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範、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發展概況 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裡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 新
2、石器時代的石玉、牙骨、編織、縫紉,特別是制陶工藝,已鮮明地顯示了中國工藝美術重視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意匠,亦鮮明地顯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製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 商、西周時期,中國工藝美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工藝造物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精神內涵中大量滲入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具有一種崇高的美學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獲得初步發展,而青銅器和玉器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工藝美術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理性主義精神的崛起和高揚,使指向實用功利和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與承繼原始文化傳統的充滿激情
3、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機統一,由此而產生的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古拙的美學特徵,在陶瓷、漆器和絲織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上的轉折,造成工藝美術生產格局和價值追求的變化。生產中心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藝造物趨向內在人格和心性的顯示。這一時期崇尚主體人格精神的造物傾向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審美風範,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發展。青瓷、建築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
4、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範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並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範。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中國後,工藝美術有著一定的發展。染織工藝的織金錦、陶瓷工藝的青花和釉裡紅是這一時期的突出貢獻。來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工藝美術風格趨向粗獷、豪放和剛勁
5、。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和科學的產生,促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織錦、棉紡、陶瓷、漆器、金工、傢具和建築裝飾等門類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並向程式化和完善化發展,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技藝之精湛、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集各歷史時期之大成的局面。導源於上層貴族審美趣味的以技藝取勝的造物觀念,在清代工藝美術生產中進一步強化,以致一代藝術風格日趨矯飾雕琢、精緻繁縟。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格局、產品結構、工藝
6、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呈現著新的面貌。衰敗和新生、模仿與創造、恪守與分化構成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景觀。承襲清代形制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之下迅速衰落,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工藝美術則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清新、簡潔、明快的現代工藝美術標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現代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工藝造物活動開闢了新的領域,並樹立起新的審美風範和價值標準。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髮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
7、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徵。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樸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於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於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於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於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
8、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占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鬥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範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 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 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於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
9、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係。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 世紀中葉後,中國工藝美術更
10、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繡、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並反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
11、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採用手工製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製造的工藝造物。 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
12、製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 、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 、木作工藝(傢具等) 、髹飾工藝(漆器等) 、織染工藝(絲織、刺繡、印染等) 、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 、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 、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 6 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
13、、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美學特徵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範高雅、魅力永恆的工藝造物樣式。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係,主張“和”與“ 宜”。對“和”、 “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係與理性的規範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象徵性。中國
14、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繫,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繫符合倫理道德規範。受制於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藉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徵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徵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願為象徵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樸質,充滿活力。 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 “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15、S形的結構範式。這種結構範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範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 “因材施藝”,要求“ 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16、。文房傢具 傢具 傢具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包含和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中國的傢具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受當時環境和生產力的限制,傢具十分簡陋。70 年代末,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從器物痕跡和彩皮中,辨認出陶葬品中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傢具。唐宋時期,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前傳統的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垂足坐的休憩方式得到普及,才出現了高型傢具。 唐代是中國傢具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傢具製作向高型發展,出現許多坐式類傢具。通雅中曾記載:“倚卓( 椅桌) 之名見於唐宋” 。此外種類增加,向成套
17、傢具發展。諸如坐臥成套傢具有:凳、椅、墩、床、榻;架具成套有:衣架、巾架;貯藏成套傢具有:櫃、箱、笥;承物成套傢具有:幾、案、桌。 宋代傢具製作出現三個特點:第一,垂足而坐的椅、凳、墩等高型傢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普及的習俗;第二,傢具結構確立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第三,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因此,宋代傢具十分注重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比例關係,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是宋代傢具製作的主要特徵。可惜的是唐宋兩代實物傢具流傳至今極為罕見,大多隻能從史籍資料中,略窺其風貌。 明代是中國傢具製作的黃金時代,社會各界能工巧匠,甚至文人雅士參與傢具造型設計,促使了
18、明代傢具的水平迅速提高。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在傢具造型上講究簡潔樸實,舒展大方,比例權衡適度,符合人體功能需要,技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時期傢具製作特點是以紫檀、黃花梨等硬木為材料,製成後的傢具一般都不上漆,用蠟打磨而成,充分顯示硬木的美麗花紋和秀潤色澤,產生“開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感。當時的北京皇家“御用監” 和廣州、蘇州三處,是明式傢具製作的三大中心。 清代傢具則逐漸脫離明代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一味追求富麗華貴,雕飾繁重。造型上結合廳堂 、臥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這時期傢具製作特點是造型厚重,形式繁多;用材廣泛,裝飾豐
19、富;注重骨嵌的作用。 明清現代淬至今的傢具,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尤其是海外華人。但近十年來許多歐美鑒賞家也加入中國古代傢具的收藏隊伍,曾有室內裝飾專家經過長期初中證明:如果把歐美 15 至 16 世紀的豪華傢具擺在中國古建築中,必然令人感到不倫不類;反過來在現代歐美住宅,陳置明代傢具,卻十分協調,顯得高雅大方。這正是中國古代傢具,日趨在歐美市場走銷的原因之一。筆筒 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人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挑選一隻精美的筆筒,置諸案頭,就感到舒適無比,筆筒造型的意趣甚至影響到文人的創作情感。 中國自宋代起已出現陶瓷筆筒,明代初期文具愛好之風興盛,文人墨客、刻額刻意裝飾
20、書房成為他們的一大嗜好。因此,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五彩瓷、青花瓷筆筒最為流行。到了清代筆筒製作工藝更為講究,許多供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清代乾隆時期的蘇州,曾用玉雕鏤出各種山水、花鳥圖案,並刻上皇帝寫的詩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那時還出現用象牙刻成的筆筒,將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亭台樓閣等章法再現在筆筒表面,表現出當時文人隱逸的思想情趣。而一般文人還是喜歡用竹木來製作筆筒,材料有紫檀木、花梨木,黃楊木、竹根、樹根等,經過文人和藝匠的合作,筆筒更顯現其豐富的藝術魅力。明代嘉定竹雕家朱鶴和清初的吳三 是明末清初製作筆筒的高手,他們的作品有許多被選進宮內,供皇
21、室人員玩賞。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吳三 東山報捷圖筆筒,就是作者首創薄地陽文竹刻法,直接移用到木刻之上的一件稀世之玉,被譽為“中國古代筆筒之冠”。 中國古代筆筒在當今國際藝術市場上,主要買主還是使用毛筆的東南亞地區藝術品收藏家。其中尤以台灣、香港、日本等地最風行。舊硯 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書工具,與文人雅士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繫。其中硯台在文房四寶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古代曾有“以文為業硯為田”的說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視硯台為知已好友,形影不離,並賦詩讚詠。朱錦琮在一首詠硯詩中這樣寫到: 毋份混沌,眼毋著纖塵; 文彩毋以炫世人,惟我與子長結鄰。 硯台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硯是半坡村遺址出土的研磨
22、顏料的研磨器,後秦流時期出現陶硯、瓦硯、銅硯、漆硯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了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廣東肇慶(古稱端州)的端硯,河南山西的澄泥硯,江西婺源(古時由安徽歙州治)的歙硯,甘肅洮河的洮河硯為我國“四大名硯”。其中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並榮譽至今。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中國古代硯台的拍賣高價,大多由端硯創造。 硯石生產於廣東肇慶東郊高要縣東南的爛柯山西麓沿端溪水一帶,故名。而長年浸入水中的水岩老坑是端石中極品,據端溪硯史介紹:“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 ”端硯問世之際,就受到文人雅士
23、們的喜愛,視為文房中之珍品,唐代大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詩曰: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俑 抱水含滿秀,暗灑萇泓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香,輕漚潭沫松麝重。 乾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暗。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中國早期的硯台注重實用性,裝飾較少,明清兩代的硯台製作又出現新的突破,朝著藝術化發展。硯台製作講究造型美觀、雕刻精細、構圖豐富多彩,而且在硯上鐫詩題銘的風氣大為盛行,使硯台超出作為一般文具的實用性,而成為供人玩賞的藝術品。不少人以專藏各種各樣款式的硯台為嗜好,貯硯盈屋,閒時獨坐書房中,展玩硯台摩挲拂拭,百硯不厭,自以為樂。卞卡曾寫一首荔枝硯銘: 少小失怙依稀夢,
24、瑩光茅舍夏猶冬。 不慕鵬程千里遠,但撒墨香伴詩篇。 古代流傳至今的名硯,現已極為罕見,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行情日益看好,尤受日本收藏家青睞。1992 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出現一方 17 世紀出品,後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收藏過的端硯,經眾多買家競爭最終以 38.5 萬港元落槌。因此,一方好的硯台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還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古墨 墨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 之一,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猶如名將之有良馬。 ”一方優質墨往往直接影響到書畫家的情緒與創作。 我國商代甲骨文已出現墨書,為石墨之跡。人工造墨的歷史,據考古學家確定為漢代,最早見於記載的制墨家是三國時代的韋誕
25、。唐代奚超和奚廷 父子首創搗松和膠的技術,使唐宋兩代的墨已達到“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水平。明代後期皖南地區形成全國制墨的中心,將造墨工藝推上新的台階,程君房的“漆煙”制墨法,方於魯的“九玄三極墨”均為後人稱之“前無古人”的首創。清代流行的“ 集錦墨”,則是明人汪中山所創始。 安徽歙縣,自唐末奚氏父子遷歙後,專心研造墨工藝,世代君房、方於魯、汪中山、程公瑜、邵格之、吳叔大、程鳳池、汪時茂、葉元卿、汪鴻軒等名家之後,清代的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家崛起,他們將墨製成既有實用性,又具有高度欣賞價值的工藝品,使徽墨之名一直流傳至今,馳譽中外。當時曹素功所製造的“紫玉光”,曾被作為貢品供皇帝
26、御用,賜名“紫玉光”。該墨居曹素功創造的 18 款墨之冠。其獨擅眾長,具有色澤如玉,紫光浮動,芬芳馥郁,細密堅剛的特點。墨以黃山風景三十六峰為主題,作通景圖案,並按山勢地位的高低,劃分三十六錠墨,每錠正面是山峰圖案,背面刻有吟詠黃山詩句。此外,曹素功製造的“青麟髓”,也是墨中極品。全套 15 種,分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四款。曹氏墨品贊彭定求題云:“詠麟趾於南國,擗麟脯於西池。世以罕見為珍,物以稀有是奇。翳彼於使,於馬名之。形為太極,副以兩儀。四象、八卦,相生在茲。制器當象,終古如斯。 ” 歷來書畫家都很重視“墨趣” 和貪享“ 墨香”,一錠良墨對書畫家來說既是文房用品,同時也是情感寄託之物。相
27、傳,蘇東坡愛墨近痴,每逢有佳墨便欣然所書。明代大書家董其昌的“墨趣”被世人嘆為“ 不食人間煙火 ”的味道,趙孟的詩詠墨句“ 古墨輕靡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引起多少歷代文人墨客的共鳴。 中國明清時期製造的舊墨,在東南亞地區有著很大的市場,頻頻出現在各地的藝術品市場上。拓本 中國古代文人為追記世事、祭祀紀事,或讓名家書法廣為傳播和永留後世,刻設了大量的石碑。這些刻碑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歷來受到世人的重視.但是除少數人有能力收藏大量的石碑,大多數人只能望“石”興嘆,於是就出現了拓本。最早的拓本倡導者大概是唐代酷愛書畫的唐太宗,他曾將王羲之蘭亭序模刻於玉版上,以拓本分賞大臣。宋代是大興拓
28、本的高峰階段。 由於後代文人墨客都喜愛收藏拓本,使得拓本的價格從宋代到民國初期居高不下,宋代黃庭堅曾云:“孔廟虞碑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1920 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的一批碑帖書畫中,宋拓沈傳師羅池廟碑標介 6000 大洋,而同時出售的明代大畫家唐寅的品茶圖卷僅 650 元。可是,從 30 年代中期後,大概是拓本並非手書真跡之故,原來身價高昂的拓本,逐漸淪為被藝術品市場所遺棄的“孤兒”。這種狀況一直延遲到前幾年。然而到了 1992 年 11 月,美國佳士得公司推出香港已故收藏家李啟天珍藏的一批罕見拓本,吸引了許多“識英雄” 的“ 慧眼 ”爭相競投。其中一冊宋拓唐懷素草書千字文 ,從
29、3 萬美元起拍,最後以 31.9 萬美元落槌。成功的拍賣結果,改變了國際藝術市場對拓本持原有的觀望態度。權威人士指出在未來幾年的國際市場中,中國古代的拓本,很有可能成為喜愛中國藝術品收藏家所獵取的對象。象牙珊瑚 犀角杯 犀角,亦稱文犀角,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牙角料之一。早在中國古代它就與夜光璧、明月珠和碧玉相提並論,只有皇帝和貴族才能享受的物品。 漢書曾記載:“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又如戰國策 楚策中稱: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由此可見在古代,犀角的身價已十分昂貴。 當時古代的中國並不出產犀角,大多從國外輸入,數量較少而更顯得十分珍貴,在考古發掘中只有牛、羊、鹿等角
30、製品出士,從沒發現有犀角器物。明代時期人們僅以它為藥材使用,後宮廷御醫將犀角雕鏤為杯,盛入酒後飲用。據本草犀記載:“入藥惟犀生者為佳”,用此飲服具有解毒,解熱之功能。18 世紀後非洲黑白兩種犀角大量進口中國,犀角逐漸成為專供觀賞的雕刻藝術品。有錢人常常購買幾件陳設於櫃、窗、台、幾、案架上,既起到點綴美化環境,又成為炫耀財富的標誌。 明末清初,江南是全國雕鏤犀角藝術品的集中地區,蘇州的鮑天成和無錫的尤通,他倆出類拔萃的犀角雕刻品被譽為“吳中絕技”和“ 尤犀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均藏有他們珍貴的作品。 犀角雕刻品在清代末期,就被來中國的歐美藝術品愛好者大量收購去,並在車際藝術市場上經常露
31、面。據成立於 1744 年蘇富比拍賣行和 1776 年的佳士得藝術品公司,在本世紀初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中,都有中國犀角雕刻品的拍賣紀錄。至今,犀角雕刻品的國際交易中心仍在歐美地區。琥珀 琥珀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裝飾藝術品,風靡全球。琥珀是由千萬年前植物所分泌出來的樹脂,經過地殼變動而深埋地下,逐漸演化而成的一種天然化石。品種有金珀、蟲珀、香珀、靈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蠟珀等,尤以含有完整昆蟲或植物的琥珀為珍貴 。 中國古代稱琥珀為“獸魂” 、 “光珠 ”、 “紅珠”,被袖為珍寶對品,在醫學上是難得的藥材,具有安定心神,幫助睡眠的作用,更為練氣修道者護身助氣的寶物。在佛經中與金、銀、琉璃、
32、瑪瑙、珊瑚、珍珠等,並列七寶,佛家視為吉祥之物。國外則用琥珀作為裝飾品,盛產地有波羅的海沿岸,意大利的西西裡島,美國的新澤西、懷俄明、阿拉斯加及日本、印度、法國、英國等地區。 琥珀藝術品原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行情平平,收藏者很少,直至 1986 年後,隨著台灣地區的宗教文物市場盛行,琥珀開始在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區流行,收藏者日益增加,價格因此一路上漲。近幾年來不少歐美藝術品愛好者也加入爭相收購的隊伍,促使琥珀成為藝術市場中的“新寵兒”。前幾年海灣戰爭爆發,全球十玩市場一片不景氣,而琥珀藝術品卻一枝獨秀,價格不跌反而上漲,原因是琥珀屬遠古之物,流傳下來極少,目前只有在中國青康藏高原一帶尚
33、偶見其蹤影,其他城市很難尋覓。1992 年在台灣舉辦的一次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條上等品相的琥珀佛珠,最後以 120 萬新台幣成交,引起國際藝術市場重視。漆器 中國是人只歷史上最早淘氣和使用天然漆的國家,漆器製作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考古學家發現提供的資料表明,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我國已出現漆器。到了戰國、秦漢時期漆順的優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漆工藝也因此出現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取代的了青銅器皿。漢代宮廷內特設專門製作漆器的“東園匠”,大量製作漆器供宮內上下使用。楊雄撰寫的。 蜀都賦中記載:“雕鐫細器,萬技千工,三參帶器,金銀文體,無一不妙”。至今發掘出的漢墓中,出土有許多
34、美奠美倫的漆器。 元代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的輝煌階段,雕漆工藝能人大量出現,最為出名的有張成、楊茂、彭君寶等人,他們均以刀法深峻,風格瑰麗著稱於世。尤其是張成和楊茂的漆器傳到日本後,對該國木漆品工藝產生巨大影響,他倆創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術史專家稱讚是“誠無上之作品”。明代末期到清代初葉,隨著紫檀、黃花梨等不上漆的木器流行,漆器生產量開始有所減少,但在南方還倍受人們的喜愛。 中國古代的漆器,無論是造型、花紋乃至裝飾均精美絕倫,深受古今中外各階層人士厚愛,在世界傳統藝術領域裡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今國際藝術市場上,漆器也同樣引起世人的關注,特別是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尤為著迷。每年春秋兩次在美國紐約和英國
35、倫敦舉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明清時期出品的漆器精品往往能拍出高價。象牙雕 牙雕與竹雕、木雕,並稱雕刻工藝中的三大門類,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倍受鑒賞家珍愛,向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牙雕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隨葬。 史記微子世家 已記載:“紂始為象簪。 ”此外,浙江余姚河姆渡、山東寧陽大汶口新石器時代的象牙雕刻品,已十分精美。唐代的象牙刻品更是聞名中外,日本遺唐使曾攜帶象牙雕刻品回國。至今日本奈良正倉院還藏有唐代中國雕刻的紅牙撥鏤尺、綠牙撥鏤尺、白牙尺等。 明清兩
36、代是中國牙雕發展史中的高峰階段,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流行全國,甚至宮廷內專設工場,製作供皇帝玩賞的象牙雕刻藝術品。宮廷雕刻藝匠業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當時的北京、上海、廣東是全國的象牙雕刻中心。北京的雕刻典雅、高貴、莊重風格的觀賞品稱雄全國,上海則以精雕細琢的“象牙細花”的小型牙器見長,廣東術品愛好者喜愛。 中國古代的牙藝術品,曾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風光多年,90 年代後歐美國家將象牙列入禁售項目,一時之間,牙雕品在歐美藝術品市場上消聲匿跡,只見偶爾出現於東南亞藝術品市場。1993 年 10 月 26 日香港蘇富比公司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上,出現一對清代宮廷內擺
37、設象牙嵌翡翠珊瑚宮燈,刻燈以象牙為框,嵌以晶瑩碧綠的翡翠及色澤柔潤珊瑚,奢華奪目。經眾多買家競爭,最後以 420 萬港元的高價拍出。織編印染 刺繡 1993 年 4 月 28 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富麗華大酒店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幅清乾隆年間刺繡的祝壽御裱手卷,以 12 萬港元起拍,經十幾回竟價最後以 48.2 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出人意料地使中國刺繡藝術品,在國際藝術市場上重新大放異彩。 刺繡,又稱絲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 ;另在詩經中也有“ 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
38、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上海的露香園顧繡,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繡。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繡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繡品,一時顧繡成為刺繡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繡,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銷,價格平平。直至 1993 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繡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 10 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繡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39、。玉器寶石 古代玉雕 玉雕藝術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延續時間最悠久的一種,據史料的記載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各個時代的玉器反映出各個朝代政治思想、藝術風格,也反映出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和社會地位,每件玉雕品的產生均有其特定的環境,玉的器型、紋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人們就將玉質堅硬,象徵君子之氣節堅硬;玉的溫潤,代表君子謙謙之風。因此,玉雕品在市場上極受世界各地華人收藏家青睞,行情看好。1992 年春,香港佳士得公司拍賣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白玉雙耳洗,經多方激烈競價,最後被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海外華人以 462 萬港元購得。佩玉 玉佩,亦稱“玉 ” ,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專供人身體上佩掛結綴的飾品。
40、禮記中寫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之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這就是說一個有品德修養的人必須要佩帶玉器,因為“君子於玉比德”。 從廣義上來解釋,凡具備穿孔的玉件,都可供人佩戴,可分為頭飾、手飾、項飾、胸飾等五大類,頭飾有玉 、玉 、玉耳墜等;手飾有玉鐲、玉指環等;項飾有玉串、玉項鏈、玉銷、玉系璧、玉朝珠等;胸飾有玉雞心佩、玉舞人佩、玉翁仲、玉剛卯、玉嚴卯等;服飾有玉帶扣、玉帶鉤、玉紐扣、玉帶飾、玉帽飾等等。 玉器收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中大多追求平靜和諧的生活情趣,而象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玉佩品正是充分體現
41、這種情趣的集藏之物。因此,玉佩至今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格外受到世界各地華人收藏家偏愛,能得到一件質地純真,飾紋精美的玉佩,對身居海外的華人來說,不失為一種閒情雅趣,其樂無窮。1994 年底美國紐約佳士得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一件僅高 8.3 釐米的戰國時期白玉舞人佩,會前估價 34萬美元,結果以 29.95 萬美元的高價,被英國著名收藏家愛斯葛那什購得。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玉佩品在市場上行情十分看好。玉璜 玉璜,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種玉器,歷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玉璜的形體可分兩
42、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以便系繩佩戴。商周以後,玉璜逐漸形成具有禮器和佩飾的兩種作用。新石器時代的玉璜流傳至今極為罕見,大都只能見到一些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玉璜,往往獸面大於玉璜、飾紋已有多層次的淺浮雕獸面紋,獸面周圍飾有精細的複雜陰線,河姆渡文化的玉璜體積小,厚度大,石質也遠遜於良渚文化的玉璜。 商代起玉璜成為人們流行的佩帶物,原來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願,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飾紋和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
43、戰國時期出現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以後玉璜漸漸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種玉佩飾品。 玉璜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與玉佩同樣贏得收藏家們的偏愛,尤其在台灣、新加坡市場行情看好。玉琮 玉琮 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玉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種玉禮器,古代人謂之為“六瑞” 。 關於玉琮最早出現時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統一認識。有人認為是古代紡織機器上的零件,有人說它是古建築縮影,日本考古學者中則有人認為玉琮是窺測天文的窺管。但玉琮和玉璧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種禮器,其歷史悠久見於周禮 “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漢代起歷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禮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 玉琮的整
44、體特徵是外方內圓,新石器時代玉琮目前較為少見,常見的是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琮,其特徵是一般為正方體,中部有一孔,外表分成幾節,每節都飾有人面或獸面紋,個別還陰刻動物圖案。商代至戰國玉琮製作逐漸減少,漢代以後幾乎消失。 玉琮在市場上,以其特有神秘色彩的禮器身份,比其它玉器更能贏得收藏家鍾愛,價格較高。1990 年春季美國紐約蘇富比公司,曾推出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起拍價 6 萬美元,最後以 23.5 萬美元拍賣成交,創下玉琮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拍賣最高價紀錄。鑽石 鑽石,也稱金剛石,是珠寶中最令人著迷的品種之一。一件大克拉透明無瑕的鑽石飾品,常常被稱謂價值連城的珍寶。 鑽石在歐美國家,向來與浪漫的愛情和
45、離奇的神話聯繫在一起。英文中的鑽石一詞,源自希臘,意思為無法征服之物。古代希臘傳說中介紹鑽石是天空中星星掉下地面的碎片,比喻為天神滴下的眼淚,把它獻給心愛的戀人,可以讓愛情永恆不變。1477 年 8 月 17 日,勃艮地有一位瑪莎公主,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鑽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的女性。從此,歐美國家的青年男女在訂婚儀式上,大多要交換鑽石戒指。 澳大利亞、南非、印度是鑽石的主要產地,美國、荷蘭、比利時則是鑽石加工切割的基地,尤其是比利時是全球共認的雕琢鑽石貿易中心。區別鑽石質量的優劣,國際上流行的標準為 4C:克拉(carat)、色澤(color)、淨度(clarit) 和車工(cattiong)
46、。 克拉是鑽石計算重量的標準,克拉數愈高,鑽石越大,一克拉正式量度重量是 1/5 克。 淨度是指鑽石中都含有一些未經晶化的細微炭物質,稱為內含物。瑕疵愈少淨度愈度,價值也是愈昂貴。 車工將鑽石切磨的恰到好處,在於細琢精工。好的琢磨工藝師能將光線內射到不同的瓣面,再由鑽石頂部散開。 色澤以不含任何顏色為上佳,無色的鑽石能像三稜鏡一樣,讓光線穿透而化成一道道繽紛的彩虹,讓人著迷。紅寶石 紅寶石與藍寶石、鑽石、祖母綠、貓眼石等、統稱為寶石。據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記載,共 12 種寶石中,紅寶石排行第一。因此,為世人稱為第一寶石。古代中國對紅寶石有“紅刺”、 “照殿紅 ”、 “巴拉斯”等名稱。 世界
47、紅寶石產地主要集中在緬甸、泰國、斯裡蘭卡、非洲等車個地區。緬甸生產的紅寶石堪稱質量最優,被歐美人士稱為“鴿血”的緬甸紅寶石,是全世界公認的寶石中極品,價格十分昂貴。泰國古名暹邏,至今暹邏寶石一詞仍在珠寶業中使用。泰國出產的紅寶石顏色通常是暗紅色至淺棕紅色。斯裡蘭卡出產的紅寶石,顏色顯淺紅色,極淺紅色或淡紫紅色紅寶石,另一個受人喜愛的原因是色調較淺,比緬甸或泰國的紅寶石更加光亮耀眼。非洲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是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產地。前者盛產小型淡紫紅色寶石,後者則以出產腰圓形紅寶石,贏得西方高貴女士們鍾愛。 紅寶石原石大多隱藏在深山壑谷之中,地勢險惡萬分,不易輕易採集,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昂貴。加
48、上歐美國家娛樂界中的影星、歌星、舞星等女藝人,都喜愛佩戴紅寶石飾品以顯其高貴和富有,促使其行情居高不下,諸如世界著名影星伊利莎白泰勒、索菲亞 羅蘭、凱瑟琳赫本、吉永小百合等,都有收集紅寶石首飾品的嗜好。翡翠飾品 翡翠出產於緬甸,從明末清初傳入中國後,廣為中人喜愛。清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收藏翡翠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乾隆皇帝到慈 禧太后各朝帝皇都喜愛翡翠。因此,翡翠在清代也有“皇家玉”的美稱。 目前世界各國的翡翠用途,部分為藝術雕刻品,大都數還是製成各種款式的飾品,如項蓮、指環、耳環、胸針等。西方國家的男女都以擁有一二件色澤翠綠、沁入心扉、純正無瑕的翡翠飾品而感到自豪。中國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個
49、人收入增多,佩帶翡翠飾品在大城市中,也逐漸形成時尚。 翡翠需求量的增加,而產量日益枯渴,促使其在海內外價格也節節上升,從而收集翡翠飾品又成為全球範圍內的藝術品投資的熱潮,美國一位資深藝術品投資家曾說:“從整個東方藝術市場來看,形成一種規律,初入門者比較喜愛元明清的白玉,真正的行家偏向於上古時代的古玉,而在經濟上富裕者則屬意翡翠。 ”因此,海外藝術市場上,品質優良的翡翠飾品價格十分昂貴。1994 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一件中國本世紀 20 年代出品翡翠鑲鑽指環,最後以 596 萬港元的高價成交,由此可見翡翠飾品的市場地位。玻璃料器 鼻煙壺 鼻煙壺簡介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一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裡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僕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拿破崙一世也是一個嗜喜鼻煙愛好者 ,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 7 磅多。 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游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煙。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