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1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1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天上的街市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1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皇帝的新装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1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 第 21 课 女娲造人袁珂(1916—2001), 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作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段的古代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代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天地开辟以后, 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1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 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2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 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3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解析】1. “有了……有了……单单没有”用此句式,突出世界没有人类的遗憾。2. “莽莽榛榛”形容原野的广阔和草木丛生的寂寥,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引出了下文造人的情节,反映了当时天地间原野的荒凉寂寞,说明她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3. “生气”“笑”动作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女娲像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顽皮。为后文情节作铺垫,泥娃娃正以她的影子模型的。【第一部分】写女娲为了消除孤独决定造人。2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4她把这个小东 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5她给她心 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 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 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6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她工作着,工作着, 7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 8泥点溅落的 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解析】4.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刻画了女娲造人时动作的熟练和流畅,表现了女娲的心灵手巧和神通广大。5.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表现她创造生命后无比欣喜之情。6. “高兴”“安慰”等词表现了女娲造人后快乐和满足的心理,塑造了一位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7.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饰手法,强调突出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8. “拉”“伸”“搅”“挥洒”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一气呵成,体现了“神”的智慧。【第二部分】写女娲先后用两种方法创造人类,效果显著。3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9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解析】9. “终于”一词说明女娲思索了很久。将人类分为男女“去创造后代”的方法,再次突出了女娲的智慧。【第三部分】写女娲让人类长久地繁衍生息,自己创造后代。1. 想象大胆而新奇远古的人们在生产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人的诞生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 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2. 语言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造人念头的。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盘古开天辟地4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像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辛苦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了,终于他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倒下来死去了。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 的筋 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是用了他整个的身体使新诞生的世界丰富而美丽。(选自袁珂《中国神话选》)1第六单元 第 22 课 寓言四则《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伊索(约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 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统治宇宙的至高无上的主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主神专指宙斯),人们常用“神人之父”“神人之王”“天父”“父宙斯”来称呼他,他是古希腊神话里众神中最伟大的神。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 天后、奥林匹斯众神中地位及权力最高的女神,同时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也是诸神之主——宙斯唯一的合法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赫耳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行之神,主要为众神的使者,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他出生在阿尔卡狄亚的一个山洞里,最早是阿尔卡狄亚的神。奥林匹斯统一后,他成为畜牧之神,是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他也被视为行路者的保护神、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传说他发明了尺、数和字母。他还是七弦琴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各种竞技比赛的庇护神。寓 言2寓言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出外打水浇地,经常要派一个人留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一口井,便告诉别人说:“我家开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消息,把它传出去了:“丁家开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说在井中挖出了一个人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知道。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所寄,废寝食者。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 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 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 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4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精巧的构思。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如同一瓢冷水似的答话,故事也戛然而止。短短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2.绝妙的讽刺。赫耳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淡然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却是一个一文不值的“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蚊子和狮子》1.故事情节起伏有致。本文情节大起大落,写出 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作者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起伏有致的故事情节,寓意非常深刻,耐人寻味。2.生动的语言。例如文中运用了一个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一个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就把蚊子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5《 穿井得一人》语言幽默风趣。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杞人忧天》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本文运用对话将杞人和“晓之者”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伊索寓言》二则狗、公鸡和狐狸狗与公鸡成为朋友,他们一同赶路。到了晚上,公鸡一跃跳到树上,在树枝上休息,狗就 在下面的树洞里过夜。黎明到来时,公鸡像往常一样啼叫起来。有只狐狸听见公鸡叫,想要吃鸡肉,便跑来站在树下,恭敬地请公鸡下来,并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我真想拥抱你。快下来,让我们一起唱支小夜曲吧。”公鸡回答说:“请你去叫醒树洞里的那个看门守夜的,他一开门,我就可以下去了。”狐狸立刻去叫门,狗突然跳了起来,把他咬住撕碎了。6这个故事说明,聪明的人临危不乱,能巧妙而轻易地击败敌人。狮子与报恩的老鼠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醒过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他。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不吃掉他, 他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 一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被猎人用绳索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跑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我能报答你,现在你应该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这个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帮助的时候。1第六单元 第 20 课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 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郭沫若全集》存世。本诗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 版)。 略有改动。《天上的 街市》原题为《天上的市街》,写于 1921 年 10 月,是郭沫若早期创作的新诗,收入诗集《星空》。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郭沫若感到极2大的愤怒,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陡然破灭,诗人由一度的兴奋激动陷入了苦闷伤感,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着。就在这个时期,诗人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1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2【解析】1.“远远”是指诗人与灯之间的距离远。远远望去,街灯(本体)和明星(喻体)极为相似,这一联想很自然。2.本节的比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街灯像明星,明星又像街灯,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节析】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表现了诗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我想 3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4【解析】3.一个“想”字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这是诗人由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4.“定然”表示肯定的语气。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明明是出于想象,诗人却3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节析】描绘了天上街市的情景,突出街市的繁华、美丽、富庶。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5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6【解析】5.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和织女生活在一个自由的新天地里,他们的生活有了情趣,甚至增添了浪漫的色彩。6.这节诗是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手法的?诗人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对恩爱夫妻于耕 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的画面,这是多么自由 、多么美好的生活呀!结尾由流星联想到灯笼,更是一番动人的景象。【节析】第 3、4 节写天上的牛郎织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4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本诗的第一节运用联想,诗人由“远远的街灯”的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和明星相似而引起联想,从街灯联 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联想十分自然。本诗的第二、三、四节都运用想象。街市、牛郎、织女,这都是人们头脑中已知的形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再创造:把街市放到了天上,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福。这是因为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于想象的世界来表达自己的憎恶,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2.化用故事,寄托向往。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把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成 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这 样的改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3.语言朴素,表现力强。如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 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使人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写天河用“浅浅的”,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写牛郎织女的生活 ,只说他们“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勾画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5郭沫若智对免罚郭沫若少年时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 一块儿 玩耍,到庙里摘桃子,偷偷地吃了个痛快。和尚发现桃子少了,便认定是学生偷的,但又不知是谁,只好去向老师告状。老师便把学生叫到一起,问了好久,谁也不肯承认。于是,老师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学生说:“咱们对对子吧。我先出个上联,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偷桃的丑事,咱们就不再追究了。上联:‘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稍加思索,便大声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听了大为震惊,不但不再追究偷桃的事,而且在学生面前把郭沫若大大夸奖了一番。1第六单元 第 19 课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1805 —1875),丹麦 19 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诗人,也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他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通过艰苦努力,一生创作了 160 余篇童话。代表作品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这篇童话写于 1837 年,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疆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军于 1807 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和商船,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 交战国。8 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 困生活,而封建 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2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解析】1. “总是说”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出皇帝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穿衣服上而不顾国计民生。2. 这句话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是文章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第一部分】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3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解析】3. “急迫”一词写出了骗子急于将唾手可得的财富装进自己腰包的心情,突出其贪得无厌。【第二部分】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愿上帝可怜我吧! 4”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5“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63“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7”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8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9”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解析】4. “可怜”用悲叹的语气表现出老大臣的惶恐的心理。5. 这几句话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描摹了老大臣内心深处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窥见了文中人物撒谎的心理动机,同时也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和自私。6. 这里通过语言描写,将老大臣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7. 心理描写再现了一副为保全官职而说假话的虚伪自私的嘴脸。8. 两个“难道”的反问,既写出了皇帝的恐惧,又写出了他的骄横。9. “华丽”“精致”“无双”三个词语连用,保持音节和语调的一致,以欢乐的形式掩盖弥天大谎。突出随从官价的虚伪。【第三部分】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官员们和皇帝怎样受骗和互相欺骗。4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 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 10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 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 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11“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对,我已 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12:“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5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13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解析】10. “取下”“裁”“缝”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两个骗子装模作样地赶工为皇帝做新衣服的丑态。11. 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皇帝扭捏做作的丑态,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12. “都说”写出人们阿谀奉承、自欺欺人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敢讲真话,怕别人笑话自己愚蠢的自私心理。13. “似乎”“必须”两个词揭示了皇帝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因为如果此时 让“戏”收场,就意味着 让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皇帝;而继续“演”下去,则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第四部分】叙述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小孩子的真话戳穿了骗局。1. 运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首先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构思,虚构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都运用了想象,生动地塑造了皇帝及大臣的形象。2.从语言、动作、心理、表情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针对不同的人物,注意了写法的不同,避免了手法的单调。运用多种手法,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作者运用不同的方式不断重复地加以叙述,做到重点突出,牢牢地抓住儿童的兴趣。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6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 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 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 ,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 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 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7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 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