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表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矛盾突出C政治制度变革具有必要性 D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2 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班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 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 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 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 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 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3.春秋
2、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4.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 “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3、.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6.“(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 ”可见刺史的设置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7
4、.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 ,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 “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8.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 、 传 ,少者不失诗 、 论 ,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
5、.家学体系弊端日显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2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10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 15 岁至 30 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
6、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12.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砚自己理屈,马上再出
7、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13. 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 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 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14董仲舒用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 ,后来唐律疏议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
8、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15.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16.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地方行政区划的变
9、迁 D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17.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 。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18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 ;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 “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3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19右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A.属于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10、 B.它是内阁的上一级机构C.其长官需定期觐见皇帝D.造成了皇权的过度膨胀20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该观点认为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A B C D 21.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C.体现了客观
11、务实的历史观 D.提倡男女平等 22.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 ;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 ,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B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C学术思想适应了社会转型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2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
12、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制的存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B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从解释 D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24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 ,发出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 、“知行合一” 、 “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25. 隆庆元年(1567 年)进士蒋以化在西台满记中记载:“我吴市
13、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由此可知当时“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 不固定性对立性 B. 松散性对立性C. 不固定性松散性 D. 松散性契约性26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尽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4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察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斗争27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
14、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影响的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28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赞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不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C.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29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
15、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费,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找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A. 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C. 宜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 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30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A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B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31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
16、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32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33
17、 题 18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0 分,第 35 题 12 分。33(18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
18、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比较项 西汉(公元 2 年) 唐朝(752 年) 南宋(1210 年)黄河中下游地 42.8 32.3 53.25区江淮地区 15.2 23.4 45.6西南地区 3.9 7.1 9.2简明宋史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 。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二
19、、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 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 分)34 (12 分)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 ,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
20、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
21、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3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3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6 分)35(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利玛窦十九岁加入耶稣会,曾接受赴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他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蔽之,尽量中国化。他一度剃去头发,穿上僧服,换上僧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
22、士大夫信仰。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36. (12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其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为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先6是海禁未通,民业私贩,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于是隆庆初年(1567 年) ,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摘自樊树志晚
23、明大变局(1)据材料概括“隆庆开关”的基本含义。 (6 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关”的背景。 (6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1-10CCDDD,ADCBC 11-20ABCDC,DBDDB,21-30CAACC,CCCBC, 31-32CA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33 题 18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0 分,第 36 题 12 分。33、答案 (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织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织业的中心已经在两浙和四川。(2)
24、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3)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先进;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34(12 分)(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3 分) (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3 分) (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3 分) 35(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6.(1)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 (6 分)(2)沿海居民耕地不足,长期以海上贸易为生;海禁时期,走私贸易严重,海盗猖獗,倭寇侵入:地方官员的倡导;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东来。 (9 分,任意 3 个要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