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管理系文化建设总结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21-2021年)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全系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系专业建设2021-2021年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116号)文件精神,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拓展校企合作、工
2、学结合的办学方式,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授课教师到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现状 我系现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五个专业,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是我系的传统专业,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稳定性;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为07年度新申报专业,07年8月首次招生。目前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为骨干,酒店管理为特色,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为主体的复合专业群。并且规划在09年度申报新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申报的前期调研工作及可行性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系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5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占13%、38%和33%。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5名,占专任教师的33%;“双师型”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的44%;师资队伍结构整体趋于合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系重视发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全系共有5名专业带头人和11名青年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6%,教师素质优良,教学梯队建设良好,具备较好的师资条件。 三、专业建设原则
4、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名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 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5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学校规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培养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 1.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瞻性与可持续
5、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3.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 4.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 四、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21年,专业设臵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数力争达到8个;建成1个院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培育24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门。 2.传统
6、专业建设目标 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传统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我系的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结合程度。 此外,不可忽视旅游管理等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应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臵专业方向模块两个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3.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育新的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要结合
7、我系自身特点建设12个体现我系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积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与学校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酒店管理专业,培育特色,稳步发展为品牌专业。 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五、专业建设的措施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我系专业发展规划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定如下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 设规划指导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制订并落实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2.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激励 开展每年一度的系级教学评估,
8、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优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加强调查研究,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书”制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加大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4.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在争取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室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重视与行业、企业进行
9、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产学研工作 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参与人才培养,最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为切入点,加强产学研工作。 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臵、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 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6.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7.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8.争取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是系重点建设与特色专业的经费投入,促进系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第 6 页 共 6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