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住区可持续设计理念探讨摘要:本文通过贝丁顿零能耗社区的实例,论述了住区可持续设计的内涵以及在设计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和在建设中具体的设计方法,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普及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今后住区发展的趋势。关键词:住区 可持续设计 节能 可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地球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使全世界的人们都感觉到了恐慌,恐慌之后是是人们更冷静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能源消耗形式,在这种形势下,提倡节能、倡导减排,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是今后的居住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住区可持续设计内涵我国 1994
2、 年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议程 ,明确提出要推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揭开了我国可持续住区研究的序幕。而在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将绿色生态住宅定义为:“绿色生态住宅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使人和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它将给我们带来少占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等益处。 ”而有些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住区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再生和住区管理三个方面,保护即节俭,再生
3、即修复,管理即责任;2、住区可持续设计的原则住区的可持续设计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最大程度的结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实现居住区的使用和发展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因此住区的可持续设计应当符合以下的原则:(1)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居住区的建设和规划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避免人类活动对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是人类与自然共存共生; (2)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原则:居住区既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能创造最适宜的人居环境又要符合城市的长远发展,同时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能适应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 (3)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现有的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倡 4R 原则,即减少使用(re
4、duce ) 、回收利用(recover) 、重复使用(reuse) 、循环使用(recycle ) ;开展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住区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改变住区的能源供给结构,提高住区的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对城市的能源需求。(4)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延续乡土化的地方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5)住区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保证住区阳光充足、空气无污染、无噪声,进一步提高住区的生活舒适性,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使居住者有强烈的归属感;3、住区可持续设计的内容居住区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是属于城市的一个组成“细胞” ,是城市居民的聚居地,居住区的分布与规划直接影
5、响到城市的合理发展;从居住区自身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一个非独立体,他依赖于城市,需要从城市中获得能源的支持。因此要提高居住区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居住区对城市的依赖性是居住区可持续设计的主要组成要素。由以上的概念可以得出,居住区的可持续设计包括:第一是要处理好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包括居住区的位置选择,居住区需要城市提供工作岗位,需要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城市的商业服务,因此合适的居住区位置能减少城市的交通压力,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能为城市的商业提供活力,同时也能使居住区本身减少能源消耗;其二是要合理的确定居住区的规模,保证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能为居住区的管理降低门槛,避免居住区过
6、于琐碎而难以管理的局面;第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独立性,运用各种建筑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居住区对城市能源的消耗,同时推行节能减排,减低居住区的能耗需要。第三加强居住区的管理,通过宣传和教育呼吁更多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提高大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而从具体的对于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住区的可持续性发展:(1) 、绿化环境设计住区中多种形式的绿化设计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住区环境,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湿度、隔离噪声等作用。(2) 、水资源循环利用设计重点建设住区内雨水污资源利用系统,收集屋顶及地表径流来的雨水,
7、经渗透后作为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另外,在新建小区中推广中水利用技术,通过中水系统对住区内的污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以减少住区的水资源需求实现住区内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在住区内应推广使用节水部件节约水资源。(3)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在住区设计中进行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在满足居住居民舒适性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的单位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在住区设计中推广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风能等等。在建筑中推广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减少建筑的采暖需求,普及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满足居民的热水需求,提供生活所
8、需的采暖和制冷能耗,为住区的能源消耗提供可再生的能源供给途径,降低住区对城市的能源负荷从而减少了因能源的需求而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4) 、垃圾分类利用设计对小区内的固体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利用各种环保的垃圾处理技术对分类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住区的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最低限度的对环境产生影响。(5) 、住区环境设计尊重住区所在地域的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特色,应当是住区的设计满足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形成让人们引以为傲的适合本地的风格和特征。(6) 、住区智能化设计住区的智能化设计时未来住区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住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能更加有效的保证居住区环境的舒适、安全和住区能源高效、
9、合理,同时也能更好的对住区进行管理和即时的反馈住区的各项信息以便于维护、更新。4、住区可持续设计的实例贝丁顿零能耗社区位于伦敦附近的萨顿(Sutton)市,由英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设计。该项目被誉为英国最具创新性的住宅项目,其理念是在不牺牲现代生活的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的和谐社区。建筑师比尔 邓斯特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建造一个“ 零化石能耗发展社区”,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一个“零碳排放”项目,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各种良策。整
10、个小区占地 1 公顷,共有 99 套住宅,1405 平方米的办公区以及一个展览中心、一家幼儿园、一家社区俱乐部和一个足球场。生态村共有居民210 人,工作人员 60 人。4.1 建筑师通过各种建筑节能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1)各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2)为减少建筑物的表面热损失,建筑物的楼顶、外墙和楼板都采用 300 毫米厚的超级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3)每一居民户朝南的玻璃阳光房是其重要的温度调节器:冬天,阳光房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量来提高室内温度;而夏天将阳光房打开变成敞开式阳台,利于散热。(4)采
11、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力驱动的换热器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在此热交换过程中,最多有 70%的通风热损失得以挽回。4.2 热电联产系统(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简称 CHP)运用热电联产系统满足生活中必需的能源需求,如居民用水用电。贝丁顿社区采用热电联产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和热水。该系统以可再生资源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 1100 吨,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三年生的 70 公顷速生林,每年砍
12、伐其中的三分之一,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4.3 通过“绿色交通计划” 减少居民出行的需要(1)减少居民出行需要:社区内的办公区为部分居民提供在社区内工作的机会。公寓和商住、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使这些居民可以从家中徒步前往工作场所,减少社区内的交通量。同时,为减少居民驾车外出,物业管理公司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为社区内的商店组织当地货源,提供新鲜的环保蔬菜、水果等食品;退台式屋顶每上一层都往里设个退缩位,为下一层公寓营造露台或花园,鼓励居民在自家花园中种植蔬菜和农作物;社区内还设置多种公共场所商店、咖啡馆和
13、带有儿童看护设施的保健中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2)推行公共交通:社区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社区内部的两条公交线路。开发商还建造了宽敞的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遵循“步行者优先”的政策,人行道上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四处都设有婴儿车、轮椅通行的特殊通道。社区为电动车辆设置免费的充电站。其电力来源于所有家庭装配的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力) ,总面积为 777 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峰值电量高达 109 千瓦时,可供 40 辆电动车使用。(3)提倡合用或租赁汽车:为满足远途出行需要,社区鼓励居民合乘一辆私家车上班,改变一人一车的浪费现象。当地政府也在公路上划出
14、专门的特快车道(Car Pool) ,专供载有两人以上的小汽车行驶。同时,社区内设有汽车租赁俱乐部,目的是降低社区内的私家车拥有量,让居民习惯于在短途出行时使用电动车。参考文献:【1】 吴芳 苏州市可持续发展住区建设研究 【2】 Lois Arkin,Talking about suatainablity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r what is an ecovillage anyway? Cmmunities magazine,1996,summer.【3】 刘平 赵思平 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 【4】 新华社 2003 年 4 月 14 日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5】 潘莹 赵晓峰 张慧 天津市居住区规划的可持续战略 【6】 刘继文 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住区瑞典明日之城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启示【7】 于萍 以系统化的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新世纪瑞典住宅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