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课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体会 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落实这一新理念,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要适时地呈现材料、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出错、激起认知矛盾;拓展课外活动探究阵地。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1-0050-0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材就是以课标的理念为宗旨,突出了以主题设置单元,各主题单元以“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使学
2、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何落实课标的理念,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些做法及认识。 一、“以探究为核心”要做到“三要” 1.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明确,不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施思路,而且影响着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在领会教材编排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主题单元”的高度,精心地研制教学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情感等方面予以充分思考,以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开展。 下面是某教师制定的关于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目标,它反映了执教者的一些认识和存在的
3、问题。 a.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探究过程,培养其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在比较活动中激发学生不断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 c.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量筒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了解量筒的特点,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体积单位。 仔细分析该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基本上能体现教材内涵,叙述具体明了,操作性较强。然而,也有值得推敲及改进之处,如,目标中对比较“水多水少”的科学方法的认识有所淡化和忽视,而过于强调了对量筒本身的认识(从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反映了这一点);对科学探究的目的性、连续性体现的不明显。 我们认为对量筒的认
4、识并非教材的指向,这样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认识量筒上,而没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寻求、设计、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就曲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势必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2.要适时地呈现“探究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上如果没有探究材料,探究活动也就无从下手。因此,组织科学探究应该从准备材料入手。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及目标要求,并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要,灵活、精心地为学生准备好(或指导学生自带)有结构的、足量的
5、探究活动材料,这是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前提,否则探究活动犹如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了。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有了充足的探究材料并不等于就会有良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效果。相反,许多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并非出在材料的准备上,而往往出在呈现材料的时机把握上。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哪杯水多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分别标有 1、 2、3号码的透明塑料瓶(大小、粗细各不相同,瓶中装有不同量的水),空玻璃杯,两个与1号相同形状的空瓶子,一只量筒,一只贴有标签的雪碧瓶,并把上述东西放在托盘中。从上述材料的准备来看,这位教师可以说是吃透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该
6、教师没有去思考如何适时地为学生呈现探究活动材料,而是将所有材料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缺乏对无关材料的控制,导致了学生在探究某个问题时,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而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推进与教学效果。 同样教哪杯水多,在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呈现材料的: (1)教师由故事情境引入三个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三杯水,学生进行猜想或假设后,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比较水多水少的办法。 (2)学生小组交流探究水多水少的办法后,学生代表到“自助餐”材料中选取自己小组需要的材料(选取材料中,只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取了量筒,其余大多取尺子、相同纸杯三个、天平等材料)。 (3)集
7、体交流研究结果后,教师引导。“你们用在纸杯上画线的方法测量水的多少,这很好。如果将三个纸杯的画线集中到一个杯子里,岂不更好。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杯子呢。瞧,把这些画线合起来的杯子就是量筒(教师出示量筒),量筒可以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于是学生认识了量筒,并用量筒探究水多水少。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亲历了探究活动之后才出示量筒,可谓是恰到好处,不失时机。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推进,应适时、有序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材料。 3.要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
8、机。正因为这样,我们说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儿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会参与其中,并表现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只有合适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一个合适的科学探究问题。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有一位老师执教的纸的秘密一课,学生共提了十五个问题。然而,只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问题而提问,没有小组合作的过程,随意性很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寥寥无几。那位教师在学生提问
9、后,马上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找出真正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不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且还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使探究方向更加明确。 二、“以探究为核心”要做到“两应” 1.应允许学生“出错”。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其目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往往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激发探究欲望。因此,“出错”同样是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验。再说,学生的“出错”往往是学生的思维
10、轨迹、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经历走出思维误区的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之一。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出错”现象不但不应回避,而且还有必要多给孩子创设“出错”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挫折,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2.应煽起内部“探究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认知上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践表明,适时激起“矛盾”,让学生自身或与他人在学习中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推进科学探究的效果。 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探究动机往往都是在“矛盾”中萌发并展开的。如,有位教
11、师在执教哪杯水多的教学时,在让学生猜测三个瓶中哪个水多水少时,就有意识的引导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结果,学生互不相让,成功地制造了学生在猜测结果上的“矛盾”冲突。接着,该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让学生自行去设计证实猜测的办法,以化解“矛盾”。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试想,当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方法验证发现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或错误时,学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学习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矛盾就不能激发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同样也就不能有良好探究过程与学习效果。 三、“以探究为核心”要拓展探究活动“阵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及形成的科学探究热情、能力得到有
12、效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并成为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积极去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学生在家里有着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有很多孩子就是利用这些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练就了一技之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开展课外探究活动,需首先使学生对课外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因此,如何发挥科学的魅力,去激发、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设法去“拓展”探究活动,让家庭成为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另一个阵地,这不失为使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持续、拓展的重要途径。 1.设法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探究余兴未尽,从而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开展探究活动。 如,我们在执教哪杯水多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
13、课后探究问题:(1)生活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方便地运用量筒,在没量筒的情况下,如一个纸杯的水是多少毫升。(2)营养学家提出小学生每天的饮水量应该在10001500毫升之间,测量自己一天的饮水量能否达到营养学家的标准,注意记录需多少纸杯的水才能达到合理饮水。这样的课后探究活动,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家长会或给家长致信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宣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如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的课后拓展活动,我将观星图附以简单说明,以致信卡的形式复印给家长,在家长的协助下较好地落实了课后探究星空的活动。 3.加强学科间教
14、学整合,取得其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科学老师要与班主任老师增强学科教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向他们宣传科学课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学好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科学老师可以把开展学生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信息及时传递给语文老师,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坚持用发展的评价观、用赏识的眼光给予积极评价。 不论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成功与否,老师尽量要做到“三不三多”,即“不冷漠、多关注;不打击、多鼓励;不偏心,多帮助”。同时,老师多创设平台,为课外探究活动比较出色的同学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把他们成功的喜悦与同学分享,对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同学提供将失败转化为再探究再学习的动力。 实践使我认识到,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就要教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这不仅是科学课教学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问题。 第 8 页 共 8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