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抗酸奶后酸化乳酸菌株的选育关键词:酸奶 乳酸菌 乳酸乳杆菌 原生质体融合 乳酸乳球菌 硫酸二乙酯诱变摘要: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2、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
3、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
4、、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正文内容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
5、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6、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7、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
8、、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
9、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
10、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
11、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12、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13、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
14、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15、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16、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
17、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
18、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
19、,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
20、、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
21、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
22、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23、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24、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5、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
26、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
27、,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
28、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
29、、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
30、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
31、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
32、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 pH 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从新疆酸奶疙瘩中分离出的乳酸乳杆菌(LN1)进行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对乳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SN1)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最终得到后酸化弱的菌株(NO1、NO2
33、、NO3)。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 MRS 液体培养基,对 LN1、SN1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 L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 37,最初 pH 值为 6.6,培养时间 12h;得到 SN1 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 3,培养温度 41,最初 pH 值为 7,培养时间 12h。 (2)对 LN1 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指标,得到 DES 诱变的最佳条件:菌液浓度 107cfu/mL,DES 剂量 0.8,诱变时间 30min,诱变温度 37。 (3)应用溶菌酶制备 LN1 和 SN1 的原生质体,得到 L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
34、度 15.00 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 60min,酶解温度 44,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99.6。SN1 的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为 3.20mg/m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 60min,酶解温度为 28,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率为 100。 (4) LN1 及 SN1 的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相同,紫外线灭菌条件:15W 紫外灯下,距离为 30cm,照射时间 120s;加热灭菌条件:53加热 60min。 (5)以灭菌的 30聚乙二醇 6000(PEG)溶液为促融合剂,对 LN1 及 SN1 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筛选得到 2 株后酸化弱的杆菌NO2、NO3。 (6)对硫
35、酸二乙酯诱变后的突变菌株和原生质融合后的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 37培养时产乳酸量较出发菌株低的菌株 NO1、NO2、NO3,并将 NO1、NO2、NO3 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RSM)制作酸奶,测定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NO1、NO2、NO3 比 LN1 产酸量减少,NO1、NO2、NO3 较 LN1 制作的发酵乳后达到酸化的时间推迟了 3d,3d,2d。特别提醒 :正文内容由 PDF 文件转码生成,如您电脑未有相应转换码,则无法显示正文内容,请您下载相应软件,下载地址为 http:/ 。如还不能显示,可以联系我 q q 1627550258 ,提供原格式文档。“垐垯櫃 换烫梯葺铑?ends
36、treamendobj2x 滌?U 閩 AZ箾 FTP 鈦X 飼?狛P? 燚?琯嫼 b?袍*甒?颙嫯?4)=r 宵?i?j 彺帖 B3 锝檡骹笪 yLrQ#?0 鯖 l 壛枒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枒 l 壛渓?擗#?“?# 綫 G 刿#K 芿$?7. 耟?Wa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皗 E|?pDb 癳$Fb 癳$Fb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b 癳$F?責鯻 0 橔 C,f 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秾腵薍秾腵%?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秾腵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