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脏外科学专业优秀论文 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乳内动脉的流量研究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非体外循环 乳内动脉序贯法 旁路移植术 动脉流量摘要: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26
2、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 0.2ug/kg.min 泵入以扩
3、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4、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
5、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
6、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正文内容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
7、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
8、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
9、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
10、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
11、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
1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
13、、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
14、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
15、/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
16、;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
17、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
18、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
19、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
20、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
21、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
22、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
23、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
24、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
25、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26、。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
2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
28、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
29、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
30、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
3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
32、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
33、,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
34、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
35、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36、。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
37、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
38、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
39、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
40、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
41、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
42、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
43、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
44、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 xs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
45、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均gt;0.05) ;EF 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 3 支 4 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 3 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 1 例。其余 52 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 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 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 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lt;0.05) ,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
46、)及 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gt;0.05) 。所有左乳内动脉的 TTFM 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 所有患者术后 12、24 小时 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结论: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 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 左乳内
47、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在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30 例,女性 26 例,年龄 5575 岁,中位年龄
48、 62 岁,体重 5280kg,中位体重 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 234 个,平均 4.18 个。 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 3 例(40.3%) ,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级患者占 70%。 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 6075mmHg,心率 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 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 运用 SPSS13.0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