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俩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民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持有,其他国家的古代社会未有类似的新闻信息传播工具。据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类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巡行各地时手中摇着木铎,以宣达政令和收集民情。3、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例如,秦统一六国这一特大新闻信息,秦始皇向全国发布“四十字诏书”4、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5、 “进奏院状”藩镇设在京都的办事处 -邸,其负责官员及一般官员都由地方上的节度使所委派,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进奏官的
2、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6、宋代的“判报” 。公元前 999 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开始建立起当时被成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7 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一是朝政简报。二是明发上谕。三是大臣奏章。8 “小报的内容” , “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讫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剩闻,又或意见之撰造”为小报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员,大多是有公职
3、的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其动机完全是为了谋利9 在明代,国家管理体制出现了不少变化。明代内外文武官员的条奏和各政府部门的本章,均由通政司收受后,根据不同内容分送有关衙门处理,特别重要者则呈请皇帝裁决。凡是要呈送皇帝审阅的奏章,都由内阁首辅拟定批答之词,墨书于票签上送呈皇帝审批。送入大内后,由司礼监根据皇帝的旨意用笔披覆(称为批红) ,然后再交还内阁之后,内阁将经过审批的章奏,根据各自管辖的范围分别交给与六部相应的皇帝秘书机构六科,由六科再抄发给各部院。只有经过批红的材料,才可以作为邸报的内容抄发。各省巡抚及总兵官均派有提塘官驻在京师,这些提塘官的职责之
4、一,就是去六科抄录那些经过批红的官文书,并传报给各地方政府。10 到了清代,具有飞跃性发展意义的是“京报”趋于完备与成熟,即由“京报”为京报 。京报一词已被用作固定的正式刊名。京报还不能说是大众的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是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专业采编人员,政府只许它照章抄录宫门钞、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1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中文月刊,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 年 8 月5 日,在马六甲创刊。停刊于 1821 年 12 月。由马礼逊、米怜创办,米怜主编。麦都思主要撰稿,梁发为助手。纯粹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5、 。内容以宣传教义为主,也涉及科学文化,西方近代科学实用知识等,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片。宣传上采取“附会儒学”的策略。木刻竹纸印,雕版印刷,线装。发行地区逐步扩大到广州澳门,影响也逐渐扩大。12 特选撮要每月记传1823 年创刊,创办人和主编均为麦都思。内容上不同于察世俗,刊登不少文章批评抨击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1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33 年 8 月 1 日,在广州创刊,1838 年 10 月停刊。创办者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中文月刊,但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重
6、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和印度各国的情况。在宣传策略上,和察世俗相仿,处处附会儒学。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封面左下角注有“爱汉者纂”四字。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也比较固定,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1834 年发表的新闻纸略论一文,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14、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1822 年,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 ,是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15、1827 年,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记录报 ,译广东纪事报由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16、 广州周报作为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
7、贸易政策。但在鸦片贸易和为拓展对华贸易不惜采取严厉措施等方面,该报与广州记录报等英商报纸完全一致,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 ,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17 中国丛报 ,该刊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主编,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鼓吹武力侵华则是其基本舆论导向。18、 1850 年,台仁特购得中国之友 ,该报的立场由支持政府转而为反对政府,猛烈攻击港英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对太平天国做过系统报道,并对天平军持同情态度。19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新创办的英文商业性报纸则数德臣报和孖剌报最有声名。20 、1853 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为我国中
8、文报刊使用的铅印之首。增出副刊布告篇 ,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21 外报在广州、上海等地的率先发展1850 年,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创刊,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由英商亨利。奚安门创办,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在政治上, 北华捷报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22、1864 年,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出版,该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当时中国人将这份英文日报译作字林西报 ,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后发展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23、 1857 年,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创刊,系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
9、刊。内容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24、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形成1872 年,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申报采用廉价营销手法,定价 8 文, 上海新报不得不降价出售,不胜亏损,宣告停刊。申报 、 字林沪报 、 新闻报 、创刊后形成“申” 、 “新” 、 “沪”三报鼎立的格局。25、上海出版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其中数万国公报 影响最大,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 、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除万国公报外,这一时期出版的英美基督教会或传教士主板的重要报刊还有格致汇编 ,1876 年,英人傅兰雅主持,
10、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都有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26、北京:1872 年, 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任主编。天津:1890 年,李提摩太还创办了时报周刊,向外地发行。27、论述题:申报成功的原因?在创新中发展与商业性模式的确立。1872 年, 申报在上海创刊,初为俩日刊,出至第 5 期改为日刊。创办人为美国商人美查。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 申报的创刊,竞争矛头直指先于其出版的上海新报 ,呈现出近代报纸比较完备的形态,这一时期, 申报不断在创新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有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申报的办报方针,在创刊号上刊
11、登发刊辞 、 本馆条例及申江新报缘起 。在新闻业务上,申报讲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聘定特约记者。十分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申报还不断拓展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有关消息以及连载署名“环游地球客”所写的旅行通讯。1876 年后, 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申报还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营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的仗义执言。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
12、篇幅。经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 申报向读者招刊广告,鼓励各界人士踊跃刊登广告。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无愧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而商业性报纸的成功,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最先是新闻时效性的提高。也促进了新闻采编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的丰富多彩。19 世纪 90 年代,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局面。28、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消极作用: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的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
13、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后来华的外国人,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看,多数外报都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服务的。许多外报的主持人,更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的。积极作用:1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例如在华外报所作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大量的介绍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对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2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对外人办报活动限制已经解除,他们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自在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且雇佣中国文人当助手,培养了
14、中国自己的报人。西方将现代报刊样态直接传进了中国,改变了中国报刊的面貌。西方的设备为中国报业的开发提供了基础。29 最早接收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30 1859 年,太平天国将领洪仁轩资政新篇其新闻观点:第一,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第二,报纸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第三,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第四,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31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王韬。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创办我国第一家政论报纸循环日报 。其新闻思想
15、,第一,阐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借报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第二,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第三,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第四,阐述了报纸的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第五,阐述了报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32 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异事、诗词杂作为主。33 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 沙架免度新录 , 飞龙报篇的中文报纸在伦敦创刊。作为欧洲最早的中文报刊。揭开了欧洲中文报刊史的第一页。34 海外中文报刊的初
16、步发展 在夏威夷檀香山出版的中文报刊,最早问世的檀香新报 ,又被简称“隆记报”35 新加坡,南洋第一报“叻报创办人为新加坡富商 ”薛有礼36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率先以报刊为武器,办起了万国公报 (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 强学报和时务报等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旨的政论报刊。37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何廷光康广仁担任总理。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创办人严复。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谭嗣同发表了新学新政文章。38 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的思想及意义,其主办的以政论
17、见长的政治性报刊,一是思想启蒙二是救亡图存三是探索变法之路。对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第二是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第三,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由于报章问题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 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最好,因而被称为“时务文体” “新民文体”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笔锋常带感情。39 苏报案 “创刊于 1896 年,创办人胡璋让其日本妻子生驹悦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注册。后因经济上难以为继由陈范接办。随着陈范由保皇立宪转变为投身革命。 苏报实际上成为了当时革命团体、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903 年,章士钊出任主笔,随后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
18、命军 ,发表章士钊署名“爱读革命军者”的论说和章太炎所作的革命军序 ,公开畅言革命。后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其中部分文字,称光绪和慈禧为汉族公敌。这一切,当然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和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 ,逮捕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经过一番曲折,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监禁 3 年,邹容 2 年, 苏报 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0 在上海,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中最为著名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 “竖三民”报等,竖三民报-民呼日报 , 民吁日报 民立报 。41 “大江报案 ”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 ,创刊于 1911 年,为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詹大悲投资创办并兼任总编辑,
19、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维护士兵利益,不少士兵受其影响而参加革命军,后发表激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后被查封,詹大悲逮捕,后摄于民愤,不得不轻判。42 政治上倾向改良主义的报刊影响最大的大公报 ,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满族人英 华创办并主持报务。 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报纸,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彭翼仲自任社长。43 在保皇派报刊中,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影响最大。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后在横滨创办一份保皇派报刊,即新民丛报 ,其命名,取意于大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4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
20、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该报具体筹备工作由孙中山委派的陈少白主持,在香港创办,其宣传内容,主要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状况与卖国罪行,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动人民起来投身反清革命,争取民主自由权利。45 在革命派报刊发展初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1900 年,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主办的开智录在横滨创刊,为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由郑贯公等创办。1905 年,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同盟会不得不另办民报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1905 年在东京创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主编先后为胡汉民、陶成章、汪精卫。孙中山亲自为民报撰写发刊辞 ,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
21、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作为办刊宗旨。其宣传内容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三是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论战:一是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二是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三是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四是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46 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定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理智地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首先,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以美国为师,在民主自由权利方面赋予国民以
22、较大自由度。因此制定报律的行为,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理念是相违背的。其次,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多次阐释过这一点。 暂行报律既然未经参议院议决,当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第三,内务部制订暂行报律的本意并非如新闻界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压制言论出版自由,而是出于“补偏救弊之苦心” 。47 民国成立甫始,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民族报业在顷刻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 100 多件猛增至 500 家,总销数达到 4200 万份,这俩个数字,都超过
23、了历史最高记录。48 1913 年(葵丑年) ,袁世凯地位稍巩固后,镇压了国民党二次革命后,要求全国报刊重新登记,对国民党系统报刊及其它异己报刊进行大规模摧残。据统计,到 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 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锐减 300 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 20 余家,史称“葵丑报灾” 。49 申报 第二阶段:1912 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提出“经济独立” “无偏无党”的办报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势力对报纸的收买,拜托一切政治集团或政党任务对报纸的影响。采取的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聘请张竹平任经理。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
24、备。50 黄远生,其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51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1872 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一页。1903-1904 年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等率先筹办通讯社,于 1904 年,在广州创办中兴通讯社。为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全国性通讯社最先创建的是国闻通讯社。总编辑是胡政之。申时电讯社1924 年在上海创立,创办人是张竹平。52 美国匹兹堡 KDKA 电台正式开播,标志是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KDKA 电台是世上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在东北。哈尔滨创建了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国人自办的民营
25、商业电台也开始出现,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首次播音,为了推销其制造的矿石收音机而开办。1927 年,北京也出现了一座民营的商业性广播电台-燕声广播电台。53 梁启超的新闻阶段(国内、国外)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继续从事办报宣传活动。较之之前的新闻观点更进一步,其一是 1902 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了报纸的“俩大天职”说:某以为报馆有俩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者。他还提出了办报的 4 条基本原则:一是宗旨定而高
26、二是思想新而正三是材料富而当四是报事确而速。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关于报刊宣传的方法,他认为有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俩种,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而 kuo之,月月而浸润之” 。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 ,使读者猛省。54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撰写的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中国新
27、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20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在普通文科内增设报学专业。55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斗争 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 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闻学发对旧文学(给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有力回击,其中一次是以“双簧戏”的形式进行的)56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 新青年 ,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是每周评论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第一次称为“五四运动” 。57湘江评论于 1919
28、年在长沙创刊,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任主编,被李大钊誉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该刊以述评为主,其中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58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任主编。59 李大钊在报刊上连续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他精心撰写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陈独秀把新青年编成劳动节纪念号 ,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60 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人物有林纾(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1919 年,林琴南在上海新
29、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痛恨新文化运动的险恶心理。又发表文言小说妖梦 。61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1 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传统的复苏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等报刊本着西方进化论思想和民主自由原则,发对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使 报刊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自由市场,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2 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形成 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3 副刊的改革与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之前,中国报纸报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黄色的内容。在五
30、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不少报纸运用副刊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甚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62 继新青年改组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又在上海创办起共产党月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劳动者1920 年,在广州创刊,周刊,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曾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63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新的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周刊在上海创刊,恽代英担任第一主编。64 1924 年国共合作后,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共产党人毛泽东主持了全面整顿国民党报刊宣传系统工作。据政治周报统计,1926 年北伐前夕,国民党系统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
31、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65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6布尔塞维克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担任主编。 红旗日报创刊于 1930 年,自第 40 期起确定为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1928 年,创造社、太阳社等进步文化团体在上海出版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几乎同时创刊。67 从 1931 年底至 1934 年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大小报纸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报、 红星报。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1年,在江西瑞金诞生,以 CSR 的呼号对外发布新闻。 红星报与 1931 年在瑞金创刊
32、,由邓小平主编。1937 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后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68 1940 年 12 月 30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首次开播,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69 新华日报在重庆, 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针锋相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 在发行上,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采用“只准你印报,不准你发行”的手段,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华日报发行,迫使新华日报只得自办发行雇请 100 多名报差,建立起一支自己的发行队伍。2
33、在物质供应上,当时重庆最缺的是纸张,而国民党当局则采用推、拖、扣等方式断绝新华日报的纸张供应。 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到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办小型纸厂。3 在宣传上, 新华日报工作人员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周恩来在报纸上发表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手写的俩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俩个题词,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70 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党报工作的重要改革1 自 1942 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
34、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中国共产党成立 20 余年来党内发生的历次“左” “右” 倾错误路线及其流毒,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1942 年 2 月初,毛泽东在延安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 、 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报告,揭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1942 年 3 月,毛泽东和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召集各方面人士开会座谈,明确指出“我们今天开整顿三风,必须好好利用报纸” 。1942 年 4 年,解放日报实行改版,改版社论检查了该报创刊 10 个月来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最大的篇幅供给了国际新闻,而对于全国人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奋
35、斗,缺乏系统的记载;我们孤立登载着中央的决议指示,领导同志的论文,而没有加以发挥和阐明,对于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形、经验检讨则毫无反应;我们以巨大的篇幅登载枯燥乏味的论文和译文,而不能以生活活泼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迫切的问题,对于敌对思想缺乏应有的批评。在版面上, 解放日报改版后也焕然一新,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整风改革对党报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一是
36、阐释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史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二是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与方针三是坚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人民公仆”的思想四是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五是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波的马列主义文风六是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71 从反“客里空”运动到党的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提出 土地改革运动兴起后,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它报刊、电台以满腔的热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土改路线、方针与政策,传播与推广土改工作经验,但在土改运动初期也一度出现了右的倾
37、向,在土改宣传报道 上犯了右倾错误。例如,忽视土改运动这场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和严重性,片面报道与宣传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地、受到政府赞扬、群众感激等“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其中不少是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而产生的失事新闻。6 月 15 日, 晋绥日报用第四版整版篇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根据从总指挥部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 晋绥日报在编者按中说:“我们的编者作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地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读起来认真,负责、大胆
38、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因此, 晋绥日报发起的这场运动被称为反“客里空”运动。之后,许多读者也热情地向报社提供书面或口头的材料,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 。反“客里空”运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将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推广到各解放区的新闻界。72 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各类民办报纸中,民办商业性报纸继续沿着企业化的道路告诉发展,成就最大数天津大公报 1916 年,转入商人王郅 -1925 年,胡政之任经理。1926 年,在天津副刊,张季鸾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39、73 成舍我于 1925 年创办世界日报 74 上海申报兼并新闻报是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馆主史量才。75 邹韬奋生活周刊76新生事件 在上海出版的著名抗日救亡报刊,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封后,其好友杜重远1934 年创办。内容和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保持了生活周刊的战斗精神和传统,鼓吹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在读者中影响很大。1935 年刊发笔名“易水”发表闲话皇帝 ,泛论中外君主制度,并涉及日本天皇。后日本驻沪领事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由提出抗议,要求处罚新生周刊及文章的作者及编者,南京国民政府立即下令,查封新生周刊社,被迫停刊,接着对杜重远起诉判刑,造成新生事件。77
40、 1937 年 11 月 8 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上海宣告成立,范长江、夏衍等为发起人。78 在此期间,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了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数1945 年 8、9 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的影响最大。8 月 7 日,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79 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在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公报和观察周刊 。 观察周刊于 1946 年 9 月在上海创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了几篇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评,对大
41、公报与王芸生进行攻击和威胁。80 外国进步记者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纳路易斯斯特 朗。81 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7 年 11 月,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其四周均为日军侵占而形同“孤岛” 。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才结束。因此,上海租界地区自 1937年 11 月 12 日至 1941 年 12 月这段时期,史称上海“孤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及其它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
42、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以“洋旗报”为主干的抗日宣传阵营的建成。由外商担任发行人的大美晚报和华美晚报也因中国主持人的努力而开始发挥抗日爱国宣传的主干作用。 华美晚报虽然名义上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登记的美商报纸,实际上由中国报人朱作同创办并主持,时称“洋旗报” 。这些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刊,时称“洋旗报” ,可以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可以逃避日伪的新闻检查。82 海外中文报刊以及抗日宣传活动 1 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郁达夫被聘请。83 中国新闻社
43、于 1952 年 9 月 14 日在北京成立。84 1952 年 4 月 1 日,吉利省九台县利用已有的电话线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建成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被称为“九台式” 。85 1955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建国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86 建国初期,毛泽东亲自发动三次有关思想文化问题的讨论,由于采取学术批判和政治斗争的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失误。一是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二是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三是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和批判。87 1958 年 5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
44、的信号。88 在整风和“鸣放”期间,新闻界发生了一起被称为 “左叶事件”的工作风波。89:“大跃进 ”宣传与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报刊、电台和通讯社无不以满腔热情的宣传“大跃进”运动,甚至大唱高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大跃进运动中,各行各业很快出现了完全背离经济规律严重破坏生产力的错误倾向。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了以大放高产“卫星”为主要标志的浮夸风,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正是这些卫星的发射地。在工业生产中,瞎指挥甚嚣尘上,出现了全民炼钢运动。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等新闻媒
45、体还错误的宣传唯意志论,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否认客观条件和科学求实精神。 “异想就能天开”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还配合当时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反右倾斗争,用大辩论、大批判的手法,不断批判所谓的保守派、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以及悲观论、条件论等。90 邓拓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辟杂文专栏 三家村札记91 1965 年 11 月 10 日, 文汇报发表姚文远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运动的锋芒发展到政治领域。点燃了 1966 年至 1976 年长达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92 文革爆发与新闻事业横遭摧残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社会主义新闻
46、事业遭到空前浩劫。在林彪江青俩个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下,红卫兵、造反派以造反、夺权为名,肆意冲击国家法律允许出版的报纸、期刊、使绝大多数的报刊处于瘫痪状态,少数报刊称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御用工具。早党政军文化机关出版的大批合法报刊纷纷停刊之时,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一大批既没有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法小报纷纷出版。这些小报,派性突出,言辞偏颇,小道消息多,重要文件、首长讲话、档案材料都是小报热衷刊载的。一时酿成无密可保的局面。93 5 月 11 日, 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94 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该报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的报道了邓小平在深圳的考察活动和谈话。95 1995 年 6 月 20 日, 苹果日报创刊,打破了香港报业市场的格局,并由此引发一场报业竞相减价的“割喉之战” 。 苹果日报的创办人黎智英原是佐丹奴连锁店的老板。96 1988 年,是台湾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解除了长达数十年的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