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pdf

上传人:wrn 文档编号:15714866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张运洲,鲁刚,王芃,翁玉艳,伍声宇,刘俊,张成龙(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2209)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破解能源发展“三高”难题,首先要研究探索一条打破惯性发展模式的能源革命道路。围绕推动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保持提升能源自给水平的目标,量化分析以大幅提升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为主要特征的转型路径,研判各项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变化趋势,着重阐述这一路径内涵要素,揭示电力在能源转型中的主导地位,提出“十四五”期间电力高质量发展的相应政策和措施建议。关键词: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清洁化率;终端电气化率;转型路径;“十四五”

2、;政策与措施DOI:10.11930/j.issn.1004-9649.2019121060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能源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解决能源可持续供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使命1-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4。近年来,尽管中国能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但能源发展仍面临碳排放高、油气对外依存度高、单位产值平均能耗高的“三高”难题5-7。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3、的能源体系,是推动中国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其中,清洁低碳和电气化是重要趋势和特点8-9。预计未来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能源清洁化率)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终端电气化率)2项指标将持续大幅提升。为此,本文首先针对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2项能源发展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量化分析,阐述转型路径内涵要素;其次,分析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的推进路径;然后,结合“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变化特点,从源、网、荷及技术进步等维度重点分析“十四五”电力发展的几方面问题;最后,提出近期电力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建议。1 能源发展关键指标的量化分析及内涵揭示为破解“三高”难题,构建清

4、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中国能源安全,需要探索一条打破惯性模式的能源革命道路。加快推进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大幅提升是一条可行的路径,2项指标协同提升是衡量能源转型成效的关键。1.1 研究方法及主要边界条件本文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提升中国能源自给水平和降低全社会供应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碳减排要求,量化剖析中国能源转型路径中能源发展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考虑到指标代表性及其耦合关系,主要关注能源清洁化率、终端电气化率、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等5项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尤其重点关注能源清洁化率、终端电

5、收稿日期:20191219;修回日期:202001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B0900100)。第 53 卷 第 2 期中国电力Vol.53,No.22020 年 2 月ELECTRIC POWERFeb.20201气化率2项指标变化,从能源与电力系统的供给侧和消费侧反映能源转型程度。各项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本文在计算中采用的边界条件10-15如表1所示。间 接提 升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反映一次能源供给结构的调整,体现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趋势衡量代表清洁低碳用能方式的电气化水平,反映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表征电力供给结构的清洁化调整程度从一次能源供给衡量电气化水平,反映了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加以使用的程度单位 GDPCO 2 排放表征碳排放强度,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碳减排的程度两项指标间存在较强耦合关系相互促进12345能源供给 侧 能源消费 侧 图 1 5项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five key energydevelopment indicators 表 1 量化测算采用的边界条件Table 1 Boundary conditions used in quantitativecalculations项目 边界条件

7、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5.6%左右;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为4.4%左右;20362050年GDP年均增速为3.3%左右资源开发潜力2050年煤炭开发规模较目前大幅下降,石油产量将维持在2.2亿t 左右,天然气产量达到3500亿m3,西南水电待开发规模约1.3亿kW,是未来开发的重点,核电开发潜力可达4 亿5 亿kW,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目标2020年、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控制在50亿t 和60亿t标准煤以内,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2020年、2030年、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5%、20%、50%左右碳排放目标CO2排

8、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能效2030年,单位GDP能耗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50年,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2 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变化趋势本文主要采用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和电力系统优化规划模型相结合的优化分析框架研究中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方向。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政策目标的分析,以能源供应能力、系统运行、环境空间等为约束条件,测算多项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图2为2020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随着非化石能源开发规模扩大,一次能源消费在延续“减煤稳油增气”趋势后,于203

9、5年达峰,然后逐渐下降。未来将快速跨越油气时代,最终进入非化石能源时代。未来30年,能源清洁化率将加速提升。预计2020年、2025年、2035年、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分别提升至15.8%、20.3%、31.8%、57.3%,年均增加1.2个百分点,相比“十二五”年均0.5个百分点增速显著加快。56.852.047.241.234.026.319.018.316.814.612.911.710.59.49.010.912.714.114.414.514.415.820.325.531.840.048.757.301020304050607080901002020 2025占

10、比/%2030 2035 2040 2045年份2050煤炭 石油 天然气 非化石能源图 2 2020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Fig.2 Composition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20202050 图3为20202050年终端能源消费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考虑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强度下降,中国终端能源消费将先增后降,2035年达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散煤逐步转向发电供热集中利用,智能交通、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比其他能源需求增长要快得多,2025年左右超过煤炭成为最主要的终端用能品种。受上述因素影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

11、费比重持续提升,预计到2020、2025、2035、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分别达到26.5%、31.4%、40.6%、51.7%。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年份205011.09.07.25.74.5 3.6 3.18.78.88.17.46.65.85.13.54.55.46.05.85.45.09.2 11.313.114.715.616.116.22.32.4 2.4 2.42.42.31.90510152025303540能源消费量/亿t 标煤煤炭 油品 天然气 电力 热力及其他图 3 20202050年终端能源消费变化情况Fig.3 Ch

12、anges in terminal energy consumption in20202050 中国电力 第 53 卷2图4为20202050年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2个指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35年后,随着能源供给清洁化进程加速,能源清洁化率预计在2045年前反超终端电气化率,相对提前达到50%。这一方面是由于2035年后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利用取得长足发展,相较终端电能替代进程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例持续上升,且大部分并不是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15.820.325.531.8 40.048.757.326.531.436.140.648.351.

13、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010203040506070比重/%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年份205044.7图 4 两个指标变化趋势Fig.4 Trend of two indicators 图5为2020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发电用能占比逐步提高,新增发电用能将主要来自清洁能源,电力系统逐步成为清洁能源生产、消费的核心枢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预计到2050年,发电用能占比将达到70%,约75%以上的发电用能来自清洁能源。同2005年相比,单位GDPCO2排放下降幅度将超过90%。10020304050

14、607080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年份205020 000040 00060 00080 000100 000120 000140 000160 000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发电量/(亿 kWh)煤电 气电 水电核电风电 太阳能发电 生物质及其他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图 5 2020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Fig.5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in20202050 1.3 对转型路径内涵的认识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一路径将深刻改变能源电力各环节发展模式,可从6个方面理解认识。(1)以革命性方式

15、推动能源供应端清洁化低碳化,有效落实国家低碳排放承诺。在这一路径下,能源行业CO2排放预计于2025年左右提前5年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GDPCO2排放较2005年下降约69%,可顺利实现巴黎协定减排承诺。能源行业碳排放达峰时,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约为41%。能源行业碳排放达峰后一段时期内,由于越来越多的煤炭转化为电力高效利用,电力行业将承担更多的碳排放,最大碳排放占比约为44.9%。(2)深度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有效提升能源自给率,促进能源安全。在这一路径下,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自给水平将由2018年的79%提升至86%以上,化石能源进口量较2018年减少2.2亿t标煤。石油、天然气对外

16、依存度分别下降至39.5%、41.5%,较2018年分别降低约30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3)能源消费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即加速终端能源电气化,促进用能多元化,提升用能效率和用能质量。顺应大趋势,需要加快发展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促进冷、热、气、电等多能互补和协调控制,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用能质量,满足广大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实现从“用好电”向“用好能”转变。(4)高比例清洁能源构成的电力系统在提升能源自给自足水平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过程须通过电力系统来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也使大电网系统特性日益复杂,因而电力在推动能源自给自足水平提升过程中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电

17、网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凸显。(5)必须加快构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与更高电气化水平的新技术体系。未来电力系统最鲜明的特征是高比例新能源配置利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将面临一些技术难题16需要攻克。为此,应把握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努力在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及应用上不断取得新成果。(6)能源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能源电力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并充分彰显其功能。实现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指标大幅提升挑战巨第 2 期 张运洲等: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3大,需要打破各类壁垒、激发各方活力,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能源管理

18、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创新。能源体制革命将有力推动能源转型驶入快车道,促进转型目标早日实现。综上,加速实现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大幅提升应当是推动建成中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会加速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地,更加有效地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 中长期推进路径研判2.1 提升能源清洁化率的推进路径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需要统筹非化石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以及开发建设时序。(1)不同发展阶段非化石能源定位。图6为20202035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变化情况。预计在20202035年,中国新增能源电力需求主要依靠非化石能

19、源来提供。从满足新增能源消费看,非化石能源是最主要的增量替代能源,提供约10.8亿t标煤。其中,风、光等新能源新增规模超过非化石能源新增规模的一半。从满足未来新增用电看,非化石能源发电提供约3.6万亿kWh,在电力需求增量中的贡献率超过76%,成为主导替代电源。49.058.33.810.81.53.8煤炭消费增量2020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天然气消费增量石油消费增量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2035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41.2%12.9%14.1%31.8%非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56.8%18.3%15.8%9.0%煤炭非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图 6 20202035年一次能源需求变化情况Fig.6 Ch

20、anges in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from2020 to 2035 图7为2035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变化情况。20352050年,在完成增量清洁替代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存量清洁替代,非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主导能源。从能源消费看,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约31.7亿t标准煤,取代煤炭成为体量最大的能源消费类型。从电量供应看,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超过75%,成为绝对主导电源。其中,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达到40%左右,成为最大电量主体。煤炭消费增量2035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天然气消费增量石油消费增量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2050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58

21、.355.413.20.313.52.319.0%9.4%14.4%57.3%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41.2%12.9%14.1%31.8%煤炭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石油图 7 2035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变化情况Fig.7 Changes in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from2035 to 2050(2)非化石能源开发建设时序结构。常规水电方面,2035年前重点推进川、滇地区水电开发外送,2035年后推进藏东南水电接续外送;核电方面,2035年前有序推进沿海核电建设,2035年后逐步探索内陆核电;风光新能源方面,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开发并举,西部北部和近海宜集中式开

22、发、东中部宜分布式开发;其他非化石能源方面,重点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开展海洋能开发利用。为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还需加快研发推广先进储能技术。2035年前,抽水蓄能在站址资源满足要求的条件下优先开发,仍将占据主导地位;2035年后,非抽蓄储能将成为储能新增装机主体,在西部北部新能源富集地区比重不断提高。2.2 提升终端电气化率的推进路径实施电能替代政策,加快技术经济性提升,推动电能在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广泛应用。(1)工业领域。随着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电气化水平将全方位提升。2035年前,主要发展传统工业生产中的电能替代技术,如电锅炉替代燃煤工业锅炉、电窑炉

23、替代燃煤、燃气工业窑炉等;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到2050年工业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电气化逐渐向各行业渗透。中国电力 第 53 卷4(2)建筑领域。“智慧绿色建筑”的兴起将推动电气化水平快速提升。2035年前,重点发展热泵、蓄热式电暖气等电供暖电能替代技术,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建筑供热(冷)、炊事、热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2050年电气化将为新一代“智慧绿色建筑”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居住用能保障。(3)交通领域。关键在于全方位推进“陆、海、空”的电能替代技术发展。2035年前,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和城市有轨轨道,研发示

24、范高功率、长寿命、低成本氢燃料电池技术;随着电气化技术经济性提高,2050年陆上交通中长途运输、重型货运等接续发力,全面发展船舶高压岸电、机场空港陆电等,海上交通电气化和空中交通电气化得到长足进步,扩大氢能在货运领域应用规模。3“十四五”电力发展的几个观点“十四五”期间若干能源发展关键指标将实现持续快速提升,为实现远期能源转型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预计到2025年,能源清洁化率达到20%左右,提前5年实现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终端电气化率超过30%,超过发达国家当前水平。届时,发电用能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50%。随着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持续推进,CO2排放有望提前

25、达峰。为推动能源转型路径顺利实现,“十四五”期间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3.1 应将需求侧资源纳入电力平衡用足用好“十四五”期间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为9.5万亿kWh左右,“十四五”用电量年均增速为4.5%左右,“三华”地区仍然是全国的负荷中心。需求侧资源可利用规模大,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有望有效应对尖峰负荷趋高挑战。“十四五”期间需求侧响应潜力可达最高用电负荷的5%,2030年之后,该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至10%以上。应充分挖掘工业和空调负荷潜力,2025年、2035年削峰潜力分别可达到6000万kW和1.5亿kW左右。特别是对中国东中部地区,“十四

26、五”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通过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可有效降低电力发展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若东中部地区通过需求侧响应调减2%尖峰负荷,可减少电力缺口约1800万kW,节省火电装机投资约500亿元。3.2 统筹考虑电力供应总成本和新能源利用率平衡点,合理安排新能源规模新能源平价上网不等于平价利用,若无序扩大规模,单纯追求低弃能率,将导致系统平衡成本和容量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新能源的发展规划和消纳利用应从全局出发,努力降低电力供应总成本。面对“十四五”新能源平价上网、延续大规模发展的良好势头,政策重心有必要朝着“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方向调整。(1)应坚持集中式和分散式开发并举,

27、进一步向东中部倾斜。“十四五”期间,若新能源布局进一步向东中部地区倾斜,相比延续“十三五”东西部的布局比例,电力供应总成本可下降450亿元,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95%利用率目标17。(2)合理确定利用率指标,可同步提升经济性和绿色发展水平。可考虑适度放宽利用率要求,树立能正面引导科学消纳的新理念,按照全社会电力供应总成本最低原则确定消纳指标18。初步测算表明,“十四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新能源利用率为92%时,相比弃电率5%目标情景,可增加新能源发电量280亿kWh,减少1300万kW灵活调节资源需求,降低电力供应总成本350亿元。3.3 优化电源结构,尤其要做好灵活性资源的规划与市场激

28、励机制建设(1)关于煤电发展定位。电源的多元化发展是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未来电力平衡是关键问题,煤电作为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压舱石”,仍需保持发展定力。建议有序分步地实施煤电退役,进一步发挥其高保证出力的调节作用,并关注煤电财务困境带来的潜在煤电装机不足风险。目前部分煤电企业经营困难,应适时引入容量市场新机制,今后煤电利用小时数下降是第 2 期 张运洲等: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5必然趋势,在系统运行中应优先考虑煤电调节需要而不是煤耗率。为此,应统筹协调好煤电新增、退役及延寿。电力平衡和对其他电源的调节补偿需求决定了煤电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29、仍需要在系统中维持12.5亿14.0亿kW煤电装机19。考虑技术经济性,首先采用技术改造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及中国部分省市已有成功经验和试点(如华电国际邹县电厂1号机组)。此外,还应持续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2)关于灵活性资源规划建设。目前,中国电源结构中灵活性调节电源比重低,抽水蓄能、燃气发电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仅为6%,“三北”地区不足4%,远低于欧美等新能源发展高水平的国家20;电网侧灵活性资源种类少、技术要求高,主要集中在调整跨区直流通道运行曲线灵活性等方面;负荷侧资源潜在类型多,但受价格、激励机制、基础设施约束,实施规模偏小,实现方式相对单一。经初步测算,预计国家

30、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十四五”末灵活性资源需求达到7亿kW。为有效满足未来系统灵活性资源需求,应优先发挥煤电调节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对灵活性资源参与调节的激励作用,激发源网荷互动潜力。建立含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等交易模式的电力市场体系,探索基于容量市场的煤电投资引导和成本补偿机制,完善跨省区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和需求侧响应价格、激励机制。3.4 电网发展要继续提升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和资产效率效益(1)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开展农网改造,补齐贫困地区电网发展短板,有序推进“煤改电”,完成好国家重大专项配套电网建设任务,不断提高民生供电保障能力。(2)高质量建设以

31、特高压、超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电网,继续优化提升大电网配置资源的能力。未来,跨省跨区输电要更多承载清洁能源远距离输送,送端需提高主网架电力汇集、输送和支撑能力;受端需统筹考虑区域内电力供需特点和省间互济能力,扩大输电通道参与电力平衡范围。(3)提升配电网存量资产效率,聚焦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遵循供电可靠性差异化标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持续提高配电网精准投资和管理水平21。一方面,应努力挖掘存量效率提升空间。提升配电网全域感知水平,增强海量数据传输和分析能力,提高精细化运营和精益化管理水平。通过广泛应用需求侧响应、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技术,优化线路负载水平,降低系统损耗。另

32、一方面,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发展质量。以投入产出效益为目标导向,基于新增客户需求和可靠性差异化标准进行精准投资,因地制宜科学研判投资重点与方向,确定专项工程投资策略。此外,还需要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升配电网资产管理水平。挖掘配电物联网、电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潜力,探索台区管控、电力地图、智能调度等典型应用场景。3.5 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促进数字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1)加强源网荷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在高效率环保型输电技术、交直流先进配电技术、电网故障防御体系等坚强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攻关,推进新型抽水蓄能、远海风电场、模块式小型堆、低能耗CO2捕集等源端技术研发,推动P2X(电转

33、其他能源)、电能替代等终端用能技术以及电工新材料、核心元器件、先进储能技术等基础性支撑技术实现突破。(2)加深能源电力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以数字技术为电力系统赋能,对内提质增效,对外有效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4“十四五”有关政策与措施建议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进能源转型,需要牢牢把握“十四五”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战略机遇,研究制定好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措施。(1)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导作用,设计电力领域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长期路线图。坚定立足国内能源资源,以源端清洁化和终端电气化加速能源转型进程,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面对电力基础设施在能源安全中愈发重要的位置,提供支撑电

34、源、电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政策。中国电力 第 53 卷6(2)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统筹煤电从电量供应主体向容量供应主体、非化石能源从增量供应主体到主导能源的转变,促进各类型电源协调发展。出台新机制保障煤电可持续经营,开展煤电延寿试点,持续推进灵活性改造。探索建立容量市场,通过市场和监管相结合的电源投资激励机制,有序引导发电投资。对于新建煤电机组,要求其具备深度调节能力;对于已建煤电机组,加大其灵活性改造力度。(3)合理调控新能源新增规模与布局,加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创新,研究制定提升新能源设备质量和并网友好性的激励政策。鼓励新能源布局进一步向东中部倾斜,积极探

35、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配额制与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完善新能源技术标准和并网技术规定。(4)加速终端电气化进程。促进以电为中心终端综合能源系统发展,打破不同设备、能源、主体间的壁垒,提供价格、财税、市场准入等激励措施。(5)建立健全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健全辅助服务市场。科学确定辅助服务成本分摊方式,完善调峰电价机制和跨省跨区调峰机制,建立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交易机制,激发灵活性资源潜力。(6)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机制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能源电力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超前部署重大核

36、心技术与装备研发,突破瓶颈,建立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5 结语分析表明,加快推进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大幅提升战略既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又是打破惯性发展模式、加速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地的衡量指标。面向“十四五”,应重点关注需求侧响应、新能源优化布局、激发灵活性资源潜力、电网资产效率效益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建设等重大政策议题。下一步,研究上还需进一步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做好电力领域中长期发展路线图的顶层设计,深入研判提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与更高电气化水平的新技术体系,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探索。参考文献:RIFKIN J.The thir

37、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lateral power istransforming energy,the economy,and the worldM.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Trade,2013.1郦 建 国,朱 法 华,孙 雪 丽.中 国 火 电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现 状 及 挑战J.中国电力,2018,51(6):210.LIJianguo,ZHUFahua,SUNXueli.Currentstatusandchallengesofatmospheric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rm

38、alpowerplantsinChinaJ.ElectricPower,2018,51(6):210.2黄 晓 莉,李 振 杰,张 韬,等.新 形 势 下 能 源 发 展 需 求 与 智 能 电 网 建设J.中国电力,2017,50(9):2530.HUANGXiaoli,LIZhenjie,ZHANGTao,et al.Studyontheenergydevelopment demand and smart grid construction under newsituationJ.ElectricPower,2017,50(9):2530.3习 近 平 主 持 召 开 中 央 财 经 领

39、导 小 组 会 议 EB/OL.(2014-06-13)2019-12-11.http:/界 能 源 统 计 年 鉴:2019版 EB/OL.(2019-07-30)2019-12-11.https:/雪 慧,史 丹.新 形 势 下 我 国 能 源 安 全 的 现 状 及 未 来 战 略 调整J.中国能源,2016,38(7):1116.6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Balances 2018M.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18.7IRENA,SGCC.Electrification with Ren

40、ewables:driving the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ervicesEB/OL.(2019-01-01)2019-12-11.https:/www.irena.org/publications/2019/Jan/Electrification-with-Renewables.8周 孝 信,陈 树 勇,鲁 宗 相,等.能 源 转 型 中 我 国 新 一 代 电 力 系 统 的 技术特征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38(7):18931904.ZHOUXiaoxin,CHENShuyong,LUZongxiang,et al.Technologyfeatur

41、esofthenewgenerationpowersysteminChinaJ.ProceedingsoftheCSEE,2018,38(7):18931904.9张 运 洲,白 建 华,程 璐,等.中 国 非 化 石 能 源 发 展 目 标 及 其 实 现 路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0第 2 期 张运洲等:能源安全新战略下能源清洁化率和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路径分析7黄 其 励,袁 晴 棠.能 源 生 产 革 命 的 若 干 问 题 研究M.北 京:科 学 出版社,2017.11中 国 石 油 经 济 技 术 研 究 院.2050年 世 界 与 中 国 能 源 展望R.北京:中国石

42、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9.12水 电 水 利 规 划 设 计 总 院.中 国 可 再 生 能 源 发 展 报告2018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3中 国 核 电 发 展 中 心,国 网 能 源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我 国 核 电 规 划 发 展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9.14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国 家 能 源 局.关 于 印 发 能 源 生 产 和 消 费 革 命 战略(20162030)的通知(发改基础20162795号)A.2016.15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国 家 能 源 局.关 于 印 发 能 源 技 术 革 命 创 新 行 动计划

43、(20162030年)的 通知(发 改 能 源 2016513号)A.2016.16国 网 能 源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2019中 国 电 源 发 展 分 析 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17王 耀 华,栗 楠,元 博,等.含 大 比 例 新 能 源 的 电 力 系 统 规 划 中“合 理弃能”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2017,50(11):814.WANG Yaohua,LI Nan,YUAN Bo,et al.Discussion on thereasonable curtailment problems in highly renewable power system1

44、8planningJ.ElectricPower,2017,50(11):814.国 网 能 源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我 国 煤 电 峰 值 及 未 来 发 展 思 路 研究R.北京: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19张 运 洲,刘 俊,张 晋 芳,等.中 国 新 能 源“后 补 贴 时 期”发 展 分析J.中国电力,2019,52(4):17.ZHANG Yunzhou,LIU Jun,ZHANG Jinfang,et al.Study on thedevelopmentofrenewableenergyduring“Post-SubsidyPeriod”inChinaJ.Ele

45、ctricPower,2019,52(4):17.20国 网 能 源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配 电 网 资 产 效 率 与 投 入 产 出 效 益 提 升研究R.北京: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21作者简介:张运洲(196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能源电力及电网规划研究,E-mail:;鲁刚(198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能源电力规划、电力市场及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研究,E-mail:。(责任编辑许晓艳)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Non-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Proporti

46、on and Terminal Electrification Rate under theNew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ZHANGYunzhou,LUGang,WANGPeng,WENGYuyan,WUShengyu,LIUJun,ZHANGChenglong(StateGridEnergyResearchInstituteCo.,Ltd.,Beijing102209,China)Abstract:Inordertoimplementthenewnationalenergysecuritystrategyandresolvethreeenergyissues,the

47、firstthingistostudyandexploreanenergyrevolutionpaththatbreaksthepatternofinertialdevelopment.Focusingonthegoalofpromotingcleanandlow-carbonenergydevelopmentandmaintainingtheimprovementofenergyself-sufficiencyinChina,theenergytransitionpathcharacterizedbyasignificantincreaseinnon-fossilenergyconsumpt

48、ionproportionandterminalelectrificationrateisanalyzedquantitatively,thetrendofkeyenergydevelopmentindicatorsisgiven,theconnotationelementsofthispathareemphaticallyinterpreted,thedominantpositionofelectricpowerinenergytransitionisrevealedandsuggestionsonpoliciesandkeymeasuresforhigh-qualitypowerdevel

49、opment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periodareputforward.ThisworkissupportedbyNationalKey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gramofChina(No.2016YFB0900100).Keywords:newenergysecuritystrategy;non-fossilenergyconsumptionproportion;terminalelectrificationrate;transitionpath;14thFive-YearPlan;policyandkeymeasures中国电力 第 53 卷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