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学专业优秀论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症型耳聋基因的定位与突变筛查关键词:遗传性耳聋 非综合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全基因组扫描 微卫星标记 DFNA5 基因定位摘要: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世纪 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
2、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
3、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 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 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 NMG-L024 家系
4、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正文内容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
5、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世纪 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
6、,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 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
7、换,在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 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 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RNA 反转录试
8、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
9、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
10、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
11、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
12、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
13、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
14、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
15、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
16、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
17、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18、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
19、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
20、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21、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
22、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
23、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24、,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
25、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26、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
27、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
28、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
29、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
30、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
31、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
32、+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33、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
34、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
35、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
36、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 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
37、聋的临床防治,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 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 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 1)。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 1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 NMG-LO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 6 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 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
38、因被定位于 7 号染色体的短臂端 7p1517p153 区域。选取该区域的 9 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 6 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2 在D7S629,:16、:17 在 D7S526 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 D7S2457 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 LOD 值 539(=0)。 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 和 D7S526 之间的 12cM 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 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 DFNA5 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 家系表型共分离的 1 个新的突变位点-IVS8+4 AG。
39、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 100 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 DFNA5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 100bp 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 家系病人的 RNA 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 8 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 DFNA5 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特别提醒 :正文内容由 PDF 文件转码生成,如您电脑未有相应转换码,则无法显示正文内容,请您下载相应软件,下载地址为 http:/ 。如还不能显示,可以联系我 q q 1627
40、550258 ,提供原格式文档。我们还可提供代笔服务,价格优惠,服务周到,包您通过。“垐垯櫃 换烫梯葺铑?endstreamendobj2x 滌甸?*U 躆 跦?l, 墀 VGi?o 嫅#4K 錶 c#x 刔 彟 2Z 皙笜?D 剧珞 H 鏋 Kx 時 k,褝仆? 稀?i 攸闥-) 荮vJ 釔絓|?殢 D 蘰厣?籶(柶胊?07 姻Rl 遜 ee 醳 B?苒?甊袝 t 弟l?%G 趓毘 N 蒖與叚繜羇坯嵎憛?U?Xd* 蛥?-.臟兄+鮶 m4嵸/E 厤U 閄 r塎偨匰忓tQL 綹 eb?抔搉 ok 怊 J?l?庮 蔘?唍*舶裤爞 K 誵Xr 蛈翏磾寚缳 nE 駔殞梕 壦 e 櫫蹴友搇6 碪近躍邀 8 顪?zFi?U 钮 嬧撯暼坻7/?W?3RQ 碚螅 T 憚磴炬 B- 垥 n 國 0fw 丮“eI?a揦(?7 鳁?H?弋睟栴?霽 N 濎嬄! 盯 鼴蝔 4sxr?溣?檝皞咃 hi#?攊(?v 擗谂馿鏤刊 x 偨棆鯍抰Lyy|y 箲丽膈淢 m7 汍衂法瀶?鴫 C?Q 貖 澔?wC(?9m.Ek?腅僼碓 靔 奲?D| 疑維 d袣箈 Q| 榉慓採紤婏(鞄-h-蜪7I冑?匨+蘮.-懸 6 鶚?蚧?铒鷈?叛牪?蹾 rR?*t? 檸?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