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0.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16.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17.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18.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19.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12 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解析:五谷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与提高农业产量之间没有联系,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土地上认真细致的耕作,符合精耕细作的含义,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铁犁和牛耕,故 C 项错误;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与提高农业产量没有联系,故 D 项错误。答案:B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B 项符合题意。答案:B3.阅读下表,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汉 18 19 4 5 1 — 1 1 4 1 — — — 1 1隋 9 4 3 1 — — 1 1 2 — 4 — — 2 —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 4 7 1(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A.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B.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2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治水事业活动的次数与疆域扩大无直接联系,B 项据此无法得出,故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推论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B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C.均田制 D.私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建邦国,即分封制,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故 B 项正确。答案:B5.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 “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 B 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 C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 D 项正确。答案:D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3解析:根据图片中由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到产品全部进入市场可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故 C 项正确;两幅图片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排除 A 项;B、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C7.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的 GDP 总量为265.5 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7%,中国人均 GDP 为 450 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427 美元。据此推断宋代时中国( )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宋时期的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 A 项正确;B、D 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排除 C 项。答案:A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A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B宋英宗时,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C《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 “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D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解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军队不断扩充,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了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中材料与结论均不符。答案:B9.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4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00 多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解析:根据材料中“1000 多座”可知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 D 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新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水平的变化,太湖、苏州、松江和景德镇都在南方,故 A、B、C 三项均可排除。答案:D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解析:手工工场是存在雇佣关系,但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 A 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 D 项错误。答案:C12.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解析:材料中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 A 项错误;依5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令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 D 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高祖 7 年规定,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 47)东汉幸帝元和 2 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 28)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跨及时诏》 ,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捕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妹,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缘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唐大诏令集》卷 110)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 “滋生人丁,永不加斌” 。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 ,取消了全部人头税。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年度年度 公元 口数(口) 每口平均亩数顺治十二年 1655 14033900 27.63康熙五十年 1711 24621321 28.15雍正十二年 1734 27355462 32.54乾隆十八年 1753 102750000 6.89乾隆三十一年 1734 208095796 3.56——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赋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童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耘,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材料四 据谭其骤、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 5.7 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 1.3 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枚,河水每百年决溢为 10.3 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6增加到 375 次……——张子附《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一的理解,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鼓励人口增长;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归纳,说明政府还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政府鼓励婚嫁;第三小问结合农耕文明的形态,可以从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封建政府税收、兵役和徭役需要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人口不断增加;第二小问考查对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归纳,材料二图表对比可以看出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田亩数不断减少,材料二“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耘,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说明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秦汉……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 5.7 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 1.3 次。隋唐五代时期……河水每百年决溢为 10.3 次。北宋至明清时期……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 375 次……”说明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14.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经济相当发达,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 ,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是中国东南手工业制造中心。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正所谓,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 。7——摘编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材料二 “佛山之治遍天下” 。明清时期佛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四大镇之一,主要是冶铁业率先起着主干作用。冶铁业是佛山三大手工业中规模最大、雇佣人数最多、资金最雄厚、产品销售量最大的手工业。 “佛山商务以锅业为最” ,中等铁矿的雇佣人数亦在千人以上;一炉场有司炉者、掘铁矿者、汲者、烧炭者、陆运驮者、水运载舟者;驮者和载舟者皆有牛马舟船各 200 以上,日销费用万余两银。——2010 年 9 月 28 日《南方周末》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是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的扬州成为“中国东南手工业制造中心”的主要因素。(4 分)(2)以佛山铁矿为例分析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4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的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8 分)(4)明清时期,阻碍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 分)解析:第(1)问分析扬州成为东南地区手工业制造中心的因素,一要充分提炼材料信息,二要结合所学知识,如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的开发等。第(2)问概括材料内容即可,注意用学科语言表述。第(3)问看似较难,实际上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完整的答案。第(4)问较为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大运河的开通;处于全国水陆交通的骨干地位;国家统一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北方移民南迁。(2)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原因:封建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的影响; 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的竞争观念。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导致技术的封闭性;从长远来看,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1第 13 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 《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解析: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的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 A 项正确;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有所夸大历史史实,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也未体现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 D 项错误。答案:A2.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 ”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变(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这一工商业政策的转变,说明唐朝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故 B 项正确;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活跃,A 项不符合史实,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客观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故 D 项错误。答案:B3.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发生变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可知唐代对宫市货物的价格有限制,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体现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坊变迁的内容,故 C 项错误;2从材料中对宫市的规定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故 D 项错误。答案:B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故 A 项错误;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 C5.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 ,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解析: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 A 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无关,故 C 项错误;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6.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根据材料“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知,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 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 两项均与史实不符。答案:C7.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凡3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意识根本改变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文人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收费标准和郑板桥的个人好恶,说明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已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文人重义轻利思想在清前期也不可能根本改变,故排除 A 项;C 项“逐利风气盛行”与史实不符;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答案:B8.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 “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 “换段” “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解析: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 A 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 “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 “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 B 项正确;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 C 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 D 项错误。答案:B9. 《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解析: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答案:A10.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 “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4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升商人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就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 D 项正确。答案:D11.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解析:根据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了内忧外患,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但指出了“寇愈盛” ,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 ,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故 D 项错误。答案:A12.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解析:材料中中国出超的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 “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使得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的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出现“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故 A 项正确;明清工商业的繁荣,反映出农耕文明下工商业也能够发展,故 B 项错误;鸦片的输入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英法的商品输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经济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故 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513.对待同样的历史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近代以来,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导致近代以来我国落后乃至被侵略的重要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功臣” 。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 分)答案:(示例一)认为“它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功臣” 。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示例二)认为“它是导致近代以来我国落后乃至被侵略的重要原因” 。它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自守思想。(示例三)全面、客观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它巩固了小农经济,维护了政治稳定;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10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0 分)6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业发展的事例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 ;“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 “城” “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 “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上,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