意为秘书部,设四名四品僧官任仲译钦莫,即秘书长.译仓在噶厦政府中享有特殊地位,因其直接受达赖喇嘛领导,并掌管达赖印信,故其实权远高于仔康.除此之外,噶厦政府另设有十多个职能部门,分管各种具体事务,其负责官员由僧俗官员共同担任,均为四品.同时,噶厦政府在西藏各行政区设基恰府,即州府机构,由僧俗官员各一人为基恰,亦为四品.基恰之下设宗府,即县级机构,每宗府任命一人或二人为宗本.值得提起的是,七世达赖辞世后,乾隆帝为稳定西藏政局,设立摄政王一职,任期为上一世达赖辞世至下一世达赖 18 岁亲政,在此期间,由其代理达赖喇嘛职权.摄政王的人选亦有严格规定,必须从甘丹寺法座和功德林,丹吉林,策墨林,锡德林四大寺活佛中遴选任命.在噶厦政府中设立摄政王这一特殊惯例,直到西藏“ 政教合一“ 制度彻底废除时才告终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