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声 雨声 读书声- 漫话中国书院第 一 章 书 院 制 度 的 起 源书院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 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 则是在宋 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书院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 院 ”之 名 始 于 唐 代 。 根据史书上记载, 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 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 校 书之所, 如丽正修书院、 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 的地方。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 起源于私人讲学。 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 高形态。唐末五代十国以来, 由于战争频繁, 官学衰废, 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 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
2、讲学,这便是书院的前身。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 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 则 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一、官学衰落,士子失学唐 代 自 “安 史 之 乱 ”以 后 , 社 会 由 盛 转 衰 , 形 成 了 藩 镇 割 据 的 局 面 。 各 地 方 节度使拥兵自重, 相互征伐, 战争不断, 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造成官 学日趋衰落, 士子失学的状况。 为此, 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 藏书授书, 聚徒讲学。 正如朱熹在 衡州石鼓书院记 中所记述的那样: “前代 庠序之教不修, 士病无所于学, 往往相与择胜地 , 立
3、精舍, 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 说明书院的产生确实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二 、 禅 林 影 响自西汉末年,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极盛。 到 了唐代, 佛教的重要派别禅宗广为流行。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精 舍, 从事坐禅和讲授佛经。 佛教这种注重自然环境选择、 公开讲经、 注重修养的 讲学制度, 对书院的影响很大。 宋代的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 捍卫儒学, 但是 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 却吸收了禅林的有益影响。 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 的又一重要原因。三 、 私 学 传 统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
4、就是一种重要的教 育 组 织 形 式 。 在 漫 长 的 封 建 社 会 , 只 有 秦 朝 暂 禁 私 学 , 奉 行 “以 法 为 教 , 以 吏 为 师” 的文教政策 , 对私学的存续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秦后历代, 私学一直蓬 勃发展,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 它与官学相并行, 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在教育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自汉代之后, 私学遍布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 尤其是在社会动荡, 官学无 法维持的情况下, 私学则作为官学的补充, 发展更为迅速。 可以说, 中国源远流 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书院之始,
5、就具有私人讲学的性质, 后来逐渐嬗变为私办官助 、半官半私和完全官办的学校。四、雕版印刷术的发达唐末五代以后, 雕版印刷被广泛地采用, 印书、 藏书之风甚行。 雕版印刷术 的发明, 是书院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书院创设之初, 纯属私人讲学 的性质, 宋王朝为了把书院掌握在政府手中, 加强朝廷对书院的影响和控制, 经 常采用 “赐匾 ”、 “赐书” 、 “赐学田” 等手段。 可以说没有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没 有大量书籍的刊刻问世, 五代, 尤其是两宋书院的产生、 发展是不可能的。 由此 不难看出,印刷术的发达,是书院发展兴盛的又一重要原因。五、名师在书院讲学常言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
6、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北宋的著名学者, 如胡瑗、 孙复等多在官学任教; 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 这就为书院 在南宋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名师在书院讲学, 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 扩大了书 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基于以上诸种原因, 也就是在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书院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不 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教育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第 二 章 书 院 制 度 的 发 展 嬗 变宋代书院的发展嬗变, 可以相对分成两个不同的时期: 北宋书院的兴起时期 和南宋书院的勃兴时期。宋初, 书院一度兴盛, 创建了一批著名的书院, 但是短
7、暂即废, 就连著名的 白鹿洞书院都遭废弛。北宋书院初兴之时, 有六大著名书院, 它们分别是: 石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到南宋时, 书院教育进入极盛时期。 南宋的一些著名书院, 多数称 “精舍” , 由理学大师亲自主持。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 对天下书院影响很大, 其后 20 年, 各地书院大兴, 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 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与 丰 富 。 一 般 来 讲 , 书 院 的 活 动 主 要 有 三 项 : 藏 书 、 供 祀 和 讲 学 。 到 南 宋 时 , 书 院 的三项活动内容基本具备。书院进一步制度化, 订立了比较
8、完备的条规。严格 地说, 南宋书院的复兴发端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尤其是朱熹亲自 拟订白鹿洞书院教条 ,成为书院的标准学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主要标志。 以后各地书院纷相仿效, 它们皆以 白鹿洞书院教条 为纲领, 逐步建立起一套 完整的书院制度。元至明清时期的书院, 也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种。 元初为鼓励增设学校和书院,首 先 在 燕 京 设 立 太 极 书 院 , 此 后 , 各 地 纷 纷 设 立 书 院 。 据 统 计 , 元 朝 修 复 、 改 建 和新建书院 200 余所。 不过元代的书院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是, 已初步具有官学性 质 。 朝 廷 规 定 , 各 书 院 一 律 由
9、 礼 部 派 人 充 任 山 长 (书 院 负 责 人 )。 书 院 被 官 方 所 控 制,逐渐失去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的宽泛空间。明初书院不及宋、 元两代发达。 主要原因是明初统治者把兴建官学、 提倡科 举作为办教育的重点, 对书院不予重视。 所以明代在开国后的百余年里, 书院教 育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大约是从成化年间, 书院才开始发展。 明代书院计千余所, 最有影响的是无锡的东林书院。 据说, 当时人们不知各地有书院, 只知天下有东 林,所以把所有的书院都称为“东林” 。东林书院有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讲 学其中。 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 师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反对明哲保身, 致力 于
10、讽议朝政、议论得失,裁量人物,师生思想极为活跃,它提倡自由讲学之风, 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不仅是 东林学派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也是制造舆论的政治活动的中心。 明代天启五 年,大太监魏忠贤禁毁书院,首及东林。清代对书院先是限制, 后又奖诱、 提倡。 清代的绝大部分书院都已经变成了 官办学校,完全沦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宋明理学家、 心学家以及清代的实学家所创建的精舍和书院。 这些精舍和书院的教育实践, 与 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教育 风格迥然不同,形成了另外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 式:第一, 培养
11、目标不同。 书院的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 它追求学生 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第二, 自由讲学。 每一个学派的大师所主持的书院、 精舍, 一般就成为这个 学派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基地。 书院教育自由讲学、 注重学术研讨的特点 十分明显。第三,学生自由择师,不受家庭出身及籍贯等的限制。 第四, 教学以自学、 独立研究为主, 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 宋代之后所流行的各家语录, 一般就是书院师徒间的问答记录。 第五,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宋代书院倡导并推行“会讲”制 度 , 所 谓 “会 讲 ”就 是 一 种 学 术 研 讨 会
12、, 在 书 院 所 举 行 的 定 期 会 讲 中 , 各 派 学 者云集荟萃,彼此议论学术上的得失。第 三 章 宋 代 书 院 的 兴 衰在孝宗和光宗时期, 朱熹等地方官为了传播理学, 重建了一些著名书院, 使 宋代书院教育引人注目地复兴起来。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书院建设, 使书院的 教学和用人制度逐渐成熟。 由于理学家的顽强努力, 这些书院引起了朝廷和社会 各界的注意。书院在宋代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以 教 育 为 基 本 职 能 的 书 院 是 在 宋 朝 建 立 之 前 不 久 才 出 现 的 。 五 代 时 期 (907-960 年) , 连 年 的 战
13、争 和 动 乱 破 坏 了 大 批 学 校 , 因 而 一 些 信 奉 儒 家 教 化 理 论 的人建立起书院, 以弥补学校数量的不足。 这时书院很少, 都以培养学生参加科 举为基本目标, 同一般学校并没有太大区别。 关于五代时期书院教育最清楚的记 录见范文正公别集 :窦禹钧先后担任州郡支使判官和后周户部郎中。他在自 己家的南面建立一所书院,有 40 多个房间,藏书几千卷,聘请儒士任教。他的5 个 儿 子 都 在 这 里 学 习 , 另 外 不 论 相 识 与 否 , 任 何 有 志 于 学 的 人 都 可 以 到 这 所 书 院读书。 窦禹钧为贫穷学生提供费用。 结果他的儿子全部科举及第,
14、这所书院的 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重要官员: “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踵。 ”宋 代 书 院 发 展 的 第 一 阶 段 是 太 祖 朝 ( 960-976 年 ) 至 仁 宗 朝 ( 1022-1063 年) 前期。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 实际上是五代书院发展的延续。 这时中央 和州县学校非常萧条, 书院的数量也很少, 全国大致先后出现过 10 所左右。 这 些书院的情况都很不稳定,兴废不常。先看官办书院。 五代时期, 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建了一所儒学。 宋太祖开宝 九 年 ( 976 年 ) ,知潭州朱洞和通判孙逢吉加以扩建,兴办了岳麓书院,有 5个教室和 52 个房间。
15、不久,二人离去,继任的地方官不予支持, “诸生逃散, 六籍散亡” ,书院很快就停废了。过了 20 年左右,李允则知潭州,在咸平二年(999 年)重建了这所书院, 招收学生 60 多 人 。 咸 平 四 年 ( 1001 年 ) 三 月 , 朝 廷 批 准 李 允 则 的 要 求 , 赐 予 岳 麓书院儒家经典和注疏, 以及 史记 、 玉篇 、 唐韵 等书籍。 书院需要这些 经书、 史书和韵书, 说明它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学、 策论和诗赋, 教学目的是培 养学生参加科举。 这时全国学校教育十分萧条, 因而岳麓书院显得很突出。 作为 支 持 文 教 的 一 种 姿 态 , 真 宗 在 大 中 祥 符
16、 八 年 ( 1015 年 ) 召 见 了 书 院 山 长 周 式 , 授予他国子监主簿的官衔, 以示表彰。 这个官衔并不是周式的实际职务, 而只表 明 他 的 俸 禄 和 在 官 员 队 伍 中 的 地 位 。 周 式 带 着 这 个 官 衔 继 续 担 任 岳 麓 书 院 的 山 长。五代十国升元时期 (937-942 年) , 南唐政府在庐山白鹿洞办学, 叫 “白鹿国 庠 ”,由精通经术的教师任教,并拨给良田几十顷,学生常有几百人,都享受丰 裕的伙食。开宝八年(975 年 ) ,宋朝攻灭南唐,白鹿洞还有学生近百人,宋朝 没有接管, 于是这所南唐的官办学校变成了私学。 因为这时书院是不列入
17、地方学 校系统的教育机构, 所以 “白鹿国庠” 改称 “白鹿洞书院” 。 太平兴国五年 (580 年 ) ,洞主明起提出把书院交给政府。六月,朝廷加以接管,于是它又恢复了官 办性质。 宋朝任命明起为褒信县主簿。 这也只是一个表示等级的官衔, 而不是实 际职务。 县主簿同岳麓书院山长获得的国子监主簿地位相差非常远。 这时宋朝社 会比较稳定, 政府不重视教育, 收走了书院的耕地, 却不给它任何帮助。 白鹿洞 书院无法继续提供膳食,学生纷纷离去,校舍逐渐倒塌,书院不久就停办了。再看私立书院。 这时的私立书院有两类。 一是士人建立的, 由创办者亲自执 教。这类书院经济条件往往比较差,规模不大。例如真宗
18、时期(997-1022 年) , 侯遗在三茅山开办茅山书院,自己设法为学生提供膳食。天圣二年(1025 年) , 朝廷批准地方官的请求,赐予这所书院庄田三顷,以解决学生的食粮问题。第二类是富家大族办的书院。 南康洪氏是一个几代聚居的大家族。 他们修建 雷塔书院,购置了大量的图书,并为学生提供丰裕的伙食。 “竹简韦编,将敌秘 书之富” , “厨廪益丰,弦诵不辍” 。据说一次科举,这 所书院的学生及第的超 过 10 人。综合史籍的记载,我们看到,在北宋前期的 80 多年,书院还是新出现的教 育机构, 朝廷还没有加以控制。 官办书院和私立书院旗鼓相当, 官办书院教师的 名称和地位都不一致, 所有书院
19、都根据科举的需要设置课程, 在教学上并没有明 显的特色。二、宋代书院教育的沉寂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仁宗朝 (1 022-1063 年) 中期至高宗朝 (1 127-1163 年)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沉寂时期。仁宗朝中期, 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把教育视为控制人民的工 具 。 于 是 , 学 校 又 受 到 重 视 , 州 县 学 大 批 涌 现 , 而 各 地 书 院 则 迅 速 衰 落 。 中 国 古 代早就形成了完整的地方学校系统, 而书院这时出现不太久, 还没有统一的管理 制 度 。 在 当 时 人 眼 里 , 各 地 应 该 有 州 县 学 , 却 不 一 定 要
20、 有 书 院 。 因 此 , 官 府 将 一 些书院改成州学。 例如景佑三年 (1036 年) , 朝廷批准衡州建学, 当地政府就将 私立的石鼓书院改为州学。 州学和县学兴起之后,管理较好,又有比较充裕的 钱粮供给。 于是士人纷纷离开兴废不常的书院 转入州县学。 有些书院就是在这 样的情况下关闭的。 到仁宗 朝 (1022-1063 年) 末年 , 北宋前期比较有影响的书 院全部消失了。 以后一个世纪, 太学和州县学等传统的官办学校在教育领域独领 风骚,而书院却变得默默无闻。熙丰时期 (1068-1085 年) , 神宗、 王安石发动改革 , 受到广泛的反对。 朝廷 决定进一步发展和控制太学和
21、州学, 以培养拥护改革的官员。熙宁四年(1071 年) 三月, 朝廷开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 取代原来地方官选用的教师。 为了统一 士人的思想, 朝廷利用政权的力量削弱书院和县学, 以加强这些教授主持的州学。 熙宁七年 (1074 年) 四月, 神宗命令: “州学已差教授处, 管下有书院并县学旧 有钱粮者,并拨入本学。 ” 这对当时已经相当衰落的书院教育是一个新的打击。 如果书院所在的州有了朝廷派出的教授,它就很可能要被并入州学。为了标榜改革和压制不同意见, 徽宗、 蔡京将神宗、 王安石的措施推到极端。 他 们 把 全 国 州 县 学 和 太 学 联 成 了 一 个 统 一 的 升 级 系 统
22、并 在 崇 宁 三 年 ( 1104 年) 正 月 宣 布 , 只 有 州 县 学 和 太 学 的 学 生 才 能 参 加 科 举 。 从 大 观 元 年 ( 1107 年 ) 至宣 和 二 年 (1 120 年 ) ,朝廷干脆用太学的考试完全取代了科举。 因此 , 从 崇 宁 三年到宣和二年, 普通士人除非进入受政府严密控制的州县学和太学, 否则就不 能进入官员队伍。 这种做法断绝了书院学生上升的道路,对书院教育是一个沉 重的打击。三、宋代书院教育的复兴时期宋 代 书 院 发 展 的 第 三 阶 段 是 孝 宗 朝 ( 1162-1189 年 ) 和 光 宗 朝 ( 1189-1194 年)
23、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复兴时期。从汉朝到唐代的儒经注释到北宋中期已经显得非常过时, 因而宋朝的思想家 纷纷批判旧观点, 提出新解说。 这些新的经学理论包括理学和王安石的学说。 后 来神宗朝(1067-1085 年)把王安石的学说定为正统理论,压制其他学派。理学 在北宋后期大部分时间里都被视为异端。 朝廷的蛮横行为激起人们对王安石学说 的普遍反感, 加上王学在理论上的不成熟, 所以在腐朽的北宋政权被金朝轻易打 败之后, 王学就失去了统治地位。 南宋前期, 科举和正统的官办教育又重新使用 过时的汉唐旧注疏。高宗时期(1 1271 162 年) ,由于理学家反对同金人讲和, 他 们 的 学 说 仍
24、然 受 到 压 制 。 孝 宗 朝 ( 1162-1189 年)是南宋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虽然统治者不喜欢理学, 但对理学家的活动没有直接干涉。 光宗 (1 189-1194 年) 继位后, 朝廷的政策仍然比较宽松。 南宋的四位理学大师都活跃在这 30 多年中。 他们和理学的信奉者们修复和建立了一些书院作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刘珙是理学家朱熹的师兄。 乾道元年 (1 165 年) , 刘珙知潭州, 决定在废墟 上重建岳麓书院。 不到半年, 书院落成。 刘珙请平民理学家彪居正担任山长, 招 收学生 20 人。淳熙十五年(1 188 年) ,信奉理学的安抚使对书院进行了扩建, 将学生名额增加到 30
25、人。 绍 熙 五 年 ( 1194 年)五月至八月,朱熹知潭州。他 到岳麓书院视察, 对教学提出改进意见, 又选自己的学生黎贵臣到岳麓书院担任 讲书,扩大理学的影响。在 此 之 前 , 朱 熹 在 淳 熙 六 年 ( 1179 年 ) 初 至 淳 熙 八 年 ( 1181 年)三月担任 路级行政长官权发遣南康军事。 他一到任, 就调查白鹿洞书院的情况, 不久找到 书院的遗址, 马上下令重建, 书院在次年三月落成。 他亲自担任书院的 “洞主” ,在教学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规定了书院的 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 他亲自作聘书, 为书院选任教职人员。 书院第一次 上课
26、, 朱熹登台讲授 中庸 。 白鹿洞离郡治有 10 多里路, 每十天官员例假, 他 都到书院,把整个休息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后来朱熹名望很高,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时是宋代书院的鼎盛时期。 事 实上, 因为朝廷不喜欢理学, 不支持理学家开办书院, 朱熹等人处境不好, 一不 小心就会受到攻击。 在这些困难的情况下, 各地书院教育的规模既不能与北宋前 期书院衰落之前相比, 更不能与南宋后期朝廷支持理学之后相比。 前面列举的数 字已经表明, 这时复办的岳麓书院, 学生比北宋时要少得多。 朱熹重建白鹿洞书 院 , “度损其旧十七八” ,建筑规模可能还不 到北宋时的三分之一。 北宋初,这 所书院有学生近
27、百人,而这时只有一二十人。 朱熹重建这所书院时,还特别向 朝廷表白,土木工程很小, “不敢妄有破费官钱,伤耗民力” 。 了解这种情况, 有助于认识理学家顶住各方面压力,坚持发展和宣传自己学说的顽强精神。综上所述, 在孝宗和光宗时期, 朱熹等地方官为了传播理学, 重建了一些著 名书院, 使宋代书院教育引人注目地复兴起来。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书院建设, 使书院的教学和用人制度逐渐成熟。 由于理学家的顽强努力, 这些书院引起了朝 廷和社会各界的注意。 它们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私立书院, 公私书院的力量对比发 生了明显变化。 这时朝廷不赞成理学, 各个理学家的观点和教学方法也很不相同, 朱熹等人重建的书
28、院虽属官办, 却多少带有私人讲学的色彩。 这是宋代书院教育 最有特色的时期。四、宋代书院教育的极盛时期宋代书院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嘉定(1208-1224 年)至宋末。这是宋代书院教 育的极盛时期。宁宗继位后不久, 宰相赵汝愚和支持赵的侍讲朱熹就被排挤出朝廷。 宁宗和 外戚韩侂胄指斥理学为“伪学” ,把赵汝愚、朱熹和一批同情他们的官员、士人 说成是“伪学之党” ,加以压制打击。但宁宗、韩侂胄的统治使国家陷入了严重 的 危 机 。 开 禧 三 年 ( 1207 年)十一月,在金朝大军入侵的情况下,宁宗不得不杀死韩侂胄, 改变原来的统治政策。 理学开始得到朝廷的肯定。 于是, 过去受压 制的理学家和信
29、奉理学的官员便积极进行书院建设, 全国书院的数量和规模明显 发展。理宗朝(1224-1264 年)以后,理学被定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受到统治者极 力推崇。 书院教育也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 被官府继承。 理宗大力支持书 院建设, 亲自为许多书院题写了院名。 发展书院教育成了地方官博取名誉地位的 重要手段。 官办书院很快就遍及全国。 每个州一般都有一所官办书院, 有的州建 立了两三所。不少县也办起了书院。很多官员和学者还办了私立书院。于是朝廷将书院纳入全国的官办学校系统、从景定元年(1260 年)起,中 央政府向每个州派出一名书院山长, 规定担任这个职务的必须是正式通过科举考 试或从太学毕业的
30、官员。 在景定三年(1262 年)或四年(1263 年) ,朝廷将担 任书院山长的条件提高到跟州学教授一样: “山长应注有出身,应格合入教官, 及经任合注教官人” 。 由于朝廷向各州派出山长, 州级书院就成了官办地方教育 的法定组成部分。 既然山长和教授的人选完全相同, 书院和州学的教育就不会有 太大差别了。在孝宗和光宗时期, 书院是朱熹等理学家对抗朝廷正统教育, 宣传自己学说 的阵地。 但在南宋后期, 理学已经变为朝廷的正统学说, 成了国子监、 太学和州 县 学 教 育 的 中 心 内 容 , 书 院 教 育 在 这 方 面 已 经 没 有 多 少 特 色 。 理 宗 时 期 (1224-1
31、264 年) , 潭 州 在 岳 麓 书 院 南 面 建 立 了 岳 麓 精 舍 。 潭 州 州 学 的 学 生 每 月 参 加 测 验 , 以 成 绩 积 累 学 分 , 积 分 达 到 “高 等 ”就 升 入 岳 麓 书 院 。 岳 麓 书 院 的 学 生 也 通 过 每 月 的 测 验 积 分 , 达 到 “高 等 ”就 升 入 岳 麓 精 舍 。 当 地 人 称 他 们 为 “三 学 生” 。 潭州州学、 岳麓书院和岳麓精合组成一个升级系统, 可见书院和州学在教 育上的一致。南宋后期, 虽然私立书院也有显著发展, 但已不能与官办书院的强大势力抗 衡。官办书院成为书院教育的主流,而私立书
32、院只是官办教育的附庸。事实上, 这时私立书院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官办学校靠拢。 永丰县士人黄惟直开办的龙山书 院, 从成绩考核到伙食供给都完全模仿州县学, 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目标, 平 时由黄惟直讲课, 考试则请县官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主持, 仿效官学, 唯恐不 及。 应氏家族建立的翁洲书院完全依照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方针安排教学,“讲肄程式一遵晦庵朱文公白鹿洞规。 ”五、余论过去有些研究者把书院教育神秘化了。 其实最早的书院是弥补官办学校数量 的不足而出现的, 主要办学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参加科举。 在被纳入朝廷正统 教育体系之前, 宋代的书院教育在孝宗和光宗时期有一定的特色。 但在南宋后期
33、 受到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后, 书院和其他官办学校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元朝继承 了南宋后期的政策,把书院列入全国官办学校系统,书院教育完全没有特色。在明代, 书院没有列入官办教育体系, 不受全国统一制度的控制。 王守仁等 思想家和政治家曾开办书院, 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 对抗朝廷的正统学说, 批 评朝廷的弊政。 书院教育又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结果明朝廷一再对书院进行打击。 清 朝 在 雍 正 十 一 年 ( 1733 年)开始建立全国的官办书院系统,把书院教育作为 国家正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此官办学校的弊病都出现在书院教育之中。 到 十九世纪后半叶, 清朝严重腐败, 府州县学普遍停止教学
34、, 书院更成为落后的传 统教育在全国各地的最后堡垒。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五代、 宋朝和元朝。 第二阶段是明朝和清朝。 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书院从独立于官办学校 系统之外到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之中的发展过程。 但第二阶段的结束不是新一轮 循环的开始, 而是传统书院教育的灭亡。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五月 , 改革派领袖康有为指出, 全国绝大多数书院都是教习科举考试的八股 文和试帖诗, “师徒万千, 日相率为无用之学” 。 根据他的建议, 朝廷在决定取消 科举中的八股文考试之后, 又宣布废除全国的官办书院系统, 仿照外国制度建立 现代
35、学校体系, 将省会的书院改为 “高等学” , 郡城的书院改为 “中等学” , 州 县 的书院改为“小学” 。 变法失败后,这些决定被推翻。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楚表明, 再不改革, 清朝就要灭亡。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 七月和八月 , 朝廷再次下令废除八股文考试, 将全国省会的书院改为大学堂, 府和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和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中国传统书院的发 展到此结束, 中国传统官办教育体系被全国性的现代学校系统所取代。 书院的废除标志着落后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灭亡,这个事实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第 四 章 私 学 形 式 书 院 的 兴 起 缘 由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对书院的兴
36、起起了极大的作用。 首先, 宋统一后, 文风日起, 而当时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 书院的出现既满足了读书人的要求,又可为统治者培养大批治术人才,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其次,官学路途遥远,入学多有不便,而书院则可因人、因地、因时而设,比官学更具灵活性。 再次,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对书院的兴起起了极大的作用。 最后, 书院制度的产生还与佛教禅林讲学制度有密切联系, 书院学规的制定,教学活动的方式,均受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宋代著名的书院有石鼓、白鹿洞、 岳 麓 、 睢 阳 、 嵩 阳 、 茅 山 、 丽 泽 、 象 山 等 。 元 朝 对 书 院 采 取 保 护 、 提 倡 和 加 强 控 制
37、并举的政策。明文规定: “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 赡学者, 并立为书院” ( 元史 选举志一 ) , 从而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元朝 书院主要有太极书院、 文学书院、 石洞书院等。 据有的学者研究, 元朝书院计有 408 所,其中新建 134 所,再建 59 所。值得注意的是, 宋朝书院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 而到了元朝这种倾向渐趋加 强。 明清私学继宋元之后仍盛而不衰, 按其程度,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低级 阶段的蒙养教育, 另一类为高级阶段的书院。 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多称私塾, 一 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 “门馆 ”、 “家塾” , 即 “塾师在自己家里, 或借饲堂
38、、 庙宇, 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 ; 二是 “村塾” 、 “族塾” , 由 “一族一村 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 ;三是“坐馆” 、 “教馆” , “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 师在家设馆, 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 明初, 书院被视为旁门左道而遭禁止, 后经百余年的发展, 科举腐败, 教育空疏, 官学日益衰落。 在一些学者的倡导下, 书院开始复苏。 当时兴办书院和讲学者, 最著名的当数王守仁和湛若水。 这一时 期所创办的书院有龙岗、 稽山、 养正、 象山等书院。 据统计, “明朝书院共计 1239所, 其中嘉靖年间最多, 占总数的 37.13%。 ”在众多书院中, 东林书院影
39、响最大。 但明朝书院的命运可谓多舛, 曾先后于嘉靖十六年 (1537 年) 、 嘉靖十七年 (1538 年) 、万历七年(1579 年)以及天启五年(1625 年)遭到当权者的焚毁。清朝初年, 统治者惟恐私学的讲学活动会导致反清复明, 故不予提倡, 反而 予以抑制。 后来清朝统治者看到私学屡禁不止, 便改变了政策, 提倡兴办私学及 各种书院。清代的书院大体可分为: 一、 以讲理学为主的书院; 二、 以学习制艺为主的 书 院 ; 三 、 以 学 习 实 学 为 主 的 书 院 ; 四 、 以 博 习 经 史 词 章 为 主 的 书 院 。 清 政 府 在 提倡书院的同时,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
40、书院师长的聘用以及书院的招生, 学生的考核等措施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更趋严重。第 五 章 书 院 在 管 理 与 教 学 上 的 特 点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 、 门 户开放 的 政 策。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机构简单, 管理人员较少。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 一般 由 著 名 学 者 担 任 。 书 院 的 负 责 人 一 般 称 为 山 长 (也 有 称 洞 主 、 洞 正 、 堂 长 、 山 主 等 ), 书 院 的 管 理 人 员 除 山 长
41、 外 , 有 的 还 设 有 副 山 长 、 助 教 、 讲 书 等 , 协 助 山 长管理书院教育教学等事宜。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第二, 课程设置比较灵活, 富有弹性, 而且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 差异。 教学则以学生自学、 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 对学生的考查, 亦注重德 才兼备和平时考核。 学生有日记册, 书院里的季考或岁考的成绩要参照平时成绩 斟酌给定。第 三 , 设 置 、 颁 布 严 格 的 学 规 , 进 行 规 范 化 、 制 度 化 的 管 理 。 书 院 所 订 学 规 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第四, 书院经费自主。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 其
42、经费来源亦号称 多途,既有名人捐款,也有官方赐学田、赐房屋等。书院的开支主要用于教学、 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第五, 注重形成独具的特色。 宋明之际的书院, 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 研究的基地, 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 都注意形成自己书院落 拓不群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书院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 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 而书院的教育教学, 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 要条件,二者密切相联,共生互动。第二, “百家争鸣” 与 “门户开放” 。 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
43、, 采取“百家争鸣” 、门户开放的政策。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 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 袖, 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 。 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 学, 并把讲学内容刊刻在石头上, 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 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 书 院 讲 学 树 立 了 榜 样 , 首 开 书 院 “讲 会 ”之 先 河 。 此 后 , 许 多 书 院 的 主 讲 在 讲 学 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 , 使 我 国 古 代 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 学术研究气氛浓厚。 而且, 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
44、 不 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 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第三,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院的大师在教学 过程中, 大抵是提举纲领, 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 至于教学内容, 对不同的 教育对象各有差异, 决不强求一致, 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 不 求 一 律 。 老 师 有 时 略 加 点 化 , 启 发 自 悟 , 有 时
45、明 白 讲 解 , 以 期 彻 悟 。 另 外 , 书 院教学注重知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 。书院的大师们认为只教学生“读书穷 理 ”是 不 够 的 , 还 必 须 把 读 书 穷 理 与 “躬 行 践 履 ”相 结 合 , 引 导 学 生 把 掌 握 的 知 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 书院的教学寓教于乐,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朱熹 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期间,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每有闲暇即赴书院留 居,与生徒游泉石山水林木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第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书院制度是
46、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 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光荣传统。 书 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 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 以诚相 待。 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比如, 明代东林书院 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 探讨学术, 议论得失, 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在讽议朝 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可以说,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在官府或私家聚书、 藏书的基础上发展为以学者 讲学、 士子求学为主的培养人才的机构。 科学地讲 , 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的 文化教育组织, 它具有多种功能。 既是图书馆、 高等学校, 又是研究院和学者以 文 会 友 的 重 要 场
47、 所 。 同 时 , 书 院 从 事 著 书 、 编 书 、 校 书 等 事 业 , 也 开 创 了 世 界 高 等学校创办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先例。 总之, 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 宝, 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 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 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第六章书院( 长沙 )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唐末五代, “干戈兴, 学校废而礼义衰” , 官学一蹶不振。 在宋统一以后, 文 风日起, 士子们读书的愿望十分强烈。 一些名人学者和地方官吏遂私自筹资办起 了授徒开馆的院所, 于是书院这一封建社会的学府因适应和满足了社会的要求在 兴起后很快就得到迅速发展。书院是继先秦
48、私学、 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 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 传统和特色, 同时也汲取了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 因此在建 设和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由于书院皆为名儒读书讲学之所, 故其或以人名命 名, 或以地名命名。 设置的地点, 多择山林名胜之处, 因其环境宁静, 景色秀丽, 其清颖之气, 足发圣贤玄奥 , 以利澄心治学。 因此有人说书院受了禅林精舍的影 响。 大理学家朱熹在 石鼓书院记 中就说过他的观点 “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 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清舍,以为群讲习之所。 ”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 髓,亦有园林特色。宋 代 , 湖 南 地 方 书 院 的 建 设 十 分
49、 兴 盛 。 据 清 光 绪 湖 南 通 志 记 载 , 宋 代 湖南共有 51 所 书 院 , 仅 次 于 江 西 、 浙 江 两 省 , 名 列 第 三 。 而 湖 南 又 以 长 沙 、 衡 山 、 醴陵、平江、茶陵为多,尤以长沙为最。长沙的书院首推岳麓, 岳麓书院为潭州太守朱洞始创于 976 年 (开宝九年) , 初设讲堂 5 间、 斋舍 52 间, 后经州守李允则扩建, “外敝门屋, 中开讲堂, 揭以 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 ,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 典” , 形成讲学 、 藏书、 供祀三结合的基本规制。 1012 年 (大中祥符五年) 周式 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 ,学生数百。3 年 后 , 宋 真 宗 赵恒召见, 拜周式为国子临主簿, 留宫中讲学, 周式坚持回岳麓执教。 真宗为其 所动,赐内府书籍及“岳麓书院”题额。岳麓书院一时称闻天下, “鼓 笥 登 堂 者 相继不绝” ,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时期长沙城市的南半部从长沙县 划分出来, 设置善化县, 这 “善化” 之名据说也因书院之盛, 取意于 “彬彬向善, 倡化邑人”而得名。南宋之初, 岳麓书院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 1165 年 (南宋乾道元年) , 潭洲 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 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