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聆 听 暮 鼓 晨 钟 走 近 中 国 佛 塔第 一 章 古 塔 的 起 源塔 起 源 于 印 度 , 梵 文 做 “stupa” ( 直 译 “窣 堵 波 ”) , 中 文 释 作 浮 图 、 塔 婆 。 古 印 度 时 期 的 国 王 死 后 , 埋 在 一 种 下 有 基 座 的 半 圆 形 覆 钵 式 坟 丘 里 , 称 为 “stupa” ; 释迦牟尼圆寂后, 他的弟子也以这种 “stupa” 来供奉他的舍利子, 其 后 , “窣堵波”便由国王的坟丘成为供奉高僧舍利的专门建筑形式。此外,僧 侣们往往也在石窟中雕凿石柱, 形状像拉高了的 “堵波” , 一面或四面刻有佛像, 供绕行其周,
2、顶礼膜拜之用,称为“支提窟” 。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窣堵波及支提窟等建筑样式,很自然的为中土 所仿效, 并且有了极大的变化 。 因为中国原来就有高台建筑的传统, 在历史的演 进 中 , 又 出 现 了 亭 台 楼 阁 及 “阙 ”等 建 筑 物 。 因 此 , 随 着 佛 教 的 中 国 化 , 不 仅 窣 堵波逐渐融入中国本土的特色, 形成各式各样高耸入云的塔, 支提窟式的石刻在 各个石窟中也大为流行,随处可见。古代的文献、 字书中并没有 “塔” 这个字, 而称之为 “浮屠” 、 “浮图” 或 “佛 图” ,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才创出了音义兼备的“塔”字,并且沿用至今。第 二 章 古 塔 的
3、 命 名塔在建成以后,必有塔名,如何为塔取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以寺名为塔名:例如北京天宁寺塔、陕西岐山太平寺塔。 以地名、 方位为塔名: 例如陕西眉县的眉县古塔、 蒲城县的蒲城北塔。 其实北塔原名崇寿寺舍利宝塔, 因为他坐落在蒲城县城北, 所以俗称蒲城北塔, 原名 反而隐没无闻,这种情形极为普遍,以下可以依此类推。以材料为塔名:例如应县木塔、显通寺铜塔等均是。 以颜色为塔名:例如妙应寺白塔。以形状或形象命名:例如飞虹塔、齐云塔及陕西榆村的凌霄塔。 以塔的数目命名: 例如大理崇圣寺三塔、 太原永祚寺双塔、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以人物为塔名: 很多塔以古人或高僧命名, 例如陕西礼泉 (醴泉)
4、 薄太后塔 及西安香积寺善导塔。由传奇小说而命名:例如山西永济普救寺莺莺塔,即由西厢记而来。 由佛教教义或佛经故事而命名: 例如矗立在太原晋祠内的舍利生生塔及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后者在灵光寺东南隅,为八角十三级,带有辽、 金风格的密檐式砖塔, 高 51 公尺, 系为存放释迦牟尼的佛牙, 于 1958 年夏天动 工,1964 年春落成的,故名佛牙舍利塔。塔的附近原有辽道宗成雍七年(1071 年 ) 修 建 的 招 仙 塔 , 1900 年,塔为残暴无耻的八国联军所毁,寺内僧人于塔基 中发现舍利石函,内置沉香木盒,上有“释迦牟尼灵牙舍利, (北魏刘钧)天会 七年(963 年)四月二十三
5、日记,善想书”的题记,于是佛牙舍利重现人间。以塔的功能而命名: 古代有些地方水患频仍, 人们为求镇水、 厌胜而建 “镇 水塔” 。此外,为了改变风水,祈求文风兴盛而修筑的“文峰(风)塔” ,在元 明 以 来更是蔚为大观, 造型多半像一支毛笔插向天际, 直冲霄汉, 如四川邛崃县城南 门外南河边上的回澜塔,除了有文峰塔的意味外,似乎也兼具镇水塔的功能。至于高僧圆寂后, 安放舍利子的塔, 往往就称之为舍利塔或墓塔, 此种塔千 姿百态, 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塔中所占比例极高。 如果这些塔聚集一地, 即成 “塔 林” ,往往成为名胜之地,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边上的塔林。除此之外,道士也有建塔的例子,例如陕
6、西周至县楼观台的昆山道士塔。第 三 章 古 塔 的 材 料一、木塔 早期的塔,多为木造,例如东汉后期(二世纪末叶) ,笮融在徐州地区 所 建的 “浮图祠” ( 三国志 刘繇传 、 后汉书 陶谦传 ) , 以及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65-471 年 ) 在 平 城 ( 山 西 大 同 ) 所 建 “高 三 百 余 尺 , 基 架 博 敞 , 为 天 下 第 一 ” 的 “七级佛图” ( 魏书 释老志 ) , 还有同一时期山东青州的七级浮图 ( 魏书 崔 光 传 )等等,都是大型木塔。但是,木塔不仅容易腐朽与遭虫蚁侵害,最大的 问题还在于中空的木塔像个大烟囱, 防火困难, 往往旋建旋毁; 因此历经千
7、余年 的风霜, 现存古代木塔为数甚少, 资格最老的首推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释迦塔。二、砖石塔 木塔因种种现实的考量而逐渐没落,代之而起的是砖或石结构的塔。 砖塔或石塔可依其结构分成两种: 一种是木檐砖身混合结构的塔, 亦即以砖石砌塔, 承担主要重量, 再以木材修建层层的屋檐以及平座、 回廊等, 外观上类 似木塔, 例如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以及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另一种则是纯 粹砖、石建成的塔,不过往往以高超的技术模仿出木结构的斗拱、柱梁等外观, 现 存 最 早 的 砖 塔 是 建 于 北 魏 孝 明 帝 正 光 年 间 ( 520 年 ) 的 河 南 登 封 嵩 岳 寺 塔 。 全 用石料
8、建成的塔也所在多有, 例如目前存放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的万佛寺石塔即用 整块青石雕成, 小巧可观。 此外, 陈列在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洞旁的石塔、 山西大 同华严寺石塔、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石塔、 四川奉节白帝城广济塔也均为石造, 形 象各异。三、琉璃塔 在砖砌塔身的外面贴上琉璃瓦件, 就成了琉璃塔, 这是宋代佛塔建筑的新意;到 了 明 清 时 代 , 相 袭 成 风 , 烧 造 技 艺 高 超 , 五 彩 缤 纷 , 美 不 胜 收 , 山 西 洪 洞 县 广 胜寺飞虹塔华丽异常, 堪称代表之作。 河南开封佑国寺铁塔虽然名为铁塔, 实际 却是因为外壁贴上红褐色的琉璃砖, 色泽似铁, 所以号称铁塔, 建
9、于北宋仁宗庆 历年间(1041-1048 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琉璃塔。四、金属玉石塔 随着塔在中国的广泛兴建, 修筑材料也日趋多样化。 用铜、 铁等素材构建的塔纷纷出现,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铜塔即属当中佳构。 此外, 也有以金、 银、 珍珠、 象牙、 稀有玉石所雕凿铸造的塔, 不过因用材珍贵, 一般体积较小, 且多仅置于 宫廷, 寺庙中作供奉之用。 陕西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建于五胡十六国的后 秦姚兴弘始十五年(413 年) ,是为收藏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子而建的,高 2.46 公尺, 八面十二级, 以八种颜色的宝石雕刻镶拼而成, 故称八宝玉石塔, 传世已近一千六百年,弥足珍贵。第 四
10、章 古 塔 的 构 造塔一般由塔基(座) 、塔身、塔刹三部分所组成,有些塔则在基座下修有地 宫,以存放佛经、佛像、舍利子等物。塔的构造示意图一、 塔基 塔基是塔的基础部分, 原先构筑较为简单, 通常并不占显著地位, 唐代以后,为了衬托、 凸显塔的雄伟以及增加稳定性, 塔基建构开始日益高大, 有些更在塔 基上修建雕饰精致、富丽堂皇的基座,亦称须弥座,成为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塔身 塔身内部结构有空心、 实心两种; 我们在金门所见到的 “文台古塔” 即属于前者。后者则因中空,可以循木制或砖砌的阶梯登临远眺,广受欢迎。 塔身的底部平面在初期多为方形, 其后逐步发展出六角形、 八角形、 圆形等 多 种
11、 式 样 , 各 具 特 色 。 大 致 上 , 唐 代 以 正 方 形 塔 为 主 , 宋 代 以 后 , 八 角 形 成 为 标准格局。 塔身的级数则由单层到十三、 十五层不等, 均为单数, 尤以七级居多, 所以俗语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而建于公元 9 至 10 世纪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千寻塔十六级,两座副塔 均为十级,是塔史上罕见的例子。三、塔刹 塔刹是塔的最高部分, 不仅用以收结塔身, 在结构上至关重要, 更足以代表全塔的精神;塔刹构造示意图较完整的塔刹由塔座、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 但是实际上的例子却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刹顶主要有宝珠和葫芦两种格式。第 五 章 古
12、 塔 的 分 类古塔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如果从平面形状来看, 有四方形塔、 六角形塔、 八角 形 塔 和 圆 形 塔 等 类 型 ; 从 立 体 上 看 , 有 单 层 塔 , 三 、 五 、 七 、 九 层 塔 等 ; 从 建 筑 材 料 上 分 , 又 有 木 塔 、 砖 塔 、 金 、 银 、 铜 、 铁 塔 , 琉 璃 塔 等 等 。 另 外 按 佛 教 教 义也可将塔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我们将古塔分类是以其结构和外形为标准的,可以分为楼阁式塔、 密 檐 式 塔 、 亭 阁 式 塔 、 花 塔 、 钵 式 塔 、 金 刚 宝 座 式 塔 , 过 街 塔 及 塔 门 等 , 另 外 不
13、定期有一些数量虽少但造型奇特的塔。一、楼阁式塔 它的形式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 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久, 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早期的楼阁式塔都是木制的, 因为易于毁于火灾, 所以实物没有能够保 存到现在。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上可看出,当时的塔是非常雄伟壮观的。如 洛阳伽蓝记 记载著名的洛阳永宁寺塔: “有九层浮屠一所, 架木为之, 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塔 的 外 部 结 构精巧华丽,可谓“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 。可惜这个塔在建成后十八年就被火焚毁了, 这个时期楼阁式塔的形象, 我们 在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等处还可以见到。隋唐以来,多用砖
14、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它们的特征是:(一) 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 表现出塔的一层相于楼阁的一层, 塔身就像一 座高层楼阁。(二)每层塔身作出仿木构的门、窗、柱、枋和斗拱等等。塔檐也作出子、 挑檐檩枋和瓦陇等部分。(三)塔内部均有楼层,可登临远眺。塔内有砖石或木制楼梯,供人上下。 隋唐以后的楼阁式塔保存至今的有很多,著名的有西安大小雁塔、玄奘塔,苏 州 虎 丘 塔 , 杭 州 六 和 塔 , 广 州 六 榕 寺 花 塔 , 定 县 料 敌 塔 , 北 京 良 乡 塔 , 银 川 海 宝塔,等等。另外,应县木塔是仅存的木构楼阁式塔。二、密檐式塔 因塔外檐层数多而得名。这种
15、塔的特点是:(一) 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 第一层塔身以上, 塔檐层层重叠, 各层之间距离非常短, 几乎看不出楼层。 第一层塔身以上, 各层檐子这间的塔身没有 门窗,早期塔设小窗,以后逐渐消失了。(二) 大部分塔是不能登览的。 早期搭有设楼梯, 可以登上, 但用途不是为 了眺览。辽、金以后的塔多是实心塔。(三) 第一层塔身是全塔的重点,大多饰以佛龛以及门窗、柱子、斗拱等 装 饰 , 这 些 装 饰 由 简 到 繁 , 时 代 越 晚 越 华 丽 。 辽 、 金 以 后 , 塔 的 下 部 普 遍 加 了 一 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装饰富丽的图案。早期著名的密檐塔有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小雁塔、
16、 大理千寻塔等。 辽代以后, 密檐塔在华北、 东北地区有很大发展, 一直到明代以后仍有修建。 而南方仍以楼 阁式塔为主流。 这个时期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 燃灯塔, 正定临济寺青塔, 锦 州广济寺塔、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等。三、亭阁式塔 在中国起源也是很早,宋代以后逐渐衰落。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所以多为一般平民和僧人修建。 亭阁式塔的塔身是一方形。 六角形、 八角形或圆 形的亭子形状,都是单层的。在塔身上设龛供像。著名的塔有山东历城四门塔、 长清灵岩寺慧崇塔,河南安阳修定寺塔、五台佛光寺祖师塔等。四、花塔 因塔身的上半部装饰各种繁复的装饰, 看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而得名。 这种 塔 主
17、要 流 行 于 宋 、 辽 、 金 时 期 , 元 代 以 后 就 不 见 了 。 现 存 的 花 塔 数 量 很 少 , 全 国也不过十余处, 著名的有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 丰润车轴山花塔, 甘肃敦煌城 子湾花塔等。五、覆钵式塔 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 这是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 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 这当然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 覆钵上是巨大的塔刹, 覆钵 下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塔座。 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 明、 清时期继续发展, 这是 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 著名的塔有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海琼岛白塔, 山 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等。六、金刚宝座塔 源
18、于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 塔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金刚宝座, 座的下部有门。 宝座上建五个小塔, 供奉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 这种塔在中国 从明代以后陆续有修造, 但是数量很少, 全国现存十多处。 著名有北京真觉寺金 刚宝座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山西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 湖北襄樊广德寺多 宝佛塔,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七、过街塔 就是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 塔门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 有些过街塔下, 可通车马行人, 而塔门一般只容行人通过, 不行车马。 这两种形式的塔 在元代开始出现, 现存数量很少, 著名的有北京居庸关过街塔。 镇江云台山过街 塔,在承德普
19、陀宗庙内外建有一些塔门。中国佛塔的种类还有: 宝箧印经塔, 又称阿育王塔, 如潮州开元寺塔; 济南 历 城 九 顶 塔 ; 辽 宁 义 县 的 圆 筒 塔 ; 以 及 钟 形 塔 、 球 形 塔 、 经 幢 式 塔 、 阙 形 塔 , 高 台列塔等等。第 六 章 古 塔 的 中 国 化塔,起源于印度,塔的概念和形制,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佛教传入中国 时, 佛塔也就随之而来了。 佛教传入时间在西汉后期, 具体为东汉永平十一年 ( 公 元 68 年) , 西域僧人带着佛经 、 佛像来到洛阳, 正式传播佛教。 朝廷给他们修建 了一座寺院, 命名为白马寺 。 据文献记载, 白马寺以一座高大的九层楼阁式
20、佛塔 为中心, 从此白马寺的佛塔就作为神州第一塔的范本样式, 对于周边地区及后世 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 堵 坡 代 表 了 佛 教 的 宇 宙 观 。 传 入 中 国 后 的 佛 塔 , 中 国 人 却 把 原 来 坐 落 在 地 上 的 “天” 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 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 这是中国人 “天 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 生活的内容。 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 变 成了“寺” 。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中
21、国塔与印度塔根本上没有共同之点。 虽然塔的基本东西屠婆, 是由印 度传入中国来的,但是圣者、大师将屠婆与中国固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于一体。 印度式塔都是体型甚大, 几个连为一体, 塔身有着繁琐的雕刻, 而中国的塔是一 个一个的单体建筑, 每个塔与每一个塔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都以中国楼阁式或以 中国佛教自身发展道路上所创造的风格为特征。 但是印度的古塔基本上都采用喇 嘛塔的形象,与中国的喇嘛塔倒有密切的关联,从中启发出中国喇嘛塔的式样。 但是不要以为佛教是由印度传来的, 那么中国的塔必然是模仿印度塔建造的, 其 实并不然,中国塔与印度的塔相差甚远。中国塔与印度塔是有一定渊源的,但是式样并非相同。这
22、与佛教寺院一样, 可以作为例证。 中国佛教是由印度传来的, 特别是佛经自印度传到中国之后, 其 基本理论还是来自印度,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中国高僧、 大师、 圣者又不 断有新的体会, 新的启发和新的见解, 因此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寺 院建筑则是根据中国佛教的要求来建造的,并结合中国建筑的情况、建筑材料、 礼制、 具体要求而产生大量的中国寺院, 这种寺院式样与古印度之佛寺大不相同。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 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 又可居可游; 而那孤高 耸天的佛塔, 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 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 既 是 佛 陀 “涅 般 木 ”神 圣 的
23、象 征 , 又 成 了 风 景 胜 地 的 标 志 。 “雁 塔 题 名 ”成 为 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 钱塘江边的六和塔, 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 河北 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 居庸关过街塔, 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 行, 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 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 于是 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 中国人把印度窣堵坡那种指向神秘苍穹的象征形象, 只 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 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 清醒实用的理性内 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中国民间有句俗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常见的佛塔层数
24、 一 般 为 五 级 、 七 级 、 九 级 、 十 一 级 、 十 三 级 。 在 中 国 , 单 数 称 阳 数 , 寓 意 吉 祥 , 但 这 并不是佛教的原意。在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 峰塔, 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 塔的层数皆为奇数, 偶数层的塔极罕见, 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 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 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 数字有 奇 有 偶 , 有 阴 有 阳 。 天 数 奇 数 , 为 阳 数 , 生 数 ; 地 数 偶 数 , 为 阴 数 , 成 数 。 天 在 上 , 是 圆 的 , 向 高 发 展 要 用 天 奇 数 ; 地 在
25、下 , 是 方 的 , 平 面 展 开 要 用 地 偶 数 , 这 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 天覆地载, 高天厚地, 天地合一, “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 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追求。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 回; 八边即是八相成道; 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 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 清白与崇高, “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不管怎样,印度的窣堵坡在与中 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中国的佛塔源于印度, 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即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特 点运用在塔的建筑之中, 创造了各种样式的名塔, 有楼阁式、 密檐
26、式塔、 内楼外 密 檐 式 塔 、 亭 阁 式 塔 、 花 塔 、 喇 嘛 塔 、 金 刚 宝 座 塔 等 。 据 统 计 , 中 国 现 存 的 塔 近 万 座 , 遍 布 全 国 , 一 般 来 说 , 南 塔 清 秀 挺 拔 , 北 塔 端 庄 厚 重 , 佛 塔 的 中 国 化 正 是 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总之, 塔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们既有精美的独特的浮雕装饰, 又有形式奇巧的斗拱、 飞檐等, 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特色。 在中华大地上, 很多 塔不仅藏经供佛,而且已成为中国的游览胜地了。第 七 章 古 塔 集 萃第一节华北古塔一、北京古塔 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
27、妙应寺内。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 年),为元世祖 忽必烈请尼泊尔设计师阿尼哥设计的。 阿尼哥仿照尼泊尔当时流行的塔式而设计 了这座白塔。1978 年,北京市对白塔进行了大修。妙应寺白塔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作,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优美的喇嘛塔。 白 塔 匀 称 挺 拔 , 端 庄 秀 丽 。 高 大 精 美 的 台 基 呈 “亞 ”字 形 , 高 达 9 米 , 显 得巍峨庄重。底座面积达 1422 平方米。台基上建有须弥座二重,以硕大的莲瓣承托 50 多米高的塔身。塔身由一个圆形的白垩色覆钵体和相轮(十三天) 组成。覆钵体上肩略宽, 形如倒置的陶钵, 外形粗壮, 相轮上有 13 层瘦长环
28、圈, 称为 “十三天” 。 相轮以上是青铜宝盖和流苏。 宝盖直径达 9.7 米, 宝盖四周悬挂着 36 个 铜质透雕的铃铎,清风徐来,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宝盖顶上原是一个宝瓶, 现已换成一个金色铜质的小喇嘛塔。 这个铜质小塔 远望似乎并不大,实际上它高近 5 米,重达 4 吨。明代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 中赞美白塔: “珍铎迎风而韵响,金顶向日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宫。制度 而巧,盖古今所罕见矣。 ”北海佛殿白塔 北海位于今日北京市西城区故宫西北, 原是辽、 金、 元明、 清五代帝王的 “宫苑 ”,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帝王宫苑。北海面积68 公顷,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
29、。11 世纪中叶, 北海是辽都燕京城郊的 “瑶屿行宫” 。 金代改建成离宫。 据 金 史 地 理 记 载 :“京 城 北 离 宫 有 大 宁 宫 , 大 定 十 九 年 建 ”。 北海从金代建成宫苑算 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金在北京建“中都” ,大定十九年( 1179 年)在 此 大 兴土木, 营建离宫别馆、 亭台水榭, 名为 “大宁宫” , 明昌二年( 1191 年)更名 “万 宁宫” 。当 时 北 海 宫 殿 齐 全 , 配 上 金 海 (太 液 池 )和 琼 华 岛 (白 塔 山 ), 已 经 建 成 为 皇 家 宫 苑 。 据 说 , 琼 华 岛 太 湖 石 是 从 北 宋 京 城
30、 汴 梁 (今 开 封 )运 来 的 , 原 是 赵 宋 皇 家 园 林 “艮 狱 ”遗 物 。 艮 狱 太 湖 石 , 又 是 宋 徽 宗 时 从 平 江 府 (今 苏 州 )附 近 太 湖 中 采 集 而来。 公元 13 世纪, 元世祖忽必烈焚毁金中都, 宫殿建筑改碧华岛海子为中心, 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禁苑。北 海 中 心 的 山 称 “万 寿 山 ”(亦 名 “万 岁 山 ”), 水 域 称 “太 掖 池 ”, 山 顶 和 山 腰 兴 建 广 寒 、 仁 智 等 宫 殿 。 明 时 在 太 掖 池 北 岸 修 筑 五 龙 亭 , 清 顺 治 八 年 (1651 年)又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
31、 并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 为 “永安寺” 。 乾隆时除在 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 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蚕坛 、 阐福寺、 西天梵境、 万佛楼、小 西 天 、 澄 观 堂 、 静 心 斋 等 , 在 东 岸 修 建 濠 濮 间 、 画 舫 斋 等 , 具 备 了 今 天 北 海 的 规模。 北海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 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 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 一桥横跨, 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 遥相呼应。 北面山顶至山麓, 亭阁楼榭隐 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 穿插交错, 富于变化。 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 东接倚晴楼, 西连分凉阁, 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 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影响, 但
32、仍保持北方园林端重的特点。1925 年辟为公园。1949 年后疏浚湖泊,进行全 面修整,并增植了果树花卉等,这一占地 70 余万平方米的公园,已成为首都重 要的游览胜地。与园前团城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海公园内以永安寺为代表, 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和文物, 现择其要而述 之,主要佛教建筑和文物以及与之相关文化景观如下:1.“极 乐 世 界 ”小 西 天 。 俗 称 “方 殿 ”, 它 是 红 柱 、 黄 瓦 、 绿 色 剪 边 的 方 形 建筑,高 27 米,占地面积 1246 平方米,内外有 84 根 巨 大 的 红 柱 支 撑 , 气 势 宏伟,外观壮丽,世所罕见,是我国最大的木构方
33、亭,是乾隆皇帝于公元 1750 年 为祝母(即孝圣皇太后) 六十大寿所建。1984 年重修这座木构建筑,用了 90 万块 木 料 。 殿 中 多 佛 像 。 上 有 莲 台 , 周 塑 祥 云 , 远 看 犹 如 神 游 云 端 。 小 西 天 北 面 原 系 “禅福寺”现为经济植物园。园内辟有十个展览室,展出图片、实物、标本等, 室外种有经济植物,包括园林常见植物、芳香植物和果树等。1980 年 , 园 内 新 建成一个热带植树物温室。2.万 佛 楼 。 经 济 植 物 园 西 面 是 万 佛 楼 , 坊 题 “妙 境 庄 严 ”四 字 , 是 清 乾 隆 皇 帝庆贺母寿而建筑的。 这幢楼里
34、, 有一万个大小佛龛 , 每个佛龛置一个金质无量 寿佛。公元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把一万个金佛全部劫走。东面禅福寺内 大慈真如殿上的大佛身上镶嵌的无数珠宝,也被侵略军洗劫一空。3.碧华岛。 一名 “琼岛” , 又叫 “蓬莱山” , 系仿传说中的 “仙山琼阁” 建造。 位于北海太液池南部, 金代名 “琼华岛” , 元代为 “万寿山” 或 “万岁山” 。 岛面 积 6 万 6 千多平方米。 顺治八年(1651 年), 清世祖福临根据喇嘛建议, 在金广寒 殿 旧 址 建 塔 , 名 曰 “白 塔 ”。 塔形 如 负 锥 , 下 似 覆 钟 , 顶 为 灰 白 , 故 琼 岛 又 叫 “白
35、塔 山 ”。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 面 以 永 安 寺 为 主 体 , 有 法 轮 殿 、 正 觉 殿 、 普 安 殿 及 配 殿 廊 庑 、 钟 鼓 楼 等 , 黄 瓦 红 墙 , 色 彩 绚 丽 。 西 面 为 悦 心 殿 、 庆 霄 楼 、 琳 光 殿 及 存 放 乾 隆 时 摹 刻 珍 品 三 希 堂法帖 的阅古楼。 岛东建筑不多, 但林木成荫, 景色幽静, 别具一格。 乾隆书 “琼 岛看荫”石碑,立于,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 60 间的临 水游廊像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束起, 迥廊、 山峰和白塔倒映水中, 景色如画。 东南面有
36、石桥和岸边相连, 与秀美的景山、 故宫交相辉映, 黛色岚光, 构成一幅 壮 丽 的 画 卷 。 岛 上 有 许 多 奇 石 , 刻 成 峭 岩 仙 洞 , 各 有 特 色 。 山 巅 有 古 殿 , 相 传 是 辽太后梳妆台, 山腰有石洞, 拾级而上, 正中有正觉殿、 普安殿。 白塔就在殿后, 殿前有善因殿, 用琉璃砖砌成小佛楼, 百尊琉璃佛像分置楼四周, 殿正中供奉千 手观音, 一称 “镇海佛” 。 塔前引胜亭内立一石碑, 上刻 白塔山总记 。 白塔位 于琼华岛之巅, 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 康熙十八年(1679 年)、 雍正九年(1731 年)因地震塌毁, 先后重建 。 1964 年和
37、1977 年两次修缮。 白塔为喇嘛塔, 高 35.9 米 , 下 为 高 大 的 砖 石 台 基 , 塔 座 为 折 角 式 须 弥 座 , 上 有 三 层 圆 台 (金 刚 圈 ), 其 上 承托覆钵式培身。 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 门内刻有藏文咒语, 塔身上部为细长的 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 14 个。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全塔共有透风洞眼 306 个 , 塔 内 贮 藏 佛 教 器 材 。 塔 中 央 有 主 心 木 , 套 有 铁 圈 , 接 出环 形 分 布 的 六 道 扁 铁 , 端 部 铁 环 突 出 于 十 三 天 外 皮 , 承 接 六 根 0.5 米见方的锻铁
38、 挺 钩 , 极 为 牢 固 。 1976 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损严重,在塔刹内曾发现部分文 物, 为研究白塔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现已重修一新。 岛上阅古楼内, 藏有一 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著名书法家 134 人的 340 件作品, 刻石 495 方, 是乾隆年间 摹刻珍品,汇集了我国书法墨迹精华,是珍贵的历史文物。4.永 安 寺 。 最 早 是 喇 嘛 诺 不 汗 驻 锡 所 在 。 寺 为 清 顺 治 八 年 (1651 年 )所 建 , 先 叫 白 塔 寺 , 改 今 名 。 入 寺 门 为 法 轮 殿 , 殿 五 楹 。 殿 后 有 坊 有 亭 。 亭 子 正 对 着 正 觉 殿,
39、再后为普安殿。 殿后踏着石台阶上去就是善因殿, 内供铜佛像。 善因殿四边 墙壁上镶嵌着 445 尊琉璃佛像。该殿后面就是白塔。5.天 王 殿 。 在 北 海 西 岸 。 殿 前 有 琉 璃 牌 坊 , 北 面 有 门 额 曰 “天 梵 境 ”, 今 叫 “天王门” 。天王殿东西有石幢,东刻金刚经 ,西刻药师经 ,主殿为大如 真慈殿。从殿后拾级而上,是十佛塔,塔后系琉璃阁,两层,四面回廊 67 楹,四隅各有楼。天王殿十佛塔的西面有北海体育场,为 1949 年以后所建。天王殿 今改为北京少年科学技术馆。6.九龙壁。建于公元 1756 年,位于北海体育场南面。九龙壁用 424 块七色琉 璃 砖 砌
40、成 , 高 6.9 米 , 长 25.52 米 , 厚 1.42 米 。 底 座 为 青 白 玉 石 台 基 , 上 有 绿 琉璃瓦须弥座, 壁顶为琉璃庑殿顶。 壁的两面各有九条蟠龙, 戏珠于汹涌的波涛 和 遍 布 祥 云 的 天 空 之 间 。 壁 的 正 脊 、 垂 脊 、 筒 瓦 、 陇 垂 等 处 也 都 有 龙 形 , 大 小 总 共有 635 条之多。北 海 彩 色 琉 璃 砖 影 壁 之 所 以 浮 雕 九 条 龙 , 缘 起 于 明 神 宗 (万 历 )的 生 母 李 艳 妃 笃 信 喇 嘛 教 , 她 在 宫 内 建 宝 华 阁 、 英 华 殿 、 宝 华 殿 梵 宗 楼 ,
41、 供 奉 黄 教 佛 像 , 又 在 北海建立了“大西天经厂” ,译经、印经。为预防经厂失火, “镇”住“火神” ,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经厂门前便筑起这座雕有 9 条五色蟠龙和海水的影壁。 它是中国琉璃工艺建筑中的珍贵作品。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五塔寺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长河北岸。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俗称“五塔寺塔” 。 明 成 祖 永 乐 帝 年 间 , 印 度 高 僧 班 迪 达向明成祖进贡五尊金刚界金佛, 成祖即敕赐建真觉寺, 并诏令为金佛建塔, 成化 九年(1473 年)竣工。20 世纪初毁弃,但塔尚保存完好。塔由汉白玉石和砖砌筑而成,通高 17 米,分塔座
42、和五塔两部分。宝座正方形 , 高 7.7 米 , 前 后 辟 有 门 , 内 有 阶 梯 , 盘 旋 可 达 宝 座 顶 部 。 顶 部 有 五 座 石 塔 和 琉璃罩亭, 相传五尊金刚界金佛分别埋在五座石塔之下, 塔的造型仿照印度佛陀 伽耶精舍而建, 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 此塔以精美的雕刻艺术而著称, 塔座和五 塔上雕刻绚丽多姿的佛像、 花草、 鸟兽等图案, 如同佛国的天堂, 其中有一对佛 的足迹,象征“佛迹天下”之意,被视为佛的象征。世界上与五塔寺相似的金刚宝座塔共有六座, 其中有五座在中国, 即北京碧 云寺金刚宝座塔(孙中山衣冠冢) 、西黄寺清静化域塔、云南省昆明市妙湛寺妙 应兰若塔、
4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金刚舍利塔。 国外一座就是印度佛陀伽耶精 舍,英国入侵印度时,此塔被毁于战火,后印度派人到中国按五塔寺图纸修复。五塔寺为中国同类塔中年代最早、雕刻最精美的一座,近些年来在维修中, 于塔身内发现了许多佛经。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仿天宁寺塔而建。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 年)所建。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 十岁, 内外政事均由李太后执掌。 李太后平生好佛, 在她主政期间, 命人在京城 内 外 兴 建 修 缮 了 许 多 佛 寺 , 慈 寿 寺 即 为 其 中 之 一 。 基 址 原 为 明 正 德 年 间 (1
44、506-1521 年) 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寺废,迄今已逾百年 多,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废址上。原塔建于明历四年(1576 年),挺拔秀丽,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 高 50 多 米 , 实 心 密 檐 式 。 基 座 砖 砌 , 须 弥 座 式 雕 刻 佛 像 、 飞 天 、 金 刚 力 士 、 壹 门 、 八 宝 、 仰 莲 等 装 饰 。 尤 其 是 上 部 雕 刻 有 全 行 乐 器 , 极 为 罕 见 。 塔 身 第 一 层 高 大正面辟四个假门, 其余四面开四扇假窗。 在门窗两旁都雕有佛像, 南面门券上 嵌石刻横额 “永安万寿塔” 。 塔身以上置
45、密檐十三层 , 塔刹用仰莲座承以巨大宝 珠。 那些饰有花卉图案的精美砖刻生动细腻, 此塔为明代密檐式塔代表作, 今被 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塔 旁 有 明 万 历 年 间 (1573-1620 年)雕刻精美的线刻观音像和关帝像碑两通。 慈寿寺旧址现已改建成公园,因慈寿寺塔在历史上曾名“玲珑塔” , 故 该 园 被 命 名为“玲珑公园” 。金发塔在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珍形容词馆内。 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 1777 年) , 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其生母崇庆皇太后, 造此塔以存放皇太后生前梳落的头发, 表 示对他怀念,故名金发塔。塔高 1.5 米余,底 0.75 米余见方。由下盘,塔肚、塔脖、塔伞
46、、日、月以及用 松石做成的璎珞等组成。 纹样质朴, 构图完美。 精细而繁复,高挺而玲珑, 不愧为 一件稀有的艺术佳作,这座绚丽璀璨的金发塔,共用黄金 3009 两 9 钱 8 分 (系六成金),折计 107.5 公斤。 塔 内 又 有 一 长 方 形 金 匣 ,存 放 头 发 之 用 。 还 供 奉 无 量 寿 佛 一 尊 , 至今 200 多年来,依然闪闪发光,充分显示出当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良乡多宝佛塔良乡多宝佛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良乡镇东北的燎石岗上,俗称“良乡塔” , 又称“昊天塔” 。塔 建 于 辽 代 (916-1125 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塔高约 36 米,空心楼阁
47、式。 塔身第一层高大, 东南西北四面各开券门, 其余四面开直棂窗, 檐下 隐 作 斗 拱 。 塔 内 四 面 原 有 佛 龛 、 佛 像 , 惜 遭 破 坏 。 塔 刹 由 八 角 形 莲 座 , 上 置 宝 珠 组成。塔内有梯可以登顶。登塔可北望都城,南眺涿县,数十里内的田园风光, 尽收眼底。在 古 代 宋 辽 交 战 时 , 此 塔 曾 起 瞭 望 敌 情 的 军 事 作 用 ;此 塔 是 北 京 地 区 的 楼 阁 式 塔 。 1984 年北京市文物局曾拨款 12 万 元 进 行 维 修 , 并 被 列 为 北 京 市 文 物 保 护 单位。燃灯舍利塔 燃灯舍利塔俗称“通州塔” ,位于北
48、京市通州区西北白河岸边。塔的建造年代,国内学术界尚有争议。一说建开北朝梁太平二年(557 年),一说建于唐太宗 贞观七年(633 年)。 两说相差 76 年。 但不管何种说法成立, 均意味着该塔建造距 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该塔因大地霞损坏, 康熙三十 五年(1696 年) 重修。该塔系砖结构,平面八角形,高 53 米,十三层密檐式宝心塔。塔下部为高 大的须弥座式基座, 束腰部分雕刻精细。 第一层塔身很高, 正四面辟门, 其余则 辟直棂假窗。每层每檐每角都悬有铜制风铃,共计 2224 个,成为国内古塔中悬 挂 风 铃 最 多 的 一 座 , 而 且 每 个 外
49、表 都 镌 刻 “信 男 信 女 ”的 姓 名 , 真 、 行 、 隶 等 书 体兼有,与众不同。塔顶还有铜镜,也是至今古塔中发现最大者。 “古 塔 凌 云 ” 曾为通州八景之一。燃灯舍利塔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该塔与佑胜教寺相邻, 成为京杭 大运河北端之胜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征。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县海子村西南、 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 这里峰峦叠翠、松柏成荫,高高突起的银山主峰,由黑色花岗岩组成的山崖陡峭苍黑, 山顶冬有冰雪层积,色白如银,人称“铁壁银山” 。山上开阔地中, 密檐式宝塔巍然屹立。 淡黄色的石塔由台基、 塔身、 斗拱和 塔 刹 构 成 , 外 表 用 各 种 石 雕 、 石 刻 或 琉 璃 剪 边 , 脊 兽 装 饰 , 华 丽 挺 拔 , 人 称 “银 山宝塔” 。这 里 有 金 、 元 两 代 砖 塔 七 座 , 是 昌 平 八 景 之 一 。 其 中 五 座 是 金 代 (1115-1234年)墓塔,两座是元代(1271-1368 年)墓塔,均为砖结构,密檐式。塔下有高大须 弥座, 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 均有精美雕饰, 檐下有砖刻斗拱。 第一层塔身以上 均 施 迭 涩 , 挑 出 短 檐 。 塔 的 高 度 都 在 20-30 米 之 间 , 比 少 林 寺 、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