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总 结 自 评 报 告 和 建 设 规 划 报 告一、“十二五”总结自评报告(一)总体进展与目标实现情况 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以下简称实验室)于 2013 年 12 月 通 过 可 行 性 论 证 , 2014 年 12 月 经 国 家 测 绘 局 批 准 成 立 , 由 江 西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井冈山大学联合共建。 实验 室目前设有五个研究单元: 流域时空动态监测网络技术工程中心、 流域资源环境 信息共享服务工程中心、 流域资源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流
2、域 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虚拟仿真和决策支持研究中心、 流域资源环境空间感知与同 化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期间的主要建设目标是, 开展数字流域资源环境监测创新研究的理论、 方法与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固定研 究团队,培养一批专业方面有所特长的硕士研究生。(二)科研水平与能力建设情况1、科研项目建设期间,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 34 项 , 其 中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课 题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 项,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1 项,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科研项目总经费 1777.5 万元。2、发表论文实验室出版专著 1 部 , 在
3、国 内 外 学 术 期 刊 上 发 表 高 水 平 科 研 论 文 共 36 篇, 其中 SCI 数据库收录 2 篇, EI 数据库收录 3 篇,CSCD 数据库收录 14 篇,其他 论文 17 篇。3、知识产权实验室获得软件著作权共 16 项,出版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4、获奖项目实验室获奖项目共 7 项,其中优秀测绘工程奖 4 项 , 应 用 开 发 大 赛 奖 3 项 。(三)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1、队伍结构 实验室已建设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45 人, 其中教授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1 人, 副教授 (高级工程 师) 18 人,
4、57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 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3人,拥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超过 50%。2、人才培养 实 验 室 鼓 励 研 究 人 员 通 过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和 访 学 进 修 提 高 专 业 素 质 及 学 术 水平 。 建 设 期 内 , 研 究 团 队 中 有 1 人 考 取 同 济 大 学 测 绘 学 科 的 博 士 研 究 生 , 1 人考 取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1 人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武汉大学测绘遥感 信 息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进 修 学 习 , 1 人 获 得 江 西 省 青 年
5、科 学 家 ( 井 冈 之 星 ) 培 养计划,培养硕士 4 名。3、人才引进 实验室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主动到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用测绘地理信息高 层 次 人 才 。 2015 年,引进博士 6 名,引进硕士 4 人。(四)开放交流与合作情况1、举(协)办会议 实验室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建设期间, 先后举办学术研讨会议 3 次。 举办了 “空天地” 一体化移 动测量技术交流会 ; 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 点实验室、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合作举办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 学会专题研讨会;与江西省计算机用户协会、江西省信息中心合作举办了 2015 年江西省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6、推进大会。 实验室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 做 学 术 报 告 , 邀 请 了 周 成 虎 、 李 德 仁 、 龚 健 雅 、 林 珲 、 Armin Gruen 等 20 余名 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2、国内外学术交流 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 , 通过各种途径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人员视野, 及时了解国内外测绘地理信息的新理论、 新技术, 指导实际 科 研 工 作 。 2014-2015 年,先后参与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技术研讨会,东南 亚测绘协会第 13 届东南亚测量大会、 科技部 -欧空局举办的“ 龙计划” 第三期工作 会议、 “中美湖泊- 湿地- 流域研究联合
7、中心” 国际论坛 、 “第二届多云多雨遥感国际 研讨会 ”、 中国测绘 地 理信息学会 2015 年学术年会、 第五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 术装备博览会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博览会、 第十二届全国信息隐藏暨多媒体信息 安全学术大会、 第十七届全国图像图形学学术会议等, 实验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 术会议 38 人次。 实验室先后访问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 瑞典土地管理与测绘局、572台 湾 中 国 测 量 工 程 学 会 , 围 绕 不 动 产 登 记 、 部 门 间 地 理 信 息 数 据 共 享 、 LiDAR 技 术 应 用 、 三 维 建 模 、 测 绘 应 急 保 障 机 制 等 方 面 开 展
8、 学 术 交 流 。 2014-2015 年, 出国访问共计 13 人次。3、开放基金征集 鼓励学科交叉, 制定优惠政策 , 吸引相关学科的人才来实验室开展重大项目研究, 带动实验室青年科技人员的快速成长。 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 定期发布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重点资助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具有开拓性、 前瞻 性 、 创 新 性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应 用 技 术 研 究 。 2015 年 , 实 验 室 筹 集 资 金 60 万元资助 开放基金研究, 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 28 个课题, 择优选取 18 个课题, 其中重点课题 3 个,一般课题 15 个。4、宣传情况 结合实验室研究
9、方向与研究成果开展宣传工作 , 建立实验室网站 , 发 布各类信息; 发挥简报作用, 印发工作简报; 同时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江西省测绘 地理信息局中心门户网站报送实验室相关信息,加大实验室宣传力度。(五)运行管理与平台建设情况1、运行管理情况 为加强实验室的管理 , 制定了涵盖日常管理 、 科研管理 、 设备管理 、 人才管理、 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细则、 学术委员会工作条 例、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客座人员管理办法等。2015 年 7 月 2 日,举办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宣读了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
10、员会委员名单并颁发聘书,审议讨论了实验室建设任务书、 规章制度和 2015 年度工作计划。与会委员积极的为重点实验室未来建设发展、 研究方向建言献策。2、经费落实情况实验室于 2015 年拨款 60 万作为开放基金课题费,以资助课题研究。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拨付 50 万作为实验室运行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支 出 : 合 作 与 交 流 、 考 察 调 研 、 设 备 采 购 和 维 护 、 示 范 应 用 、 网 站 建 设 、 队 伍 建 设 与人才培养等。5733、基础设施与仪器情况 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已配备相对独立的实验室办公及科研用房总面积1000 平方米,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11、、井冈山大学已配备相对独立的实验室办公及科研用房,面积共计 1500 平方米。 实验室采购多种流域生态地理环境监测相关设备, 已形成 “水- 陆- 空” 不 同层面的、多角度的对地观测及服务系统。( 1) “水 ”的 方 面 : 购 置 了 测 量 船 、 测 深 仪 , 可 以 为 开 展 水 资 源 监 测 数 据 获 取与处理提供条件。( 2) “陆 ”的 方 面 : 建 立 了 覆 盖 江 西 省 全 境 范 围 的 高 精 度 连 续 卫 星 定 位 综 合 服 务 系 统 ( JXCORS) , 购 置 了 应 急 保 障 车 、 移 动 测 量 系 统 、 地 面 三 维 激 光
12、 扫 描 仪、 测量机器人、 小型 气象站、 地物光谱仪、 全站仪 、 GPS 接收机、 电子水准仪、 工 程 扫 描 仪 、 陀 螺 经 纬 仪 、 管 线 探 测 仪 、 红 外 热 成 像 仪 、 植 物 冠 层 分 析 仪 、 动 物(昆虫) 行为影像分析仪等设备, 为开展地面生态资源环境监测的应用研究提供 条件。( 3) “空 ”的 方 面 : 购 置 了 机 载 激 光 扫 描 仪 、 激 光 雷 达 、 倾 斜 相 机 、 无 人 机 航摄系统、 数字航摄仪、 多轴飞行器、 多功能测绘模拟实验系统 、 集群式影像处 理系统等软硬件设备,为开展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获取及加工处理提供条件
13、。此外, 实验室还配备 ArcGIS ,SuperMap, GeoGlobe 等专业软件, 以及电脑、 服务器等基础性工作设备。4、设备管理情况 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凡在实验室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均可向实验室提出使用仪器设备的申请,由设备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六)经验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总结和思考建设期两年内的各项 情况, 目前实验室主要存在问题有:(1)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偏低。基础研究能力偏弱,承接高层次项目、重 点工程项目的能力有限, 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论文缺乏 , 省部级科研奖未取得突破, 缺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部分研究领域竞争实力不足; 建设时间尚短, 在国内的 知名度和影
14、响力不高。(2)研究团队缺乏高水平和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研究队伍结构不尽 合理, 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 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 动力 有待进一步挖掘; 科研人员整体素质距离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学术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装备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滞后,574缺少高光谱成像仪等大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 需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与共享; 共 享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仍存在信息壁垒。(4)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有待 进一步健全和加强。(5)参加国家级科技专项的能力有待加强。(七)2016 年工作计划
15、2016 年,计划形成科研成果 4 项,科研项目整体经费 120 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经费 70 万元。计划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4 项。计划撰写科技论文 25篇,其中 10 篇收录于 SCI/EI 数据库。计划培养硕士研究生 16 名,引进博士 2名。计划举办学术研讨会 3 次 , 参 加 国 内 外 学 术 研 讨 会 15 人 次 , 其 中 参 加 国 际学术研讨会 2 人 次 , 参 加 国 内 学 术 研 讨 会 13 人次。邀请学者来实验室讲学,计划邀请 3 位学者。开展对外合作交流,计划出国交流访问 4 人次。575二、“十三五”建设规划报告(一)基础与形势 环 境 安 全 是
16、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先 决 条 件 和 基 础 保 障 , 在 追 求 经 济发展的同时, 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建立了与流域综合管理有关的重点实验室, 包括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鄱 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实验室、 高 原湖泊生态环保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室主要致力于从流域地表过程的机理, 探讨 流域范围内物质迁移与转化和人地关系, 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 虚拟地理环境技术、 空间统计 和流域地表过程模拟等技术在资源监测、
17、 环境监测、 灾害监测、 区域规划、 资源 与环境评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为流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流域环境的 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 地 理 信 息 局 重 点 实 验 室 将 重 点 利 用 空 间 信 息 技 术 和 现 代 测 绘 技 术 在 流 域 范 围 获 取空间信息的优势, 在传统流域综合管理的科学理论下, 构建流域资源开发与环 境监测的数字流域管理技术体系。流 域 生 态 与 地 理 环 境 监 测 研 究 涉 及 不 同 的 学 科 和 技 术 , 新 一 代 传 感 器 技 术 、 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技术、 移动技
18、术、 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对于实 验室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 卫 星 遥 感 是 世 界 先 进 国 家 和 快 速 发 展 国 家 作 为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标 志 而 争 先 发展的高技术。 经过数十年努力, 卫星遥感已在国土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 防灾减 灾、 城乡规划、 农作物估产、 军事侦察与打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机载成像传 感系统、机载 SAR、机载 LiDAR、 无 人 机 地 空 遥 感 , 成 为 当 代 卫 星 遥 感 和 有 人 驾驶飞机航空遥感的一种有效补充技术手段。 对全球现有和待建的对地观测系统 进行统一
19、整合和协调集成, 构建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综合、 协同和持续发展的全 球对地观测集成系统 (G EOSS) , 综合多种电 磁与非电磁手段, 构建全方位、 多 层次的卫星 -航空 -地表- 地下四位一体、 立体协同的广义遥感监测体系成为对地观 测技术当前研究重点。5762、信息公共服务的发展 近年来 , 资源环境数据与信息系统开始转向多源数据的集成与服务 。 美国航天 局 ( NASA) 在 从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开 始 分 别 提 出 建 立 EOSDIS、 地 球 科 学 引 擎( ESE) 、 数据与信息系统的战略转型计划 ( SEEDS) ; 欧洲建立了欧洲环境信息 和 观 测
20、 网 络 ( EIONET) 。 面 向 数 据 的 信 息 价 值 挖 掘 与 信 息 产 品 的 开 发 , 从 一 般 性信息数据的共享, 到信息的空间分析、 叠加运算、 跨领域应用分析, 为政府在 重大 国际、 国内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与决策服务。 目前, 国内已 经 建 成 国 家 -省 -市 三 级 联 动 的 地 理 信 息 公 共 服 务 平 台 , 实 现 全 国 不 同 地 区 从 宏 观 到微观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信息服务, 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 联 动更新、 协同服务的高效运维机制, 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 水平, 但针对流域资源
21、环境方面, 提供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信息智能服务能力还 有待进一步深化。3、变化检测技术的发展 地理国情的变化检测为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提供数据基础。 全球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发展、 空 间数据库更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和人类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集中起来归结为地物目标的变化检测问题。 多年来, 许多 研究者对动 态变化检测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德国波恩大学的著名教授 Menz( 2011) 曾于 2011 年 12 月在中国香港做了题为“ 变化检测技术与挑战的回顾 ( a review of techniques and challenges in change detection)”
22、 的报告,详细回顾了从 1970 年到 2011 年 5 月期间遥感 变 化检测研究的进展。 通过对近 40 多年来发表 于 PE&RS、 ITGRS、 RSE 和 IJRS 的 有 关 变 化 检 测 的 研 究 论 文 中 的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分 析 , Menz( 2011 ) 教 授 将 遥 感 影 像 变 化 检 测 的 方 法 归 为 代 数 法 ( Algebra ) 、 分 类 法( Classification) 、 变 换法 ( Transformation) 和可 视 化 法 ( Visualization) 四 类 。 同时他还发现利用相同的方法和关键词检索变化
23、检测的应用可以发现, 草原、 湿 地 、 低 温 层 、 海 洋 、 城 市 、 农 业 、 森 林 和 土 地 覆 盖 等 都 是 变 化 检 测 的 重 要 应 用 领 域。4、地理国情大数据的发展 地理国情数据是地理环境监测的基础 , 建立良好的数据管理模式 , 能够有效的推进流域地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为保障地理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 需要将地理国情大数据进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 地理国情基础数据依托于各级、 各类基 础地理信息资源数据, 这些信息数据种类繁多, 包括不同方面、 不同层次、 不同 形式的各类基础数据和用于监测的各种特征数据, 内容涉及多学科、 多专业, 要 将 这 些 多
24、 类 型 、 多 时 相 、 多 分 辨 率 的 图 形 、 图 像 、 文 本 、 统 计 数 据 等 异 构 数 据 有 机地整合起来, 建立省域地理国情综合数据库, 形成能为流域地理环境监测提供 辅助决策以及定性、 定量分析的信息资源。 通过使用数据库, 可以高效地管理地 理国情监测数据, 使之具备快速获取、 处理、 统计分析能力, 形成部门间相互合 作、 相互 协同、 相互共享的工作机制。 数据挖掘属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地理 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认知、 地图数据处理、 地学数据分析领域内进行了广泛的应 用。 在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方面, 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背景知识概 念树
25、的自动生成、 不确定性状态下的数据挖掘、 递增式数据挖掘、 栅格矢量一体 化数据挖掘、 多分辨率及多层次数据挖掘、 并行数据挖掘、 新算法和高效率算法 的研究等。 由于数据量大、 维度多等问题导致数据挖掘效率低、 由于用户知识领 域差异导致数据挖掘不充分等问题成为目前数据挖掘中未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这577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是数据挖掘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5、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 数字流域资源环境监测中涉及到多源、 多尺度、 多时相的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在数据格式、 数据结构、 数据处理和数据显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需要统一的组 织 与 集 成 管 理 , 实 现 各 种 来 源 、 语 义
26、 、 格 式 、 模 型 、 现 势 性 、 粒 度 不 同 的 数 据 共存。在 GIS 应用领域,解决多数据源集成与融合一直是近年来 GIS 应用研究 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目前已经有较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但是有关流域资源环境 监测动态信息的集成以及与空间数据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地理环境监 测数据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 又具有空间特征。 地理实体的动态表达与建模是时 空分析、 地理深层知识获取和挖掘的基础, 对进一步的时空信息模拟、 预测及决 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及应用价值。 时空动态建模需要对地理国情的时空变化过程 进行分析, 结合地图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的特点, 研究监测数据的
27、时间逻辑 模型、 基于时间和过程的时空表达模型, 进而提出适合于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多 尺度数据模型。因而,时空数据模型和时态 GIS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二)问题与需求 开展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是落实中央关于 “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 科技”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测绘工作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 问题, 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 解决国家宏观决策、 社会经济管理和重点工程建设 中的流域资源环境监测技术问题, 提高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
28、技术对促进科学 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服务水平, 使实验室成为我国数字流域资源 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基地。目前实验室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 科 学 研 究 的 整 体 实 力 有 待 提 高 , 联 合 攻 关 能 力 、 组 织 研 究 团 队 开 展 持 续 深 入 的 系 统 性 研 究 的 能 力 亟 待 加 强 。( 2) 研 究 团 队 中 缺 乏 高 水 平 和 有 影 响 力 的 学 术 领 军 人 才 , 急 需 培 养 或 引 进 高层次的学术领军人才,研究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3) 软 硬 件 设 备 建 设 相 对 滞 后 , 装 备 与 数 据 的
29、 开 放 共 享 程 度 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4)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有待进一步加强。(5)参加国家级科技专项的能力有待加强。 后 续 实 验 室 将 进 一 步 为 流 域 生 态 与 地 理 环 境 监 测 工 作 提 供 全 方 位 的 关 键 技术支持, 并面向流域生态研究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前瞻性研究, 同时进一步加快科研产业化, 产学研用一体化进度, 在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体系关键技术集 成、 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及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信息服 务等方面争取有进一步的突破。(三) 发展目标 围绕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流域环境研究提出的战略需求, 开展流域生
30、578态与地理环境监测体系关键技术集成、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理论模型研制、 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研究; 建立并完善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 测创新研究的理论、 方法及技术体系, 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获取、 处理和 共 享 服 务 ,推 动 测 绘 遥 感 与 计 算 机 、 电 子 、 通 信 、 生 态 等 学 科 的 交 叉 融 合 , 逐 步 完善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 努力建成流域生态与地理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和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服务于生态文明建 设和绿色发展。(四)重点任务1、平台建设(1)加快科研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实验室发展
31、的突破口, 也是推动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 加强学科建设, 是实 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 的 任 务 。 “十 三 五 ”期 间 , 实 验 室 将 继 续 围 绕 流 域 生 态 与 地 理 环 境 监 测 工 作 , 着 眼 流域生态保护需求, 确立学科重点发展计划; 通过开放式组织模式, 进一步优化 人才梯队, 每两年调整 1 次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围绕专业建设与学科主攻方向 招 聘 流 动 研 究 人 员 , 接 收 专 业 相 近 的 在 读 硕 士 、 博 士 参 与 课 题 研 究 , 计 划 建 设 4-6 个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专职
32、科研队伍,增加流域生态环境遥感应用工程 中 心 , 实 验 室 研 究 人 员 计 划 达 到 60-80 名 ; 进 一 步 完 善 科 研 团 队 建 设 、 学 科 交 叉、 成果培养机制, 整合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学校资源, 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实验室机构与平台建设, 显著增强实验室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国内影响力, 成为 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研发基地。(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建设,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购置和研制先进仪器设备和系统, 改善科研条件。 计划平均 每年投入 60 万元用于开放基金项目, 每年投入 50 万元实验室
33、日常运营、 网站维 护、 学术交流等。 积极推进江西省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的搭建, 努力建成国内一 流的多学科交叉的开放研究平台。2、科学研究(1)引导和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 加强科技攻关, 组织研究各类项目申请指南与申报机制, 提前介入项目的申报工作; 积极争取外部资源, 着力开展国家、 省部级重点项目的联合申报; 广泛 参与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 拓宽项目申报渠道; 加强基础研究, 做好基础研究项 目的申报与组织工作。(2)主要研究方向 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流域资源开发、 利用及保护的需求, 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多领域合作研究, 深入开展流域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及集成、 流域理论模型 与方法、
34、 流域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 拓展现代测 绘技术在数字流域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多源传感器协同、 多源数据 汇聚与融合、数据动态更新、数据挖掘、智能预警等技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开展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健康诊断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流域生态环境参数多源遥感数据定量反演模型及技术体系研究, 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动 态变化监测及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综合研究; 构建流域资源环境监测从基础579理论研究、 技术创新到技术应用的创新体系,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数字流域资 源环境监测领域的科研与创新人才,加快数字流域向智慧流域迈进的步伐。(3)预期各项指
35、标学术论文: 发表 SCI/EI 等高水平学术论文 150-180 篇, CSCD 期刊论 文 60-80篇。知识产权:申报发明专利 5-8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15-18 项。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10-20 项; 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 30项;国际合作项目 1-2 项;科研总经费达 2150 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经费 1110万元;取得科研成果 9 项。奖励:力争国家级奖励取得突破,获得有重要影响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2-3项。3、学术交流活动 进 一 步 加 强 交 流 合 作 , 重 点 围 绕 国 家 科 技 合 作 项 目 , 采 取 “送 出 去 、 请 进 来 ”
36、的合作交流模式, 促成实验室参与国家科技项目, 使实验室研究进入国际科研大环境; 主动加强 对外联系, 广泛参与, 扩大影响, 鼓励和扶持实验室研究人员参 与 国 内 外 学 术 组 织 、 学 术 会 议 , 参 加 国 家 、 部 委 、 省 市 部 门 等 组 织 的 战 略 性 、 政 策 性 、 咨 询 性 的 交 流 会 。 “十 三 五 ”期 间 计 划 参 与 学 术 研 讨 会 议 210 人 次 , 其 中 境外学术研讨 40 人次、 境内学术研讨 170 人次; 举办国内学术会议 12 次, 邀请学者讲学、 合作研究 120 人次。 加强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
37、, 鼓励 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以及竞赛活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出国 (出境) 访问和合作研究 45 人次。定期举办主题讨论会、学术讲座、成果展览、参观考察等活动, 加强实验室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计划每年举办 2 次实验室内部的 学术交流活动。4、人才培养与引进(1)人才培养 实验室一方面依托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 另一方面发挥实验室开放合作的便利, 坚持项目实 施与人才培养、 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线, 通过项目计划实施, 进行高科技人 才 队 伍 建 设 , 通 过 对 口 支 援 、 “西 部 之 光 ”等 项 目 ,
38、鼓 励 和 支 持 实 验 室 研 究 人 员 进 行国内外访问进修和合作交流, 为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工作培养一批科技骨干与专业技术人员。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有计划地安排科研人员参加各种短 期培 训、进校进修、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等继续教育,合作开展全日制硕士、 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计划培养全日制硕士 155 人, 博士 7 人。 基于科研项目和 科研队伍优势,为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更新培训, 为全国地理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作好示范工作。(2)人才引进 根据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学校给予的优惠条件, 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
39、秀人才, 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 力争引进 资深学者 1-2 人,博士 15-20 人。每年定期开展开放基金课题征集, 提升科技对重大工程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邀请相关行业著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开展专题讲座, 邀请优秀技术骨干 , 尤其是长期处于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接收访问学者或进修人员。580(五) 组织保障“十三五” 期间将全面启 动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工作, 亟需更加全面、 系 统、 科学的地理国情监测理论和技术体系、 生产作业体系 、 应用示范框架进行支 撑。 作为全国地理国情监测领域创新研究的前沿阵地 , 实验室后续工作任重而道 远。为
40、保障实验室各发展目标的实现,将在以下方面进行组织保障:1、制度建设(1)认真贯彻落实实验室各项管理规章,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优化适合实 验室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政策与实施细则, 不断提高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 率。(2)理顺、创新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 完善兼职教授、 客座教授、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聘用制度 , 完善人才引进与成果奖 励办法,建立权责明晰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3)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和制度,提高实验室整体决策水平,建立规范的监 督体系,加强执行与检查落实。(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与岗位津贴制度,充分 发 挥 分 配 的 导 向 激 励 作 用 , 调 动 全 体 研 究 人 员 的 积 极 性 。2、条件建设实验室办公面积不少于 2500 平方米, 按照研究方向划分为相应的研究中心。 目前正在建设的江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区, 能为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场地与基 础设施。 多渠道积极争取经费支持, 确保日常运行经费 、 开放基金项目经费、 仪 器设备经费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