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王长田 2021年第8期责任编辑刘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墨非 202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2.3%。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得以确立,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整体实力日益雄厚。尤其是电影行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去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6%,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组织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全市16个区县,集聚文化企业上万家。
2、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并肩发展。2021年1月至11月,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单位实现收入448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的80.5%。打造全国文化产业九大中心的目标正在实现。 现在“文化中关村”概念的提出,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 北京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文化创意企业所得税税率大约为25%,对中小企业来说负担较重。我建议比照北京高科技企业认证的做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认证制度,通过认证的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北京要发展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将涉及到商业、文化等多个系统的协调。目前,很多大型
3、活动由国有企业承办,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政府采购之列。希望今后政府在进行活动采购时,向社会开放,让国有、民营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在宣传系统内管辖,应该有一个机构,让文化走出原有的小圈子获得充分重视,以利于其长足发展。我建议可以考虑设立“大文委”来统筹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前,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曾提交过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整合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的职能,组建北京市文化委员会,以“大文化”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政策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推出的各种专项政策达
4、到26个。同时,北京也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最全的城市之一,这些政策使北京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地区。但是,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仍相对欠缺。 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陆续颁布了众多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如“海聚工程”、“十百千工程”以及成熟的人才引进渠道和政策等,为中关村聚集人才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北京的“文化中关村”建设,也应结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的实际,推出与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匹配的人才吸引政策。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已做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决定,并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若干意见”。相信此举会对北京吸引文化创意产业
5、高端人才有所帮助。 “文化中关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依托清晰准确的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提供了该城市发展形成的人口素质、消费市场、文化特色,特别是规定了政府支持的重点产业及其产业政策,以及限制一些产业的扩大甚至生存。从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城市市民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企业主营业务,必须与所在城市定位有多方面的契合,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这就如禾苗和土壤一样,有肥沃的土壤,禾苗才会茁壮成长。 此外,“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引进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
6、共睹的,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之后,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平台,将面临严重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市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需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各种后果,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令城市不堪重负,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失业、住房保障等等。 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企业发展需要与城市资源保障两方面的突出矛盾,有必要在立足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超越城市空间,面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积极拓展运营。这将是逐步形成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市场合作、项目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等,促进提升企业发展方式,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从政府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主要是要突破束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体制限制和政策限制,与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接轨,使一个城市更快速、更彻底融入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中。 我们期待,“文化中关村”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