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故都的秋.ppt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1542291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故都的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故都的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故都的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故都的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故都的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西陆:秋天。南冠:囚徒的代称。玄鬓:指寒蝉。白头吟: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简介】 骆宾王(626684),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事,触怒武则天,遭诬下狱。这年秋天,闻蝉声有感,写了此诗。,【赏析】 这也是一首咏蝉诗。诗人以蝉自比,把含冤下狱的悲愤寄寓在诗中。首联从蝉声写起,寒蝉的哀鸣,引发了诗人的愁思;秋风四起

2、,寒蝉将噤,蝉的境遇正是孤独失意的诗人的写照。颔联写高唱的秋蝉还是黑色的,而自己却是白发斑斑。两相对照,自己怎能忍受呢?“白头吟”有双关作用,除了说自己已生白发,还借助卓文君的典故,抒发自己蒙冤的悲愤。颈联写蝉的艰难处境:秋露浓重,打湿了蝉的双翅,使它欲飞不能;秋风阵阵,风声淹没了蝉声。诗人用蝉的境遇艰难来表达自己的遭遇坎坷。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明为蝉语,实是诗人发出的呼喊。,全诗通篇比兴,借蝉喻己,将悲愤不平之意,寄寓其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此诗是初唐五言律诗的上乘之作。,(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原文见第一课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

3、经有倦容了。 答: 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_,【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答案】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答对即可。) (2)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明确鉴赏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如(1)句中的拟人修辞和双关手法,(2)句中运用了神态描写;二要结合文意分析句子的具体含

4、意。,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基本手法。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解释词语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椽:椽子,即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 落寞:冷落、寂寞。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3辨析词义 (1)萧索萧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不景气。 例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

5、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在2009年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大萧条”的预言,抓好宏观调控。,(2)十足实足 十足:指十分充足,形容程度。 实足:常指确实足数,形容数量。 例句: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对于新生儿或者婴儿的处方上,必须注明实足年龄。,(3)悲凉悲伤 悲凉:悲伤凄凉,侧重于凄凉。 悲伤:伤心难过,侧重于难过。 例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他听到这消息,不禁悲伤起来。,(4)

6、颓废颓伤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侧重于精神状态。 颓伤:精神委靡,耽于忧伤,侧重于忧伤。 例句: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她接连失恋,显得十分颓伤。,(5)深沉深邃 深沉:形容人的神情气度沉着持重,蕴藉含蓄。 深邃: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例句: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静静地坐在窗前,仰望着深邃的夜空,飞快的思索着最近接二连三的反常的原因,终究找不出所以然。,4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

7、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

8、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

9、行。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5了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10、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6开阔视野 (1)衬托 “衬托”也叫“烘托”,它是常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作家在描写一个事物时,往往不直接切入,而是变换角度,采用别的同它相似的事物与之形成类比,或用与之相反的事物与之形成对比,起到陪衬或烘托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使特征更突出。文中多处用细小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达到了“蝉噪林逾静,

11、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2)寓情于景 本文所绘的景物(秋花、秋树、秋蝉、秋雨)都具有“清、静、悲凉”等特点。“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悲凉”之情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111自然段) 1吃透文本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第二部分(312):共分六层。 第一层(3):秋晨静观。 第二层(4):秋槐落蕊

12、。 第三层(5):秋蝉残鸣。 第四层(610):雨后话凉。 第五层(11):北国秋果。,2设疑激智 (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 故都,“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北京,即北平,元明清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是灵魂的栖息所,作者对此有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反映了一种寻根意识。,(2)文章的起笔有什么特色和作用? 文章起笔说: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在平淡的叙述中点出北国之秋的特别之处。接着说自己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正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在这似乎是信笔写来

13、的朴素话语中,蕴含着真情,倾诉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清”、“静”、“悲凉”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也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沉重心情;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静”、“悲凉”。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统一起来了。,(3)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 作者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较好理解,秋高气爽,容易感到“清”、“静”,

14、但“悲凉”似乎不好理解。与“清”、“静”相应的大概该是“悠闲”、“欣喜之类的“正面”情绪、情感,而“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但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所以作者说感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悲凉”。,(4)文中重点

15、描绘了五幅画面,它们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蒙蒙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

16、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请举例说明。 比如第3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融和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

17、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的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会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答案】 A(“仄”应读z;“恬”应读tin;“隽”应读jun。),2(启东中学月考题)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饱尝艰辛 恣行无忌 缓慢悠闲 B钟声幽远 花木雕零 回味不咏 C焦躁不安 隐逸恬适 苏门答腊 D以情驭景 一叶知秋 秋蝉嘶叫 【答案】 B(“雕”应为“凋”;“咏”应为“永”。),【答案】 D(混混沌沌:此处指迷迷糊糊,随随便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信息管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