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 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4885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 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 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 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张程源,覃永晖,吴晓(湖南文理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都牵涉到土地的使用问题,而革命老区村镇因其特殊性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常德市革命老区为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分析其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现状,探索革命老区新农村土地使用的整体思路,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 循环经济;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常德革命老区 1、研究背景湖南省有86个老区县(市、区)和3个管理区,老区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占全省80以上。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

2、视老区工作,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湖南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 ;1984年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湖南省老促会;2007年出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随后2008年11月29日,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南省扶持革命老区发展条例 ,明确了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常德是抗日战争时期湘鄂边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一类老区有石门、桃源,二类老区有鼎城区、津市、澧县、汉寿、临澧、安乡。桃源县陬市镇畲田保留的徐溶熙苏维埃政权旧址,以及浯溪河乡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团和红六团战斗旧址和临澧县修梅乡凉水井村的林伯渠故居等都是重要的红色资源,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这就决定了以旅

3、游业为主导的常德市必须面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相矛盾的问题。同时,常德市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富裕起来的农民不再满足现有居住条件,大兴土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指导,很多农村居民点存在无序建房、违规用地、乱占耕地等问题,形成了一些空心村,土地严重浪费。2、循环经济理念的概念以及其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 循环经济理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倡导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

4、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高效利用,即遵循“减量化”的原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承载人们更多的生产、生活活动。第二种是循环利用,即遵循“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使土地资源在完成其一次使用功能后,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恢复其使用价值,实现可持续利用。3、常德市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现状革命老区由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滞后的特殊性,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的不合理,与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有所背离。常德市革命老区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3.1 农村耕地资源占用较多“减量化”原则要求避免对土地的劣

5、质使用和过度开发,以满足新型经济发展模式。19972008年,常德市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由 18.72%提高到 36.1%,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由于常德农用地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泛,加上选址布局研究深度的限制,致使城镇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较大。全市耕地面积由 1997 年 486037.88hm2减少到 2008 年 461270hm2,特别是从 2005 年开始,(湘财综200433 号)文件规定对农民建房取消收取“两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以后,新建与翻建、占用耕地只收证书工本费,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数量递增,2006 年就达到了 21。鼎城区灌溪镇是革命时期的活动地,它

6、作为常德江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土地利用总体趋势是建设用地总量不断增长,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降低。近年来灌溪镇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都有较大增长,大部分都是占用耕地来建设,因此该镇的耕地面积从 1996 年的 2394.04hm2减少到 2007 年的1781.45hm2,年均减少 51.05hm2。耕地作为农民耕作的主要凭借,而被过度占用,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3.2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按规定,一户村民只能有一处宅基地。但我们调查的汉寿南湖村、桃源浯溪河乡等地方,许多农民建新房未拆旧房, “一户两宅” 、 “一户多宅”现象普遍。20002007 年间,在我们重点调查的 2

7、4 个村中实际建房 5783 户,其中建新未拆旧的有 424 户, “一户多宅”的有 242 户,建新未拆旧与“一户多宅”的总户数占到建房总户数的 115。并且近年来,很多农民进城转为城镇户口,但原宅基地仍旧保留,出现“城乡两栖”现象,造成了原有宅基地闲置现象。至 2007 年底,24 个重点调查村共有 167 宗闲置宅基地,闲置面积 28309m2。桃源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严重超标,集约化程度低,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规定,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上限为 150m2,而该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达2480550hm 2,人均用地 2943m 2。其中,人均用地量最大是浯溪河乡竟高达 45047m 2

8、,许多农户在申请宅基地时宽打窄用,宅间空闲面积多,有的农户甚至将建设用地以自留地的形式作为园地、晒谷坪,但由于规模小,设施不配套,大多处于闲置状态,综合效益低。这种集约程度低,建设用地浪费的状况,与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严重不符。3.3 土地资源配置综合效益低根据“减量化”原则要求,土地利用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要素投入来达到最高综合效益。临澧县陈二乡南垱村位于湘西红军游击大队的根据地太浮山脚下,近几年由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村机械作业投入增长了 1 倍,生产成本增加 1500 元hm 2以上,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因此农民种粮效益大幅度下降,再加上该村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严

9、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且在调查中发现,该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象普遍,全村共 186 户 622 人,整家外出务工的 40 户 86 人,分别占 21.5%和 13.8%;其中易家冲组 18 户中有 7 户全家外出务工,占38.9%。这些劳动力大量外出后,丢下责任田不管,使土地长期处于粗放、低效利用的经营状态,偏离了土地优化配置的效益目标。3.4 土地资源利用无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理念要求土地利用模式既要符合农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生态循环的自然规律。但是革命老区在土地开发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和过度砍伐,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出现了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同时

10、在土地耕作过程中,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再加上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了土地质量的弱化甚至丧失。石门县旱土大多数为坡耕地,旱土面积 36000km2,坡耕地占 87%,其中坡度大于 25的占 651;全县有 13333km2的耕地由一级降为二级,25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无机养份流失。据土壤普查检测,棉区土壤有机质每年以 00085的速度下降,林区土壤有机质正在每年以 0032的速度减少。石门县壶瓶山镇曾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一部分,该镇山高坡陡,土层瘠薄,灌溉条件差,粮食产量既低又不稳定,使得当地村民不得不毁林开荒,采用原始的“火烧地”进行补种,广种薄收,来弥补口粮上的不

11、足,这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作土地减少,特别是定型土地,在保护区内现存耕地仅 1230km2,人均不到一亩。4、常德市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的对策与建议常德革命老区要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特别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紧紧结合村庄实际,在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和“适宜生活”的两大目标,探索具有常德特色的革命老区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为全国革命老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4.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 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年至 2020

12、 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在 9683.00hm2以内,速度约为 645.53hm2/年。 1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常德新农村建设遵循“减量化”原则,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思路,借鉴江苏省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由政府牵头,组织规划部门对各村进行调研,逐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将住宅分散、容积率低的居住点拆迁集中到一起,或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小城镇聚集。按照集约化用地标准,结合农村实际,为村民设计适宜农村居住的低层民房,让村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式样,同时对规划区的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力求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与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协

13、调,处理好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关系,通过控制建设用地的速度,间接的保护耕地。4.2 优化农村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变废为宝”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途径。革命老区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可借鉴德国汉堡通过居住面积密度来控制居住用地的方法,提高建筑容积率,节约集约用地。特别是在选择新的农村居民点时,要有意识地引导群众到不适宜耕作的地方集中开发居民用地,严格按照村镇规划规划标准(GB5018893)标准审批建房面积,满足人均建设用地 120m2150m2的村镇 V 级指标。盘活存量土地,采取土地整理等方式,清理空心房、整合“空心村” ,按规定拆除“城乡两栖”村民的闲置房屋;开发荒

14、山荒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4.3 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减量化”原则要求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日本是典型的耕地少、人口多、人地矛盾紧张的国家,但日本推行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有能力的农业生产者手中,从而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实现农业高效、稳定的经营。建议常德市政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通力协作农村集体经济土地的流转,引导流转后的土地使用者将分散在其他农民手中的土地,归并整合,集中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村土地经营向新型经济模式发展。4.4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

15、态环境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土地利用过程要符合生态的自然规律。对于常德革命老区来说, “适宜农业、适宜居住”目标实现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优化。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规划出必要的生态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基础和关键。以生态框架为指导,建立农村土地开发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以及农村土地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标准体系,保证土地的生态利用。确立土地从“单一的经济功能保持”到“多元生态功能保护” ,对农村的各类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划定不准建设区、非农建设区、农田保护区、革命遗址保护区;对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绿化,抢救性地保护土地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区

16、、重要水源涵养区、革命遗址区等。重点恢复退化的土地,整治盐碱化土地,恢复种植能力,增加种植面积;对于荒漠、森林、湿地等自然区优先保护,严禁开发建设,发展其生态效益,推动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4.5 加大土地使用管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再利用”的原则,对土地进行综合管治。消除土地污染源,控制生活“三废”和工业“三废”对土地的污染,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重视农家肥的利用,变废为宝,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逐步实现无害化生产;另外可采用美国提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土地质量。最后强化监管,进一步健全土地法规,加强土地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1 常德市人民政府.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09(7):15 页2 文正华,徐国祥.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9):321 页、32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