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821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学德论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学德论要2011 年 3 月第 27 卷第 2 期江苏教育学院(社会科学)JournalofJiangsu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Mar.,2011Vo1.27No.2中国古代学德论要孟凡拼(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江苏扬州 225800)摘要我国学德思想丰富 .学德在奴隶社会得以形成,随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古代学德包括勤勉好学,大义为先,致仕求益,修德力行,守礼重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有求知与致仕相统一,学习与修身进德相统一,学德理论教化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学德的阶段性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相统一等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

2、 学德 ;尊师亲友; 大义为先;致仕求益;修德力行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 1696(2011)02008804“学德 “,泛指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学习准则和学习规范的总和,也是判断学习者学习意识及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标准.我国古代学习思想中有关学德的论述极为丰富,批判继承这一道德文化遗产对于新型学德建设具有历史意义.概括地说,博杂精深的古代学德思想在内容上表现为以下诸点:1.勤勉好学.古人所云“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即道明了勤勉的重要性 .勤勉是学习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精神.能否勤勉学习是判断学习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勤勉程

3、度的强弱也体现出学习者学德素质的高低.不能勤勉学习的学习者为学人所不耻.“孔子日 :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 孔子以年轻却不勤奋刻苦学习为耻,告诫学习者年少时就要努力学习,否则年老时必然成为平庸无知,令人耻辱之人.勤勉学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苟子在劝学中就曾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其意在鼓励学习者努力刻苦地钻研和苦苦追求,没有勤勉就不会有显赫的成就.吕氏春秋对此也指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 ,未之尝有也.“ 那么 ,怎样做才算是勤勉好学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_

4、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这些相关言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实勤勉好学就是德性,一种注重精神追求,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上进品质.2.尊师亲友.师生伦理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 黄帝师风后,颛项师老彭 ,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明王贤圣都有自己的老师,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尊敬着老师.尊师是师生关系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尊敬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尊重知识,就是为自己成功增添砝码.“疾学在于尊师.“ 努力学习,首要的就在于尊敬老师 .尊师是重道的表现,“尊师不论其贵贱贫富 “

5、.颜回等圣贤都能很好地尊师,况普通人乎!“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由于受到尊重,老师也才会尽心竭力,倾己所有之知识以教诲学生.宋代朱熹对于尊师更是有了很大的发挥,把尊师看作十分重要的行为礼节.他强调“事师长,贵乎礼“, 提出 “凡为人子弟 ,须要常低声下气 ,语收稿日期20101012作者简介 孟凡拼 (1965 一),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扬州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教师.一88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8“等师生礼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曾如此训诫子弟:“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这在教育学

6、生务必要尊师,且莫高傲,目中无人的同时,也突出了友善同窗的生生伦理关系.亲近自己的同窗好友,厌恶坏人的行为才是君子行为.所谓“君子隆师而亲友 ,以致恶其贼“ 说的即是这个意思.可见,尊师亲友是极为重要的学习伦理关系.3.大义为先.我国拥有鄙视小人所为,赞赏君子之行的优良传统.君子就是正义,道义的化身,无数学习者也期望自己成为君子,学以成君子,举大义也就成为无数学人的重要目的.汉代扬雄说:“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即认为 ,学习是为了成为君子 ,向君子那样奉行大义,义以行事.虽然学习未必一定能使人达君子之行,但学习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君子式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赫

7、,应是为了清醒而不困惑,为了积聚坚强的生活意志,为了达至自己的完善完美,亦可称作“为己 “之学,举义之学 .正如汉代徐干所言:“学也者 ,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学习还有更高的,更为远大高尚的目的 ,可看作学习中的至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学习动机是至高的学习追求,是超越个人的,同时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4.致仕求益.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浓厚,学习为了出仕做官,光耀门庭的目的十分明显,如“学而优则仕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等思想 ,影

8、响了甚多的学习者为此而十年如一日地寒窗苦读.但也有学者认为,学习不必然是为了出仕做官,学习更是为了明理增益,提高自己的行动能力和水平,为了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行动.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所强调的:“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无论是为官者 ,还是其他的人,为学对于自己的最大好处,应该是改变自我的不良习性,使自己更有气质.宋代朱熹,吕祖谦在近思录?为学大要 中强调,“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贤人之奥.“ 对于学习者自身而言, 如果学习多年,却没有改变自身的弊病短处,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可以说是空有其名,只是没有实现的美

9、好理想而矣.5.修德力行.做学问,从事学术研究要在继承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不允许剽窃他人成果.譬如在参考引用方面,颜之推就曾指出:“用其言,弃其身 ,古人所不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ll 思想家黄宗羲等也极为反对抄袭这一不良学习行为和风气.其实,学术诚信与否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状况,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要求从事学问创作的人要把修德摆在首要地位,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朱熹,吕祖谦就强调“学者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l9J.我国古代严格的考试制度 ,严惩作弊,也说明了对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视.同时,不少学者也强调学习,学术研究要对

10、实际行动有所益处,即要做到学以致用.朱熹的“学贵力行,不贵空言“c10l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从事学术研究,最终应当能够指导行动,使学习者努力践行所学,而不是只是一味空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只研究典籍,只去“穷经 “,是学者的重大不足 ,这样的学术不为人们所倡导.正如宋代程颢,程颐所言:“今世之号为穷经者,果能达于政事专对之间乎?则其所谓穷经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他们十分强调学以致用,认为“穷经“ 这种学术研究方式最终是为了实际有用,“穷经,将以致用也 .“6.守礼重仪.我国有着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遵守学习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王守仁指出:“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 l

11、2I【即他认为在学习之前,学生应当向老师作揖,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重要礼节.下课时学生应遵守“师出皆起“ 的礼节.当然古代还有其他学习方面的明确礼仪,譬如王守仁的歌诗礼仪:“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在不读时要 “敛容肃听“_ll(叭.再比如“危坐乡师 ,颜色毋怍 “等都是极为基本的学习领域的道德要求.徐干提出了学习交流,相互辩论方面的要求:“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把“屈人口 “作为争辩的快乐所在是缺乏学德的表现.在学习交流时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为礼让谦下.“与朋友论学 ,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Ill(此言所道即是.纵使是自己学问确

12、实高人甚多,亦不应当居高临下,清高自傲,眼若无人.否则,学问虽高,也不过是道德素质低下之人.另一R9 一外,有的学者如苟子还提出了诸如谈吐之仪的明确要求:“ 谈说之术 :矜庄以莅之 ,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膳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 0“l15这种强调严肃庄重地谈吐言说,接近他人,欣喜和气地交流知识的规定应当为今世之学习者所学习接受.以上所述勤勉,尊师,大义为先等学德内容对我们的积极作用十分突出,但往往也存在美中不足,由于对某一方面的过度强调,大大影响着学德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古代的学德,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求知与致

13、仕相统一.学习与出仕为官本来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 科举选官制度等的影响,古代读书人努力学习常常怀有出仕为官,光耀门庭之目的,而这样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在封建社会恰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的,如果读书多年却不能出仕为官,学有所成,那么,就会常常被人们所看不起.故而,古代学德将学习活动与致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学养磨练与修身进德相统一.古代学德思想认为,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重要的是向仁人贤士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圣人,体仁悟义,知礼明德,争取做一个道德高尚之人.作为读书人,若不能温文尔雅,通情达理,却是满口粗言脏语,举止不端,常常被.人们所鄙视.古代学德注重学习与修身进德相

14、统一,对我们民族道德水平的提升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3.学德理论教化与实践倡行相统一.古代学德理论教化思想丰富,散见于各时代的重要典籍之中.这些理论注重教诲学习者勤奋刻苦,进德知礼,不仅在学习行为准则上明确,简约易懂,而且也十分突出圣人典范,躬身实践的影响带动作用.无数学人认真学习学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起了自身的高尚学习道德情操,可以说这都得益于学德理论教化与道德实践的相结合.4.学德的阶段性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相统一.随着学习主体的变化及治学领域的深化,学德种类不断增多.对不同阶段的学习主体提出了不同的学德要求(童蒙 ,少年,成人等阶段学德类别),在不同的治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学德规范(纯粹学术型,

15、实践应用型等规范)与之相适应.诸如朱熹等思想家针对一90 一小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礼节规约.所有这些对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情感,精神品质等的规定越来越明确新颖,科学,正规,学德规范走向法律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学德虽然表现多样,但其在根本上仍然保持着很强的一致性,连续性.此外,古代学德还具有注重尊师与重道的统一,强调指引与自律的结合等特征.古代学德既有积极的成份,也有消极的因素,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学贵尊师,学为致仕,学必守礼等学德观念对后世社会风气尤其是学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代学德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至今依然保留着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由古人的天地君亲

16、师的排位,到今人把教师称作人类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不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我们不但坚持了尊师的传统,也深化了对师生,生生学习伦理关系的认识.师生朋友式的学习认识显然打破并改进了古代师尊生卑的师生学习伦理关系.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学而优则仕 “等思想深入人们骨髓达两千年之久,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依然存在着求学为了做官,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等欠妥的认识,即使是今天也很大程度地存在着.师长们似乎是习惯性地教育自己的子弟:只有发愤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十年苦读就为一朝金榜题名,求得一官半职;不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出息,等等.这些认识都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相应做出改变.但单就具有明

17、确的求学目的而言,虽然致仕的学习动机并不十分科学,其也在另一方面促进着学习者努力学习,从而带动自身素质的提升.另外,自古代就已经形成的尚文,睦友,遵守学规等风气,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校园,塑造新时期的良好学习道德风尚显然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完全能够从古代学德思想中汲取优厚养分,进行加工并实现创新,从而加快优良学习风尚形成的步伐,促进社会文化知识发展进步.第二,为学进德修身,大义为先等学德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后世人们科学的学德认识的形成.总体而言,我们基本形成了较为正确的学习目的观,譬如学以修身,进德,养性,举义等,在此基础上,不少学习者很是赞同学习成绩与个人道德品质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告诫世人

18、不要为了刻意追求所谓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基本的道德素质修养.诸如考试讲诚信就是很重要的细节,考试作弊与个人品质紧密联系:考试作弊是学习者不讲诚信的突出表现,反映的是个人诚信品质低下;考试成绩是纯粹的知识学习问题,而考试作弊却是性质不同的极严重问题.因此,我国古代学校在对待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上很早就设有开除学籍的处罚,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第三,治学从勤从严,士人忧国忧民等学习观念凝缩为传统学德品质,对后人起到润物细无声之作用.自古就已形成的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等传统,使得师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子弟勤勉好学的学习精神及品质的养成,资质不高的学习者也能通过学习达至更高的知识层次和道德境界.受此思想影响

19、,很多重要思想家也都极为倡导勤奋刻苦,把“勤“敬奉为重要德目,真诚地奉劝学子们努力学习,并不懈地追求勤勉学习这一优秀的学习品质.可以肯定地说,大凡有成就者无不拥有勤勉好学的品质,并大都能以读书报国,感恩亲人为己任,此类例子可渭不胜枚举.勤勉的学生常常受到夸赞并被列为学习的典范,这说明勤奋好学已经作为优良学德品质而深入人心,极受欢迎.人们对此学德品质的重视,在现实中也促进了学习者文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着实举足轻重,这是古代学德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所在.但亦不可否认,勤勉好学的品质在造就出无数成功者的同时,由于过分强调也产生了不良结果.譬如说,不少人只顾寒窗苦读却忽视了其它方面,久而

20、久之便成为所谓的“书呆子“, 而这可以说是古代学德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学则学文,学当学孝贤扬忠烈等学习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合理教育体制的建立健全.可以说,自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重文科知识灌输,重德育教化的学习传统.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一直不科学,很多学佼,师长也都过分注重学习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学习者的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严格地说,这一不理想的学习文化传统理应对近代中围的落后负有一定责任,凶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对象.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可否认,有关学习者必须忠孝,重义,爱国等方面的学习素质要求,对于我们国家战胜侵略,从劫难中走出显然发挥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另外,它也将是中华民族实现再次振兴的必不可少因素之一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