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

上传人:qcjlxh 文档编号:1543320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但由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到清朝时,地方政府在承担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然而然被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还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清代初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 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起运”与“ 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

2、财权的高度集中。户部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制定财税征管政策,包括修订和编纂赋役全书以实现各省、州、县的赋役定额化;推行和利用诸如“易知由单”“实征红簿”“串票”“截票”等征税工具 ,以及滚单催征、顺庄编里等征收方法,确保赋役的足额征收。与此同时,通过起运、存留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通过解款和协款制度调剂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控制地方财政。康熙以后还采取“悉数解司” 与户部掌管“ 奏销”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各地征收钱粮“悉数解司”等于取消了以州县为单位的财赋存留,州县正项经费开支必须随时向布政司及其所辖的户部寄存库领支。而清朝前期的奏销制度,除了

3、由布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入数额,核造上报计簿(“奏销册”)给户部审核外,还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以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以实现其集权的目的。从起运与存留的比例来看,清代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随着军费开支和中央财政的匮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削减,地方存留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 25%,嘉庆末年甚至仅为 17.4%。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比例变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形成集权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清代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至咸丰初年发生了转变。此时,为了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左支右绌。为了维持王朝

4、统治,只得允许各省自行经营筹划,从而导致地方财权扩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并且通过征收厘金和推行捐输等不同途径筹措军饷,而这些财政权力逐渐被地方督抚所掌控。由于地方权重,厘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此外,捐输事宜虽要经户部批准,但各地方设立名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各省督抚以厘金、捐输等自筹经费,必然导致地方督抚财赋支配权日重,而“户部之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摘自 2017 年 08 月 07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地方政府所征收的钱粮并不都上交中央

5、 ,而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照比例进行划分,但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B.清朝通过控制地方财政,来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建立起运和存留制度。C.为了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康熙以后还采取了“悉数解司”和“奏销”的举措,可惜这些措施因各州县无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D.清朝咸丰初年后,为镇压各地起义 ,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自行经营筹划,清朝地方财权于是开始扩张。解析 A 项,“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错误,并非整个清朝都是这样,文中有“ 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的信息。B 项,“控制地方财政”是结果并非手段。C 项,“因各

6、州县无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于文无据。答案 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指出清朝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B.文章用当时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的户部的各项举措及起运、存留制度的实施,论证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对财权进行高度集中的观点。C.在论证地方财权扩张而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时,文章引用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的事例。D.文章按主次顺序,论证了清朝为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其中“悉数解司”与户部掌管的“奏销”制度成为论述的重点。解析 D 项,“按主次顺序”错误,

7、应为按“历史时代的先后顺序”;论述的重点并非“悉数解司”与“奏效”制度。答案 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 ,清朝时,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让中央应接不暇,就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给地方政府。B.清代初期,虽然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但它们的划分和调整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从“起运”“存留” 制度可以看出。C.奏销制度实施后,只要布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入数额,再核造上报计簿给户部审核,地方就可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D.太平天国起义后,户部的财权日轻 ,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这与各地方设立名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

8、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有关。解析 C 项,“地方 ”“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 ”是“悉数解司”制度; 另外,奏销制度实施还需要“ 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答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秋风桐槐说项羽梁 衡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

9、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 ”,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 ,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 232 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

10、”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 ,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

11、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 (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

12、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 ”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

13、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 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B.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C.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D.

14、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 “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解析 B 项,“还是当年的样子 ”表述错误,从文中第二段中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可以推断出。C 项,“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表述错误。D 项,“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表述不恰当,应改为“是项羽的精神风貌的象征”。答案 A5.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解析 此题考查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所写的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看,是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参考答案 交代了作者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引出下文着重要写的

15、青桐和古槐,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分条概括。(6 分)解析 解答此题,要重点研读文中的第三段。这段文字从两个大的方面评价了项羽的人性缺点和人格魅力。概括时可以将这两个大的方面再作具体的切分,力求准确全面地概括。参考答案 有责任,有担当; 勇敢刚烈,纯朴真实; 轻生死 ,知耻辱,重人格;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学而无恒,不肯读书 ;性格残忍,坑杀俘虏;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个人英雄主义,陶醉于自己的武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

16、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 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 ,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

17、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 ,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 ;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 ”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

18、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 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 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

19、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 ,高歌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7.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 ,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 ,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

20、的印象。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D.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 ,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解析 D 项理解不当,这不是荆轲刺秦王的意图 ,是作者的观点。答案 D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 ,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 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C.世人

21、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E.这篇文章叙事多于议论,目的在于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荆轲刺秦失败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 “刺”而是“胁迫”。解析 C 项,理解不正确。文章中看不出 “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文章中,作者认为荆轲刺杀失败的结果,比刺杀成功更好,从“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一句中可以看出。E 项,“叙事多于议论” 说法不当,应为“ 议论多于叙事

22、”;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在 “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而是在探讨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答案 CE9.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4 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强化观点的作用。因此,理解时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参考答案 荆轲在秦廷行刺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 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

24、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 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 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

25、,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 而谋进取之道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 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 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

26、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 而谋进取之道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解析 文言断句注意句子中的名词、虚词的位置,读懂句子的大意。 “于周”表示位置,不能放在句子的开头,所以排除 B、D 两项;“足下”作为“ 事”的宾语,不能分开 ,所以答案选 A 项。答案 A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 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 万乘”。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 ,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 “身无咫尺之功”,就是“ 我”最近没有功劳的意思。C.“足下”,是对对方

27、的尊称 ,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D.“三王”“五霸 ”,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解析 B 项,“咫尺 ”也指微小。 “身无咫尺之功”的“ 咫尺”就是形容微小。答案 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 ,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 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C.

28、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 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 ,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 ,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解析 A 项,“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错,苏秦认为这些人的做法“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答案 A13. 导学号 9511401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5 分)(2)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 ,莫敢自必也。(5 分)

29、解析 (1)“且夫”, 发语词,不用翻译;“义”,从道义上讲,“一夕宿于外”,介词结构后置;“之齐” 的“之”是动词,出使。(2)“亢”, 使崇高;“乃”,竟然;“莫敢自必也”,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参考答案 (1)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 ,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2)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 ,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参考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30、。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得到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可以吗?”燕王说:“当然可以。 ”苏秦说:“有这样的臣子,也不会来侍奉您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

31、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到微弱的燕国,侍奉处境艰危的国君呢?如果臣像尾生那样守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您认为安于现状是可行的吗?那么齐国的势力就不会超出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能在边城以外去寻求发展。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侍奉您,抛开故步自封的做法,谋

32、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人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她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 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侍妾捧着毒酒送给她丈夫。侍妾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侍妾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

33、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侍妾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 1415 题。易 水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 ,燕丹归北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注 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 易 水明陈子龙 并刀 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

34、送荆卿!注 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 并刀: 一种锋利的刀。匣中鸣 :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 ,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B.易水后两句回到现实,以行人的口吻说 “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C.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 ,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D.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 ,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E.两首诗都写到“ 易水” 的景物 ,胡诗是静态写景,陈诗是在船上动态观察。解析 B 项,“以行人的口吻说 ”理解错误,是作者告

35、诉行人;E 项,看不出动态写景、静态写景。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对荆轲刺秦的凭吊。答案 BE15.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第一首在第三句中有明显的情感词“恨”,遗憾;第二首在第二句中也有这样的词语“悲歌”“不平”,结合注释可知是报国无门的愤恨之情。参考答案 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当年刺秦王的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 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16.将下面

36、的语句补写完整。(5 分)(1)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 , ” 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 ”,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论语中说“岁寒, ”,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答案 (1)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3)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以手机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把握世界技术趋势和潮流,方能跟上市场变革的步伐,获得市场的认可

37、。当今世界排坛处于群雄并起的时代,中国女排尽管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但与美国、巴西等强队相比,实力仍在伯仲之间,还需要不断努力。针对在整治“老赖” 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门多管齐下,有的放矢,从根本上釜底抽薪,限制“老赖” 的经济活动。2018 新年伊始,芝麻服务协议被爆出默认勾选同意项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对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回应,承认错误。我们读古诗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在与古诗交朋友一书中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这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接力赛终于以战胜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A. B. C. D.解析 “一日千里”

38、形容进展极快。“ 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此处使用错误。“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与前面“从根本上”重复。“ 口诛笔伐 ”指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一言以蔽之” 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不能用来形容紧张、激烈的场面。答案 B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 不能成为故纸堆的组合,应该多一些现实生活世界的呈现,即便是当代,也可以用口述完成一次书写。B.不当亡国奴的国家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东北抗日联军所表现的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C.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充满了生

39、活气息和历史质感,人物张弛有度,情节生动朴素,有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在“不能成为故纸堆的组合”的前面加“ 历史记录”。C 项,搭配不当,“ 人物”与“张弛有度”不能搭配,“ 情节 ”与“生动朴素”也不能搭配,应是 “情节张弛有度,人物生动朴素”。D 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答案 B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A.您是本地知名的画家,赠我的画作画风清新淡雅 ,我一定小心惠存,来回馈您的美意。B.我不敢过多奢求,请你略尽绵薄之力 ,帮我

40、给要写的文章草拟一份提纲,我感激不尽。C.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 ,一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D.这几天突降暴风雪,地面结冰 ,学生上下学期间,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解析 A 项,“惠存”属于敬辞,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用在此处不当。B 项,“绵薄”属谦辞,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不能用于他人。D 项,“欠安”属婉辞,指人身体不适,使用不当。C 项,“垂念”为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 )对自己的关心挂念,使用正确。答案 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简化”是有底线的,

41、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 ,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 ,“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 ,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而是变相的“复杂化”。 解析 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处注意后文“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第处注意后面的“极大的不适应”, 第处注意后文“ 另外的部分”。参考答案 “简化” 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 简化”不能改变太多或太剧烈 我们不

42、能简化了某些部分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今年以来,河南白云山、浙江天台山等多地景区施行限期免票或永久免票政策,以带动当地暑期游升温。以此足见,景区只要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游览。旅游者越来越多,就能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景区景点迅速上马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的经营模式刻不容缓。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更多旅游者。 解析 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旅游者,因为吸引游客的除了门票价格之外,城市品位、城市特色、配套设施等也是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旅游者数量增多与经济效益提升不一定成正比,相反人数的增多可能会给景区景点带来

43、管理上的压力,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对景区“超载”现象有所预警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这个要根据景点所在区域、所属类别等因素而定。参考答案 旅游者数量增多,不一定会给景区景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点拨 (1)从大众的角度来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不要被片面信息误导;理性、冷静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真相的能力,警惕社会舆论“一边倒”

44、的情况出现;警惕“反转”中对真相的蔑视。在此角度下,有同学立意为“要开阔眼界才能全面看待问题”,实际上是不符合图画内涵的。图画中的确有事实真相被扭曲的一面,眼界是否开阔与是否把握真相的关系不大。也有同学立意为“误会”,将摄像机取景的过程纯粹理解为“ 不经意间造成 ”,忽视了摄像者的筛选功能,将社会问题、传播问题变成了人际交往问题,依然是偏题。还有同学将图画解读为告诫观众“不要过分放大细节”, 这里忽略了图画中取景框内容与真相的矛盾,忽略了取景设备的存在,仅谈不可吹毛求疵,亦是严重偏题。(2)从媒体的角度来说: 媒体如何避免信息在传播中失真?此角度对学生写作来说比较困难,毕竟“信息传播”还是相对专业的话题。其实,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就谈到了“传播形式决定传播内容”这一观点,他更进一步指出:“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媒体可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再选择呈现信息的方式,因此受众接收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相,难以说清。而今自媒体崛起,真相却更如雾里花、水中月。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及传播结果来谈这个话题,应该是一大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