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碧辉煌满皇都-走进中国宫殿第 一 章 中 国 宫 殿 发 展 简 史第一节最古老的宫殿商宫殿遗址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 此处当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是商晚期首都殷所在地。殷墟是一座残高约 80 公分的夯土台,东西约 108 米 , 南 北 约 100 米。夯土 台上有八开间的殿堂一座, 周围有回廊环绕, 南面有门的遗址, 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殿堂的建筑面积约 350 平方米,柱径达 40 厘米。从 殿堂柱列整齐, 前后左右相互对应, 开间较统一等方面来看, 木构架技术已有了 较大提高。 殿堂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
2、的柱洞, 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 迹。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 例。殷墟遗址范围约 24 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区,西面、南面 有 制 骨 、 冶 铜 作 坊 区 , 北 面 、 东 面 有 墓 葬 区 , 居 民 则 散 布 在 西 南 、 东 南 与 洹 水 以 东的地段, 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时期的居民点和作坊遗址, 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 葬发现, 似乎商的殷都并无严格的区划。 宫殿区东面、 北面临洹水、 西南有壕沟 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有基址 15 处,大体作东西向平行 布置, 基址下无人畜葬坑, 推测是王
3、宫居住区。 中区基址作庭院式布置, 轴在线 有门址三进, 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 基础下往往有人畜葬坑, 门址下则有持 戈 、 持 盾 的 跪 葬 侍 卫 5、 6 人 , 推 测 这 里 是 商 王 朝 庭 、 宗 庙 部 分 。 南 区 规 模 较 小 , 建造年代较晚, 作轴线对称布置, 牲人埋于西侧房基之下, 牲畜则埋于东侧, 很 像是王室的祭祀场所。 中 、 南二区房基下的牲人, 应是祭祀或房屋奠基时的杀殉 奴隶,最多的一座 31 人。至于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 穴居。第二节春秋高台建筑帝 王 至 尊 的 突 出 体 现 春 秋 时 期 建 筑 上 的 重 要
4、发 展 是 瓦 的 普 遍 使 用 和 作 为 高 台宫室用的高台建筑。 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已经成为宫殿建筑的 新风尚。 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 外观宏伟, 位置高敞, 非常适合宫殿的目的要求。 遗留至今年内的台榭夯土基址还很多。春秋时代存在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 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生产水准 逐步提高, 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消费, 而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 再加上 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用夯土筑城自然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 同时, 各诸 侯国出于政治、 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 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 一般是在城 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 上面建殿堂屋宇
5、。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 中的夯土台,面积为 7575 米,高 7 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 诸 侯 日 益 追 求 宫 室 华 丽 , 建 筑 装 饰 与 色 彩 也 更 为 发 展 , 如 论 语 描 述 的 “山 节 藻 ” ( 斗 上 画 山 , 梁 上 短 柱 画 藻 文 ) , 左传 记载鲁庄公丹楹 (柱) 刻 (方椽) , 就是这种例证。第三节渭水之滨疑仙境秦阿房宫秦 始 皇 统 一 全 国 后 , 大 力 改 革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 统 一 法 令 , 统 一 货 币 和 度 量衡, 统一文字 , 修驰道通达全国, 并筑长城以御匈奴。 这些措施对巩固
6、统一的 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 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秦始皇嬴政吸取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经验, 于始皇二十七年 (公元前 220 年) 开始兴建新宫。 始皇三十五 年 (公元前 212 年) ,秦始皇又开始兴建更大 的一组宫殿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秦阿房宫遗址 这次建宫计划, 在渭南上林苑中, 以阿房宫为中心, 建造许多离宫别馆。 据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 驰 为 阁 道 ,自 殿 下 直 抵 南 山 。 表 南 山 之
7、巅 以 为 阙 , 为 复 道 , 自 阿 房 渡 渭 , 属 之咸阳。 ”富丽奢华的阿房宫没有等到竣工,秦朝就被农民革命推翻了。 “楚 人 一 炬 , 可怜焦土” 。在其东侧有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 约 1 公里,南北约 0.5 公里,后部残高约 8 米。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目前尚未发掘, 但其遗址规模之大, 在我国历史上是空 前的。第四节最强盛期的宫殿气魄 雄伟的大明宫唐朝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 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条件, 到唐中叶开元、 天宝年间达到了极盛时期。 虽然 “安史 之乱” 以后开始衰落下去, 但终唐之世, 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
8、济文化的发展 高潮时期。 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唐长安大 明宫。唐大明宫含元殿唐大明宫基址尚存。 宫建于 634 年, 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 形势爽皑, 俯临全城。唐大明宫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全宫分为宫、 省两部分, 省 (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 宫北属于 “禁中” , 为帝王生活区域, 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 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宫城之北, 为禁苑区。 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 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 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2建
9、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 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 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约 1600 余米的中轴线,在轴线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 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 1200 米, 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 地 (龙首原) 作为殿基, 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在线空间的变化, 造成朝廷所 需的威严气氛。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 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 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
10、用了面阔11 间 , 进 深 17 间 的 柱 网 布 置 。 殿 东 西 两 侧 又 有 亭 台 楼 阁 衬 托 , 造 型 相 当 丰 富 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 10 米, 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 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 在建筑物上 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 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 求的现象。 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 但在唐代建筑上表
11、现得更为彻底。 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 75 米的龙尾道。 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 这种较古的方法, 唐以后逐渐淘汰。 整组建筑气魄雄伟, 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 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 不过 5 米稍多, 最大梁袱跨距, 不过四椽, 尺度不及后世, 用料也相对较小。 用较小的料而构成 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第五节御街千步廊和工字殿宋代 宫 殿 的 改 进 据 文 献 记 载 , 东 京 有 三 重 城 ,每 重 城 墙 之 外 都 有 护 城 壕 环 绕 。 外城周 19 公里,是后周时扩建的;内城即唐汴梁外城,周 9 公里;宫城是宫
12、室所 在地又称大内, 因为是在原来唐朝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发展的, 布局不如唐代宏 廓,仅 2.5 公里周长,规模受到局限。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 每面各有一座城门。 城的四角建有角楼。 南 面 中 央 的 丹 凤 门 ( 宣 德 楼 ) ,有 五 个 门 洞 , 门 楼 两 侧 有 朵 楼 , 自 朵 楼 向 南 出 行 廊 连 阙 楼 , 其 平 面 呈 “门 ”形 。 出 丹 凤 门 往 南 是 御 街 ,街 的 两 侧 建 有 御 廊 。 御 街 千 步廊制度是宋代宫殿的创造性发展。 后来元、 明、 清的宫殿群均设千步廊金水桥, 就是宋的影响。丹凤门以内, 在宫城南北轴线的南部排列
13、着外朝的主要宫殿 (轴线从宣德门 到主殿大庆殿,内廷不复保持对称格局,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 。 最 前 面 的 大 庆 殿 宽 九 间 ,东 西 挟 屋 各 五 间 ,是 皇 帝 大 朝 的 地 方 ; 其 次 是 常 朝 紫 宸 殿 。 在 这 轴 线 的 西 面 , 又 有 与 之 平 行 的 文 德 、 垂 拱 二 组 殿 堂 ,作 日 朝 和 宴 饮 之 用 。 外 朝 诸 殿 以 北 是 皇 帝 的 寝 宫 与 内 苑 ,宫 城 内 还 有 若 干 官 署 。 内 城 东 北 隅 有 一 座 大 型 园 林 艮岳,外部西郊有金明池,都是皇帝游乐的御苑。北宋宫殿的主要殿堂有些是工字殿
14、形式, 整个规模虽不如隋唐两朝宏大, 但扩建时曾参照西京 (洛阳) 唐朝宫殿, 所 以 组 群 布 置 既 规 整 ,又 具 有 灵 活 华 丽 和 精 巧 的 特 点 。 工 字 殿 平 面 , 唐 代 用 于 官 署的厅堂,叫“轴心舍” ;宋代宫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来,保留了部分原来 布局形制。第六节最大的建筑群末代王宫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 这里原是一片荒野, 到 13 世纪 60 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 命名为大都,同时在今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紫禁城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 1403 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 古
15、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 (1406 年) , 决定营建北京宫殿。 曾一度停止, 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底,规模宏大的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 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午门故宫在明朝初建时, 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 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 周 礼 考 工 记 所 载 “左 祖 、 后 社 前 朝 、 后 市 ”的 布 局 原 则 建 造 的 , 面 积 比 现 在 的 紫禁城大八倍多。 紫禁城前部东侧 (左面) 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 (现为劳动人 民文化宫) ; 西侧 (右面) 是祭祀土神、 谷神的社稷 坛 (现为中山公园) ; 前面有 朝臣办事的处所; 后面有交易市场。 景
16、山矗立在紫禁城北, 犹如天然屏障。 紫禁 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紫禁城东西宽 750 米 , 南 北 长 960 米 , 周 长 3420 米 , 墙 高 10 米 , 外 层 用 澄 浆 砖 包 砌 , 里 面 夯 土 。 它 共 有 四 门 : 正 南 是 午 门 ; 向 东 的 名 东 华 门 ; 向 西 的 名 西 华门; 向北的 , 明朝叫玄武门, 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 改称神武 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 52 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 精巧,造型秀丽。角楼及护城河紫禁城占地 72 万多平方米, 共有宫殿 8000 多间,
17、 多是木结构, 黄琉璃瓦顶、 青白石底座, 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 并向 两旁展开, 南北取直, 左右严格对称布置。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 而 且 南 达 永 定 门 , 北 到 鼓 楼 、 钟 楼 , 贯 穿 了 整 个 城 市 , 气 魄 宏 伟 , 规 划 严 整 , 体 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居住的地方。 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明初称奉天殿, 后称皇极殿, 清称太和殿, 是明清皇
18、帝 举行典礼的大殿 ,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格最高,殿高 26.92 米,下面 的三重台基高 8.13 米,通面阔 63 93 米,通进深 37.17 米,殿座面积 2370 多 平方米, 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 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 上檐十一踩斗拱, 下 檐九踩斗拱, 二样琉璃 (头样从未使用) , 3.4 米高正吻, 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 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 室内外梁、 枋等, 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 宝座上 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 制作更为精美。 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 直抵殿顶, 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殿外丹陛上, 东面陈列的日晷是古代的定时器; 西面陈列的
19、嘉量, 是乾隆九 年仿照唐朝嘉量制造的象征性量器。另在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 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故宫太和殿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 命 将 出 征 , 以 及 每 年 元 旦 、 冬 至 、 万 寿 ( 皇 帝 生 日 ) 三 大 节 受 文 武 百 官 朝 贺 及 赐 宴等。明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月,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一次正式使用,永乐 皇帝就在奉天殿受朝贺,并大宴群臣、各族代表和外国来使。太和殿内皇帝宝座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 后称中极殿, 清称中和殿, 是皇帝 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三开间正
20、方形殿,单檐攒尖顶,体量甚小。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 后称建极殿, 清称保和殿。 为重檐歇山九间殿, 是殿 试进士场所。 保和殿后, 向北的石阶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雕, 是故宫中最大的 一块。石长 16.57 米,宽 3.07 米,厚 1.70 米,重 200 多吨,原为明代雕制,清 乾 隆 时 重 雕 。 据 明 两 宫 鼎 建 记 记 载 , 有 一 次 运 这 样 一 块 大 石 , 动 用 了 顺 天 府( 包 括 北 京 和 周 围 很 多 州 县 ) 民 夫 2 万 人 , 用 旱 船 拽 运 , 自 房 山 至 北 京 约 为 100多华里,走了 28 天,耗银 11 万两。 二、
21、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 乾清门内在中轴线是乾清宫、 交泰殿和坤宁宫, 简称 后三宫。乾清门 乾 清 宫 的 “乾 ”代 表 天 , 坤 宁 宫 的 “坤 ”代 表 地 , 乾 清 、 坤 宁 表 达 了 历 代 皇帝的愿望。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 皇后在此同住, 其他妃嫔, 可以按照皇帝的召唤 进御; 后来, 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臣工。 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 嘉庆二年 (1797 年) 重建。 其尺度较太和殿一组减小甚多, 然较接近人体比例尺度, 增加生活气 氛。清朝入关以后, 乾清宫重修, 还是做皇帝的寝宫, 但使用上有了很多改变。 顺 治 、 康 熙 年 间 , 皇 帝 在 此 临
22、 朝 听 政 、 召 对 臣 工 、 引 见 庶 僚 、 接 见 外 国 使 臣 以 及 读书学习、 披阅奏章等。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 这里就主要用于内 廷典礼活动、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后三宫屋顶乾清宫在清朝还用于皇帝死后停灵。 交泰殿始建于明朝,清朝时用于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里受朝贺。乾清宫乾隆及以后, 交泰殿亦用于存放二十五宝 (即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 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 。殿中还陈设有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都高 约 5 米多。坤宁宫是明朝皇后住的正宫,明初时与乾清宫之间连以长廊,呈工字殿形; 嘉靖时改建交泰殿,但地位局促逼仄,很不相称。清朝按
23、规定这也是皇后正宫, 但皇后实际并不住在这里。 坤宁宫的装置不同于其他大型宫殿。 如正门开在偏东 一间, 直条窗格 , 殿内西部南 、 西、 北三面是环形大炕 , 这是清朝重修坤宁宫时, 按照满族习惯改建的。坤宁宫内洞房太和殿前鼎炉太和殿御道石雕第 二 章 中 国 古 代 宫 殿 建 筑第一节宫殿建筑概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突出皇权的威严, 满足精神生活和物 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 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几千年来, 历代皇帝不惜 人 力 、 物 力 和 财 力 , 为 自 己 建 造 宫 廷 。 这 些 宫 廷 金 玉 交 辉 、 巍 峨 壮 观 , 充 分 显 示 了我
24、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 “宫 ” 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 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我国宫廷建筑的规 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像小城一样的建筑, 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他殿宇台池。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 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 绚丽的彩画、 高 大的盘龙金桂、 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 汉白玉台基、 栏板、 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 小品, 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 像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样一座豪华的古建筑 物。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 。 长 乐 宫 是
25、 由 四 组 宫 殿 ( 长 信 、 长 秋 、 永 寿 、 永 宁 ) 组 成 。 当 时 , 刘 邦 就 在 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有 1 万米。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 200 年) 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 由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 8900 米。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 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 殿宇台阁林立, 号称 “千 门万户” 。 它平地崛起, 殿比未央宫还高。 东西有 20 多丈高的凤阙。 由于建章宫 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汉三宫”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6、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 但是, 我 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 1270 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 2106 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 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建筑:太极宫、大明宫、 兴庆宫, 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 最豪华富丽的一处。 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 香亭, 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 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 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面积 18 300 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 波荡漾, 池边树木葱郁, 风景十分优美。 可以看出当年的兴
27、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 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 清两朝皇帝的宫廷。 明朝先后曾有 14 个皇帝在这里居住, 清朝先后 10 个皇帝在 这 里 居 住 。 故 宫 规 模 之 大 , 风 格 之 美 , 建 筑 之 辉 煌 , 陈 设 之 豪 华 , 是 世 界 上 宫 殿 所少见的。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 3400 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 个建筑布局来看, 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称 “外朝” , 主要建筑有 “三 大殿” , 即太和殿、 中和殿 、 保和殿。 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 “外朝” 是 皇帝举行重
28、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外朝” 后面部分是 “内廷” , 也叫 “后停” 。 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和御花园 。 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 是皇帝处理政务 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 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 充分显示了 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 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 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 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 都在这里居住过。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 6 万为多平方米, 有70 多处建筑物,300 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第二节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一、宫殿的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
29、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 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 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轴线纵长深远, 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 严华贵。(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 有一个重要内容, 则是崇敬祖先、 提倡孝道、 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 “民以食为天” , “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 慌张张” , “有粮则安,无粮则乱” ,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是人所共知的。 “左祖右社” , 则体现这些观念。 所谓 “左祖” , 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 祖庙是 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
30、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 , 是 在 宫 殿 右前方设社稷坛, 社为土地, 稷为粮食, 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 粮食神的地 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三)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 “前堂后室” ,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 ,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 ,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 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 ,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二、宫殿外陈设(一)华表 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 城垣、 桥梁、 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
31、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 华表高高耸立, 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 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华表竖立于皇宫或帝 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 ,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 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 为 “诽谤木” (古代 “诽谤 ”一词是中性词, 指责过失的意思) 。 随着原始社会的 瓦 解 , 奴 隶 制 度 、 封 建 制 度 社 会 相 继 建 立 , 已 经 不 允 许 人 们 在 “诽 谤 木 ”上 刻 写 “谏言” ,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二)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
32、对石狮 (或铜狮) 。 石狮 ( 或铜狮) , 有辟邪的作用。 又因为 狮 子 是 兽 中 之 王 , 所 以 又 有 显 示 “尊 贵 ”和 “威 严 ”的 作 用 。 按 照 中 国 文 化 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 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 必为雄狮。 爪下踩着幼狮, 象征着子孙绵延, 必定 是 雌 狮 。 在 中 华 大 地 还 有 北 狮 、 南 狮 之 分 。 北 狮 雄 壮 威 严 , 南 狮 活 泼 有 趣 。 还 有 所谓“三王狮” ,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 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
33、“三王狮” 。(三)日晷 日晷即日影, 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 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四)嘉量 嘉量是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五)吉祥缸 吉祥缸是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有的是铜铸的、 古代称之为“门海” , 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 故又被誉之为 “吉祥缸” 。 如北京故 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 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六)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七)铜
34、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 用来象征长寿, 庆贺享受天年。 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第 三 章 北 京 故 宫第一节概述北京故宫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群北京宫殿, 曾经有二十四个明、 清皇帝在其内统治中国达五个世纪之久。 宫殿的营建始于永乐十五年 (1417 年) , 完 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共建房 8350 间。其后历明、清两朝,宫中建筑物 屡有重建、 增建, 但宫殿的总体规模与布局框架在永乐时代已经奠定, 以后的变 化只是局部性的。明初营建这座宫殿是在元朝大内旧宫的基址上进行的。 元朝覆灭时, 大内旧 宫未遭破坏, 后来被改成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十四年(
35、1416 年), 明成祖朱棣决定 迁都北京, 就将旧宫全部拆除, 再按照南京宫殿的模式重建新宫。 这就是今天我 们所见到的北京宫殿。 从景山之上向南眺望, 紫禁城的主要宫殿位于中轴线北京 宫殿中的 “外朝内廷” 、 “东西六宫” 、 “三朝五门” 、 “左文华右武英” 、 “左祖右社” 、 人工堆作万岁山等做法, 是仿照明初南京宫殿的模式, 连殿宇门阙的名称都与南 京相同。 但北京宫殿也有所发展。 首先, 规模比南京大。 目前所遗南京紫禁城基 址南北方向深度约比北京紫禁城少 200 米, 南京午门东西方向宽度仅为北京午门 的四分之三。 其次, 离宫 、 园林有所发展。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只是利用
36、元代遗留 的太液池而无所兴作, 明中期以后, 这里的亭台殿阁不断兴建并扩大开挖太液池, 使之成为重要的皇家园林。 此外, 还把一处习射用的 “东苑” 建成为山水花木与 殿阁交相辉映的离宫,称为“南内” 。最后,又把万岁山建成离宫区。明代的北京宫殿图建筑北京宫殿只花了四年时间,这么大的建筑群能 在短时期内完成, 显然和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技术的优点是分不开的, 但也和提 前备料有关。 早在永乐五年 (1407 年), 明成 祖 就 派 大 臣 们 分 赴 四 川 、 湖 广 、 江 西 、 浙江、 山西等地采运木料 。 砖的生产主要依靠山东临清和江苏苏州两地, 其中苏 州生产的铺地方砖质地细密,坚
37、实耐磨,尺寸可达 10 厘米80 厘米80 厘米, 被称为“金砖” ,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从取土到成砖需要有一年的时间。石料采 自 北 京 西 南 郊 房 山 , 是 一 种 称 为 “汉 白 玉 ”的 大 理 石 , 色 白 而 质 匀 。 琉 璃 瓦 则 在 京郊设窑烧制,有黄、绿、蓝、黑等色。木构架建筑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易遭火灾, 北京宫殿建成后的第二年 (1421 年) , 奉 天 、 华 盖 、 谨 身 三 大 殿 就 因 雷 火 被 焚 , 第 三 年 ( 1422 年) 乾清宫又被焚。 重建后的三大殿又于公元 1557 年及公元 1597 年两次焚毁。 在建筑布局上, 主殿 两侧用
38、斜廊联结东西庑、 三殿之间用穿堂联结的办法, 又造成一处起火延及一大 片的严重后果。 虽然当时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 例如廊庑每隔若干间设一道防火墙, 屋面基层内加锡片, 后宫各庭院之间用高墙分隔等,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 雷措施及布局上的缺陷,终未能防止火灾的发生。黄琉璃瓦、 汉白玉台基与栏杆、 红墙、 青绿色调的彩画, 这是北京宫殿色彩 的基调, 在蓝色天幕笼罩下, 格外绚丽璀璨, 显示了皇宫的豪华高贵、 与众不同 的 氛 围 。 按 照 “五 行 ”说 , 青 、 白 、 红 、 黑 、 黄 五 方 位 色 中 的 黄 色 代 表 中 央 , 是 皇帝所在。 因此, 琉璃瓦以黄色为最高等级
39、。 北京宫殿主要建筑用黄琉璃瓦以显 皇威,即源于此。第二节故宫的改造北京紫禁城宫殿虽然在农民军李自成撤出北京时被焚毁大部分, 但顺治朝仍 按 明 代 布 局 进 行 了 复 建 , 没 有 更 改 。 如 , 前 三 殿 、 后 三 宫 的 轴 线 布 局 , 左 右 六 宫 的 分 列 。 正 阳 门 、 大 清 门 、 天 安 门 、 端 门 、 午 门 等 一 系 列 的 门 制 , 仍 是 明 代 形 成 的 五 门 之 制 。 其 他 如 太 庙 、 社 稷 坛 、 御 花 园 、 慈 宁 宫 、 文 华 殿 、 武 英 殿 等 仍 按 明 城规划复建或增建, 仅将部分殿名、 门名改
40、为新名, 以示改朝换代。 清代对明宫 的改造仅是局部的。 例如, 太和殿两侧行廊改为封火墙, 保和殿的位置微有变更, 将皇后的寝宫坤宁宫按满族习惯进行内部改造, 作为祭神之所。 改造养心殿, 将 其作为处理日常政务、 召见臣下的处所, 实际上取代了乾清宫的功能。 养心殿前 殿五间, 殿内明间设宝座, 按正式朝仪布置室内陈设, 左右为东西暖阁。 东暖阁 是皇帝起居和召见近臣的地方, 西暖阁是皇帝的机要办公处。 宫殿最北之御花园 一如明时,虽有亲切自然之处,但有地小局迫之憾。清代北京紫禁城平面图紫禁城太和殿紫禁城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及两侧的宫殿群。 养心殿东暖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处。
41、 紫禁城御花园里的万春亭乾隆年间,又将乾清宫以西五所原居住皇子的地方改建为重华宫及西花园; 于 慈 宁 宫 西 侧 添 建 寿 康 宫 , 作 为 老 年 宫 妃 的 养 老 之 所 ; 并 于 乾 隆 四 十 年 ( 1775 年) 在东路文华殿之北建造了文渊阁藏书楼, 以收藏新编辑完成的 四库全书 。清代对宫城的最大的改造是建设宁寿宫。 该宫位于外东路明代仁寿宫、 哕鸾 宫、 喈凤宫的旧址上, 面积达 4.74 公顷。 工程始于康熙年间,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 大加增建 , 作为乾隆帝晚年归政以后的太上皇宫。 这组工程实际为宫中之宫, 完全仿效宫城中轴在线外朝内廷的格局, 前后分
42、别建外朝皇极殿、 宁寿宫一组建 筑和内廷养性殿、 乐寿堂一组建筑, 并在乐寿堂东侧建听戏的畅音阁、 读书的寻 沿书屋及礼佛的梵华楼等建筑。 西侧建宁寿宫花园 , 园中有古华轩、 遂初堂、 萃 赏楼、符望阁四进园林建筑,俗称乾隆花园。总之, 清代北京宫城的建设除了维持并加强中轴对称布局, 利用环境气氛的 感染力反映皇权至上、 统驭一切的威严气势外, 更着重在改进分区功能, 提高生 活的适用性及装饰设施的华丽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造, 这一点也是清代建筑发展的 普遍特点。紫禁城宁寿宫平面图, 宁寿宫可称为“宫中之宫” 。第三节故宫的建筑紫禁城, 又称故宫,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 (1
43、420 年) , 至今已有 580 年的历史,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 72 万平方米,有房屋 8700 间 , 是 中 国 现 存 最 大 最 完 整 的 宫 殿 建 筑 群 。 1961 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一、宫殿建筑紫禁城南北长 961 米 , 东 西 宽 753 米,四面围有高 10 米 的 城 墙 , 城 外 有 宽52 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 东面为东华门, 西面为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 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 楼, 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
44、十二条脊之说, 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 为 外 朝 和 内 廷 两 部 分 。 外 朝 的 中 心 为 太 和 殿 、 中 和 殿 、 保 和 殿 , 统 称 三 大 殿 , 是 国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 武英殿两组建筑。 内廷 的 中 心 是 乾 清 宫 、 交 泰 殿 、 坤 宁 宫 , 统 称 后 三 宫 , 是 皇 帝 和 皇 后 居 住 的 正 宫 。 其 后为御花园。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 西六宫, 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 东六宫 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 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 外朝、 内廷之外 还有外东路、 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45、。 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 俗称南三所, 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 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 宫、寿康宫,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二、历史沿革故宫自明初永乐四年(1406 年)始建,明清两代不断改建、添建,尤其是 明 代 嘉 靖 时 期 的 改 制 和 清 代 乾 隆 年 间 的 改 建 , 使 紫 禁 城 最 终 形 成 今 日 之 建 筑 规 模。 紫禁城的建筑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 从中可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建筑文 化的丰厚积淀。(一)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 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 不断地
46、进行, 直至明朝末年。 除一般维修外, 以工程量计算,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 时期。1 永乐开创时期。 这一时期, 结合都城营建, 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 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 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 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 初凤阳、 南京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 其布局更为完整。 宫城南北分为前 朝 后 寝 , 中 轴 线 贯 穿 南 北 , 左 右 对 称 , 三 路 纵 列 , 东 西 六 宫 环 列 , 呈 众 星 拱 月 之 势, 基本按 周礼 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 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 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2正统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
47、朝,是明代开国以后 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 国家的财力、 物力相对充裕 , 相继完成了北京各大坛庙 和御苑的营建, 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 朱 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 年 ) 开 始 , 到 正统十年(1446 年)完成。3嘉靖扩建时期。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北京前三 门 外 逐 渐 形 成 繁 华 的 商 业 区 。 嘉 靖 二 十 三 年 ( 1544 年 ) 加 筑 南 部 外 罗 城 以 资 防 卫。 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 此朝火灾最多, 嘉靖三十 六年 ( 1557 年) 的
48、大火竟导致 “三殿十五门俱灾” , 不得不陆续重建, 至嘉靖四 十一年(1562 年)才重新建成。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4明末衰落时期。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 模 的 兴 建 。 万 历 朝 三 大 殿 又 发 生 火 灾 , 但 此 次 搁 置 18 年 方 重 建 , 且 工 程 历 时 12 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二)明南京、北京宫殿比较 有明一代,曾建有三座大型皇宫,分处于中都(凤阳) 、 南 京 和 北 京 。 现 就南京和北京宫殿作一比较。 从环境布局看, 明南京、 北京宫殿均坐北向南, 但南京宫城位于城东侧钟山西趾之阳(今中山
49、门内御道街一带), 偏 于 城 市 一 隅 , 东 侧 紧 靠 朝 阳 门 , 略 显 局 促 ; 而北京宫城处于城市东西中轴线上, 形势恢弘, 气魄雄伟, 较南京宫城更为壮丽。从规模形制看,南京宫殿为三朝二宫制度: “正 殿 曰 奉 天 殿 , 前 为 奉 天 门 , 殿之后曰华盖殿, 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 皆翼以廊庑。 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 左 曰文楼, 右曰武楼。 谨身殿之后为宫, 前曰乾清宫, 后曰坤宁宫, 六宫以次序列。 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北京紫禁城自永乐四年 (1406 年) 开始营建, “悉如金陵之制, 而宏敞过之” 。 明皇室北迁以后, 从永乐十九年 (1421 年) 至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年) , 对皇 宫 进行了多次重建、改建、扩建,逐渐形成完备的明代北京宫殿。就现有史料记载及南京宫殿遗址资料分析, 北京宫殿承递南京当无疑, 惟功 能更齐全, 规模更宏大。 南京宫殿初建时, 朱元璋 “敦崇俭朴, 犹恐习于奢华” , 建筑简朴, 摒去雕琢奇丽之装饰, 规模也不大。 而北京宫殿, 据 明史 舆服志 称“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 。经遗址考察,南京紫禁城城壕遗址东西内侧相 距约 859 米,自午门内侧至北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