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管理概论 主编:刘仲康 郑明身 组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课程代码:0144 2005 年版自学考试大纲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企业管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类专科生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石技能而设置的。这门课程既是深入学习经济管理类各门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一般知识、提高管理素质的普及性课程。作为深入学习工商管理类各门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课程,企业管理概论可使学习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管理体系,了解适用于管理学科各门课程的一般管理理论,了解企业各基本领域的主要管理内容。打好这一基础,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工商管理各门课
2、程创造有利条件。本课程重点内容为:对企业和基本认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企业战略环境调研,企业战略经营决策,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市场营销战略,企业财务管理等章。学习本课程,应按照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注重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与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学业好本专业奠定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基础,毕业后能罗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工作工作实践的需要。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篇:企业及期管理总论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一
3、、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企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与认识。由于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所以对企业的了解与认识是学习和从事企业管理的前提。要求理解和掌握企业的概念、类型以及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二、考核内容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王国享有发事权利并承担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掌握这个概念的三个要点。(二)企业类型(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第二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三)企业集团第三节 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一)
4、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二)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三、考核知识点:(一)企业的概念与类型(二)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三)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四)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五)企业集团(六)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四、考核要求:(一)企业的概念与类型1、识记:企业的概念及其要点。2、领会:企业类型的各种划分。(二)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1、识记: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2、领会:企业二重性。(三)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1、识记: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2、领会:企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四)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1、识记: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2、领会
5、:(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2)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制的几种形式。(五)企业集团1、识记:企业集团的含义。2、领会:(1)我国发展企业集团的意义;(2)企业集团的种类;(3)企业集团的特征。(六)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1、识记(1)经营方式的概念;(2)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含义。2、领会(1)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2)国有企业衽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和种类。第二章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在于从总体上认识企业管理,为以后各章有关企业管理各方面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求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产生、性质、职能、任务、内容、方法以及管理理论
6、的新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一)企业管理的产生(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一)企业管理的职能(二)企业管理的任务(三)企业管理的内容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一)企业管理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二)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是企业在各个管理领域中都需要使用的方法具有普遍性第四节 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二)企业管理前沿理论的整合企业管理前沿理论主要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战略聪明理论、业务外包理论、学
7、习型组织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团队理论等。可以围绕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展开,对这些相互联系的管理理论加以整合,以系统地指导企业有效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三、考核知识点(一)企业管理的产生与二重性(二)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三)企业管理的方法(四)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四、考核要求(一)企业管理的产生与二重性1、识记(1)企业管理产生的原因;(2)企业管理二重性的含义。2、领会 : 企业管理二生性产生的原因。3、简单应用: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二)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1、识记:企业管理的职能2、领会:(1)企业管理的任务;(2)企业管理的内容。(三)企业管理的方法1、识记:(1)
8、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主要观点;(2)企业管理一般方法的种类。2、领会: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等方法各自的长处与局限性。(四)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1、识记:(1)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四大趋势;(2)企业管理前沿的主要理论。2、领会:(1)企业管理关于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过程 ;(2)整体化的含义;(3)战略化的含义。第二编 企业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章 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公司制企业和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了解几种新型组织结构;正确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和变革的方向;了解企业流程再造。二、
9、考核内容:第一节 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二)股东大会(三)董事会(四)高层经理班子(五)监事会(六)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节 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一)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二)组织设计的依据(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四)新型的组织结构第三节 企业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二)企业流程再造三、考核知识点(一)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二)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三)企业组织的变革四、考核要求(一)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1、识记: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2、领会(1)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等机构的性质;(2)股东大会与董事会
10、相互之间的关系;(3)董事会与高层经理这间的关系;(4)监事会与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之音质关系。3、应用:阐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建立什么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识记:(1)组织结构;(2)直线职能结构(3)事业部结构(4)矩阵结构(5)网络组织(6)学习型组织2、领会:(1)各种基本的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条件;(2)各种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和建立的条件。(三)企业组织的变革1、识记:(1)组织扁平化(2)企业流程再造(3)组织柔性化。2、领会:(1)组织变革的动因;(2)组织变革的方向;(3)企业流程再造提出的背景。3、应用;根据一个企业的实践,阐述
11、如何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第四章 企业文化建设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企业文化提出的背景,企业文化的含义,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结构、内容特点和功能;企业文化形成的机制,社会广义企业文化建设;搞清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一)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含义(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三)企业文化的特点(四)企业文化的功能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一)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二)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三)企业思想政治
12、工作的基本内容三、考核知识点(一)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二)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四、考核要求(一)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1、识记: (1)企业文化;(2)企业精神(3)经营管理风格2、领会: (1)企业文化提出的背景(2)企业文化的结构(3)企业文化的内容(4)企业文化的功能(5)企业文化的特点。(二)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1、识记: 企业文化形成的微观机会2、领会: (1)企业文化形成机制的主要环节;(2)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1、识记:(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2)企业文
13、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2、领会:(1)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性和特殊性;(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3、应用:联系成功企业经验,阐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与内容;掌握企业对人员招聘与使用,人员培训、工资分配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的工作要求。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一) 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二)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同人事管理的比较(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程序(四)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职责(五)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第二节 人员招聘与使用(一) 人员招
14、聘(二) 人员使用第三节 人员培训与开发(一) 培训的意义(二) 培训的类型(三) 培训的组织过程(四) 人员开发第四节 工资分配制度(一) 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与要求(二) 工资制度的内容和类型(三) 工资形式(四) 员工福利和劳动保险三、考核知识点(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二)人员招聘与使用(三)人员培训(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四、考核要求(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1、识记:(1)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2、领会:(1)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2)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与突破(3)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程序(5)人力资源信息化。(二)人员
15、招聘与使用1、识记:(1)人员招聘计划(2)人员招聘途径(3)双渠道晋升。2、领会:(1)人员招聘方式(2)人员使用的原则(3)职务安置与职务调整(4)职务扩大与职务转换(三)人员培训1、识记:(1)培训的类型;一般性培训(2)专业性培训2、领会:(1)培训的意义(2)企业人员培训的形式(3)人员培训的组织工作(4)企业人员开发的目的。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1、识记(1)工资(2)按劳分配(3)结构工资制(4)浮动工资制2、领会:(1)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2)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制度的要求(3)工资制度的类型及其内容(4)奖金制度(5)工资形式及其适用条件(6)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7)劳动保险制度及
16、其改革方向3、应用:联系一个成功企业的实际,阐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第三编 企业战略管理第六章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背景和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求重点掌握经营战略的概念和特点,经营战略理论及其发展,经营战略体系和内容,经营战略管理过程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二、 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重要性(一) 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背景(二) 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和特点(三) 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第二节 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一) 经营战略盛开期的有关理论(二) 企业经营战略
17、发展期的有关理论(三) 经营战略深化期的有关理论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一) 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二) 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体系第四节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 经营战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二) 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三) 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四) 经营战略的控制过程(五) 经营战略管理的领导三、 考核知识点(一) 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重要性(二) 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 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四)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四、考核要求(一)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重要性1、识记:(1)战略;(2)经营战略2、领会:(1)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其环境特点
18、(2)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和实质(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二)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安索夫的产品与市场组合理论(2)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3)德鲁克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理论(4)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能力”理论。(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1、识记:(1)企业总体战略(2)企业经营单位战略(3)职能战略2、领会:(1)企业总体战略类型(2)企业经营单位战略类型, (3)企业职能战略类型(4)企业经营战略方案的内容体系。(四)企业战略管理过程1、识记:(1)企业战略管理(2)战略实施(3)战略控制2、领会:(1)企业战略管理特点(2)制定经营战略
19、庆遵循的程序(3)战略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4)战略控制的方式选择(5)战略型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6)组建战略领导班子需遵循的原则。第七章 企业战略环境调研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企业战略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求重点掌握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目的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及综合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一)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必要性(二) 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三) 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第二节 企业内部环境调研(一) 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目的(二) 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一) 战略环境综
20、合分析的内容与目的(二)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三、 考核知识点(一)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二) 企业内部环境调研(三)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四、 考核要求(一)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1、 识记:(1)外部环境调研的一般内容(2)外部环境调研的重点内容2、 领会:(1)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必要性(2)市场需求分析(3)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二) 企业内部矛盾环境调研1、 识记:(1)企业内部环境的含义(2)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内容2、 领会:(1)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目的(2)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三)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1、 识记:战略环综合分析2、 领会:(1)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目的(2)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
21、主要内容3、 应用:(1)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法(2)波士顿矩阵分析法(3)麦肯锡矩阵分析法。第八章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重点掌握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总体战略决策、经营单位战略决策、职能战略决策、战略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一) 企业使命决策(二) 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第二节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一) 企业总体战略分类(二)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第三节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一) 经营单位战略的含义与特点(二) 经营单位战略类型(三) 经营单位战略决策第四节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一)
22、企业职能战略的特点和类型(二)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第五节 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一) 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原则(二) 战略决策的民主化原则三考核知识点(一) 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二)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三)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四)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五) 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四考核要求(一) 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决策1、 识记:(1)企业使命(2)战略目标2、 领会(1)企业使命的内容及其决策(2)战略目标的内容及其决策3、 应用:联系成功企业实践,论述企业使命决策(二)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1、 识记:总体战略的概念2、 领会:(1)企业总体战略的分类(2)企业总体战略决策考虑的因素。3
23、、 应用:联系某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企业总体战略决策。(三)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1、 识记:经营单位战略2、 领会:(1)经营单位战略的特点(2)经营单位战略类型3、 应用:联系某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经营单位战略决策(四)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1、 识记:职能战略2、 领会:(1)职能战略的特点;(2)职能战略的类型3、 应用:(1)联系某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市场战略决策。 (2)联系某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产品战略决策(3)联系某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产品质量战略决策。(五) 战略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1、 识记:(1)战略决策科学化(2)战略决策民主化2、 领会:(1)战略决策科学化的标志(2)战略
24、决策民主化的标志3、 应用:(1)联系一企业成功实践,论述战略的决策科学化原则(2)联系某一企业失败教训,论述战略决策民主化原则。第四编 企业专业管理第九章 企业技术开发与价值工程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重点掌握技术开发的种类和对象,技术开发的算什么和条件;技术的评价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等。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业技术开发及其管理(一) 企业技术开发的对象(二) 企业技术开发的途径(三) 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第二节 术评价与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一) 技术的评价(二) 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第三节 价值工程原理与方法(一)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二) 价值工程的思想
25、方法(三) 价值工程的特点与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企业技术开发及其管理(二)技术评价与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三)价值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四、考核要求(一)企业技术开发及其管理1、识记:(1)技术开发的对象(2)独创型技术开发2、领会:(1)技术开发对象选择的重点(2)独创型技术开发的特点(3)引进型技术开发的几种方式 (4)综合与延伸型技术开发的含义和特点(5)总结提高型技术开发的含义与作用(6)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应具备的条件。(二)技术评价与技术成果推广应用1、识记:(1)技术评价(2)综合评价法2、领会:(1)技术评价应遵循的原则;(2)技术评价的内容(3)技术评价的方法(4)技术开发成果的特点和
26、推广应用具有的条件。(三)价值工程的特点与方法1 识记:(1)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含义(2)产品功能的含义(3)产品成本的含义(4)价值工程的含义2 领会:(1)价值工程的特点(2)价值工程的基本程序(3)价值工程的目的3 应用:联系企业成功实践,论述开展价值工程,提高价值的途径。第十章 生产管理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生产组织工作,劳动组织劳动定额管理,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等内容,同时也要了解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型生产运作管理方式。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生产组织工作(一)生产过程组织(二)基本生产单位的组织(三)流水线生产第二节
27、 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一) 劳动组织(二) 劳动定额第三节 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一) 生产计划(二) 生产作业计划(三) 生产作业控制第四节 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一) 库存控制(二) 供应链管理第五节设备综合管理(一) 设备综合管理的含义及其特点(二) 设备的选购与评价(三) 设备的使用(四) 设备维修制度第六节 生产动作管理的新方式(一) 物料需求计划(MRP)(二) 适时生产方式(JIT)(三) 企业资源计划(ERP)三、考核知识点(一)生产组织工作(二)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三)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四)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五)设备综合管理(六)生产动作管理新方式四、考核
28、要求(一)生产组织工作1、识记:(1)生产过程组织(2)工艺专业化(3)流水线生产2、领会:(1)生产过程的组成(2)生产过程合理组织的基本要求;(3)对象专业化的特点(4)柔性生产方式(二)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1、识记:(1)劳动定员(2)作业组(3)劳动定额2、领会:(1)劳动定员的作用(2)工作地组织的作用, (3)劳动定额的作用(4)制定劳动定额的需求(三)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控制1、识记:(1)综合生产计划(2)生产作业控制2、领会:(1)生产计划的构成(2)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3)生产作业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四)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1、识记:(1)库存(2)供应链2、领会:
29、(1)库存控制的任务(2)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五)设备综合管理1、识记:设备综合管理2、领会:(1)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特点(2)设备选购应全面考虑的因素(3)设备使用方针(六)生产运作的新方式1、识记:(1)物料需求计划(MPR) (2)适时生产方式(JIT) (3)企业资源计划(ERP)2、领会:(1)应用 MRP 的优点(2)适时生产方式(JIT)所追求的目标(3)ERP 这种新型生产方式 的核心思想。第十一章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
30、解质量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一) 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二) 质量职能(三) 全面质量管理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一)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目的(二)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三) 质量活动的开展(四) 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第三节 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标准(一) 质量管理原则(二) 质量标准第四节 质量体系认证(一) 质量体系认证的含义(二) 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三) 质量体系认证的程序三、考核知识点(一)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二)质量管理体系(三)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标准(四)质量体系认证四、考核要求(
31、一)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1、识记:(1)产品质量(2)工作质量(3)全面质量管理(4)质量职能2、领会:(1)产品质量五个特性的含义(2)工作质量的含义和内容(3)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4)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征。3、应用:结合企业成功实践阐述全面质量管理的五个特点。(二)质量管理体系1、识记:(1)质量管理体系(2)管理循环(PDCA 循环)2、领会:(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2)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活动的四大过程的有关工作。3、应用:质量管理的建立与运行,应抓的主要工作。(三)质量管理原则与质量标准1、识记:(1)质量标准(2)国家标准(3
32、)国际标准(ISO)2、领会:(1)ISO9000 系列国际标准产生的背景(2)ISO9000 系列标准的推广和运用(3)我国对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采用。(四)质量体系认证1、识记:(1)质量体系认证(2)质量保证2、领会:(1)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2)质量体系认证的程序。第十二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开拓一、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示赏理解市场营销与市场开拓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开拓。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一) 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二) 企
33、业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三) 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内容第二节 市场营销观念(一) 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与作用(二) 两类不同的经营观(三) 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第三节 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一) 市场细分(二) 目标市场选择第四节 市场开拓及其新谋略(一) 传统的市场开拓策略(二) 新形势下市场开拓新谋略三、考核知识点(一)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二)市场营销观念(三)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四)市场开拓及其新谋略四、考核要求:(一)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与内容1、识记:(1)市场营销(2)客户关系管理2、领会:(1)市场营销工作的性质(2)市场营销工作的地位(3)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4)客户关系管理工
34、作的内容(二)市场营销观念1、识记:(1)市场营销观(2)社会营销观2、领会:(1)市场营销观的作用;(2)传统市场营销观的特点(3)现代营销观的特点3、应用:联系企业成功实践,阐述现代营销观念在企业中的新发展(三)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1、识记:(1)市场细分(2)目标市场2、领会:(1)市场细分的标志(2)市场细分的要求(3)目标市场应具备的条件(4)选择目标市场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应用:联系某个企业实际,阐述目标市场选择的成功经验(四)市场开拓及其新谋略1、识记:(1)产品市场定位;(2)直复营销(3)品牌营销(4)顾客满意营销(5)关系营销(6)文化营销(7)绿色营销(8)整合营销
35、(9)网络营销2、领会:(1)可供选择的三种产品市场定位策略;(2)进入市场的空间策略(3)进入市场的时间策略(4)进入市场的传统方法策略(5)进入市场的新谋略3、应用:(1)联系某个企业市场开拓实践,论述运用产品市场定位策略的成功经验;(2)联系某一个企业的实际,阐述其运用绿色营销新谋略开拓市场的成功经验。第十三章 市场营销战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重点掌握市场营销组合战略、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有关战略类型和决策内容。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市场营销组合战略(一) 市场营销的组合及其内容(二) 市场
36、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三) 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选择第二节 品牌战略与名称名牌战略(一) 品牌与品牌战略(二) 名牌战略的类型(三) 实施名称战略应重视的几项工作。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一) 国际市场营销及其特点(二) 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类型(三) 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应考虑的因素三、考核知识点(一)市场营销组合战略(二)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三)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四、考核要求(一)市场营销组合战略1、识记:(1)市场营销组合(2)产品开道战略(3)价格引路战略(4)渠道开通战略(5)促销开路战略2、领会:(1)市场营销组合的要求(2)市场营销组合的四种战略方案(3)市场营销组合战略选择应考虑的
37、因素3、应用:联系成功企业的实践,论述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决策。(二)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1、识记:(1)品牌(2)品牌战略(3)名牌(4)名牌战略2、领会:(1)名牌效应(2)品牌与名牌之间的关系(3)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的关系(4)各种名牌战略类型(5)实施名牌战略应重视的主要工作。3、应用:联系成功企业创牌的实践,论述名牌战略的选择。(三)国际市场营销战略1、识记:(1)国际市场营销(2)国际市场营销战略2、领会:(1)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2)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动因(3)可供选择的各种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类型(4)实施国际市场营销应考虑的因素3、应用:联系“走出去”的企业实践,论述国际市场营销
38、战略的成功决策。第十四章 企业财务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重点掌握企业财务管理中关于筹资及管理、投资及其管理、资产管理、资本经营和财务分析等内容,探索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的途径。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企业筹资及其管理(一) 企业筹资的必要性和筹资要求(二) 筹资渠道的选择第二节 企业投资及其管理(一) 投资及其分类(二) 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方案的选择(三) 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第三节 企业资产管理与资本经营(一) 企业资产管理(二) 企业资本经营第四节 企业财务分析(一) 财务分析的作用与要求(二) 财务分析的基础(三)财务报表分析三、考核知识点
39、(一)企业筹资及其管理(二)企业投资及其管理(三)企业财务分析四、考核要求(一)企业筹资及其管理1、识记:(1)筹资(2)内涵型筹资渠道(3)外延型筹资渠道(4)间接融资(5)直接融资2、领会:(1)企业筹资的必要性(2)企业筹资的要求3、应用:联系某一个企业实际,阐述企业对筹资渠道的选择。(二)企业投资及其管理1、识记:(1)企业投资(2)建设性投资(3)更新性投资(4)追加性投资(5)移向性投资(6)现金净流量现值。2、领会:(1)正确投资的作用(2)投资方向的三种选择(3)技术改造项目的五种选择(4)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三)企业资产管理与资本经营1、识记:(1)流动资产(2)固定资产(3)
40、无形资产(4)递延资产(5)资本经营2、领会:(1)流动资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2)固定资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3)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的重要性。3、应用:分析一个成功企业,论述开展资本经营的正确途径。(四)企业财务分析1、识记:(1)财务分析(2)资产负债表(3)资产负债率(4)流动比率(5)速动比率2、领会:(1)财务分析的作用与要求, (2)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损益表的主要内容与作用(4)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5)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十五章 成本与费用管理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含义与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成本与费用的预测与计划,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寻找降低成本与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二、考核内容第一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和内容(一)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二)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内容(三)生产经营费用的分类。第二节 成本与费用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正确区分各种费用的性质,严格遵守成本与费用开支范围(二)正确处理生产经营耗费和生产经营成果的关系。(三)正确处理降低生产费用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系(四)正确处理技术革新与成本费用管理的关系。(五)正确处理成本、费用管理中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六)实行成本与费用的全面管理,建立成本与费用管理责任制。第三节 成本与费用的预测和计划(一)成本与费用预测