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 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三) (含解析)1.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 弱化神权得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宗族观念的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先崇拜有利于加强宗族和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宗族观念,维系其成员之间的团结与稳定,D 项正确。祖先崇拜具有神化色彩,且题干没有涉及弱化神权得影响,排除 A。祖先崇拜有利于宗族观念的强化,与中央集权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无关,排除 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2. 子夏(孔子的弟
2、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A. 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 B. 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思想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工匠需要熟练的操作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制作精美的产品,品德高尚的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来领悟道理,故 B 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以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 A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思想变革,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3. 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A. 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3、B. 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 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 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汉朝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 2 -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故可知汉朝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A 项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排除 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排除 C。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无法体现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官学与私学” “中
4、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4.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A.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参考乡贡考试有一定资格条件的限制,体现了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C 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察举制,排除 A。题干主旨强调乡贡考试的资格条件,而不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 B。题干主旨强调乡贡考试的资格条件,而不是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
5、键是了解题干的乡贡考试的资格条件,逐一排除选项即可。5.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 “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C.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报刊和书籍中,开始出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有关著作和思想的片段,表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有所接触,C 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排除 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到政治和思想层面,排除 B。题
6、干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各种其他思想的传播,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6. 1912-1921 年,张謇斥资扩建了几个大生分厂。其间,大生资本集团还热衷于投资其他领域,但很快出现无法更新机器设备的问题,最终陷于亏损负债局面。由此可知,该变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3 -A. 一战结束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B. 民族工业结构没有发生质变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 D. 张謇的企业投资理念有偏差【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生分厂扩建和投资其他领域体现大生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欧战结束后列强加强对中国侵略和无法更新机器设备
7、,大生资本集团陷于亏损负债;体现了张謇对大生资本集团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故 D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生产成本增加,排除 A。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结构的相关信息,排除 B。C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7. 1932 年 5 月 9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同年 12 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类似法令A. 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 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C.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 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惩治腐败分子和颁布了惩治
8、腐败的法令,这样的反腐败行动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排除 C,A 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的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 B。题干反映惩治腐败现象,没有体现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932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腐败分子,颁布惩治腐败的法令”可知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8. 就 1970 年的第 25 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
9、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C. 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答案】B- 4 -9. 1805 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A.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B.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沿用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学之源在于罗马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法中规定“权利主体”和“适法行为”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体现罗马法的部分理念得以传承,C 项正确。现代民法借鉴罗马法的内容,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其中 A 项主体
10、内容与题干“最普遍”不符,排除。B 项说法模糊,是罗马法中 “权利主体”和“适法行为”被沿用,排除。D 项错在“之源” ,与题干“最普遍”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0.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 2016 年 7 月 13 日在内阁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该现象表明英国A. 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 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C. 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D. 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象征,扮演的是仪式性,总统辞职须向国王递交辞呈,这是首相依法履行职责的体现,C
11、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排除。英国国王是“虚君” ,无权任免首相,排除 B。题干涉及首相向国王递交辞呈,与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1. 1919 年 3 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A. 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 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 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 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5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19 年 3 月”可知是国内战争时期,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分配,其主要目的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12、来保障军事斗争的胜利,B 项正确。公有化程度与所有制有关,题干主旨是分配制度,排除。题干中的分配制度在后期阻碍了生产积极性,排除 C。题干没有涉及工农内部之间的矛盾,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2.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 一 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 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 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知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
13、对欧洲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利用西欧对抗苏联,故 A 项正确。B 项是表面的认识,没有涉及本质,排除。马歇尔计划侧重经济领域,排除 C。题干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86 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 “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熙六十年(
14、1721 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 3%,雍正六年(1728 年)增加到 10%。 “咸丰六年(1856 年) ,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 ,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材料二 1602 年,荷兰议会颁布了荷兰东印度会司的“公司成立特许章程” 。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分配,如造船、装备和这回货物的贬卖等。阿姆斯特丹商部负责一半,泽兰商部负责四分之一。这既是“业务份额”的划分,也是“股份”或权利比例的分配。行使公司管理权力的董事
15、席位也大致按此比例分配。荷兰东印度公司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 6 -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最终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一一据仲继银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改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答案】主要职能:十三行
16、是清代官方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拥有对外贸易垄断的权利;管理对外贸易,承担监督与纳税的责任。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贸易垄断公司,垄断荷兰与东方的海外贸易,帮助政府扩张领土,代征赋税。评价:十三行被赋予行商垄断专权,经营对外贸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十三行、一口通商实质上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十三行的设置妨碍了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荷兰东印度公闭是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通过垄断贸易进行商业资本积累,促进了荷兰世界商业霸权的确立;公司发展中形成的股份制度、董事管理等规则,奠定了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广州十三行,海关苛税繁重;人
17、民的反抗斗争波及皇室的纳贡,影响自身发展;南京条的与五口通商章程的签署意味着广州从此失去了时外贸易的垄断权,垄断贸易违背历史潮流;等等。荷兰东印度公司:过分重视商业资本,忽视工业生产,影响自身实力,与英殖民争霸战争失败,丧失了海上霸权和对航运业的垄断;工业革命兴起后,工业资本主义对其冲击加剧。【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主要职能:根据材料“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可归纳为是清代官方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拥有对外贸易垄断的权利;根据材料“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
18、要财源”可归纳为,承担监督与纳税的责任。根据材料“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 可归纳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贸易垄断公司,垄断荷兰与东方的海外贸易;“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 可归纳为帮助- 7 -政府扩张领土,代征赋税。第二小问评价:关于对广州十三行的评价,根据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其性质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即可;关于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评价可从其性质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广州十
19、三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根据材料“康熙六十年(1721 年) ,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 年)增加到 10%。 “咸丰六年(1856 年) ,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 ,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可从苛税繁重、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略等角度分析原因;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根据材料“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商业资本被工业资本取代、英荷殖民战争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
20、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 ,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 “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广州十三行、荷兰殖民扩张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的。诞生于 19世纪 50 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
21、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赞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1898 年,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诞生于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 20 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 ,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
22、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摘编自徐宁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史迁(1850 一 1931) - 8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略。示例一: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方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及西方传教特权的取得,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并瓦解自然经济;江南是近代工业的集聚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维新派为了动员更多力量投入到挽教民族危亡的运动中,推动了女子的社会化教育;与北方相比,南方开放程度高,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均有利于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
23、。.示例二:近代中国女校的发展壮大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从早期教会女校到国人自办女校,从民间办学到官方主导办学,从女性不入学到女性进女校,这些均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与女子(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的传播;江南女校的创立加快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使她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对中国革命、教有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
24、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根据材料“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 “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和运用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第二.根据观点和联系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侵略对传统经济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等角度分析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女校的兴起和女性的解放。示例二:根据材料“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 20 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
25、政 ,并对女学开禁”和所学知识可归纳为近代中国女校的发展壮大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第二.根据观点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兴办教育与女性入学的角度、女性思想进步和意识的觉醒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根据习惯的做法,文官历来由有权势的家族或人物举荐和任命,直到 1854 年,文- 9 -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1854 年,在财政大巨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两位官员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拟就了著名的诺思科特一屈维廉报告 ,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1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3文官
26、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4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5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 。1855 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1859 年颁布的退休金法案时文官的资格作了具体的规定;只有持有文官委员会颁发的证书的文官,才有资格领取文官退休金。1870 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摘编自海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l)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答案】
27、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革除党派色彩;严格业绩考核,公平对待;官员分类,科学管理。意义:以品行、能力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打破了英国传统的恩宠制,有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打破了传统行政等级间不能逾越的界限,蕴涵了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改革以和平且渐进的方式推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 “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 “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 “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 概括归纳英国现
28、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 “1855 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和结合第(1)问的原则、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等方- 10 -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特征” “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
29、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 “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 “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 “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整体分析:本题引用英国文官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征” “改革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英国文官改革实质上资产代议制发展完善的体现,有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变政府形象。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
30、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 ,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 “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 。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
31、“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 ”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影响;表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要求,痛斥了日本的侵略行径,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为后来山东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在国际舞
32、台上敢于对列强说“不” 。- 11 -结局;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被迫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认识: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是时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弱国无外交,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可归纳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可归纳为赢得
33、了国际舆论的同情。根据材料“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 可归纳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法联合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第二小问认识:关于山东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收回青岛等是国家利益和主权的体现,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必然要求;二是列强转让山东利益给日本,是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主权的践踏,体现弱国无外交。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
34、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 。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 “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 。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 。作为过渡的办法, “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 。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l)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
35、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答案】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洋务运动探索受挫,变法维新运动兴起。特点:合乎社会发及需要,熔东西学问于一炉。- 12 -评价:在国衰民弱的背景下,吴汝纶力倡西学,强调西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作用,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引西学入学校,改革课堂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为我国的教育近代化做出了接触的贡献,也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历史借鉴;但他把大清有中国混同,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的能力。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 ”可归纳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 可归纳为清王朝洋务运动探索受挫,变法维新运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