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习护生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观察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842-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静脉输液后拔针,是实习护生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但实习护生的拔针效果却不尽人意。血液科病人,大多反复化疗对血管损伤大,使静脉穿刺困难,部分病人还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若实习护生按照教材上的拔针方法,容易引起穿刺处皮肤疼痛和淤血肿胀致大片瘀斑,使得穿刺更加困难,影响病人的治疗,导致病人和家属不满,引发护患纠纷。为此,2006年9月11月对实习护生两种拔针方法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人数152例,男69例,女83例,年龄
2、1456岁,平均31岁。急性白血病36例,恶性淋巴瘤25例,多发性骨髓瘤1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缺铁性贫血17例,溶血性贫血8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血友病3例。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 115例次,其中低于20109/L 54例次,凝血功能异常21例次。 1.2 方法:(1)分组:对计划静脉输液次数3次的152例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单日用改进拔针方法,改进组共296例次,双日用传统拔针方法,传统组共245例次。(2)拔针:选用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7号输液器。传统拔针方法是先撕开粘住皮肤的胶布,左手拿棉签头与血管方
3、向呈90度按压在穿刺点上再拔针,按压时间少于5分钟。改进拔针方法也是先撕开粘住皮肤的胶布,左手拿棉签头与血管方向一致轻放在穿刺点上但棉签头向静脉远心端,拔针后再按压,按压时间大于10分钟,甚至达30分钟以上。(3)观察:疼痛程度分级: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级:疼痛剧烈,有痛苦表情和尖叫。淤血肿胀和皮下瘀斑情况:拔针30分钟后由专人负责观察;轻度:无淤血肿胀,皮下瘀斑、瘀点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 拔针导致疼痛的原因与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针头与血管壁、皮下组织的磨擦刺激有关1。病人一看见是实习护生拔针,担心拔不好针而心里紧张,过分紧张导致疼痛敏
4、感性升高使得疼痛增加;静脉输液多选择手背静脉,而手背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感觉灵敏。传统拔针方法,实习护生拔针时害怕压迫不紧致血液流出,用力按压,因为按压力越大,针头对血管壁和皮下组织的机械性损伤越大,牵扯到神经末梢也越多,出现疼痛的程度就越明显,甚至出现剧痛,故级疼痛人数约占50;改进拔针方法,实习护生先拔针后按压,因适度的按压,针头对血管壁和皮下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小,对皮肤神经末梢的刺激也越小,出现疼痛的程度就越轻,级疼痛人数仅占15。 3.2 两种拔针方法引起皮肤淤血肿胀和瘀斑、瘀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皮肤的淤血肿胀和瘀斑、瘀点的形成与针眼按压的范围、部位和时间有关。一根棉签按压的面积较小,为了
5、增大按压的范围,采用23根棉签按压减少淤血肿胀和瘀斑的产生。静脉穿刺时一般有皮肤和血管两个针眼,传统拔针方法棉签头与头皮针方向呈90度按压,只按住了皮肤的针眼,未按住血管的针眼,若两个针眼重叠时,按压时间少于5分钟,使得按压时间不够,尤其是血液病人,若血小板数低于正常,尤其低于20109/L时,机体可出现自发的出血;凝血功能和凝血因子异常时,任何轻微的损伤也能引起出血不止,若按压方法不对或按压时间不够,都可引起针眼的大量出血淤积在皮下,导致淤血肿胀和皮下瘀斑、瘀点,甚至引起针眼处周围广泛的瘀斑。因此传统拔针方法出现中、重度淤血肿胀和皮下瘀斑的例数多。改进拔针方法,棉签头与血管方向一致轻放在穿刺点上但棉签头向静脉远心端,拔针后再按压,棉签头向静脉远心端,与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相比,方向刚好相反,更能同时按住两个针眼,且没有棉签挡住头皮针便于头皮针的拔出,按压时间大于10分钟,尽量避免了出血淤积在皮下。改进拔针方法出现中、重度淤血肿胀和皮下瘀斑例数少,多为拔针时两只手配合不协调没有很快地按压住针眼,或者按压时棉签移位而导致的。而28例轻度皮下瘀斑,属于血小板极少和凝血功能显著异常者,按压半小时后针眼仍有少量的出血。 参考文献: 1 乐群慧. 静脉输液时无痛法拔针480例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1999,5(8):5. 收稿日期:2007-05-14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