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4520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策略谈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思路刘芳芳 刘梦莲【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区域师资培训中,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策略。提出如下构想:1、推行“跨学科”培训方式;2、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教学、培训三者整合;3、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师资培训教材;4、在网络环境下,推进区域师资培训与区域内校本培训结合;5、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师资培训评价体系。【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素养 网络环境一、 “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随着教育信息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当中,教育信息素养被提到越来越重

2、要的地位。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中,教育部明确提出,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加快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 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广大师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基础,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需要怎样的教育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

3、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Paul Zurkowski 在 1974 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 。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 1998 年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区责任三个方面表述,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而在国内,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桑新民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个方面确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1、 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

4、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关于“信息素养” ,尽管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阐述,但基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善于了解一切与中小学学科教育有关的信息。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3、自觉地运用信息能力,懂得信息技术在小

5、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自觉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学科教学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学科教育信息有关的教学活动,以身作则,引导、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二、区域师资培训的现状及面临挑战为了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当前小学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水平、期望得到的信息素养技能和运用信息素养进行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笔者对 75 名中小学老师(其中包括3 名计算机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活动。问卷是根据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编排的,下面是部分内容的调

6、查结果:1、信息基础知识方面1) 、关于什么是“信息素养”?不了解 稍有了解 了解32 62 62) 、关于“你熟悉国家课程标准中设置的学生应达到的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吗”?很熟悉 一般熟悉 不熟悉5 42 532、信息能力方面1) 、关于“你能否安装、卸载和应用相关的软件”?非常熟练 较熟练 能但不熟练 不能9 30 39 222) 、关于“你知道怎样对文件进行有效地管理吗”?知道 一般 不知道20 61 193) 、关于“你知道如何高效地通过网络搜索查询与学科相关的有用资源吗”?知道 一般 不知道32 32 364) 、关于“你是否会预先通过网络查询与学科相关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供学生

7、学习用”?经常会 一般会 偶尔会 不会24 18 18 155) 、关于“你知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交流和交换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观点吗”?能 没把握 不能33 57 96) 、关于“你能批判性的评论关于学科教学的专门软件,选择和使用最合适的软件来进行学科教学吗”?能 有时能 不能24 65 117) 、关于“你能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成功案例做出评价吗”?能 有时能 不能29 55 16%8) 、关于“你能控制、判断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分别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的教与学工作以及评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贡献吗”?能 有时能 不能11 68 213、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方面1)、关于“你了解当

8、前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健康与法律以及安全问题吗”?很了解 了解不多 不了解6 85 92)、关于“你向你的学生讲述过当前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健康与法律以及安全问题吗”?讲过 没有讲过20 803)、关于“你了解密码的重要性和通常的安全设备以及获得安全的方法吗”?很了解 一般 不了解5 70 25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来,尽管相当多中小学教师善于上网收集教学信息,但带有明确教学目的,善于高效搜索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创造性运用信息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却不多。而且,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牵涉的知识版权问题。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

9、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学科教师都迫切需要更多的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教育新理念;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需要一种能提高自身整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先进培训理念与培训模式;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成效。信息时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空间,师资培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开放式培训空间。我国教育部与美国英特公司合作,在中国推广、实施“ Intel未来教育” ( IntelTeach to the Future) ”项目。 “ Intel未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使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

10、科的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其“单元计划”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先进培训理念,独特的 “任务驱动” 、 “合作学习”等培训策略,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学习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在桑新民教授指导下,组织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和“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创设了“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以及“39终身” 、 “15终身”等全新师资培训组织形式。桑教授的培训模式着力于教师整体能力的发展,着重提高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并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尽管教育部、有关专家学者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但不容否认的是

11、,能参加这一类培训的教师几乎都是骨干教师,更多的普通中小学教师,主要是通过参加县区一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班(下称:区域师资培训)学习,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如何在区域师资培训中提高广大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有必要对现存的区域师资培训做一番冷静而深刻的审视与反思。传统的区域师资培训多采取以“培训者”为中心的、 “分科”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科教师知识面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跨学科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教师多因袭以“教”为主的传统师道观念等弊端。因此,区域师资培训亟待建构一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能提高中小学教师

12、信息素养水平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现有课程教学整合,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师资培训模式。尽管国内专家们组织的培训班能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但站在县区一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角度看,面临的压力是严峻的:(1) 、国内由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班,参与的学员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但区域师资培训,面对的学员更多的是普通的学科教师。如何凭借先进的培训理念,切实转变广大的普通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2) 、国内由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班,采取的是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而区域师资培训,采取的是每周一次参与培训的非脱产学习方式,学员主要依赖网络技术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自主、协作、

13、探究式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地实现科研、教学、培训三者的整合?(3) 、相对专家组织的培训班,区域师资培训与区内各中小学学校自身开展的校本培训联系更密切,如何实现二者整合,才不至于造成课程重复、资源浪费?三、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策略教育信息化对区域师资培训而言,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如何在区域师资培训中实施有效的培训策略,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大胆的构想:(一) 、推行“跨学科”的培训方式1、打破学科界限,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深刻剖析分科教学存在严重教育弊端的同时,倡导打破学科界限,提出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4、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学科教师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实施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必须首先有跨学科教育的视野与思维。因此,在师资培训中打破学科界限,让执教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同台参与学习,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2、 “学科差异” ,拓宽交流与协作的渠道。21 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正如桑新民教授说的,当今世界, “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以当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学习理论给我们以明确的昭示: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5、。可以说,现代人比任何时候都更认同“交流与协作”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学科差异”则使这种“交流与协作”具备了天然的良好的对话基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分科培训”相比, “跨学科”培训缔造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各学科教师得以跳出本学科的狭小视角,借别人的头脑丰富自身积累,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协作,其优势明显。与此同时,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不断地激励并引导学员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员自主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二) 、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教学、培训三者整合国内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班,受训教师多采取阶段性的集中培训形式进行,

16、先进教学理念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时效性相对薄弱。而县区一级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班,学员是以非脱产的方式参与学习的,每次培训后,学员能及时带着先进的培训理念,或者“技术产品”回到学校,并使之具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进修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随时听课,直接指导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这过程中,培训者与学员之间是互动的,双方都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整理实践中出现的的问题,并把收集的问题通过网络或者知情者直接反馈到培训中来,再经由培训者组织的研讨活动,把问题引向深入,扩展认识。这样,培训者和学员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把培训感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沟通了培训与教学、教研三者的联系。

17、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师资培训,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使个别学员的学习心得、教学体验,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网上共享的目的。这种跨时空、超文本的交流与协作(当然,并不排除直接的对话与沟通) ,使得凝聚了众人智慧的教学感悟,对全体学员而言,弥足珍贵。在这过程中,提高了施教者批判性分析与吸收反馈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施教者创造性应用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而相对其他学员而言,这过程使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借鉴并获得启发。最终,几乎每一位学员的获取信息、评价信息、驾驭信息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也将因此而获得发展。课例如此,课题的开展也莫不如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研、培训、教学三者整合,

18、在一定时间效度内,及时地把学员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虚拟教研结合起来,使学员切实感受转变教学观念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以及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技术,最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三) 、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师资培训教材目前,县区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教材。进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多以学科教学法为主。由于没有教材,培训者往往各施其法,通过参阅相关的教育类书刊杂志进行备课,存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系统性、科学性相对较差等问题。因此,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迫切需要开发、建构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教材。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备受关注。建构一种包括传统文字教材形

19、式在内的,把专家讲座、录像资料、网上资源、优秀教师资源等整合一体的,超文本、非线性、立体化的多媒体师资培训教材体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目前,国内一些技术装备良好的师资培训单位,已经着手建构。尽管基于网络特点,不同区域的进修学校教师面对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拿来主义” ,但毕竟是“舶来品” ,缺少区域特色。建构一套适合所属区域师资培训需要的,以区域教研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仍然是各县区级进修学校所迫切需要的,况且,区域师资培训系列教材的建构,就是要把区域优秀教师资源也纳入其中,缔造更广阔的资源优势。从理论上讲,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意识到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但变革他们的旧有学习观念以及

20、思维习惯,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区域师资培训教材,则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的变革,必将迫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新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推动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与应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网络没有边界,学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师对话,加强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对话,以研究的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以网络资源为交互平台,学员可以组建区域教师联盟,构建区域教师的网络家园,打破区域学校之间的封闭局面,加强区域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本区域乃至更大范围虚拟教研中心的发展。因此,教材的建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它促进

21、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观念的全方位变革,促进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理念成为现实的学习行为。不仅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学术涵养乃至对他们的立身处世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四) 、在网络环境下,推进区域师资培训与区域内校本培训结合长期以来,区域师资培训与区域内校本培训走的基本上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尽管,有些学校在实施校本培训时,也聘请进修学校的教师做指导,或直接在进修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校本培训。但由于现行继续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加上进修学校与各中小学学校存在校际壁垒,以及组织不力等多方面原因,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学员夹在其中,疲于应付,徒费时间与精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22、师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关系。网络跨时空、资源共享、超文本的特点,使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区域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案等情况;而区域师资培训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各学校校本培训的进展情况、面临困难等等。一句话,网络为二者找到了最佳的联结点。与此相反,国内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由于是阶段性的,缺乏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地域”联系,实现二者的结合相对较难。因此,充分利用区域师资培训与区域内校本培训的地利因素,把校本培训做为区域师资培训的课后延伸或补充;或者,充分借鉴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避免区域师资培训“重蹈覆辙” ,提高区域师资培训的质量。二者不管是哪种方式的结合,都能达到资源共享,不

23、浪费精力,不重复培训的实施效果。此外,二者相得益彰,还可以进一步密切进修学校与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关系,使区域师资培训更符合本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学习需要,更适合本区中小学学生的学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二者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又是实现教研、培训、教学三者整合的基础。(五)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师资培训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一直是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同样,评价,也是区域师资培训的“难点” 。传统的区域师资培训,沿用“笔试”或者“论文”的形式,采取“优秀” 、 “良好”、 “及格”的等级评定教师的培训成绩,关注的只是培训结果。至于学员的学习过程,则无从反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方式,由于“培训

24、网站”的建立,建构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可能。确实,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我们倡导学员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学员究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技术,而在于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初始水平相比,个体进步的程度与发展情况。用创建“学习主页”的方式,达到了解学员学习情况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目前国内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班几乎都沿用这种评价方式,但鲜有在区域师资培训中应用。其实,在区域师资培训中应用这种“文件夹”式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能让培训者通过阅读“主页” ,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并及时对学员的学习状况作出反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因为参与区域师

25、资培训的学员,均来自同一区域的中小学校,有的还来自同一间学校;学员当中,有普通老师,也有学校行政领导。棋逢对手,这极大地激发学员的上进心,增强学员彼此间的竞争意识。学员之间相互激励,互促共进,不仅促进了学员个体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而且,学员在建设个人或者小组学习主页的同时,也是学员教育信息素养自我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因此,县区一级进修学校,努力创建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旨在科学评价教师以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区域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师资培训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四、结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

26、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与培训课程的整合则是区域师资培训发展的必然趋势。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都有迫切渴望自我提高信息素养的内在学习需要,区域师资培训,应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密切先进培训理念、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达成改革教师学习行为,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只有让广大教师体验到信息技术与培训课程的整合给自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教学观念更新,才能促使他们思考并乐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将给学生带来的全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区域师资培训领域,探索一种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立足于提出问题,期待能引起各方关注。参考书目: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 桑新民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桑新民 张倩苇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第 68 页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作者简介:刘芳芳: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讲师。主要从事小学教师师资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电话:87352553 13640323032,电子邮箱: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 329 号(510120) 。刘梦莲: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三年级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