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45245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二、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出示线段(长 4 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

2、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 5 分米长的线段。2认识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 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

3、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 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5做“练练”第 1 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二、认识角1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角是怎样的图形呢? 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

4、想角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 110 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 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 2,应该怎样读?3做“练练”第 2 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学内容

5、:教材第 3738 页角的度量第 57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 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 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

6、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二、认识量角器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 0 开始到 180 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 1 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 度” ,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 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 “度” ,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1)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是 1,

7、这样的 10 份所对的角是 10 度的角,这样的 60 份所对的角是 60 度的角,这样的 90 份所对的角是 90 度的角。(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 外圈的刻度 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 内圈呢?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 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 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 o刻度线了吗? 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 50 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 的刻度线?再请哪位

8、同学来找出外圈 125 的刻度线?180 呢? 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 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 0 的刻度线?45 呢?80?)90 呢?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 140、180 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 0 刻度线、10 刻度线、135 刻度线、180 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 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三、教学角的量法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

9、 请大家看课本。从 111 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 1 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 “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为什么要看内圈?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十二第 8 一 12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

10、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角的量法。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 0 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 180。再沿外圈,从 0 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 180。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4揭示课题。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

11、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二、量角练习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2练习四第 4 题。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 4 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

12、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 7 题。(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 9 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 。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 7 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三、课堂小结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 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 ?按照这样的方法

13、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 开口” ,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教学内容:教材第 4142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上面哪个角是 90?哪个角小于 90?哪个角大于 90?2引入新课。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

14、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二、教学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的度数。(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 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 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 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 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 为什么这些角都是 90?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提问:这个角多少度? 为什么 ?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认识平角。(1)再请同

15、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 为什么 ?(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 180

16、吗? 指出:平角是 180。(板书:平角是180)(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提问:1 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 平角2 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上“1 平角( )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3认识锐角和钝角。(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 90,平角是 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小黑板出示图:提问

17、: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 是什么角? 2、6 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 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 这样小于 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 4 这样的角,不光大于 90,而且小于 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 113 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4认识周角。(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

18、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 ;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

19、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周角定义。(4)说明:周角是 360。(板书:周角是 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5组织练习。(1)“做一做” 第 1 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 1 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三、教学角的画法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 42 页上的内容。

20、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 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2) 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提问:例 4 的要求是什么?画 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 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1)“做一做” 第 2 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 46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

21、法。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1、课件分别出示 45 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 “人骑自行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4、汇报交流。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2、引导学生对比 163= 和 1603= ,让学生从 16 和 160 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3、将第 1 题

22、增加 1 个条件“30 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 1 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2、练习六第 2 题。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3、练习六第 3 题。 (开放题)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四、课堂小结。 (略)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 47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

23、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投影出示第 4 题: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口算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二)综合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 5 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三)提高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 6、7 题。 (学生在书中完成第 6、7 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第

24、6 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做 7 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164=4(元) ,理由:“买 3 送 1”相当于买 4 少收 16 元,则平均每棵少收 4元。2、小结。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笔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 49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 小时,火车 1 小时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14512=

25、3、请学生估一估 14512 的大致范围。4、尝试算出 14512 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二、巩固练习1、课本 49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2、练习七第 3 题。16432= 54145= 25436=21783= 43139= 32825=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

26、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3、练习七第 2、4 题。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三、课堂小结。 (略)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教学内容:第 50-52 页练习八的 2、4、5、8-11 题。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13416 24634学生笔算(两名学

27、生板演) 。让学生笔算过程。2、口算:147 253 1605 231006070 21300 1850(二)练习1、投影第 2 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 114 分钟,绕地球59 周要用多少分钟?比 5 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 天时间有几分钟?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114 5960245=720072006726问: 59 114114 和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59 114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59笔算时比较简便。1、练习:完成 4、5 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2、

28、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作业:练习十三:8-11 题。教学反思第五课时: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 0 的乘法教学内容:P53 例 2 及练习八 14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 0 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3 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

29、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二、质疑与小结1、因数末尾有 0 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简便算法是“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 0。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用 0 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 P53 做一做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练习八:1、2、3、4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全课小结教学反思第六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3602536025教学内容:

30、P54 例 3 及练习八 5-9教学目标: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 40 千米。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 40 千米/时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

31、的关系1、出示例 3 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决第(1) (2)小题3、出示:(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 (千米)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出示练习八第 8 题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3、让生思考讨论:(1) (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四、巩固练习练习 8 5、6、7、9生独立完成,全班讨

32、论订正。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教学反思第七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 8125=( )620=( ) 24125=( )6200=( ) 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

33、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 是 2 的 10倍,120 也是 12 的 10 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 是 8 的 3 倍,3000 也是 1000 的 3 倍。(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804=( ) 25160=( )404=( ) 2540=( )204=(

34、) 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4、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 3 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5、应用规律。完成例 4 下面的“做一做

35、”和练习九第 1、2、4 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 36104=3744(246)(756)=1800 (364)(1044)=3744(243)(75)=1800 (36)(104)=374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

36、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 4 倍,宽扩大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八课时:乘法估算教学内容:P60-63 的内容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新授1、教学例 5(1)投影出示例 5 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生:4950 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 5000 元。生:4950 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 5500 元。(4)比较师:谁的估算好

37、一些?为什么?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2、P60 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二、巩固练习1、P61、1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2、P61、2-4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3、P62、5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4、P62、7, P63、9、10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P63、12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三、布置作业P62、6,P63、8、11教学反思第九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

38、符合应用的练习。 (课文第 62-63 页的第 7-11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教学过程:1、课文第 62 页的第 7 题。第 7 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 12 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

39、练程度。练习过程做到:(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2、课文第 63 页的第 8 题。第 8 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

40、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学生独立笔算。(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 0 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3)反馈练习结果: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 0 或末尾的 0 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如: 7 0 8 6 4 0 2 5 1 23 5 4 0 1 2 81 4 1 6 6 41 7 7 0 0 7 6 8 0(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3、课文第 63 页的第 9、10 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

41、。第 9 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第 10 题,是在第 9 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4、课文第 63 页的第 11 题。第 11 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