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745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2.20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宜居宜游城市是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更高阶段 生态文明时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想定位,是实现高 品 位 城市 质 量 、 高 竞 争 力 城 市 环 境 和 高 强 度 流 量 经 济 的 理 想 空 间 。编制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宜居宜游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具体路径和建设重点,旨在对张掖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设计,为做大做靓宜居宜游、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绘制发展蓝图,明确工作着力点,以科学规划指导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背景和基础条件

2、一、规划背景1.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世界各国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纷纷倡导和推行绿色新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我国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任务,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其主体功能,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3、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从全省来看,国家对甘肃的基本定位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绿色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地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表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2.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困扰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克服城市普遍存在的同质化、无差别状态,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城市,提升宜居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以“生态化”为特征的宜居宜游城市,

4、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是人类追求的最佳城市模式。3.消费拉动的发展趋势。自 2008 年以来,国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形势不断波动,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重要手段,特别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产业,逐渐占居主体地位。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综合消费业态,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空间十分广阔。4.张掖转型跨越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研判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

5、,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夯实基础,彰显特色。特别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的批复命名,使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条件和整体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方发展目标上升和融入了国家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成为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二、基础条件1.生态地位重要。张掖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原生态地貌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52%,形成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构筑起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一山一水”是张掖特有的自

6、然禀赋,既孕育了张掖的历史和辉煌,也承载着张掖的未来和希望。(附图 1)2.区位优势明显。张掖作为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十字”城市,承东接西、贯通南北,与河西走廊和南北两大高原地缘相连、自然相近、交通相接,“居中四向”的特殊区位,为生态经济元素和生态产业要素的吸引、聚集、辐射和扩散创造了便利条件。 (附图 2)3.自然景观独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集于一域,自然奇观交相辉映,既具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地质地貌富集区,堪称“中国地貌景观大

7、观园” ,为发展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附图 3)4.历史文化厚重。张掖曾为河西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古“丝绸之路” “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北民族交汇融合,东西文化交流荟萃,数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丰富文化遗产、独特生态文化,赋予张掖无穷魅力。5.政策机遇叠加。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部署,省委针对甘肃省情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立了甘肃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通道的目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8、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牢把握率先实现转型跨越总基调和做大做靓宜居宜游战略基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

9、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具有张掖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二、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科学处理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2.远近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远近结合,既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又注重夯实长远发展基础。3.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和谐

10、共进,加快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着力构建以宜居宜游为首位产业的发展新体系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第三节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依托独特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自然人文禀赋,打造亲山亲水环境,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发展更加强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居旅游更加舒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辐射南北两大高原的生态经济功能区、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和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把张掖建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鲜明的宜居宜游城市。二、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2012 2015 年)突出“一山一水一古城”生态与人文资源本底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落实全

11、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建设目标,争创国家生态市。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初步形成甘、临、高三县区一体化的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以山、民、肃三县为辐射延伸的高原生态城市片,建成一批田园生态集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40%以上,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化、传统产业绿色化、生态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新能源基地和西北规模较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36%以上。以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重点,健全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旅游品牌

12、效应初步显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综合收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0%以上,初步建成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2.中长期目标(2016 2020 年)完善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沿山高原生态城市片的景观系统,融合市区“1+5” 城市框架,加大城镇扩容提质力度,城镇化率达到 5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住房面积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42%、35和 15。以宜居宜游为主导,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功能区,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

13、DP 比重达到 4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全面拓展,旅游经济效益凸显,旅游综合收入占 GDP 比重达到 18%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建成生态经济全面发展、人居环境和谐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接待服务规范一流的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 (附表)第二章 宜居宜游第一节 空间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求,围绕“山-水-城”生态人文特色,构建 “心、带、片、群”空间布局。 (附图 4)心 以市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滨河新区开发,着力完善生态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以老

14、城区为中心,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五个功能区组团的“1+5”生态城市框架,构建辐射连接五县区及周边景区景点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带 建设黑河沿岸甘、临、高生态城市带,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人流聚集、产业密集的城市运行和经济活动空间,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沿线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丰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张掖段景观,打造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核心区。片 建设山、民、肃高原生态城市片,依托祁连山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峡谷等原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确立产

15、业导向,发展特色旅游,展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的独特内涵。群 培育一批富有西部乡村田园风光与人文特色生态集镇群,夯实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基础,支撑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高原生态城市片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培育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名街,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第二节 中心城市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认真实施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遵循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对张掖古城的空间形制、历史建筑、视觉通廊、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以及街巷、院落格局等进行有效保护,修缮和恢复古城传统风貌。抢救性保护未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址、濒临损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古树名木等,对历史文

16、化名城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建筑密度、高度、色彩、体量、形式、风格严格控制,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特征。寻找地域文化亮点,赋予城市建筑新的内涵,实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生态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协调共生。科学处理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有形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古城文化元素,加快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效应。二、滨河新区建设按照“一心两轴四区六组团”的功能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景观、道路、通信、给排水、

17、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体育文化场馆、会展中心、玉水苑、甘州府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房地产开发,带动滨河新区快速发展。加强黑河河道和湖区管理,突出防护、绿化、造景功能,打造新区良好生态屏障。实施北三环金边带建设工程,促进滨河新区、湿地公园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新城功能和景观。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依据核心区、科普区、休闲区、外围控制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建设项目,保障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和旅游产业规划,加快植被恢复、水源涵养、

18、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及道路、栈道、湖区、观光航道等基础建设,配套科普、观景、娱乐、游客接待设施,推进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水疗养生、动植物观赏等经营性项目开发,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生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湿地公园,力争 2020 年创建成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四、其他城市功能区统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优势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农矿产品加工储运中心。发挥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展示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接“二” (产)连“三” (产) 。加快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体健身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开发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