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死刑报告》有感2021字.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651550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死刑报告》有感2021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死刑报告》有感2021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死刑报告》有感2021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死刑报告有感2021字 荆棘鸟 最近重读了潘军写于十五年前的小说死刑报告。这部小说最初是全文发表在2021年第6期花城杂志上的。印象中第一次是在家乡那个小小的图书馆里,从杂志上读完的。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我好像也读过一遍,但小说中的细节早已没有印象,只是模模糊糊有个大致的情节梗概。算起来,这是第三次读这部小说了。 一部国内作家的小说,能够吸引我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境下,跨越这么多年,重读三遍,好像没有过。当然,这不是因为这部小说情节多么曲折,多么吸引人,我更不想在这里推荐别人去阅读。而是这部小说探讨的主题,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 这部死刑报告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部讨论死刑的小说,

2、它通过对落城几宗死刑案件的分析,对当时中国的死刑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客观来说,小说发表后的这十五年,中国的死刑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慎用少用死刑”早已是社会的共识,法律法规也早已进行过较大的修订,但小说中探讨的本质问题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作者用较大篇幅写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叙述,很好的构成了一种对比,中西方刑罚观念和司法体制上的对比,可以说,这样的对比在今天依然是重要和必要的。 去年看的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中,导演利用10集的篇幅,再一次细致的再现了”辛普森案”的全过程。”辛普森案”被称作一场”世纪审判”,吸引

3、了全球的关注,就在于这个案件的特殊性,它处于一个两极的状态,折射出美国司法体制和刑罚观念的进步,体现了司法的理性光辉。 小说中写到: 辛普森的案件审理结束了。一个叫戴尔希的白人女孩对着摄像机的镜头说:不管大家怎样取笑这场审判,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到最后还是确定不了辛普森是否有罪,那么,就会有两种错判的可能:一是他真的杀了人而被放掉,二是他没杀人而被判了无期徒刑或死刑。在这两种情况中,我宁可他是杀了人而被放掉了,也不愿意看到他是有可能被冤枉的,送上电椅或者终身待在牢里。 我想,这段话很好的体现了中西刑罚观念差异。对此,基于你懂的原因,我就不再过多评论了。 关于辛普森案,2021年espn曾经

4、拍摄过一部名收辛普森:美国制造的纪录片,并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个明星杀妻故事的八卦爆料,也是对美国的司法体系的全景展示,同时更是对美国的社会文化和大众心态进行了的深入的剖析。而前面提到的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获得当年金球奖的最佳迷你剧集。 而我最近想起,并重读这部小说,可能也是因为近期刚刚看完这部纪录片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中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对”好人”的生命尚且不尊重,更不用说对于”坏人”的生命有任何的尊重了。暴力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体中是一以贯之的。 评论家葛红兵曾说。”中国人历来缺乏诸如爱和同情等宗教情怀,也一向对暴力有所偏爱,这样就自然谈不上在文化传统中

5、形成对暴力的批判能力。而中国现代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借助和发扬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那种重视权术、信仰暴力的精神因而被转化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在革命思维反帝思维的形成中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流便是革命和暴力,在社会进化论的旗帜下,暴力成为即合理又合法的存在。这样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必然形成对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人性的敌意。 虽然,随着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持续推进,司法改革的深入,法治观念不论是在执政者还是普通人心中都得到了提高。但是,现实是怎样的,恐怕还是很难讲的。当然这个话题不好过多深入。但这就是中国司法的现实,也是一种国情。 小说中,魏环、江旭

6、初一案中,如果不是因为权力介入其中,可能就不会酿成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沈蓉一案,如果不是受”权力因素”左右,可能也不会从重、从速判决。正如小说中,李志扬所说:”严打给我的印象,在有些地方是政治功能大于司法功能,如果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即有损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不利于长远的司法建设。” 小说中,安小文一案从审判开始那一刻算起,实际上也就几个小时就轻松地判决了。而贯穿全书的那宗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从预审法院受理到陪审团一致判决历时15个月,其中辩控双方传唤的证人126人,证言达5万页,物证数目1115件。两者比较,是不是我们对生命太漠视了。 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注定是争议巨大的,作者

7、在小说中虽然有些涉及这个问题。但作者更是巧妙的将一桩桩杀人案件变成了一桩桩人性的道德反省案件,让人在思考刑罚的同时,直面自身的道德、良知,让个人道德意识的感受由冷漠变更敏感起来。 正好小说中女警官和律师的对话: 李志扬说。处死一个人就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吗。即使是有,是否就意味着它是正当的呢。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不应当被剥夺,无论是以怎样的名义。 柳青说。我想得很简单,如果有人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么法律就应当剥夺他的生命,我觉得这很公平。 李志扬说。是啊,连上帝都曾经这么说过。那么对于偷盗者是否要砍掉他的手,对于强奸犯是否还要恢复宫刑呢。 李志扬说。你这还是以血还血的害报应观念。或者说,这是一种刑罚的

8、功利思想,即不是刑罚的本质。刑罚作为手段,目的是要引起罪人的忏悔 我想,每个人读完上面的一段对话,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而对开死刑的存废,让我想到陈兴良教授的一个观点。从应然性上看,人类终将废除死刑,中国也不例外;从实然性上看,目前中国还需要死刑的存在,但更需要严格限制。而十八大以来的司法实践,充分体现了对死刑的限制,”慎用少用死刑”早已是落实到法律条文的社会共识。 仅记于2021年03月22日22时55分。 第二篇:读有感读有感 今天我看了,它主要写。玛丽的父亲在一场霍乱中丧生,她被从印度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庄园,和性情古怪的姨夫一起生活。于是,从小被父母疏远,一直放任自流、任性而自私的小

9、玛丽,在神秘、古怪、阴沉的大房子里被无助包围了。多亏知更鸟引路,玛丽闯入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当被痛苦、绝望折磨的姨夫听从早已经去世的妻子的神秘召唤,重回花园时,他也找到了开启从前的钥匙。 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她醒来时心烦,当看见没人站在她床边。 我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天早上,我一醒来,一到客厅,一个人的踪影没有,我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父母出去开会了。 孩子们一起坚守着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呵护着对快乐的希望。快乐与痛苦不一样,需要坚韧的坚持。美好的童年一样,是一把开启快乐的钥匙,可以帮助人从沮丧中“复活”。有花园就有未来,有未来就还活着。 每个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三篇:读有

10、感三 读有感 读要用心,感要真实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什么是读后感,了解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通过学习例文,初步掌握读后感写作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抓住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

11、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老师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六年级了,于是问我该给他们推荐些什么书。这可把我给难住了,不过我马上想到了你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听了你的推荐,也能产生读这本书的欲望。那怎样来推荐一本书呢。老师觉得除了要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 生自由谈 同学们,读一本好书,读一篇好的文章把自己的体会、感想记录下来就叫读后感。 2.那么学会写读后感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

12、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了解内容 那么,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读后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令人感想深刻的地方有很多: 1.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例如像爱的教育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2.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 例如朱自清的匆匆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这样才能生活的更充实,更美好。再如百合花开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永不放弃,不断地向上、不断地努力,才会让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3.书或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语言丰富,描写细腻,

13、意思表达准确。 例如碧螺春描写制茶和品茶的那一段,描写细腻传神,令人神往。以上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写读后感内容,我们可以就以上几个方面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集中笔力,生发开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会感想。 三、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读后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以及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怎么写读后感。 我们先来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读后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 出示。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感是读后感的重点。 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书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

14、者深刻的感想体会,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是写不好读后感的,所以说“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而“感”是读后感的重点,读后感重点是要把感想体会写具体。写感想体会时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这个“感”应是发自内心的,确实是读完文章后深受教育,深受感染的“感”,最好使读者读后也深受感染。 2.申自强同学读了挑山工后心潮澎湃,写了一篇读后感,也激发了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欲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学生读例文。 读了申自强同学的这篇读后感,你知道我们该怎么来写读后感了吗。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我们写读后感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1)引,即引出

15、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例如像申自强同学写的和赵文韬的匆匆读后感自己所读的书以及内容。 (2)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例如赵文韬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二自然段就是议论,是对时间的流逝进行了议论。 (3)联,即联系生活实际或在书籍、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来谈感想。 例如赵文韬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联系。(4)结,即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如:两篇例文的结尾 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

16、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3.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犯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所谓复述原文就是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占了读后感的大量篇幅,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有人因此而笑称“读后抄”,我们这次写作可不能成为“读后抄”哟。 (2)感想杂多。感想杂多就是指感想的内容多而零碎。有一位同学在写读二泉映月有感时,当他读到二泉的美景时便大谈自己的感想,说二泉怎么怎么美;当读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他又大发议论,说阿炳怎么怎么可怜;当读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又大谈感想,说这首曲子怎么怎么好听,文中的词语怎么怎么优美。这样整

17、篇文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谈。我们这次习作只要抓住自己感想最深的一点来写,集中笔力,生发开来。 (3)感想空洞。 所谓“感想空洞”指的是说大话,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例如有的同学一写读后感就像是在写检讨书,说自己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这儿不如别人,那儿不如别人。如果在这方面有真实感受,确有其事,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无病呻吟,硬往自己身上套,甚至编几个谎话。 我们今天写读后感要防止以上三种毛病的发生。 四、学生习作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搜寻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并给它拟个题目。可以像例文那样拟题目:从

18、想到,也可以是:读有感,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等,例如有一个同学的读后感的标题是这样的:做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2.练习写作。 第四篇。读.。有感读让学生学会质疑解难有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是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得“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

19、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 学生有疑了,又怎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达到无疑呢。一是把握中心深入思考;二是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三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由于学生理解力、知识面不同,他们质疑的层次也存在差异,质疑能充分体现学

20、生学习的个性化。 质疑总的分为理解性和怀疑性,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恰当的鼓励、肯定,保护他们乐于发问的兴趣和热情。应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达到深刻性和理解性。 理解性,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思、查、问等手段达到懂,这是对理解的加深。如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提出“人们还是向着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的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句话是含着人们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个问题问得深刻,让孩子们能透过这句话去感受文章的中心。 怀疑性是对课文内容的怀疑或否定,如学青蛙的眼睛一文时,学生提出

21、“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动得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中的迟钝用词不当。因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是“看不见”而不应是很迟钝,这是课文内容的否定。这种问题更进了一层。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哪些肤浅的问题,切忌武断,更不能讥讽嘲笑,只要我们不断的给与鼓励,并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不但乐于发现问题,而且还会善于发现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中,你会看到他们在思维中闪耀的灿烂火花。 教师利用质疑问难,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发现知识,开拓和创造新的知识领域。 第五篇:读有感我读了知道了我们的地球的体积很小,地球的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而陆地面积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啊,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地球的话我们的地球就要破碎了。 第 13 页 共 1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